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读书评论] 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误区

[复制链接] 45
回复
816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6-11-23 19:00: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误区
选摘自著名的成功学导师--钱马麟先生的著作《输在起点,赢在终点》
拿破仑·希尔(1883-1968),这个名字在美国家喻户晓。
18岁时,拿破仑·希尔开始找到了自己的事业方向。在接下来的20年时间里,他访问了包括罗斯福、福特、洛克菲勒、爱迪生、贝尔等著名人士在内的504位成功者,并对他们的性格进行了详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总结出了这些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的一些规律性特质。
由于创造了全新的成功学,他在这个领域被公认为“泰斗”级人物,有着不可比拟的地位。而如果要追溯成功学的源头,许多人往往也是以拿破仑·希尔的学说为始端。

“希尔经过研究,归纳出了带有规律性、最有价值的十七条成功定律。这十七条定律涵盖了人类取得成功的所有主观因素,使‘成功学’这看似玄秘的学问变成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法则。这无疑为寻找成功之路的千百万人建造了到达彼岸的十七个坚实的阶梯。”
“在希尔成功学问世后,充斥美国市场的“成功学”、“致富学”图书,无不是以希尔博士的十七条定律的发现,进行演绎创新的。它们补充和完善了希尔的成功学”。

上文摘自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全书》。书中还提到了许多成功者和社会名人,他们都是拿破仑·希尔十七条成功定律的受益者和支持者。
看完该书的前言,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要认真地去拜读,吸取书中的精华,按照书中的方法去做,以便早日实现达到成功的愿望。现实的确如此,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定律自从诞生以来,几乎影响了美国几代人,人们都想从中获得真谛,试图获得成功。
然而,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定律,是否真的能够帮助人们成功呢?
根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到65岁的时候,93%的人要么精疲力竭,要么一文不名,等待来自家庭、朋友或者社会保险的接济,以获得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在被认为是世界上机遇最多的这个国家里,在追求成功40年50年之后,93%的美国人获得的却是贫困。
印度总理甘地在与拿破仑·希尔会面后,遍读了他的所有成功学著作,热血沸腾。于是下令举国学习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十七条定律,希望借此帮助印度脱离贫穷。在甘地执政后的那些年里,印度的经济情况如何,相信大家都知道——除了贫穷,还是贫穷。
从上面的事实可以看出,虽然拿破仑的成功学说问世已久,但指导人们获得成功的比率却是很低。而这个世界上甚少的成功者们,也并不是通过学习成功学而获得成功的。

再从我自身的经历以及国人的体验来说。
早在1986年我就开始接触西方的成功学系列书籍,主要有希尔的《成功定律》、《思考致富》、《人人都能成功》,卡耐基的《人性的优点》、《人性的弱点》、《成功交际法则》,奥格·曼狄诺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和安东尼·罗宾的《激发心灵潜力》等等。每当看到这类图书,我就热血沸腾、兴奋异常,总是迫不及待地将他们买下来,认真研读,读完之后就执着地按照书上说的去做——改变自己,去追求成功。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多年,但我的生活却一直没有改善。同龄的朋友们,都已经顺利“超车”了,我却依然站在原地,一动也没有动。于是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天分,开始怀疑成功学:我努力学习成功的方法,不但没有获得成功,相比其他人,倒是显得比以前更失败。我开始了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
我走访了深圳的许多朋友,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朋友中有80%知道西方成功学,有60%读过。他们的感受是看完书后,非常兴奋,似乎有一种冲动,一种激情,催促着自己要立即行动,力求改变,迈向成功。但几天之后,这种热情便会在现实的琐碎中慢慢消逝,直至消失。
国内某杂志是这样评价成功学家的:成功学家都很成功而他教的学生却极少成功。为什么会这样?有谁想过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有谁去“开山鼻祖”身上找过答案?又有谁敢用异样的审视眼光对待他们被尊称为成功学“圣经”的著作呢?
