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0日在联想“移动互联网战略暨新品发布会”上,柳传志富有激情的发言赢得了一次又一次掌声,他说:“联想的董事会和管理层反复研究以后,下定决心要和iPhone背水一战。在产品技术上大家都看到了,我们努力和它保持同等水准或者是超过它。但是它的优势是在全方位的势能巨大,特别是在品牌上” ,“而联想的优势只有一条,就是这是在中国” 。
老柳在他一生戎马生涯中,这么激动的时候不多。在2001年联想集团“多元化战略”誓师大会时,他没有激动;2005年联想并购IBM PC的大会上,他有点激动,但似乎没有像这次那样从内心发出了吼声,这次好像有点破釜沉舟,一拼到底的劲头。
联想历史上的柳传志应该有“三枪”是可圈可点的,而且每一枪都是联想的生死关头:第一枪应该是 “柳倪之争”后,确立了“贸工技”路线;第二枪是联想并购IBM PC后,老柳重新披挂上阵,出任联想董事长;第三次就是这次公开与苹果公司叫板,老柳又一次冲到了前面。
第一枪的历史阶段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那时的联想经历了创建以来的连续大地震。前面地震的主角是孙宏斌,他带领着联想各地分公司“起义”,想脱离联想大家庭。这显然是联想有史以来第一次严重的领导危机,这次危机虽然来势汹汹,但在老谋深算的老柳面前,还是稚嫩了一点,很快以孙宏斌入狱被镇压下去了;真正的主震来自于倪光南,这位联想的前总工,“联想汉卡”的发明者,其势能就不是孙宏斌可比的了。倪光南认为,联想从创立时起,一直秉承着“技工贸”路线,而且联想在中关村千百个小公司中脱颖而出恰恰是因为有较高技术含量的“联想汉卡”。可是从90年代初以后,柳传志相继砍掉了程控交换机、ASIC芯片等重大研发项目,逐渐提出了“贸工技”路线。老倪觉得很不爽,之后与老柳的矛盾越来越升级了。最后闹到一定要把老柳送进监狱,好在经过各种司法纪检机构的调查,错误是有的,但是没有谋什么私利,政府还是没有动老柳。到95年以老柳免掉老倪的职务为标志,这次大地震基本告一段落,从此联想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贸工技”道路。
第二枪的阶段横跨2005年到2009年,以老柳最后重新担任联想董事长为标志。为与第一阶段衔接,简单回顾一下90年代中期到2004年联想的重要事件。联想走向“贸工技”道路的标志性事件是老柳成立香港联想。那时老柳认为,联想不懂商业,要从头学起,最佳的“学习点”就选在了香港,找到了几个香港商人,从头学做生意。这就是所谓“瞎子背瘸子”战略。这事可是给老柳惹上了麻烦:为了让这几个香港人干事,给了他们“干股”,结果他们事干没干成不好说,国有资产是扎扎实实的流失了。这在后来也是老柳的“罪状”之一。从结果看,香港联想除了打通了联想进出口通路外,似乎再也没起到更大的作用。倒是那几个香港人空手套白狼,在联想集团在香港上市后大发了一笔横财,创造了所谓“白手起家”的创业奇迹。
另一条战线上,94年柳传志启用杨元庆打建微机事业部,把原来七零八碎的联想微机团队重新整合,结果表现非常不俗,96年就冲上了中国PC第一。杨元庆的实践证明:走贸工技道路,学会做生意,不一定要通过香港人。这点使老柳对元庆倍加赞赏,使得后来在联想分家时,老柳比较偏心的把所有自主品牌的业务都划归了杨元庆,建立了新联想集团。杨元庆的新联想在2000年达到了鼎盛,销量冲到了亚太第一。此时的元庆头脑有点发热了,认为我们既然能把PC发展的这么好,为什么不能在IT的其他领域都做好呢?加之当时互联网大潮的冲击,元庆毅然决然地决定联想要通过“多元化战略”,真刀真枪地大干一场了。