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读书评论] [原创]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之评《贞观名臣与皇储之争》

[复制链接] 16
回复
311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11-8 00:23: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邹建生

       一、写在正文前的话(略)

  二、正文

  本剧主要就是围绕这样一个历史大背景着重描述了以李世民为首的大唐王朝众君臣合力同心共建贞观盛世的过程,此间外加着重刻画了几位大功臣如何深谋远虑地既忠于大唐、忠于社稷,又忠于太宗,同时又游刃有余地在错综复杂的储位之争中独立朝堂。这几位大臣分别是,长孙无忌、岑文本、房玄领、魏征、候君集、李靖、李绩等。

  唐太宗李世民堪称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代明君之一。他在位期间文治武功,政绩斐然。从他登上帝位后先是以武力征服了北方草原的霸主颉,接着实行抚民以静,休养生息之国策使唐朝渐渐繁荣,人民生活富足,百姓安居业。对于唐太宗其人在历史上的地位,大都是褒的多贬的少。由于其政绩着著,太宗虽有玄武门之不耻,但仍在历史上成为众帝王的楷模。在这部剧集里,一开始太宗就已即位,避开了玄武门事变。即位后,他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治世”。史书上曰:

  贞观四年,唐太宗遣李靖平定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解除了北边的威胁;十四年,又派侯君集平定高昌氏。唐太宗对东突厥降众及依附于突厥的各族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受到他们的拥戴,因而被尊为“天可汗”。十五年以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和亲于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发展了汉、藏两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其实本剧集里我最爱看的戏份不是那几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戏,也不是史书上到处可查阅的那几段贞观之治的辉煌史。我最喜欢看的是那些储位之争的错宗复杂和斗智斗勇。

  唐太宗最初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可惜太子软弱无能,太宗几次激他、护他,希望太子能振作发奋,可惜,没有主见的太子最终令太宗大失所望。历史上说,太宗后来又喜爱第四子魏王李泰,欲立李泰为太子,李承乾由此产生了夺嗣之惧,于是企图发动政变刺杀李泰,没有成功,被太宗废为庶人。在这部剧集里,太宗并非真的喜欢李泰,相反,太宗表面上喜欢李泰,实际上太宗还是希望太子能渐渐成器。太宗请当朝第一大儒,张玄素为太子的老师,但太子禀性愚钝,真是应了那句话“孺子不可教也”。接着太宗为了再给李承乾一次机会,于是请魏征为帝师。可是太子仍然不成气候。最终太宗不得不废了李承乾。但废完后该立谁为太子呢?

  在这部剧集里,储位之争主要分为四大派。

  第一派以太子为核心,以开国功臣候君集的势力为首辅。候君集既是太宗的功臣,同时也是太子的老丈人。候君集从太宗当年当秦王时,就已经跟随太宗东征西讨,玄武门事变时候君集也在其中。之后他又冒着风沙暴雨讨伐高昌氏。用太宗自己的话说:“大唐江山有五分之一是候君集打下来的”另外候君集当年和李绩一同跟李靖学过兵法,也算是李靖的学生吧。这样东牵西扯之后,可想而知东宫的势力,其实是非常强大的,内有皇后、房玄领、长孙无忌(当朝宰辅之臣)等辅佐,外有手握重兵的候君集、李绩等拥戴。其实东宫本来是一座非常坚固的堡垒,是很不容易攻克。但可惜李承乾实在太弱了。简直是扶不起的阿斗。

  第二派以吴王李恪为核心,以大智者岑文本为谋臣。岑文本原本只是个修撰史书的小宫,经前仆射裴寂推荐被太宗提为中书令后,渐展才能,终于得以在弦文殿行走,为尚书衔,但实际上所行之事乃等同于宰相。我不知道究竟史书里如何评价岑文本其人?就本剧集里而言岑文本的确堪称大唐朝里一个了不起的大智者。他不但智谋过人,心思缜密,而且,尽管他受杨妃之恩一心为李恪的储位谋划,但从骨子里他也忠于太宗、忠于社稷。他识大体、顾大局,且为了一举多得,为了报杨妃的知遇和赏识之恩,他设了一个“人在曹营,心在汉”的大棋局。为了设这个局,他不惜令李恪对他反目成仇,百般误解,甚至于令李恪对他恨之入骨达14年之久。仅管最终他仍然败了,但是,实际上,和太子一样,真正败的不是辅佐的人而是当事人自己。

