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国企改制论文,请指教

[复制链接] 4
回复
136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5-3-22 13:38: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是我去年发表过的论文,请指教。以后会陆续发布。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5-3-22 13:46:03 | 只看该作者

斑竹,为什么附件传不上去呀?

板凳
发表于 2005-3-22 14:22:05 | 只看该作者

讨论版取消上传功能了.

你也别把文章分成那么多主题啊,别人可没法看.

你还是移到这个帖子里来,用回复就可以把文章都帖上了.

我把你别的主题的帖删了,你都发在这吧

4
发表于 2005-3-22 16:27:53 | 只看该作者

一位海尔老员工痛心地表示:“海尔总是最强调企业文化的,而现在却是最缺乏企业文化的,海尔总是最强调企业的凝聚力,而现在丢失的恰恰是企业的凝聚力。”青岛的出租车司机聊天时,可以讲出不少海尔员工骂海尔的故事。这的确是非常奇怪的问题,记者接触到的一些海尔员工,如果与他们熟悉之后,似乎人人都有些怨声载道。不过他们也都表示,员工们开始抱怨自己的企业也只是在近些年才出现的现象。可以说,在1998年以前,很少会有员工说海尔坏话。那时海尔的企业凝聚力的确是相当强,自那以后,人们的抱怨就越来越严重了。记者查了一下资料,1998年正是张瑞敏开始在海尔内部推行市场链管理的时候。是不是正是市场链管理的推行,导致了企业凝聚力的下降呢?一些内部人表示,有这方面的原因。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市场链式管理看起来是有许多优越性的。但推行市场链,如果出现了问题,最终的结果是要找出责任人。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人为的链式市场(非社会自发形成的市场)衔接往往不是那么紧密,表面上的责任人往往不一定是真正的责任人,结果反而养成了人人都怕当责任人,人人都在想法推卸责任的局面。一位海尔员工举了这样一个形象的例子。如某一个地方失火了,假如一名员工确实是为企业着想的,他就应当首先设法把火扑灭才对。然而现在却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失火了,他首先不去想如何灭火,而是首先想到在起火中他有没有责任,怎样可以回避责任,如果他去救火,是不是会被人怀疑就是失火的责任人,如果失火现场不是他的岗位,他就会尽快离开现场,防止牵连到自己。这个例子虽有些极端,但还是很形象地说明了海尔目前的某种管理状态—人们为了推卸责任,有时甚至超出了对企业基本的责任心。不过最主要的可能还不是推行市场链造成的,而更可能是近几年在巨大的压力之下,让海尔粗硬的企业文化发挥到了极致的结果。如今,在海尔工作的压力之大超出了人们的想像。几乎每一个员工都能感受到无形的压力之大。一位员工形容,一进入企业,就像进入到一个巨大的压力锅内,全身都有透不过气来的感觉。巨大的压力让每个人的脾气都变得非常之大。海尔的两位副总裁柴永森、周云杰的脾气之大是相当闻名的,另一位副总裁梁海山原本是一位相当有涵养的管理者,在海尔的中下层声望一直很高,而如今的脾气也变得相当吓人了—当巨大的压力时时萦绕在四周的时候,其原本的性格本性往往已不是主观愿望所决定的了。与大家的坏脾气相对应的是,海尔内部遍布的骂人现象。在海尔上司随意谩骂下属的情况是十分严重的,以至于流行了这样一种说法:见过×××骂人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骂人,并且随之产生了恶性循环。通常是从某一个上级对某项工作的不满意,而对下属的谩骂开始,这个下属因而憋了一肚子的气,当然为了出气,就马上找来自己的下属也如法炮制痛骂一顿,他的下属也因此憋了一肚子的气需要发泄,于是再找更下面的一级下属痛骂一顿,这样一级骂一级,最后的官最小,无人可骂,只好自认倒霉。其实张瑞敏为首的海尔最高层,也不是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为了改变管理中的粗暴作风,2001年,海尔开始推行了一段时间的岗位上的微笑服务活动,要求每一名员工在与人交谈的时候都要以微笑示人。但微笑服务只能解决一些表面上的问题,只要巨大的压力仍时时在人们心头存在,坏脾气的问题就不可能完全解决。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压力,上级不断的逼迫,对一有差错便会被淘汰的担心,来自顶头上司的谩骂,都是原因。不过更多的人认为与海尔近几年的经营业绩不佳有更大的关系。自2000年开始,海尔实际销售的增长便出现了停滞的现象。如果说这样的业绩在其他公司可能尚可以接受的话,在海尔就不能被接受。因为海尔制定了恢弘的发展计划,甚至排出了时间表,要在2003年进入世界500强的行列,以近几年的发展速度,这是不可能的。事实上,长期以来,张瑞敏一直宣称海尔的增长速度为86%,若海尔完不成目标,就等于让张瑞敏承认失败。以张瑞敏的个性来说绝对是不可接受的。张瑞敏不许失败,海尔不许失败,这就是海尔自上而下都感觉巨大压力的最大原因。前段时间,在中央电视台接受采访的时候,张瑞敏又一次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就是要成为世界上的名牌!”言辞依然还是那样的富有感染力。类似这样的一些宣传口号和目标也总是能获得国人的赞扬和喝彩。实际上不仅仅是企业,包括我们自己或许都应当反省,是不是我们总是赋予了企业过多的使命感,使企业承载了我们过分的要求和期望。而企业说到底就是企业,它只能而且只应当以赢利为目的,或许这一目标是低微的,不值得说出口的,但却是一个企业生存的基础,是一个健康的企业首要的目标。作为社会各界人士,我们需要共同为海尔减压。我们不应要求海尔非得在国际上为中国人争多大的脸,不应要求海尔必须打败世界上多少多少对手,只要海尔能够健康成长就足够了。

