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略一品之二十四 毛大庆:大学生要多参与国际竞赛
——毛大庆赵民对话录
赵民:毛总,谢谢你今天抽出时间来跟我交流,我这个播客叫《正略一品》,主要谈八个字“创业、管理、成功、人生”。我知道您原来在南京工学院,就是中南大学。你后来是有什么经历来做现在这样的高职位的?
毛大庆:南京工学院,我们那会儿是建筑系。应该说后来毕业之后还是做老本行,建筑设计。这个期间还在香港大学学习,后来工作了。其实我一直没有在国内工作,我一直在国外工作,中间有很多故事。大学毕业以后,我在香港期间,我参与了比较大的国际竞赛。在国际竞赛的过程中,跟泰国有一个很大的上市企业有一些交流,后来我有机会去泰国工作一段时间。我们系里面很喜欢参加大型的国际竞赛,这里面其中有一个投资方,是当时泰国很大的一个上市公司,它做的业务很广,房地产、工业园包括零售业、制造业等等。当时它很希望有一批中国人在泰国工作。它希望把这一批中国人带到泰国去,比较熟悉泰国的公司文化习惯,那个时候泰国和中国大陆非常好。后面在东南亚这些国家搞设计。
赵民: 你很早就国际化了。
毛大庆:但是我这个国际化跟你们不太一样。我这个国际化很另类,我这个国际化指的是在东南亚,在亚洲。
赵民:跟我们文化比较接近的地方。
毛大庆:对!比较接近的地方。在接触过程中他们跟中国的关系非常活,是一个很友好的国家,结果在泰国工作一段时间。后来有一个机会可以到新加坡去继续念书。新加坡也在东南亚,反正就去看一看,感觉非常好。93、94年的时候,新加坡的经济非常的蓬勃,“四小龙”当中应该算是数一数二的。我就很无意的到了新加坡。到了新加坡之后,就留在了新加坡。后来在那工作,还是搞建筑设计。正好我在大学南京工学院的时候,有一次国际学生设计竞赛,这个大赛的组织者是全球最大的建筑设计的公司,就是设计北京中国大饭店那个公司。他看见我之后,非常高兴,说你为什么加入我们这个公司。这是他在东南亚,在太平洋地区主要的Office,我就是他们当时请的第一个中国人。当时很好玩儿,因为当时有很多国内的人,有顺德的、北京的、青岛的,所以我其实虽然出国,但是一直没有跟中国脱离过。我在看,我在参与,所以我觉得最好是在参与,一直没有断。我其实一直跟着国内的步伐在走。幸运的是我没有站在国外的视野,那几年中国也挺有意思。
赵民: 而且当时房地产建筑风格、格局在变化。
毛大庆:就是那个时期。其实那个时期刚好是92年小平南巡以后,真正的开放经济,人的思想才开放,92年南巡这段时间达到了高峰。这个时期我一直做这个事情。很巧,其中一个很大的建筑团,这个项目的投资者,就是现在我所在的公司凯德的前身。那个时候还不叫凯德。它有几个公司合并后来形成了凯德,所以那个时候新加坡的企业非常热衷于进入中国的市场。当时有几件比较大的事儿,一个是小平跟李光耀的几次会务,很有名的一次是在深圳的谈话,后来在李光耀回忆录里提到,邓小平当时讲的一句话说“要向新加坡学习”。小平对新加坡的模式非常的认可。新加坡这个国家也很有意思,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唯一一个有78%的华人组成的独立主权国家,但它又是一个漂浮在海洋里,受海洋文化影响的国家。实际上思路开阔眼界,所以邓小平说应该向新加坡学习,让新加坡的企业进入中国。在这个以前,当时新加坡和中国合作建设。在这个里面主要的企业就是我们公司。从凯德参与中国的业务发展,应该说在新加坡企业里面是最靠前的,但其中也有政府的原因,当时我参与了这个项目,我们最早的是上海,这个位置比较好,在淮海路,当时淮海路大变革的时候。很多人想找他。它的这个方案当时是我做的。做了这个方案以后,很需要人到中国来。找那些熟悉中国的人,对中国不管是合作伙伴,还是政府,还是当地的人,所以希望我加入,希望我回到上海。由于这个契机。当时也是蛮矛盾的,并不像现在这样。那个时候经常回来出差,中国有许多问题,比如在上海大工地,乱七八糟的,也不知道投资到什么样。现在挺好的。住在那参与,我觉得也不知道会怎么样,所以觉得新加坡挺好,在那之后日本的公司还想让我去日本。所以那会我没有真的想接受这个OFFER。后来这里面挺有意思,这里面有许多新加坡的同事,当时有人做我的工作,觉得我应该回到中国来。当然这里面有企业的需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们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们会觉得中国有这样一个发展态势,看上海的发展,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未来十年可能会超过香港、新加坡这都是有可能的,发展的契机是很大的。发展的优势应该在中国。加上这个房子又是自己设计的,看着把它弄起来,所以给了我很多的想法。其实那会儿我在试一试,我们又是中外合资。应该说整个人在这做和出差心态完全是不一样的。你有这些问题你也得解决。后来我觉得其实再怎么样,交流的对象文化要是没有障碍,他有这些想法你是能够理解的。很多方法你可能不见得同意,但是他为什么这么想,你是能够明白的。所以这里面也教给我很多问题,看思想方法的问题,包括一些问题的出发点,从国外看,从国内看,包括文化上的差异,这个确实不经过这样的过程是体会不了的。这是很有意思的。
赵民:把所有的都整合起来说,你在这个公司里面管十几个项目,有什么感受?到了这个公司好在哪里,到了公司以后成长和进步在哪里?