为了更好地做出分析,我们还是先来回顾一下拿破仑·希尔提出的最经典的十七条成功定律:
1.积极心态
2.认识你的隐形护身符(讲目的的重要性)
3.多走些路(讲多行动)
4.正确思考方法
5.高度自制力
6.培养领导力
7.建立信心
8.迷人的个性
9.创新致胜
10.充满热忱
11.专心致志
12.富有合作精神
13.正确对待失败
14.永葆进取心
15.合理安排时间和金钱
16.身心健康
17.养成好习惯
这就是拿破仑·希尔用20年时间,通过研究美国504位著名成功人士(包括几名总统)而得出的结论。正是这十七条定律被美国人誉为了成功 “圣经”。
没有人怀疑这个“圣经”。因为希尔用了科学术语——“研究”来表述观点,“研究”具有可靠、科学的意味;因为希尔用了二十年来研究,这是一个漫长的时间,希尔的执着与认真天地可鉴,他的心血、成果也理应得到认可;因为希尔是以美国504位著名成功人士为研究对象的,这个数字和人群极具代表性、普遍性和可靠性;同样,对象中大多数人是名人和权威,有着耀眼的光芒,人们不会去审视他们,因此也不会怀疑希尔的结论。
但是,我在经过种种实践中的失败之后,决定先跳出希尔的成功学,仅从一个旁观者、研究者的角度去看待他。慢慢地我发现了我按图索骥的误区,以及流于平庸的问题所在。这些误区和问题,恐怕对很多中国人来说,同样是存在的。于是我决定要做揭穿“皇帝新衣”的“笨”小孩了。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3 19:01:01 | 只看该作者
希尔成功学误区之一:什么是成功?
拿破仑·希尔回避了一个重要问题:什么叫成功?在他的成功学论著中,也找不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但这是否就说明希尔本身对“成功”这个词没有概念呢?显然不是,在他的头脑中还是有一个定义的。我们不妨从他采访的对象中去寻找这个答案。
拿破仑·希尔把504位功成名就的名人作为研究对象。也就是说,他界定成功的标准就是以他的研究对象作为参照物,只有达到他研究对象的水平才叫成功。他的这种观点,无所谓对错。但问题是他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观点,告诉他的读者对成功应该有一个怎么样的理解,或者说他并没有界定他的著作的适合人群。然而,读者自己心里往往有一个关于成功的定义,而这个定义与希尔的定义却是有差别的,并且差别还很大。无视这种差别的存在,一味地仍以希尔的成功学定律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当然无法取得期望中的结果。
就拿我来说吧,我是认为成功是针对失败而言的,就是预期目标的实现,是愿望的达到,有纵向比较也有横向比较。我并没有想成为世界级的大人物——没有想要去做美国总统,没有想去做洛克菲勒,也没有想去做福特……也就是说,我并不想达到希尔所定义的成功。我的成功目标并不太远大,仅仅想成为某一区域、某一行业的数一数二的人物。我离希尔眼中的成功人士太远了,把他推崇的成功人士当成追求的目标太不现实了,我要追求的仅仅是自己的目标。燕雀虽没有鸿鹄之志,但是,难道就因此而要在它的字典中删除“成功”二字吗?