  海尔为什么出现人才流失?

  有人说在海尔这样一个企业帝国里,张瑞敏就像是一个国王。由于权力的绝对集中,海尔的未来也似乎只能掌握在张瑞敏一人的手里。“如果张总裁决策正确,那么海尔这艘航船就会顺利平稳地航行下去,而一旦决策失误,就会发生灾难性的后果。”有人这样评说。或许这是最让人担心的。我们毫不怀疑张瑞敏的才能,将一个亏损147万元、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一个年销售额达数百亿元人民币的巨型企业集团,在此期间兼并了无数破产的工厂,激活了一个个“休克鱼”,如此的业绩,足以让任何人都惊叹不已。海尔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的一个标志。即便有如此之多的成就,但张瑞敏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神,只要是人,他就不可能不犯错误。让人担心的是,海尔似乎正在犯着错误。再以选拔干部为例,像许多强人企业一样,在海尔选拔干部首要的标准也是要听话,其次才轮到才能和创造性。以这样的标准选拔干部或许在控制方面会有一些好处,但后果也是明显的。正如人们评论,海尔电脑的失败与其说是经营上的失败,倒不如说是海尔人才战略上的失败。海尔没有TCL手机的万明坚、TCL电脑的杨伟强那样有创造性、有个人魅力的第二级领导者。观察一下海尔和TCL,这两个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家电企业,会发现许多不同的地方。在海尔,外界只知道张瑞敏和杨绵绵,而第二级的领导者,无论从形象、魅力、知名度等方面距离前两人都有很大的距离。一个重要的表现是,海尔的高级管理人才的大量流失。截至目前,在海尔仅事业部长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就有20多位从海尔离开了。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员来到了海尔最强劲的竞争对手之一,也是一再号称要向海尔学习的伊莱克斯中国公司那里。可以说,目前的伊莱克斯除总裁刘小明以下的第二级管理人员基本都是原海尔的人员支撑起来的,伊莱克斯的生产部门、销售部门都是由原海尔的人员领导的。当人们对伊莱克斯的骤然崛起惊讶不已的时候,却没有想到其实里面有相当海尔的功劳。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才流失?至少说明海尔的人才战略是有问题。其实外界对海尔的质疑声里,有不少人关注到了海尔的产权问题,应当指出的是,这的确是海尔的一个弱项。与许多人的印象并不一致,海尔其实并不是一家国企,在整个海尔系企业之中,处于最高端的海尔集团竟然是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以这样一种落后脆弱的产权模式,海尔却取得了如今这样显赫的成就,除了以张瑞敏为首的海尔领导层的才智之外,我们还应当钦佩他的献身精神。他对企业的热忱,对自己理想事业不懈的追求都让我们深深地感动。但是搞企业仅仅有理想、热情和献身精神是靠不住的。事实上海尔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才流失,除了人际关系上的矛盾之外,海尔所给予的待遇过低也是一大原因。如果在一个私人所有的企业里,只要所有者觉得一个人的贡献值得,他无论给之多高的工资旁人都不会有疑问,而在国企和集体所有制企业里,加工资往往就必须得有许多说法。再以海尔的目标为例,如果海尔是一家私人所有的企业,它能制定出非要成为世界500强这样的目标吗?海尔发展到今天似乎已经不再要效益了,而更重视声誉,更渴望让企业变得更庞大,更看重那些大而遥远的目标。如果海尔是一家私企,相信那时它的目标一定会更为现实,也会更加谨慎。因为那是他自己的企业,他必须得为自己负责。

5
发表于 2005-3-22 17:39:40 | 只看该作者

DIAO文化吧

国内的知名大企业好象都有这个文化哟

一级骂一级,下级就是上级的乖儿子

所以在这些企业附近开个出气筒酒吧,生意一定好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