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鏖兵——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实践案例与行动指南》
内容简介:
本书从“术”与“道”两个层面入手,展现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这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的主题。上部集中了18个案例,涉及24家企业,不仅包括传统企业,也包括高技术企业,既有商品市场的国际化案例,也有资本市场国际化案例;有国内企业境外经营的案例,也有国外企业在中国的案例,从多维度、多层面展示了企业跨国经营的操作经验和教训,并从战略高度揭示了问题的核心和实质,覆盖领域包括电子电气、机械、通讯、制药、汽车、化工、互联网等多个产业,涉及联想、TCL、华为、中兴、振华港机、中集、同仁堂、天仕力、大唐、国美、万向、福耀玻璃、奇瑞、吉利汽车等众多知名企业。在本书的下部,对企业跨国经营案例进行理论总结和提高,从一般性的角度对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给予理论解释和支持,在最后三章,对企业跨国经营的产业、地区选择,以及如何提高国际化经营管理素质提出了具体建议。
第二十四章 跨国经营的强身健体之策fficeffice" />
一般企业和跨国企业到底区别在何处?多数人认为,实力和规模是最重要的因素,实际上这只是使用部分归纳得出的结论。跨国企业也有强有弱,有大有小,真正的区别在于“基因”不同,而这些差异也并非不可弥合。在跨国经营上取得满意成果的一个重要维度,是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归根结底,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决定了国际化经营的成败和绩效。
一、 提升企业文化的国际化内涵
和习惯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类似,企业文化往往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和发展路径,并最终决定了其能走多远。对于一个本土化特征明显的企业而言,接纳国际化的企业经营方式是非常困难的,这种文化上的冲突,妨碍了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的表现。换言之,如果不提高企业文化的国际化内涵,就无法与对手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取胜。
国际化内涵体现在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文化仪式和文化网络等方面符合国际商业惯例的特征。在一个相对闭塞的商业生态环境中,因为缺少必要的氛围,企业作为个体很难自发地生成这样的文化,这是中国企业难以提升其国际化内涵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引进外资,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中国企业的外部环境,使得中国企业家开始了解外面的世界,并开始与国际对标和接轨。和欧美企业做生意或者组建合资企业,对于提升本土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是有益的,有些企业甚至很早就走出了国门,在国际商海中边学边练。事实也证明了,越是对外开放早的地区的企业,经营管理的国际化程度越高。
尽管企业文化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却是很难外生的。没有开放的外向型商业环境,就没有培养国际化企业文化的土壤,因此,企业最优选择是在境外的市场环境中去改造和提升自己,这就需要企业走出去,脱离本土的商业圈,与洋对手打交道的过程也就是自我学习自我改造的过程。这很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悖论,其实并不矛盾。通过走出去而在开放的环境里锻炼自己,获得更多的养料提高自己,从而能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使得走出去与提升企业的国际化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企业需要有开放的心态,乐于接纳新事物,善于吸收和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并充分认识到自身与国际化企业在文化上的差距,而不是固步自封,抱着以我为主的态度试图改变外界。在本土企业案例里,TCL和海尔在如何处理企业文化差异上,是两个相反而典型的例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25 17:19:0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