可是从01年到03年,联想宏伟的三年战略规划完全落空了,除PC外所有的多元化业务:网站、软件、集成服务等全军覆没,不得不被一一砍掉,为此联想付出了至少10亿的高昂学费。2004年联想跌到了谷底,多元化战略的失败,销量的大幅下滑,压得联想喘不过气来。主要是前途一片迷茫,未来路在何方?此时一个机遇突现:IBM想卖掉长期亏损的PC业务,问联想感不感兴趣?说实话,这是当时杨元庆唯一的希望出现了。没有这个机遇,联想也就平淡无奇地走下去了。当元庆拿着这个设想与柳总讨论时,没想到柳总根本不同意。他清醒地认为,这不是联想的机会,我们还没有能力吃下这个大象。在元庆的一再坚持下,最后柳总总算同意了这个设想,经过近一年的谈判,联想兼并了IBM PC业务,从而以资本的力量实现了进入世界500强的梦想。
联想实现突破的梦想确实非常艰难,像柳总所担心的以及很多投资人所担心的一样,联想从05年并购到09年初大调整,一直让人感觉非常揪心的蹒跚前行。业绩从刚并购时全球老三跌到了老四,国际业务一直亏损,直到09年初,整体亏损近1亿美金。组织整合一直没断过,从IBM系,到戴尔系,还有HP系,到最后将所有老外系基本排出,回到联想“老八路系”。当时的联想又一次陷入巨大危机。“联想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杨元庆下课”的传闻甚嚣尘上。此时,柳传志临危受命,再次出山重任联想董事长,这似乎是当时唯一的解决方案了。柳传志在重新出山的大会上的声音是很沉重的,那显然打乱了他已经经常打高尔夫球的节奏了。柳传志说:“我作为联想的创始人,应该讲联想就是我的命,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我的时候我出来,应该也是我义不容辞的事情” 。这就是老柳的第二枪,以十分悲壮的基调打出来了。
老柳出山后,果然联想的情况逐渐好转起来,业务开始扭亏为盈了,各项报表开始变得好看起来。此时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发生了:老柳在多种不同场合开始重谈对贸工技的认识。似乎预示着联想开始从贸工转向技了。他说:
“贸工技是一个积累经验的过程。对我们而言,心里头一直憋着一口气:联想集团要在技术上有所突破”。
“我们这个行业里面,技术突破的空间之前实际上被Intel、微软拿CPU和操作系统的标准定死了。但是现在到了电脑形式发生变化的时候了,普通电脑要向紧凑型电脑发展,这意味着以前的操作系统、CPU标准可能面临着调整。这样一来显示器、硬磁盘等电脑零组件的现行格局也会发生变化,都随着操作系统的革新而革新。这是我们好不容易盼来的机会,中国企业可能会大有机会”。
“可能的瓶颈就是能否建立全新企业文化的问题了,联想集团的打法能否被认可为是一个国际公司可以有的。但是一个外国人,怎么肯轻易信服中国人的领导?这就需要过程,要连续打出漂亮的仗,让他们在物质上首先有很大的收益,也意识到领导人确实是说一句算一句的,这种文化慢慢就有可能形成”。
这应该是迄今为止,柳传志对贸工技路线最完整的一次诠释。也看出老柳对联想发展的真实想法。但是业界对柳传志的做法仍然有些微词。典型的说法是认为老柳这个“弯子”转的实在太大了,至少是延缓了联想成为高科技企业的时间表。不管怎样,老柳此时好歹是对贸工技有了一个比较圆满的说法。
第三枪就是09年底到现在,联想突然高调提出“移动互联网战略”,以2010年4月20日发布会柳传志慷慨激昂的讲话为标志。这次老柳似乎底气很足,请来了政府、业界众多头面人物,在演讲中公开向苹果公司提出了挑战。这确实有些异乎寻常,也不太像老柳的一贯稳重风格。大家都在想:老柳是在最后一搏吗?希望在他有生之年一定要给“贸工技”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么?