目标不同,路径自然不同。但希尔的成功学中只有一条路。我本想去省城,他却告诉我去首都怎么走。他们要是明确说了是去首都倒也罢了,而我们感觉就是被告知去省城的路。如果从一开始,我便朝着自己的目标,按着自己的方式,用我毕生的精力,也许并不难实现。但是我走的却完全是另外一条路。所以我怪自己,为什么要去迷信什么希尔的成功学!我恨拿破仑·希尔没有明确告诉我,他的书是为培养第二个罗斯福、第二个洛克菲勒、第二个福特、第二个……而准备的。
诚然,拿破仑·希尔的书对我的某些素质的提高有些帮助,但是,就我的成功目标而言,按他的一套来做,就事倍功半了。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并不是给我们中国人看的,而是给那些想成为“洛克非勒们”的美国人看的。另一个适合于中国人的价值观,符合中国国情的成功学版本,一定是出自中国人之脑、中国人之手。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3 19:01:29 | 只看该作者
希尔成功学误区之二:成功后的素质
拿破仑·希尔研究成功的规律,仅仅在成功的结果上进行研究总结。我认为,这样的研究缺乏时间性和过程性,得出的结果很可能是片面的。或许对追求成功的人士进行跟踪研究,比仅仅研究已经成功的人士得出的规律更具说服力:同样的起点,20年后,有一部分人成功了,为什么?他们的路径是怎样的?他们的性格是什么样的?他们的思维又是什么样的?他们有哪些特质与成功有关?他们做了哪些改变?而另一部分人失败了,又是为什么?他们与那些成功者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他们缺乏哪些好特质,又多了哪些坏习惯?
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十七条规律是从504位成功人士中总结的,是成功人士的共性。在希尔的成功学里面,他研究的对象是人,而不是事。但,人是具有不同的个性的。有些人获得成功也许只需要希尔的14条“成功素质”,有些人却需要20条,而有些人也许刚好需要17条,但他需要的17条与希尔的17条可能还存在出入。想一味地用这17条具有共性的素质,去框定具有不同个性的成功追求者,恐怕很难。中国有句古话“天生我才必有用”。就是说不同个性的人都有他发挥才能的地方,都能获得某一方面的成功。况且,事实上,这504位成功人士并不是先具备了这些素质而后获得成功的,相反,他们是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学习前人的经验,不断总结自己,甚至是在成功后,才具备了这些素质的。
另一方面,这十七条是成功者的素质,也是完美的素质。用完美的素质来要求有缺陷的人,未免过于苛刻。于是,迷信成功学的人们往往会落入这培养完美素质的“陷阱”之中而不能自拔。要知道这些成功人士是在追求成功的路上不断完善自己,而你却有可能在追求完善的素质之中就放弃和失败了。
当你从未登上高楼感知整个城市时,你对这个城市的认识是局限的;当你登上城市第一高楼,远眺整个城市时,会有新的发现和新的认识,还会对你以前的认识作一个修正和补充;当你乘上飞机,从万米高空俯视城市的时候,又会有另一个新的认识,同样也会对以前的认识进行修正、补充。但是,当你既没有登上高楼,又没有坐上飞机,而是要去从别人那里了解,通过坐过飞机的人的描述来认知这座城市的时候,不仅很难理解,而且还很费力。更重要的是,他的感受也不一定会象你亲自坐飞机时得到的认识一样。拿破仑·希尔只是一个研究者,他毕竟没有亲身体验过,也没有亲自去办一个训练班,更没有按他的十七条培训出哪怕几个上档次的成功人士。否则,他还可以收集许多实践的经验,以供后人系统地、有步骤地去学习、去进步。想想看,如果通用电器前CEO韦尔奇这样的人说他的成功是拿破仑·希尔培养出来的,这会多么具有说服力!