毛大庆:这些年积累下来,其实也有很多人去了别的公司,也找我,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赵民: 你是唯一一个外国人做到副总裁的位置。
毛大庆:总经理吧!这里面的感触很多。因为这里面我讲了很多文化,还有很多不同意识形态的看法。我在这个企业呆了13年,我的思想和习惯,包括想问题的方法,很多都受这个企业的感染。我觉得凯德还是很成功的,在中国做了这么多年,应该说品牌形象和市场上的口碑都是相当好的。这里面来源于两个:一个是凯德进入中国一直有一个思路,就是叫本土化。其实本土化国外都在做,但是是不是真正的做到,这里面的差别是很大的。我们这个本土化是一步一步的越来越深入,不可能开始就很深入。后来随着新加坡方面,不管是新加坡方面派过来的员工,还是新加坡总部,对中国越来越了解,特别是这一组在中国长期工作的新加坡人,对中国市场是很了解的,另外感情也非常深,我觉得首先还是感情的问题。不管是中国的市场,还是中国人,就是这种意识上是非常强烈的。这是非常好的。第二,这几年一直坚持走过来,不断的在培养本地员工,本地员工进入高层、决策层,进入重要的岗位,地区的总经理,我们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这是非常好的。确实本地员工到这里,能看到我有希望,我能发展,这不是每个跨国公司都能做到的。你可以说,但是真正做到是很难的。这一条我觉得凯德的胆量和气度是很强的。它一步一步的培养起来,在培养中让你走向领导岗位,这个是有策略和计划的。这只是一半,还有一半我觉得公司的思想清楚,什么东西要放弃,什么东西要继承,继承这个企业原来有的遗传基因,这个遗传基因也是这个公司的特点,基因要遗传。这里面包括企业治理,这个抓的很紧。不管是审批制度,还是从公司的超越性,包括授权的机制,这些都是一道一道的很清楚的。在这个事儿过程中要把好的东西带过来。这两个东西在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企业文化。既不是新加坡的,也不完全是中国的。它就变成了一种异化的。可以看到那个基因是在里面的。这个也是很重要的。最后还有一个,当然这也是我们这一群人,这些年来一直坚持的思路,就是在什么问题上都要坚持企业的文化,什么东西要适当的吸收,但是这个度一定要把握的好。这个度很难进行,就是你在过程中怎么样进行正规、严格、同时要适应市场的做法,同时又不能够违背上市公司的制度。这里面一定得是一群有经验的和有深刻社会了解的人,才能把握这个度。
赵民: 这就是行为的连续性。
毛大庆: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要是几年连续做好事这个是不容易的。
赵民: 很多外国公司到中国都有水土不服的情况。做房地产在所有的行业当中,行业和行业中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就是本土公司总量方面,小老板、职业经理人、海归这些,在这个行业里面海归很少。你在中国相当于海归了。但是你现在在北京做19个项目,管这么大规模的公司,这里面肯定有很多体会,经历了这么多事情,肯定其中也会有矛盾。
毛大庆:其实也是我在想的。如果说从学术理论上总结这个事儿,没法总结。首先说房地产这个行业,跟北京海归里面,像IT、互联网、金融、法律,工科也很多,制造业也很多,包括策略,这些都可以,这些很容易在全球一体化范围里面工作。但是房地产这个行业没法成功一体化。这个行业就是一个local的东西,消费者是本土化的。北京跟上海不一样。北京里面南城和北城还不一样。所以这里面就是大量的本土文化的问题,这些年我观察这么多海归,在房地产这个圈里面几乎海归很少很少,能存活的也不多。我看的也都跑了。这个里面我体会就是很难融合。这个里面得有非常强的容忍度。另外,得有很强的灵活性。还有一个得极乐观,要是悲观了还不行。这些都是人的性格所致。但是最根本的我想,因为我在这个平台上,凯德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你既能够恪守一定的国际要素,同时你必须要沉到本土的文化里面去,恪守国际要素海归能做到,沉到本土文化里面,这个是你个人的悟性问题。包括你跟员工怎么打交道,你跟新加坡的同事怎么打交道,你跟新加坡总部和中国的员工之间出现矛盾的时候你怎么处理。这里面我觉得就是做人和做事的问题。尤其房地产文化极有特征。这个行业的特征很明确。所以你必须告诉自己,你要适应这个文化,你要不适应你就做不了。这个还真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赵民: 举一个小例子,比如面对中国消费者,面对中国业主的纠纷怎么处理呢?
