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谷歌受困人才流失将何去何从?

[复制链接] 3
回复
69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5-14 10:39: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导语:《财富》杂志网络版今日发表分析文章称,能在互联网搜索巨头谷歌谋个一官半职,想必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夙愿。但那些近期纷纷离职并走上创业道路的谷歌高管和工程师们,对自己的选择应当做出怎样的解释,谷歌又将何去何从?

  离开“天堂” 自主创业

  肖恩·克纳普(Sean Knapp)踏上的就是这样一条创业之路。作为一名年轻的计算机专家,他或许再也找不到一份比这更好的工作了,因为他供职于素有“工程师天堂”之称的谷歌。在这里,他享受到了各种各样待遇,包括两周一次的按摩、衣服有专人洗熨,美味佳肴免费享用。而克纳普他本人的前途更加看好,因为他参与开发了谷歌最受关注的产品,包括作为公司核心业务的搜索技术。

  克纳普充分利用了属于他的“20%的时间”。每周,谷歌都会为工程师安排一天的时间,让他们放手从事自己感兴趣的项目。然后就在一年前,他和两位同事——俾斯麦·利普(Bismarck Lepe)和贝尔萨·利普(Belsasar Lepe)兄弟(分别只有28岁和21岁)选择了一条许多谷歌年轻天才工程师所走的道路:创业。他们想出了一个有关网络视频的新创意后,便决定离开“天堂”,创办自己的公司。

  这种事情在谷歌从未发生过,或者说过去没有过。2007年4月,他们三个宣布将要离开谷歌时,并没有给出任何确切的理由,只是说他们想要做自己的事情。虽然不清楚他们要走的想法因何而生,但谷歌还是想留住他们和他们的项目。

  长着一副娃娃脸的克纳普回忆道:“他们告诉我们‘这是一张空白支票。’但我回复他们说‘你们是要我做‘代孕妈妈’啊。’”意思就是说,克纳普和同伴为谷歌卖命工作,而产品却归谷歌所有。当他们选择离开时,那份待遇优厚的工作以及20%的自主支配时间,都理所应当地随之而去了。(谷歌拒绝对克纳普的言论发表评论。)

  一年后,他们三个人创建的Ooyala公司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恰恰也是谷歌希望在内部所要的成功。Ooyala的28名雇员正在开发一套能在独立网站上播放视频的系统,盈利模式就是销售视频广告。

  目前Ooyala已筹集到1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但与财大气粗的谷歌相比,这只是九牛一毛。但Ooyala三位创始人表示,他们在制度支持上所欠缺的东西,可以通过速度和彼此沟通能力得到弥补。大约8年前,拥有18000名员工的谷歌同Ooyala目前的状况相差无几。

  大量高管纷纷跳槽

  假如这只是一个特例的话,你可以说谷歌的一些精英离职对这家公司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事实并非如此,曾经提出“不作恶!(Don't be evil!)”口号的谷歌老员工保罗·布克海特(Paul Buchheit)已经与三位同事创建了社交网站FriendFeed。而曾经前途无量的谷歌产品经理严达·埃里奇(Yanda Erlich),也创立了一家名为Mogad的即时通讯公司。

  此外,谷歌新闻经理内森·斯托尔(Nathan Stoll)如今正在自己的新公司Mechanical Zoo埋头苦干。前商业开发部门的元老萨尔曼·乌拉(Salman Ullah)和肖恩·德姆普塞(Sean Dempsey)联手创建了Merus Capital风险投资公司,向离开谷歌的前员工提供创业资金支持是他们的任务质疑。

  由于离开谷歌的技术人员越来越多,以至于这些曾为谷歌立下赫赫战功的元老组建了一个前谷歌员工创业的“校友俱乐部”。

  前谷歌产品经理戴维·弗里德伯格(David Friedberg) 创办了一家名为WeatherBill的在线天气分析服务网站,他在近日举行的“校友俱乐部”首次会议上说:“我对大家正在做的事感到意外,这些原本应该是由谷歌来做的。”