有一些成功的素质,是必须在实践中培养,而不是光靠纸上谈兵得来的。比如说,希尔成功学第六条:培养领导才能。他要求领导人物必须具备16项素质、8项领导原则、4项领导方法。我看了很多遍也还是记不住,我想即使是记住了也很难做到。试想,如果你是最基层的被领导者,怎么能体会到领导别人是怎么样的呢?光从书本上学能学会吗?不下水怎么可以学会游泳呢?如果你是领导者,有了实践的平台,不断积累经验,随着时间推移,领导能力自然可以得到提高。
希尔在第八条中讲要有迷人的个性。实际上,迷人的个性并不是那么容易形成的,也许要经过许多年、经历许多事才能磨炼而成。不过也有例外,那就是某些人在获得成功以后,变得更加自信,心态越来越好,自然而然地,个性也就迷人了。我的一位老师的女儿,原来给我的印象很普通,但自从她演过一个电视剧后,我觉得她完全变了,变得很漂亮,很迷人,很可爱。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她成功了。她的演出很出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别人对她有了新的很好的认定,也正是这种新的很好的认定帮助了她对自己的重新认定。于是,她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显得更自信,更有优越感,更有气质。所以,她的改变得益于她那次演出。
成功者具有迷人的个性。如果你没有,于是先去修炼、追求迷人个性也许是一条成功之路,但绝不是一条明智之路。要知道,迷人的个性是慢慢形成的。一味地追求迷人的个性,结果通常是把精力和时间耗费殆尽,而自己真正的生活、人生目标仍没有明显的进展,你的成功之路还是那么遥远和漫长。
第一次高考,我在预考中便被淘汰了,连参加统考的机会都没有捞到。于是想回校复读。校长不接受我,说我成绩太差,不可救药,劝我不要浪费钱财和青春。但是,当我在别的学校复读,考上重点大学后,这位校长又在别人面前说我很用功、很聪明,将来会很有出息。以前的同学对我也刮目相看。其实我只是获得了一个好的分数,得到了一个升学的机会,我的其他方面并没有改变。所以说,落榜时,所有的人似乎都看不起我,我自己也觉得抬不起头;而上榜后,周围的环境似乎对我很有利,于是我的自信心也增强了。
我来深圳的时候,认识了很多找工作的朋友。十多年过去了,发现一个现象:混得比较成功的,并不都是原有素质比较好的人;原有素质比较差的人也有混出头的。令人惊奇的是,这些素质差一些的人在小有成就之后,由于社会地位的提高,社会角色的改变,接触的人不同,经过的事不同,他们的思维定式随之发生了改变,修养、品位和素质也有很大的提升。
很明显,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或在成功之后,人的素质会有明显的提高。更有一些素质只有成功以后的人方能具备。而以成功者完美的素质标准去强求正在追求成功的人,是一种错误,是一种逻辑上的错误。正在追求成功的人会因此而多走弯路,甚至陷入困境。
我与一位知名的企业家保持着紧密的接触,他成功创业的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这位企业家告诉我,他的专业技术能力是一流的,但他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却很一般。他很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于是,他聘请了一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并且精通企业管理的能人作为他的助手,担任主持日常工作的副总经理。他并没有刻意去完善他自己的素质,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另外,成功还要看行业,要看工作性质。达芬奇、贝多芬、爱因斯坦生前并不一定有迷人的性格,不一定有超强的领导力,也不一定有合理使用金钱的能力,而且还有许多坏习惯。按照希尔成功学的十七条素质要求,这些人似乎不能叫做成功,似乎不该成功。
因此,希尔提出的十七条成功者素质的要求,虽然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但是,如果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刻意地按照他的这些条条框框来做,在完善素质上面花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而忽视个人成功所需的其他非素质因素,是万万不可取的。
4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3 19:02:45 | 只看该作者
希尔成功学误区之二:成功后的素质
拿破仑·希尔研究成功的规律,仅仅在成功的结果上进行研究总结。我认为,这样的研究缺乏时间性和过程性,得出的结果很可能是片面的。或许对追求成功的人士进行跟踪研究,比仅仅研究已经成功的人士得出的规律更具说服力:同样的起点,20年后,有一部分人成功了,为什么?他们的路径是怎样的?他们的性格是什么样的?他们的思维又是什么样的?他们有哪些特质与成功有关?他们做了哪些改变?而另一部分人失败了,又是为什么?他们与那些成功者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他们缺乏哪些好特质,又多了哪些坏习惯?