毛大庆:我觉得业主的问题不典型,可能更多的比如说在文化上,在思想方法上,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对中国的评价,中国的员工可能觉得这个很好,从国外来说,就有很多的问题。这个到底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还是怎么样。要不要收购一个什么企业等等,这很难判断。然后还有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理解,很多员工说,我们为什么不是万科,我们为什么不能比万科做的还大?我们有钱,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很多地?但是现在谁也不行了,不能囤地了。为什么我们的规模不能比万科大,这种争论很多。从新加坡的角度说,首先第一个从来没有可能一个外资在人家的地方做老大,房地产行业是不可能做到的。
赵民: 心里面就认为不能这么做。
毛大庆:你也不可能做得到。你做好本土化就不错了。第二,你跟它比什么。你比规模吗?还是要比资金的有效率。还是比一分钱投进去产出多少,你想比什么。我们更在意比资金效率问题。另外,从新加坡整个管理来看,我们是一个跨国的企业,我有很多地方在投资,我们有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越南、印度、东南亚等等这些地方,在国际的看法上,这些业务要平衡,我既要有规模,又要有区域。我要更关注做好这些问题。有人说为什么不做矿产,为什么不做别的行业。这个就是观点问题。在这个观点上肯定是国外有国外的观点,中国有中国的观点,肯定是有不同看法的。
赵民: 凯德置地在中国有多少员工?
毛大庆:我们在国内所有的业务都算上,可能得有三千人。
赵民: 要是比较一下,你们这种类型的国外大公司的职业经理人和中国本地房地产的老总,你觉得优势在哪里?好的地方是什么?
毛大庆: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还是有区别的。虽然我们有企业家精神,这个是没错的,这个只是在竞争和管理上的思路问题。但是职业经理人必须要职业,做出职业的判断。拿着企业的钱,要有良好的运作。我们很难跟一个企业老板去比较,我们经常为了挑战遇到压力和困难,这一点真的和民营企业家一样,他可以解决的我也可以解决。但是从整个企业治理上,有的时候不用特别的累,因为企业已经有很好的轨道和机制,虽然需要不断的校正,但是这个轨道本身是清晰的,机制是明朗的。你只要在轨道机制上把生产抓好就可以了。很多企业还很痛苦,还在那不断的抓生产,研究企业的机制,这两手都要硬,硬了这边鸟又飞了。放了吧,机会又跑了。这个问题就是没有完全形成企业特有的规矩,说白了就是规矩,也就是方法,方法论没有。从经营角度上来看,我们的优势就是我更多关注的是生产,怎么样把产品做好,把品牌做好,不用花精力担心其他事情。
赵民: 所以这是你喜欢和擅长的事情。
毛大庆:对!这个可能是相对优势的一点。
赵民: 从你走过这么多年,你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初在大学竞赛里面,对你的成长有帮助吗?或者是帮助很小?
毛大庆:多少有些帮助。毕竟是竞赛,还不是很直接接触到现实的这些东西,但是我觉得竞赛给大家最大的帮助就是让你敢想,启发思路。所以我觉得还是给大家多搞竞赛,而且竞赛给学校争荣誉,更多的学生适当的抛开教科书和课堂,让你自由的去思考,而且你要把自己放到国际竞争,因为竞赛的都是外国人,你要敢于跟他们去竞争,这是国际化竞争。这个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另外从那时候起就开始读一些国际的杂志报纸等等。
赵民: 从那个时候开始,你应该说已经开始走国际化竞争的发展道路了。好!今天谢谢你!
嘉宾简介:
毛大庆,现任凯德置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运营总经理。获得上海同济大学的管理硕士和博士学位及东南大学建筑系学士学位。曾担任北京海外联谊会理事,北京市工商联会员,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北京市商会留学人员商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毛先生在建筑设计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曾在多家国际公司任职,其中包括新加坡的Nikken Sekkei International Ltd、泰国的Saha Patana Interholdings Co. Ltd、中国北京市政府住宅建设总公司及南京装饰公司香港分行。毛先生也曾获得多项荣誉和奖项,如上海90's的1997年优秀设计奖和白玉兰奖(丽晶苑服务式公寓项目)、1992年英国国际设计比赛室内设计二等奖(Tonga Royal International Airport Hotel)及1990年在日本举行的第4届建筑环境国际设计比赛中的优秀设计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