  没错,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李恪,的确是个文武双全的皇子,他文能于百万军中戏草原霸主颉利,武能,一箭射中于长空翱翔的雄鹰。他本是最像太宗李世民的唯一一个皇子。但可惜他太爱争强好胜了。14年前,岑文本就告诉他一招,用于夺嗣的最历害的武器,可惜,他始终不能领会。正所谓,“不争,才是真正的争,不争,才是最高境界的争!!。其实,岑文本知道,要想用口舌说动,这个本性好争的殿下是不可能了,于是,他从自己与自己对弈的棋盘里悟出一招,“人在曹营,心在汉”的绝招。这绝招说白了,就是表面上为魏王李泰出谋划策,但实际上,心里却是在不断地通过孤立削弱吴王李恪,造成,长孙一脉的皇子间自己与自己争,这样,李恪才能以弱者的处境胜出。原来岑文本早就想到了要夺得皇位,必需先让长孙一脉的两位皇子,自相斗法,斗到他们两败惧伤时,李恪才能渔翁得利。

  说到这儿,回过来再赞颂一下太宗。其实,岑文本当然算是个大智者,但,他再怎么智慧,始终,胜不过两个人。一个是长孙无忌,另一个则是太宗皇帝李世民。为何我说长孙无忌的智胜过岑文本。呆会儿我后面专门另开一段说长孙无忌的段子。现在说说太宗吧。其实,朝里朝外,关乎未来关乎社稷的事,太宗是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更何况几位皇子间的夺储之争呢?储位关乎大唐社稷未来数百年后的兴衰荣辱,太宗又岂能不放在心上呢?所以哪个皇子孝顺,哪个皇子果敢,哪个皇子,惺惺做态,装腔作戏。他都明白,他自己经历过玄武门事变那样惨烈的兄弟杀戮,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步他的后尘。他想告诉他的后人,并非“谋”就能夺得皇位。储位也并非是长与贤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好地发展和延续社稷的问题。正所谓守业更比创业难,当年太宗玄武门之变是被逼出来的。且,武德皇帝即位时,天下初定,人心不稳。国家还需像太宗这样的人来进行文治。如果,我们假设当年玄武门的胜利者是太子建成,或元吉的话,那么,也许历史上的唐朝,就不会再有令我们今天的子民引以为骄傲的元素了。那么,我们那些身在异国的华人,也就不会再以唐人的美称自居了。这是题外话!总之,《贞观长歌》里之最智者,当属太宗也。

  第三派以魏王李泰为核心,李泰效仿当年太宗办文学社,暗中招兵买马组建自己的强大势力。但可惜的是李泰的大部份势力来自于功臣子弟,他们靠祖上资荫,身处高官,奢侈放纵。所以可想而知要是真的让李泰当上皇帝,那历史上一定没有永微之治了。史书上关于李泰其人,究竟是怎样评价的我不知道,但就本剧集里,导演摆明了是把这个皇子贬义化的。本剧中的李泰,打着文雅的旗号,表里不一,惺惺做态,八面玲珑、装腔作势,明为招募文人雅士,实则到处结党营私。一有机会就造势,邀宠……。

  除此之外李泰还学会了不露锋芒,学会了“隐”。但可惜他隐的太蹩脚。他隐的太像装模做样了。连毛燥好争的李恪都能看出“四哥”的隐,更何况,泱泱智者满朝堂乎?最后,李泰势力败北的前一天太宗到李泰府上,借看孙子之名探视李泰,并询问李泰关于立新储的事做何表态,李泰居然声称,愿意接任皇储。并声称,自己接任皇储只想为国多做事,并承诺,等他以后做不动事了,就将皇位移交太宗指定的皇子皇孙。若太宗允了他,他愿意杀死自己唯一的亲生儿子!!!!

  看了这个段子,我心里冒出了段旁白。

  旁白:“他妈的,连亲生儿子都敢杀,将来当上皇帝后他还有谁不敢杀?”后来我的这段旁白,不幸被太宗身边的侍卫言出。哈哈,看来,善者的心思均如是也。

  言归正传,第四派以晋王李治为核心,李治请了一位名为赵恭存的断臂老师,表面以修道为名实际上悉心学习儒术。儒术实乃帝王的治国之道。我前面说魏王李泰学“隐术”。其实,在本剧中把“隐术”学到最登峰造极的莫过于李治也。李治,为人中肯,行事低调,不与人深交,也不到处树敌,不对储位过多观注,过多谋夺,也不结党营私。内没有重臣辅佐,外无武将拥护。据史书说,李治在众皇子中属于较软弱者。但我看,也许事实未必如此,李治后来当上皇帝后,连被太宗发放到寺庙的武才人都敢封为皇后,可见此人还是很有胆略的。(因本剧中没有提及武则天,故此处我就不做太多评论了)在本剧里,导演似乎有意把这位皇子拍得有勇有谋,且为人正派。说他不关心皇储,其实未必。说他不过多谋夺,其实也未必。他这是以退为进,以不争为大争,他的争才是整部《贞观长歌》里储位之争中最高境界的“争”!!

