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楼
楼主 |
发表于 2004-1-10 16:56:00
|
只看该作者
四、分析题{共10分)
案例1:总经理与生产部长之间的矛盾(每小题2分,共10分)
李总又进车间了。他一如既往地快步如飞,从每一条生产线前匆匆走过,目光犀利地扫视车间的每个角落和生产线的每个环节。每当这时候,线上的员工都会非常紧张,生怕自己的某个动作不符合操作规范而被李总批评,可越是这样越容易出错。每次李总进车间,车间主任便立即出现在李总的身旁,目光随着李总的目光移动,李总目光停留之时必是员工某方面的工作发生了错误。这时车间主任必项抢在李总发话之前对员工的错误予以纠正,否则免不了自己也要挨一番批评。
李总不到40岁,是南方人。原来一直在z企业工作,从工艺员干到生产经理,精力充沛,工作高度负责,经验十分丰富,对生产线的每个工艺环节都了如指掌,还经常亲自动手培训新员工,是z企业优秀的中青年管理干部。Z企业是食品包装行业中的一家民营企业,也是南方某集团的一家下属企业,1995年成立,几年的发展使其成为食品包装行业中的重量级企业,在南方更是如此。随着业务的发展,集团和企业领导都意识到拓展北方市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这样的背景下,2000年开始与坐落在北方某大城市的S集团洽谈合资事宜。S集团是一家国有独资企业,有成员单位20多家,行业涉及饮料、食品等,双方优势互补,所以合资谈判工作进展得很顺利利。
现在的李总是合资谈判Z企业方的成员之一,其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和技术专长赢得了双方高度的赞赏。2000年6月份,双方达成协议:S集团以资金入股,占股份的70%,Z企业以设备入股,占股份的30%,新的合资企业SZ公司正式成立,李总因其出色的表现而被任命为SZ公司的总经理。2001年初,SZ公司开始生产运营。
公司投入运营,一切进展得都比较顺利。尽管十分忙碌,李总还是非常欣慰。让李总惟一感到不满的是合资方任命的生产部长常帅先生的工作方式和工作表现。认为他对工作极不负责,平时很少到生产车间进行一线管理,对生产工艺也不熟悉,与自己当初负责生产时的工作简直无法比。
常帅原来是S集团下属一家饮料厂的厂长,与上下级的关系都很好。在常帅任厂长期间,该饮料厂为S集团培养了很多能干的年轻干部,而且还吸收了许多S集团其他下属企业的下岗职工。合资企业成立后,S集团便让常帅带领部分员工进入SZ公司,成为SZ公司生产部的主要力量。
李总也找常帅谈过,希望他能像自己以前那样工作。但常帅对此总是一笑了之,并不说什么.于是李总对常帅更是不满,他想:这个常帅,真是老国企作风,整天只想坐在办公室享清闲,要不是合资企业硬派下来的人员,我一定辞退他。这样一来,李总也不再对常帅进行什么指导,而是亲自下车间兼职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
李总又下车间了。这次李总同样发现了问题,而且还是生产计划问题:一台设备竟然处于停机状态。问过车间主任后得到的回答是:常帅部长说完成产量后就停机,明天接到生产任务后再开机器生产。“天啊,这是什么理论,他常帅知道停一晚上机器对公司来说意味着多少损失吗?A产品产量完成了,难道就不能抢出一点B产品吗?如果顾客突然加大订货量,库里的B产品可能会供不应求,难道那个时候再停下A产品来生产B产品吗?真是糊涂!”李总越想越气,在车间里大发脾气。他冲着车间主任大喊:“机器怎么可以停,一分钟也不能停,马上给我生产B产品。”当班主任小心翼翼地说:“可常帅部长的生产计划上写的是停机,是不是等新计划下来我们再……”“等什么等,停机的损失你们赔得起吗?常帅、常帅,他懂什么,我去找他,你们立即开机。”李总一边喊着一边快步走向常帅的办公室。
李总和常帅的矛盾仍在继续中,不仅是生产部,现在整个公司的人都知道李总和常帅间的问题。与生产有关的问题大家已经开始直接向李总反映或询问,而常帅似乎乐得清闲,对生产部的事竟越来越少过问。
根据案例提供的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41.李总与常帅之间矛盾的直接原因是:
A.公司对常帅的降级使用。 B.两人角色转换不到位。
C.合资双方文化的冲突。 D.李总集权的管理方式。
42.结合案例提供的信息,你认为李总经常深入车间并现场指挥的做法是否合理?
A.不合理,这样做不符合命令链的要求。
B.合理,因为常帅没有很好履行自己的职责。
C. 不合理,这样做违背了统一领导的原则。
D.合理,因为对这家企业来说生产是核心。
43.就目前情况看,今后李总与常帅的关系的最可能的发展趋势是:
A.越来越僵,甚至对立,因为二者之间的冲突已转变为情感的冲突。
B.双方之间的冲突还只是停留在工作和领导方式的差异上,加强沟通便可以改善。
C.两个人不可能在同一公司中工作,只有通过调离的方式将两人分开,而且上级领导也一定会这么做。
D.继续维持现状,井水不犯河水。
44.在矛盾没有被激化之前,采取什么措施有助于避免二者之间的矛盾?
A.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B.加强两人之间的沟通。
C.制订更清楚的岗位责任。 D.A和B。
45.从本案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不同性格和工作背景的人组成的管理团队不利于公司的发展。
B.以往工作经历是决定领导风格的关键因素,领导风格一旦形成改变起来就较困难。
C.合资企业的高层管理团队应该由一方承担,而不应由双方组合。
D.在目前竞争激烈、环境动荡的情况下,制造业企业必须压缩组织层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