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十七条规律是从504位成功人士中总结的,是成功人士的共性。在希尔的成功学里面,他研究的对象是人,而不是事。但,人是具有不同的个性的。有些人获得成功也许只需要希尔的14条“成功素质”,有些人却需要20条,而有些人也许刚好需要17条,但他需要的17条与希尔的17条可能还存在出入。想一味地用这17条具有共性的素质,去框定具有不同个性的成功追求者,恐怕很难。中国有句古话“天生我才必有用”。就是说不同个性的人都有他发挥才能的地方,都能获得某一方面的成功。况且,事实上,这504位成功人士并不是先具备了这些素质而后获得成功的,相反,他们是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学习前人的经验,不断总结自己,甚至是在成功后,才具备了这些素质的。
另一方面,这十七条是成功者的素质,也是完美的素质。用完美的素质来要求有缺陷的人,未免过于苛刻。于是,迷信成功学的人们往往会落入这培养完美素质的“陷阱”之中而不能自拔。要知道这些成功人士是在追求成功的路上不断完善自己,而你却有可能在追求完善的素质之中就放弃和失败了。
当你从未登上高楼感知整个城市时,你对这个城市的认识是局限的;当你登上城市第一高楼,远眺整个城市时,会有新的发现和新的认识,还会对你以前的认识作一个修正和补充;当你乘上飞机,从万米高空俯视城市的时候,又会有另一个新的认识,同样也会对以前的认识进行修正、补充。但是,当你既没有登上高楼,又没有坐上飞机,而是要去从别人那里了解,通过坐过飞机的人的描述来认知这座城市的时候,不仅很难理解,而且还很费力。更重要的是,他的感受也不一定会象你亲自坐飞机时得到的认识一样。拿破仑·希尔只是一个研究者,他毕竟没有亲身体验过,也没有亲自去办一个训练班,更没有按他的十七条培训出哪怕几个上档次的成功人士。否则,他还可以收集许多实践的经验,以供后人系统地、有步骤地去学习、去进步。想想看,如果通用电器前CEO韦尔奇这样的人说他的成功是拿破仑·希尔培养出来的,这会多么具有说服力!
有一些成功的素质,是必须在实践中培养,而不是光靠纸上谈兵得来的。比如说,希尔成功学第六条:培养领导才能。他要求领导人物必须具备16项素质、8项领导原则、4项领导方法。我看了很多遍也还是记不住,我想即使是记住了也很难做到。试想,如果你是最基层的被领导者,怎么能体会到领导别人是怎么样的呢?光从书本上学能学会吗?不下水怎么可以学会游泳呢?如果你是领导者,有了实践的平台,不断积累经验,随着时间推移,领导能力自然可以得到提高。
希尔在第八条中讲要有迷人的个性。实际上,迷人的个性并不是那么容易形成的,也许要经过许多年、经历许多事才能磨炼而成。不过也有例外,那就是某些人在获得成功以后,变得更加自信,心态越来越好,自然而然地,个性也就迷人了。我的一位老师的女儿,原来给我的印象很普通,但自从她演过一个电视剧后,我觉得她完全变了,变得很漂亮,很迷人,很可爱。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她成功了。她的演出很出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别人对她有了新的很好的认定,也正是这种新的很好的认定帮助了她对自己的重新认定。于是,她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显得更自信,更有优越感,更有气质。所以,她的改变得益于她那次演出。
成功者具有迷人的个性。如果你没有,于是先去修炼、追求迷人个性也许是一条成功之路,但绝不是一条明智之路。要知道,迷人的个性是慢慢形成的。一味地追求迷人的个性,结果通常是把精力和时间耗费殆尽,而自己真正的生活、人生目标仍没有明显的进展,你的成功之路还是那么遥远和漫长。
第一次高考,我在预考中便被淘汰了,连参加统考的机会都没有捞到。于是想回校复读。校长不接受我,说我成绩太差,不可救药,劝我不要浪费钱财和青春。但是,当我在别的学校复读,考上重点大学后,这位校长又在别人面前说我很用功、很聪明,将来会很有出息。以前的同学对我也刮目相看。其实我只是获得了一个好的分数,得到了一个升学的机会,我的其他方面并没有改变。所以说,落榜时,所有的人似乎都看不起我,我自己也觉得抬不起头;而上榜后,周围的环境似乎对我很有利,于是我的自信心也增强了。
我来深圳的时候,认识了很多找工作的朋友。十多年过去了,发现一个现象:混得比较成功的,并不都是原有素质比较好的人;原有素质比较差的人也有混出头的。令人惊奇的是,这些素质差一些的人在小有成就之后,由于社会地位的提高,社会角色的改变,接触的人不同,经过的事不同,他们的思维定式随之发生了改变,修养、品位和素质也有很大的提升。
很明显,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或在成功之后,人的素质会有明显的提高。更有一些素质只有成功以后的人方能具备。而以成功者完美的素质标准去强求正在追求成功的人,是一种错误,是一种逻辑上的错误。正在追求成功的人会因此而多走弯路,甚至陷入困境。
