|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3-6-11 13:58:00
|
只看该作者
随着“高盛”中国业务的纵深发展,本地团队的组建也已启动。徐子望表示,企业民营化过程中涉及众多转制因素,微妙的业务技巧只有洞悉国内文化的人才能掌握。光是招聘来自中国的欧美MBA不能确保人才的延续性,聘用在欧美念大学的内地人亦有局限性,因为其中大部分在高中前已出国,对中国文化认识不足。基于上述判断,“高盛”从1999年起,每年在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等院校系统地招聘应届毕业生。此外,高盛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亨利·帕尔森(Henry Paulson)还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中担任主席(经管学院首任院长朱基任荣誉主席)。
2003年3月24日,“高盛”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约翰·桑顿(John Thornton)表示辞去现有职务,并将受聘担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全职教授,执掌该院的“全球领袖”项目。此前,桑顿已在“高盛”工作了22年,一度主管投行业务,在公司制定中国市场发展战略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将继续担任“高盛”的高级顾问和“高盛基金”负责人。对“高盛”而言,桑顿在清华大学扮演的新角色有助于加强跨国公司与中国未来商界、政界精英之间的联系,必将有力地促进该公司大中华区各项业务的长期发展。
关于摩根士丹利--摩根士丹利:最佳不良资产处理行,全球投资银行总收入排名:第五名。
亚洲董事总经理:吴长根、竺稼
吴长根现任摩根士丹利亚洲董事总经理。吴早年在中国银行信贷二部工作,长期从事项目融资业务,主管过大亚湾核电站、平朔煤矿等项目;自1994年起在伦敦负责“中银国际”的筹备。加入“摩根”之前,他曾任中银国际控股(伦敦)副董事长兼行政总裁、中国银行国际(英国)公司董事长和中国银行董事。
竺稼现任摩根士丹利亚洲董事总经理兼亚太区电信、媒体及科技投资银行业务联席主管,负责开拓和维护客户及政府关系。此前,竺稼曾任职于一家纽约律师事务所,于1995年1月加入摩根士丹利纽约总部,参与多项股票和债券发行、并购及重组交易;竺稼在1992年取得康奈尔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对于一直在业界擅长大宗股票销售的“摩根”来说,“中国电信”(0728HK)2002年11月15日的香港上市可谓是一场“惨胜”:在招股规模削减55%的情况下,“中国电信”在港上市首日即跌破招股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当日的股价也下跌5.37%。而且,这还是“摩根”与“美林”、“中金”联合承销的成果,该公司的业务声誉因此受到不小冲击。
由于全球资本市场的持续动荡和电信行业整体下滑,“摩根”积极操办的中国民营电信设备商“华为技术”的承销准备不得不一再拖延。2003年1月22日,“华为”的主要市场竞争对手、全球最大的网络设备商“思科系统”(Cisco Systems, Inc.)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马歇尔联邦法庭起诉“华为”非法盗用该公司包括源代码和软件设计方案在内的知识产权,抄袭“思科”拥有知识产权的文件和资料,并侵犯“思科”其它多项专利等。面对如此重大的法律纠纷,对手又是强大的“思科”,“华为”的海外上市进程很可能再次推迟。目前,“摩根”手中运作的中国企业海外上市项目还有“广东电网”和“华润电力”等。
幸好“摩根”在股票发售领域的受挫没有影响到在华的直接投资业务:2002年12月19日,该公司联合“鼎晖投资”(原“中金”直接投资部)和“英联投资公司”(CCP)向中国乳业企业“蒙牛”注资2600多万美元(人民币2.16亿元),参股比例超过32%。据悉,这是“摩根”首次将资金投向国内乳制品行业,同时也是该公司此类业务沉寂4年后在中国投下的第一个项目。同年10月,“摩根”还作为“安海斯-布希”的财务顾问,参与了价值1.82亿美元的“青岛啤酒”股权收购交易,使A-B公司在“青啤”的股权比例从4.5%增至27%。
在中国不良债权重组领域,“摩根”在外资机构中抢得头筹,取得一系列标志性的成果:2001年11月,在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安永会计师事务所(Ernst & Young)和世界银行下属国际金融公司(IFC)的配合下,“摩根”联合“雷曼兄弟”、“所罗门美邦”和KTH资金管理公司宣布买下面值108亿元的4个资产包,涉及中国18省市的254家借款单位。2003年3月13日,以“摩根”为首的联合财团和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宣布获得监管机构的最终批准,完成了从“华融”购买总额108亿元不良资产的交易。该宗不良资产由“摩根”牵头的财团和“华融”组成的合资公司收购。此次交易不仅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宗的不良资产出售项目,且创造了三个“第一”:它是国际与国内投资者首次合作成立在岸合资公司收购并管理中国不良资产;国际金融公司将第一次在中国提供不良资产债务融资;出售的不良资产将由凯利资产服务有限公司管理,而“凯利”为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资产管理公司。