联想此次挑战的对象是苹果公司的iPhone。不说两个产品的技术积淀的差距,单凭柳总的勇气就是很惊人了。我们必须得承认,联想经过近5年的积累,技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柳总对技术积累近期有过精彩的点评:即使是技术创新,也应该是早晚的事情。完成资金积累的一些民营企业,比如比亚迪、吉利等都已经在技术创新上发力了。让我吃惊的还有新奥,他们用于煤变油、生物能源的实验平台投入了15个亿,都是历年的积累。因此你不能说中国人不想创新,确实是时机未到。从这段话看出,柳总其实一直在关注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他心里比谁都清楚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意味着什么。这也是为什么联想控股一直致力于高新企业的投资与扶持,柳传志似乎在以另一种方式在弥补联想没有更早的进入技术创新的遗憾。可毕竟支持别人创新与自己创新不是一回事,此次联想高调宣布开始大规模技术创新还是使业界颇为吃惊。大家理解是否可以认为联想正式从“贸工”开始走到到“技”了。如果是这样,当然是可喜可贺!但是最后一个难题,也是柳总所担心的,文化转型问题就应该是联想当前战略实施的“拦路虎”问题了。笔者在所著《我在联想的七年》一书中的核心观点认为:联想由于贸工技这个弯子绕的太大,特别是上上下下骨干员工都太习惯于“贸工”了,OEM文化与制造业文化占统治地位太久了,恐怕走不到“技”了。现在看来这个观点可能需要做些修正:如果联想能通过某种形式真的实现文化转型,那么联想还是有可能实现转型的。当然这个转型一定是非常艰难的,而且这种转型在全世界也几乎没有先例。我们实在不能想象技术底子还很薄的联想能与技术起家的苹果能一比高低,也没人奢望联想的乐phone可以真的打败苹果的iPhone。其实重要的不是联想马上能在技术创新方面有所建树,而是需要一个真正的开端,有了好开端,有了一种倾向,就有了一种可能性。也许联想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或者需要更多的机会,还要加上中国崛起的大背景,在未来联想才能实现真正的超越。
我认为:研究联想案例对于中国企业永远都是有价值的。某种意义上,联想可以代表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不断发展的足迹。也许联想走了一些弯路,也许联想“拐了大弯”,但联想毕竟一步步走过来了。仅这一点就永远值得我们尊敬!联想四分之一世纪所走的路确实坎坷不平,该遇到的都遇到了,一些不该遇到的可能也遇到了。仔细剖析一下联想所走过的路,不能不说是与柳传志的个人性格与特质密切相关。如果你用柳传志与任正非做比较研究,会发现很有意思的现象:同样处在90年代初,公司同样发展了5-6年了,同样做贸易起家,同样遇到了各种困难。任正非选择了技工贸,柳传志选择了贸工技。不用做那些无意义的推测,什么如果怎样怎样就怎样怎样。柳传志走上这条路与任正非走向那条路应该都是必然的,说到底都是跟他们的特质与潜意识有关的。老柳一定是对“安全”问题特别敏感,一有风吹草动立刻倾向于保守姿态。我们从老柳后来对一些IT界大事件的反应也能得到一些佐证:比如80年代后期一些著名的技术型企业相继垮台,像王安公司、DEC公司等,这些事对老柳肯定有刺激;再比如老柳与宏碁的老板施振荣有过一次深谈。当时老柳询问宏碁国际化的情况,施振荣把宏碁走国际化道路的艰辛说了一通,使老柳觉得这里面水太深了。这些事件使老柳对高科技、国际化产生了畏惧心理。可能再加上当时联想对研发投入过大,造成资金链紧张,使老柳把生存问题提到了优先位置。总之多种因素纠结在一起,使老柳下决心放弃了技术路线,走上了保守的贸工路线。这样做是绕了大弯,但是联想生存下来了。很多人说为什么同样情况任正非走了另一条路也活过来了?我们只能说,那也许是小概率事件。联想如果当时也那样走,可能就没有那么运气。绝大多数中国企业那时可能都要选择联想的保守路线。历史不能重演,但是可以“复盘”。我们宁愿相信联想的选择是当时中国企业有代表性的选择。
另外在企业创新问题上,我很同意柳总的一段话。他说:“首先我对创新的理解,和别人有很大的不一样。首先把目的看清楚了,研究清楚归根到底想要什么,然后选择你认为最该走的路。这中间的路,也许有先行者,可以直接推荐合适的路径,你照着学成了那也是创新。如果从这一点说,中国在机制、体制层面的突破,会是更大的创新。企业层面的创新很重要,是企业的本分,但是社会制度变革所带来的巨大生产力恐怕是很多人想象不到的”。企业创新是全面的,技术创新只是其中之一。而且我一直认为:中国企业的机会在于未来经济实力的整体突破,如果中国经济再以较快速度发展20年,真成为了中等发达国家,那时的整体势能恐怕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技术与人才会自然而然地吸引到中国,那时中国企业才谈得上产生真正的技术突破。这就是中国企业的机会所在,我们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也希望联想能笑到那个美好的未来。还希望柳总别老为了一个产品的发布而冲到前台,神情严肃地跟某些企业叫板。老板的位置还应该是在后面,运筹帷幄于无形之中,这才是中国这块土地上的企业家应有的形象与丰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