我与一位知名的企业家保持着紧密的接触,他成功创业的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这位企业家告诉我,他的专业技术能力是一流的,但他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却很一般。他很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于是,他聘请了一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并且精通企业管理的能人作为他的助手,担任主持日常工作的副总经理。他并没有刻意去完善他自己的素质,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另外,成功还要看行业,要看工作性质。达芬奇、贝多芬、爱因斯坦生前并不一定有迷人的性格,不一定有超强的领导力,也不一定有合理使用金钱的能力,而且还有许多坏习惯。按照希尔成功学的十七条素质要求,这些人似乎不能叫做成功,似乎不该成功。
因此,希尔提出的十七条成功者素质的要求,虽然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但是,如果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刻意地按照他的这些条条框框来做,在完善素质上面花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而忽视个人成功所需的其他非素质因素,是万万不可取的。
5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3 19:04:04 | 只看该作者
希尔成功学误区之三: 素质决定成败
拿破仑·希尔的十七条中,全部是素质的培养,而没有谋事的法则,按他的方法培训出来的人,或许是一个形象非常好的公众人物,但不能直接导致成功。在这十七条当中,缺乏一种指导人们迈向成功的“道”,一种更为直接的办事、行为的指导思想。在素质、能力和性格上兜圈子,只是成功的一部分。中国历史上怀才不遇的人太多了,他们有很渊博的知识,有很好的修养,但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原因在不识时务,不会度势,不会把握事情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成功法则是察人、度势、谋略和胆量。察人,就是了解与成功目标有关的人的情况;度势是了解事情的发展趋势,顺势而为方能成功。谋略则是谋事的技巧和方法,胆量则是保证谋略实施的勇气。成功的过程归根结底就是与人、事打交道的过程。
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十七条与中国古人提出的成功方法有出入。成功十七条着重要求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而古人则更加强调全过程。希尔的十七条在素质要求上更现代、更具体、操作性更强,在“术”上讲得多一些,但它们只是对成功的一个局部要求;而古人的方法则是希尔十七条的一个延伸,是成功过程的整体,在“道”上讲得多一些。当然,古人所说的谋略偏重于军事应用,在追求成功方面,需要有个人谋略。比如军事上是讲究征服对方,战胜对方,而追求成功则不一定要征服对方、战胜对方,它可以是双赢或多赢。
素质训练是很重要的一环,但是仅仅提高素质是不够的,还要了解诸多的除了你自己以外的因素:周围的环境,周边的人,事情的发展势态,等等。可以这样说,成功不是完全由素质决定的,好的素质并不直接导致成功。不具备十七条,也有可能成功。特别是对于中国人来说,不具备这十七条西方人的成功素质,照样能够成功。
因此,希尔的十七条成功定律,对成功来说,还不够完全,称之为成功学有些勉强,称之为成功素质反而更显确切些。
6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3 21:08:02 | 只看该作者
希尔成功学误区之四: 西方人的成功素质
中国人在儒家、佛教思想的影响下,缺乏勇气和个性。但是,通过总结我自己和周围成功人士的经验,我认为,勇气与个性是决定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素质。有这么一句话:没有勇气不会成功,没有个性就一定普通。但是,在希尔的十七条中并没有特别提出这一点。为什么呢?因为勇气和个性对西方人来说不是问题,而对中国人来说,却显得弥为珍贵。
如果我们用十七条来框视中国人公认的本土成功人士,则很多人都不能达标,那还能不能叫成功人士呢?按照希尔的十七条来衡量,我们有许多人甚至有着明显的缺点,但他们照样能功成名就,这又做何解释?