  另外,大量高管也纷纷跳槽:谷歌首席信息官道格拉斯·梅里尔(Douglas Merrill)刚刚离职。一些人投奔到Facebook,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曾负责谷歌广告销售业务的副总裁谢莉·桑伯格(Sheryl Sandberg)和全球传播及公共事务副总裁艾略特·施拉格(Elliot Schrage)。谷歌首席财务官乔治·雷耶斯(George Reyes)于去年夏天宣布退休,至今这一职位尚无人接替。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5-14 10:39:56 | 只看该作者
突显一系列问题

  员工跳槽在硅谷屡见不鲜,尤其是那些高管完成原始积累后,便立志开创自己事业的公司。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对员工跳槽会影响公司业务的说法嗤之以鼻。他说:“我们每周招募上百名精英,新加入的员工数量超过了离职员工。”有意思的是,施密特本人可谓这些人的“先驱”,他先是从SUN公司跳槽至Novell,后来又从Novell到谷歌另谋高就。

  高管和工程师等人才流失并不是谷歌今天面临的唯一挑战。说谷歌面临挑战,你也许不会相信。的确,谷歌净利润高达10亿美元,作为网络搜索行业的巨头,它甚至威胁到微软的利益。但事实是,谷歌强劲的增长势头终将放缓,正如公司规模所显示的那样。规模成为变显露。

  现在谷歌是市场的领导者,然而这带来了一个历久不衰的难题:过程和创新,哪个更重要?纵观谷歌走过的发展历程,这个搜索巨头拥有一套意味深长的赚钱模式:强大的搜索广告系统。这套系统如井喷一样给谷歌源源不断带来财富,但并非谷歌唯一一个“喷油井”,因为该公司其他的项目也正在或者即将“井喷”。

  谷歌自身存在问题引出了一个敏感话题。在我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Salesforce.com的CEO、谷歌商业合作伙伴马克·贝尼夫(Marc Benioff)打来电话,讨论了其公司同谷歌建立的合作。我总是很乐意接到口若悬河的贝尼夫的电话,只是我从不主动给他打电话。谷歌“最高层”有人要求他同我见面。“他们必须如微软一样建立完整的收入帐本。他们拥有一头神奇的‘现金牛’(即摇钱树),他们还需要‘小鸡’和‘山羊’。”

  谷歌在面临多样化发展问题的同时,还必须证明它的与众不同之处,例如拒绝听从华尔街的指挥以及提供免费食品等。它还必须证明其成功之处是缘于其Googleyness。即便谷歌的朋友对此也是满腹狐疑。新闻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彼得·彻宁(Peter Chernin)表示:“出于那方面的原因,我相信他们并不处在通用电气、宝洁、微软的行列中。”新闻集团旗下的社交网站MySpace是谷歌的重要合作伙伴。

  必须做到资源合理配置

  谷歌经营之道的基本原则是与众不同。谷歌两位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在公司2004年首次公开募股(IPO)前致潜在股东的信中就曾对这一品质大加赞美,并承诺将秉承这一原则。这和我们看到的一样,谷歌自身运营就不因循守旧。

  现代管理最基本的规则之一是必须做到合理分配资源,决定优先实施哪个项目,资金优先投入到哪个领域,还有选择投资的最佳时机。虽然这并不和谷歌的观点格格不入,但这一概念并非他们的第一选择。

  事实上,商学院MBA第一堂课所学的就是,资源分配是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责。毕竟,当资源并不稀缺时,决策者就没有理由把注意力集中在分配稀缺资源上。截至到今年第一季度末,谷歌的现金和其他流动资产综合达120亿美元,每个季度的现金收入近20亿美元。

  在谷歌,资源分配之外的问题往往是放任主义。以谷歌副总裁兼企业部门经理戴夫·格罗伍德(Dave Girouard)面临的问题为例,他想对Gmail做出一些改进以使这一产品对公司客户更具吸引力。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需要说服不自己其管理的Gmail工程师。他将自己的努力比作(美国)和平队的一次任务:全心全意却没多大权力行使命令。然而,一方面是格罗伍德求着工程师,而另一方面,却是和Ooyala创始人一样的员工获得空头支票的承诺。一位热心的谷歌支持者说:“他们不是上帝,以为自己能解决一切问题。”