摩根士丹利亚洲董事总经理竺稼认为,收购的目的不只在于盈利,更在于借助不良债权处理,接触并了解中国地方政府、司法系统和社会体系的方方面面,这些都将成为宝贵的经验;而组织财团参与竞标,可降低单一项目的投资额,从而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
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房地产市场的并购活动也给“摩根”带来不少业务机会:新世界集团、恒隆地产与恒基发展等当地主要开发商为减轻债务负担,纷纷进行重组,出售非核心资产。2002年,香港地产业交易额逾67亿美元,占整体并购市场份额的21%,其中“摩根”在国际投行中排名第一。
由于中国台湾地区的股票和债券发行市场持续低迷,“摩根”、“高盛”等华尔街投行将该地区业务拓展的重点放在承销企业的可转换债券上。据市场研究公司Dealogic LLC的数据,自2001年1月份以来,在台湾完成的95次可转换债券发行中,几乎半数以上的交易由华尔街投资银行承销。期间,共发行了价值约93亿美元的可转换债券。
对境外投行而言,券商承销台湾可转换债券既可以藉此收取大笔承销费,同时其当地的企业客户也可通过低成本且免税方式来筹资。与发行须支付利息的债券相比,无须付息的筹资方式更吸引借款公司。台湾地区税法规定,企业在支付债券利息时须上缴20%的预扣税,这更加促使台湾企业宁愿发行可转换债券,而不是普通债券。
2003年3月25日,“摩根”在国际投行中率先启动中文网站(www.morganstanleychina.com),向大中华区客户提供包括融资、并购、公司治理、金融市场、资产配置的信息及公司研究分析师的分析及见解。
为推动亚太区的股票资本市场业务,“摩根”在2002年7月提升韦立民(Norman Villamin)为亚太策略分析师(驻新加坡)。韦曾就读于密歇根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分别获得工商管理学士和硕士学位。1998年,他从“华宝德威”(Warburg Dillon Read)马尼拉办事处过档“摩根”,担任新加坡策略分析师与研究主管。
凭借着旗下银行家Shamus Hassan与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liam Nasional Berhad,Petronas)的密切联系和Kate Richdale的全力投入,“摩根”赢得了该公司的债券发行合约:2002年5月,帮助Petronas发行了26.8亿美元的跨期(包括7年期、10年期和20年期)、多币种(首次包括欧元)债券;同年11月,Petronas再次出售了7亿美元(10年期)和2.5亿美元(20年期)债券。此外,“摩根”还为菲律宾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发行了两笔主权债。基于上述突出表现,“摩根”力压所罗门美邦、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和瑞银华宝,在《亚洲金融》杂志(FinanceAsia)的2002年度评选中被推举为“最佳国际债券发售行”。
关于摩根大通--摩根大通:最积极进取的投资银行,全球投资银行总收入排名:第六位。
中国区主席及行政总裁:李小加
拥有超过10年的企业融资及顾问经验,1999年起担任美林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兼总裁。在美林任职9年,牵头进行过业内多项重大交易。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
2001年1月由“大通曼哈顿银行”与J.P.摩根合并而成的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是美国第二大综合金融服务机构,资产规模超过7000亿美元,业务范围涵盖投行、资产管理、私人银行、私人股权投资、资产托管及交易服务等领域。
摩根大通与新中国的关系始于1973年,当时的大通银行董事会主席大卫·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带领第一支美国商业代表团来到中国。同年,大通银行成为中国银行的首家美国往来银行。1980年,大通银行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并成为中国航空业的主要融资行以及电力、石化行业出口信贷交易的主要安排人。1990年以来,摩根大通开始扩大其在中国的业务并将中国作为业务重点,在上海和天津设立代表处,并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获得B股交易席位。
与花旗集团不同,摩根大通一般不在海外从事零售业务,它主要面向公司和政府提供批发、顾问业务。该行将其在一些专门行业的经验带到中国(包括金融机构、电力、石油和天然气、纸浆和造纸以及电信行业),通过资金管理等优势服务出任企业的财务顾问,进而拓展投资银行业务。继1999年为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建立全球资金管理体系后,摩根大通在2002年6月与北京地铁集团公司签署协议,担任北京地铁4号、5号线融资项目的财务顾问。同时,该行还与“中银国际”共同出任“中兴通讯”的海外上市承销商。2001年5月,摩根大通作为全球协调人和主承销商,为中国政府发行了10亿美元10年期债券。
2002年10月,摩根大通获得在华经营外汇和人民币业务的经营牌照,该行在华的分支机构于2003年初开始向外资公司提供全方位的人民币业务。据悉,该行在中国市场着力推出的是全球性风险管理金融工具和服务。这些新的金融工具将有力配合摩根大通目前的在华业务,包括资本市场融资、财务顾问、养老基金业务和现金管理等。