这只能说明:以拿破仑·希尔为代表的西方成功学不适合中国的国情。西方社会发展比较完善,社会竞争环境相对公平合理,而中国在几千年的封建思想统治之后,在社会文化、阶级意识和价值观念上与西方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现在,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体制上还有许多未完善的地方,竞争环境也不够公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事情还很多。中国有句俗话:“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在这样迥然相异的环境和背景里,同样是追求成功,在西方遇到的问题与在中国遇到的问题就会不一样,其结果当然也会很不一样。因而,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研究出的成功学,当然就很难适合很具特色的中国。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教育出来的人,思维定式、为人处世、价值取向与西方背景下教育出来的人是不一样的。
中国甲A足球联赛的主教练朱广沪,外号人称“朱克洋”。意思是他带的球队与洋教练带的队伍比赛胜多败少。是不是洋教练水平不行?不是的,这些洋教练在欧洲都是很有名气的教练,技术水平毫无问题。问题的关键是国情不一样,文化不一样,球员也不一样。中国球员的技术水平、文化意识、对足球的理解深度以及敬业精神等与西方的球员有很大的差距。洋教练对管理这样的球员没有经验,甚至常常被这些人“炒掉”。而“朱克洋”则很了解这些球员,对如何管理他们很有心得,往往有办法提高团队的战斗力。于是在与洋教练的较量中就胜多负少了。
洋教练不了解中国国情,不了解中国文化,不了解中国的足球文化,所以结果是很难成功。现在,为解决这个问题,许多的管理工作由中方教练承担。但这毕竟不是最好的、唯一的办法。同样是洋教练,韩国人金昶佰就不一样。他带领中国女子曲棍球队取得了骄人的战绩:夺得曲棍球世界杯的第三名;打败韩国队,取得亚洲冠军。他把一支默默无闻的中国队,变成一支世界强队。这不仅归功于金教练的技术、战术水平,更归功于他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中国文化与韩国文化渊源流长,有着很多的相似性。这正是他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所以,我再一次告诫大家: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不是针对中国人写的。西方成功学不完全适合中国人。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辩证地学习它,而切忌生搬硬套,把它当成教材来指导行动。
7
发表于 2006-11-24 09:25:31 | 只看该作者
写的很好啊,怎么没人顶?
8
发表于 2006-11-24 14:43:47 | 只看该作者

对LZ的看法不表认同。但也没有必要辩驳。对于自己所不了解的,不想妄作论断。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成功本无一定之规。希尔的书原本的立意也只是参考。什么时候读都有不同的感受,汲取到供自己继续努力的力量。对我来说足矣。

摘抄一段希尔的话:

“成功”的定义如下:“成功是一种能获致人生中,自己要追求的任何事物的力量,而不侵犯别人的权利。”这里不包含运气的因素。人确实会由于纯然机遇而得到好机会。但一旦遭逢困难,这些机会立刻随之而消逝。个人可能身不由己的拥有机会,但他要想一直保有这个机会,就必须奋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4 14:49:32编辑过]
9
发表于 2006-11-25 21:34:29 | 只看该作者

这个世界只有疯子和偏执狂才能成功.希尔起码知道要有目的的指引.向着心中的目标执着的前行,纵使不能完全达到这个目标,起码这一辈子都不白活!

10
发表于 2006-11-28 15:37:4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看的那本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全书》不是希尔本人写的啊 ,里面主要混合了希尔,安东尼等人思想,还整合了一些现代成动学的观点,弄的很乱.希尔本人写的书也就几本啊.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