  这种行事草率的作风往往使员工的努力付之东流,或者导致产品开发进退两难。在线网页编辑工具Google Page Creator,是谷歌实验室于2006年推出的产品,它遭遇了同谷歌新产品Google Sites的难题。克纳普说:“即使在Web搜索领域,同一个项目也有多个团队参与。”Google Checkout是谷歌开发的一种付费系统,谷歌对其投入巨资,但是市场份额至今仍被eBay的PayPal远远地甩在身后。

  虽然eBay是谷歌的重要客户,但仍于事无补。即使很受关注的商业交易也不总能反映出清晰的逻辑。比方说,当谷歌以高于微软的价格向新闻集团旗下社交网站MySpace提供搜索广告时,谷歌意识到这项交易并不能马上带来滚滚财源。过去的两年里,谷歌从与MySpace合作获取的收益仍寥寥无几,和其他社交网站的合作同样如此。

  另外,谷歌还寻求从其巨额收购获取某种金融回报。2006年初,谷歌斥资9800万美元收购了广播公司dMarc(现为Google Audio Ads)。按照谷歌的设想,dMarc将是其获取单纯文本广告之外各类广告活动的基础,但是dMarc并没有实现谷歌的梦想。正如谷歌在其证券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它是谷歌未带来任何物质收入的七个产品之一。

  同样是在2006年,谷歌斥资16亿美元收购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comScore 公布的数据,目前YouTube在美国网站视频份额为34%,是2007年2月的两倍,但是谷歌在如何通过YouTube销售广告方面并没有太多办法。2007年YouTube的营收大约为一亿美元,大部分来自首页广告。谷歌称其业务重心是不断增加市场份额,改善“用户体验”,但是据分析师估计,广告客户发现他们在YouTube刊登的广告并没有带来什么回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5-14 10:40:25 | 只看该作者
谷歌的赌注

  谷歌的确还有其他一些大赌注,它们可能会成为颇富前景的行业。作为同Microsoft Office一样的软件包,Google Apps取得的成功值是得一提的。据谷歌统计数据,Google Apps在2008年的销量有望达到“数亿美元”。不过这与谷歌核心搜索广告相比只是九牛一毛。另外一个具有潜力的提议是谷歌的Android项目,与今天使用的手机系统相比,这一项目为手机提供更为标准、更为开放的操作系统。诸如T-Mobile和三星等大公司都已与谷歌签订了协议,成为Android项目的合作伙伴。

  谷歌迄今最大的赌注是最近以31亿美元收购显示广告服务商DoubleClick。显示广告和我们在电视或杂志上看到的差不多,它们注重图像和信息,而不注重交易,交易是文本链接广告的诱惑所在。在线显示广告同搜索广告相比,增长速度要慢得多,却是一片广袤的有待开垦的土地。

  在传统广告领域,品牌广告比直销市场规模大得多。在线交易也是如此。人们上网时,多数时间他们不是在搜索,而是在读东西、看视频、玩游戏等等。谷歌也不擅长作此类广告;DoubleClick则具有这方面的优势。

  谷歌涉足新广告领域又引发另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这就是经济规模。谷歌首席经济学家、曾任加州大学教授的哈尔·瓦里安(Hal Varian)认为,施密特曾以“抗衰退(recession-proof)”一词来描述谷歌。瓦里安说,他急忙纠正老板的话:“我会说抗衰退(recession-resistant)。”事实上,瓦里安曾对谷歌的业务进行过分析以判断整体经济对其业绩的影响,但他所得出的结论相互矛盾。

  首先,瓦里安发现谷歌具有一个“GDP beta”,即由于公司广告基础趋于多样化,其业务应随整体经济而波动。这或许看上去存在问题。瓦里安还确定,由于谷歌在其广告定位方面如此成功,所以受到经济趋势的影响较小。其次,由于谷歌刻意迎合某个群体的广告商,瓦里安认为,谷歌的产品在价格敏感期具有吸引力。他的最终结论是:“对于谷歌的业务来说,有几分反循环的性质。另外,目前正在经历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的重大转变,这将超过谷歌可能从经济衰退中遭受的影响。”

