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精益改善要做到员工和企业双赢

[复制链接] 0
回复
48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5-1-6 11:32: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在,让我们看一个案例:两年前,笔者为一家医疗产品制造型企业做管理咨询,这家企业的总经理是一个“能人”,什么都亲力亲为,人不到四十岁,头发大多都白了,这位总经理经常抱怨干部和员工的能力太差,什么改善都要依靠他……
这种现象,在很多企业普遍存在,很多中基层人员认为,改善与变革是领导的事,观望高层出高招,一味地“等、靠、要”。而这样的结果是,中基层人员长期不进行改善与创新,始终不能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高层则认为部属素质不够高,所以每一次改善,都亲力亲为,但中基层员工却积极性不高,敷衍了事,在这种企业环境中,精益改善方法不可能在企业中得到真正的应用。
刚才,我们提到了精益改善的人本化意识,提到了员工们并不关心精益改善的成效,也提到了全员自主改善的企业文化,要弄清楚这三点,首先要弄清的是做精益改善的目的是什么?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压缩生产周期?还是提高利润?
提高效率是企业老板更关心还是员工更关心?提高利润是员工更关心还是老板更关心?
答案肯定都不是员工。如果这项活动变成员工更关心的话,那么,事态的发展就是另一个崭新的局面。
让我们再次分享刚才那个医疗器械厂的案例:随着工厂销售量的不断增加,生产产能严重不足, 导致交货期越来越长,质量事故重复发生,客户频繁抱怨。由于随着订单的增加,员工的加班时间也就越来越长,最后,员工们干脆放慢工作速度,他们明白,反正都是干不完的活,快做与慢做的结果都是要长时间加班。而那位喜欢亲力亲为的总经理,就变得更为忙碌了,但问题却并没有得到改良。
请问,如果是这种状态下导入精益改善,会成功吗?从精益的技术层面上看肯定没有问题,因为生产中确实存在着不少的六大损失与七大浪费,但从人性化的角度来看,却是非常难以成功的,因为,员工们开始抵御提高效率了,他们认为,提高效率就是牺牲员工个人的利益去满足公司的利益。
在这种状态下,管理人员要成功导入精益改善,首先要解决的是员工个人利益问题。后来,这家医疗器械厂开始改变员工的绩效评估模式,采用了“工时产值奖”的制度,也就是说工时投入低而产量高的车间班组奖金就高,并采用了弹性调度工时制度,一天内员工只要完成规定的产量员工们就可以提早下班,这些措施,使员工们开始愿意去提高生产效率了。然后,我们决定选择一条生产线做精益改善的“白老鼠”,事先管理人员与员工们充分沟通,承诺与员工们共同分享改善的效益,比如说原来生产线每小时的产能是100PCS,改善后达到每小时120PCS,多做的20PCS员工们就可以得到10PCS的改善效益奖金,后来,我们干脆在部份容易评估标准产能手工作业比例大的工序实施计件工资,这些措施的出台,充分激发了员工们的改善热情,员工们开始乐意接受更多的生产任务,生产效率在1个月内就提升15%以上,不良率却下降了2%。
国内企业推行精益生产大多不那么顺利,不是技术、工具、方法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供应链的问题,供应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供应商不能准时保质送交货品。二是内部执行力的问题,执行力的问题又来自于分配机制的问题,目前,国内流行一句经典语录叫“分配机制是第一执行力”,利益分配得好,员工执行力就高,利益分配得不好,员工执行力就差。而在精益生产的推行过程中,往往内部“执行力”的阻力远远超过外部“供应链”的阻力。
员工喜欢去做受到奖励和他们利益相关的事情,先解决好这个问题,然后在全厂推广精益生产的成功率就非常高了。企业在推行精益改善时,首先要考虑把员工收入的增长列为第一优先的改善指标。员工们由于热爱工资指标,进而会热爱企业的其他指标,这样才能上下同欲,最终实现员工与企业同步增长。一个企业的精益改善是否成功,关键取决于员工;员工是否积极参与改善,利益分享是核心要素之一,这是“原始的核动力”,不可忽视,不可小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