摩根大通的“一站式服务”策略取得了重要进展:2003年2月,东方航空(600115SH)聘请其为财务顾问,设计并建立一套全球资金管理体系。“东航”财务总监罗伟德表示,为更好地掌握联合重组带来的机遇,提升企业竞争力,公司在内部财务管理及整合方面作了全面调整,其中引进摩根大通设计的全球资金管理体系是最重要的举措。
目前,摩根大通在中国市场约有50家企业客户,包括“中国石油”、“华能国电”、“南方航空”和“东方航空”等大型上市公司。该行的经营模式是与精选的对象建立深入的业务联系,为其提供广泛的服务,并不急于扩大客户群。
虽然摩根大通下属的JP摩根富林明与华安基金管理公司的合资谈判因故未果,但在2002年中国的并购热潮中,该行小试牛刀,担任了“华能国电”价值5.47亿美元的两项收购项目的独家财务顾问,上述交易被广泛认为是中国电力行业改革的标志性交易之一。此外,摩根大通还协助“中国联通”完成了总额27亿美元的9省移动通信网络收购案,并参与了“中石油”收购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的竞标。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朱德淼认为,电信、基础设施、电力、消费品、零售、保险及咨询等行业,会是现在外资通过并购进入中国市场的热点。由于中国企业间的兼并主要依靠政策指导和撮合,还没有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并购,因此难以判断并购的热点行业。
在大中华经济圈的台湾地区,摩根大通的并购业务也大有起色:2002年促成国泰金融控股对世华联合商业银行29.8亿美元的股票收购;2003年2月,又协助主要买家“国泰”、“富邦”和“台湾大哥大公司”完成了台湾有史以来最大一笔商业交易—总额达18.8亿美元的中华电信股份标售案。
2002年,摩根大通的中国兼并业务共进行6笔交易,并购金额排名业界第5。为在“长城上的赛跑”中后来居上,摩根大通四处招兵买马,扩充中国业务团队:2001年,聘请了原“北京控股”副总裁方方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电信业务组的王励弘,又从“中金”挖走霍康(Carl Walter),出任该行中国投行部营运总裁;2002年8月,香港投行界著名银行家梁嘉嶂在“美林”工作了18个月后,重返摩根大通,同期加入该行的还有里昂证券(CLSA)中国电信研究主管李裕生及东方惠嘉证券(Indosuez W.I. Carr Securities)的中国石化分析师李明;2003年1月,摩根大通任命孟亮为大中华区并购业务高级副总裁,直接向亚太区并购业务主管马宏涛(Todd Marin)汇报。上海籍的孟亮为耶鲁MBA,此前任职于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纽约分行,负责媒体与电信公司并购业务。
2003年3月3日,摩根大通委任李小加为该行中国区主席及行政总裁。业界认为,此举是摩根大通加强中国投行业务的又一重要举措。其亚太区主席白瑞甫(Ralph Parks)表示,李小加将与大中华区营运委员会主席朱德淼及大中华区营运总裁霍康密切合作,李负责投行业务,朱继续发展大中华区的主要客户关系网络、拓展策略性方案及其他业务机会,霍康则负责中国区的日常运作。
摩根大通在亚太区其它市场的招募也非常活跃:2002年4月,聘请曾在“美林”任职15年的David Schlessinger和“高盛”前科技、传媒与电信业(TMT)银行家Jonathan Back,分别掌管澳大利亚、新西兰地区与东南亚的股票资本市场业务。
2002年7月,摩根大通又从“美林”网罗从事货币与债券投资策略分析的亚洲首席经济师贝尔卓(William Belchere),出任该行董事总经理兼亚洲经济与政策研究主管。之前,贝尔卓曾在印尼央行担任政策顾问。在摩根大通,贝尔卓领衔的研究小组还包括经济学家Keon Lee和郑杏娟。
据彭博资讯最新统计,摩根大通在2003年一季度亚洲(日本除外)并购排名中位列榜首。马宏涛认为,随着企业本身对并购认识的不断增强,市场规则、公司治理的改进与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大中华区并购市场的中长期趋势看好。
马宏涛指出,与中国相关的并购交易中,内地企业会侧重于自然资源行业(包括能源业);而着眼在中国进行并购活动的跨国公司,则将重点放在制造及消费行业;在国内企业间的并购交易中,以电信行业的金额尤为巨大。
摩根大通预期,中国未来10年将发行的股票价值高达500亿美元,因此该行2002年在亚洲区裁减约两成投行人员的情况下,中国业务的扩展丝毫没有停步。“逆市扩张”清晰地勾勒出该行对大中华区投资银行业务的雄心壮志。
关于瑞银华宝--瑞银华宝:最佳中国研究行,全球投资银行总收入排名:第七位。
董事总经理、中国企业融资业务主管:何迪
北京标准国际投资管理公司联合创办人;曾是科院国际关系领域的资深学者。在瑞银华宝,他参与了盈科数码动力对香港电讯的并购等交易。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政治硕士学位。
在国际投行中,瑞士银行集团(UBS AG)下属投行瑞银华宝(UBS Warburg)素以强大的研究与二级市场交易执行能力著称。在《亚洲货币》2002年底915家机构投资者参与的投票评比中,该行进一步巩固了在亚太区证券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在研究与销售综合排名与大型基金、对冲基金等分类排名中均位居首位;在中国研究的15个分类评比中,瑞银华宝摘走了12项第一,张化桥与陈昌华更囊括了最佳中国分析员排行榜的第一和第三名(详见表6-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