  今年春天,这一天平已朝着有利于谷歌的方面倾斜。有关用户对谷歌广告点击量减少将导致业绩下滑的担忧到目前为止尚无根据。当谷歌报告其第一财季营收13亿美元,大大超过华尔街预期时,公司股价一日之内暴涨了每股90美元。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完全没有影响谷歌的业绩。

  4月17日,施密特对投资者说:“我们一直都十分认真地对待这一问题,迄今我们并未受到影响。一旦经济发生变化,我们也会做出相应调整,以继续公司良好的表现,因为我们的模式定位十分明确。针对性的广告营销在多数情况下都能取得不错的业绩。”到目前为止,事实印证了施密特的说法。不过,分析师曾得出过令人烦扰的结论,即谷歌的业绩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经济状况。问题是,什么时候才回发生这种情况?

  仍然是奇迹

  显而易见,面对各种挑战的谷歌仍不失为一个奇迹。公司员工纷纷追逐各自的梦想,尽管这可能会造成资源浪费,不过他们仍致力于调整并改进搜索工具和广告系统,这两项业务给谷歌带来财富源源不断,使其成为世界上最赚钱的企业之一。互联网媒体测评机构Nielsen Online的数据显示,谷歌在美国搜索市场的份额一直在不断攀升:从2005年初的46%上升至今天的59%左右。施密特自诩:“我们正处于生产效率最为活跃的阶段。”

  谷歌净利润率为25%,处于微软28%垄断利润率和思科21%最佳硬件利润率之间。如果谷歌削减开支的话,这将给谷歌带来大量的机遇。举例来说,谷歌每天为每名员工提供免费食物的费用至少为14美元,公司共有1.9万名员工,单就这项投入,一年共计6700万美元,如果谷歌要求其员工自己支付餐费,落到公司帐面上相当于每股20美分。20美分在谷歌眼中显得微不足道,因为分析师预计,谷歌2008年股票每股收益将达到20美元。

  谷歌或许正在建立一种崭新的商业经营模式。微软负责并购战略的副总裁布鲁斯·杰菲(Bruce Jaffe)表示:“人们只是将他们定位于搜索服务。我敢保证,这么想是不对的。”换句话说,让用户自始自终使用谷歌的产品,将使其成为网络上无所不在的事物,比如PC上的Windows操作系统一样。在微软同谷歌竞争的过程中,杰菲对谷歌逐渐心服口服。他说:“他们或许身处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他们是多年来不为人知的行业先驱者。”

  即使谷歌并不像我们所了解的那样重新定义商业,但它仍将发生改变。在公司成长并且逐渐成熟的过程中,他们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变化,例如失去冷静,逐渐官僚化。当然,我们希望谷歌能够尽可能地按照自己的风格发展。毕竟,公司的创始人仍控制着58%的股权,他们信誓旦旦宣称要着眼于长远目标,不必在意有关短期效益的批评。

  当施密特被问到作为公司的CEO,如何平衡过程需要以及难以测量的实验和革新需要时,他以佩奇和布林的观点作为回应。施密特说:“让我们看看拉里和谢尔盖的观点,我曾对此感到吃惊。他们担心的是,谷歌正逐渐变得保守。他们对我说,‘我们没钱的时候敢于冒很大的风险。现在有了钱却很少敢于冒险。’”

  让我们回顾一下谷歌近来的商业动向。谷歌最近在政府一次竞拍活动中,以近50亿美元拍下无线频谱使用权,这则消息登上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即便它并无计划使用这段频谱。谷歌还有一些非常独特的产品,包括Google Sky和Google Mars。而现在,它俨然已经成为了替代能源项目领域的重要投资者。谷歌创始人懊恼的是,自己曾经敢于冒险的日子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谷歌最大的冒险或许就是重新创造曾经的神话。曾供职于谷歌的工程师保罗·布克海特(Paul Buchheit)回忆道,他是多么留恋谷歌创业的日子,“每次谈到谷歌,我激动的心情便难以平静,因为我不知道谷歌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以后我一定会知道发生什么”。可预测性是所有大型公司的特点,这并不专指谷歌。(杨琳)

4
发表于 2008-5-18 21:23:50 | 只看该作者
"谷歌最大的冒险或许就是重新创造曾经的神话"这句话应该是谷歌的精神所在.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