  记得其中有一段,李绩身边的得力爱将,剌杀当时还是蜀王的李恪,后来,此人被李治的人拿了,李治果断地将此人秘密送回李绩身边。就这件看上去不大不小的事件,其实,在未来若干年后,对李治登上皇位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记得当时,正是东突厥入侵之时,他此举,不但使朝廷不因储位之争而损害能征善战的大将,而且,为自己在李绩那儿买了个人情。殊不知,李绩在10年后将成为大唐军队的领军人物。另外,不得不再说一下这个赵恭存,我在写此评前没有深查过唐史,不知这个赵恭存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人,还是本剧导演有意编出这么一个不是诸葛,胜似诸葛的大智者。在我看来,他的智谋可比岑文本,不让长孙氏。表面上看他的才能并没有直接地为大唐朝做出太大的贡献。而实际,他是间接地促成永微之治的第一人。可以说他是一个伟大的帝师。虽说当时,大唐朝第一大儒乃张玄素,但本剧里最成功的帝师当属赵恭存。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不贪图富贵、权势。当李治接任皇储后,他赵恭存义无反顾地退隐。为了让李治此生都铭记以“无私为私”地治国、安邦。本可以封候拜相的赵恭存,默默地选择了退隐。此种胸怀怎能不令人好生敬畏!!!!

  现在该说说长孙无忌了。

  长孙无忌的先祖,出自北魏皇族拓跋氏,因有殊功,改姓长孙氏。长孙氏是北魏以来的士族高门,属于军事贵族。但长孙无忌本人,在军事方面虽有一定谋略,但并不善于统兵打仗,用唐太宗的话说:“聪明鉴悟,雅有武略”,“总兵打仗,非其所长。”这种情况与他早年经历有关。长孙无忌的父亲去世较早,他与妹妹一同在舅父高士廉家中长大。高士廉本人“少有器具,颇涉文史”,很有才华和名望。在这样一个文化素养高的家庭中,长孙氏兄妹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无忌“好学,该博文史”,妹妹也是“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高士廉识人很有慧眼,早在李渊父子太原起兵之前,就发现李世民是个非常之人,把长孙无忌的妹妹聘与李世民,后来李世民做皇帝,册封长孙氏为皇后。长孙无忌的年龄与李世民相仿,二人从小交往友善,妹妹嫁给李世民后,两人关系更加亲密。 从李渊父子晋阳起兵叛隋,到建立唐朝,再到统一天下,长孙无忌一直追随李世民东征西讨,但却没有什么显赫之功。他在政治舞台上显露头角,是在玄武门事变中。在太宗夺取皇位继承权的兵变中,长孙无忌称得上是首功之人。在酝酿政变时,他态度坚决,竭诚劝谏;在准备政变时,他日夜奔波,内外联络;在政变之时,他不惧危难,亲至玄武门内。所以唐太宗至死不忘长孙无忌的佐命之功。不过,在本剧中,因导演省略掉玄武门这段,故,故事一开场,无忌已拜为仆射。史书上说长孙无忌,才华出众,飞扬跋扈。他一方面干练果断,一方面又心思缜密,他“一生尽心奉国,功在朝廷”,所以能升到独揽朝政的尊位。后来他更是张扬霸道,狠辣决绝,高宗即位后,他最大的罪过就是陷害吴王李恪。

  我前面说过也许导演压根就是要把《贞观长歌》拍成一部歌功颂德的影视剧,来以古颂今。故在这里头,长孙无忌,丝毫没有飞扬跋扈、张扬霸道,狠辣决绝。反而除了才华出众、心思缜密、一心奉国外,他所做之事,无不功在朝廷,利于社稷。他先是犯险伴驾北上与突利合谈结盟,接着平定了草原灾民的南迁之事,又协助太宗无声无息地化解了李靖、李绩、这些手握兵权的大将们“假西征”的事件。虽然在这剧集里,关于储位之争,他所站的立场,是在太子承乾这边,但,他处事中肯,在朝堂上始终能够做到不偏不倚。所以,在太宗内心深处,长孙无忌最可信赖,在这一点上,不但被提拔于隐太子手下的魏征不能与之相比,就是惜日秦府旧人、名相房玄龄也稍显逊色。长孙无忌身兼外戚和元勋的双重身份德高望重,自不必说,但他还是比较注意避嫌,他与历史上的某些骄横外戚绝不相同。而且在这里头他的胸襟也是很令人佩服的。比如,在朝堂上他常与魏征斗法,但实际,他内心也替皇帝爱惜像魏征这样敢于直柬的人才。又比如,在朝堂上,他与岑文本明争暗斗,过招、对弈了半辈子,但当岑文本心力交碎,卧病在床时,他怀着一颗识英雄惜英雄的心前去探望。并在岑文本临终前和他下了一局名为“肺腑之言”的棋。在这次对弈中,长孙无忌非常谦虚地称赞岑文本为当朝一代奇才。但事实上,我们从《贞观长歌》里看到的却是长孙无忌乃整个大唐朝里仅次于太宗的大智者。岑文本虽智,但他在废立太子的这件事上,对圣意的揣摩差之千里。他以为只要经营得当,太宗必会立论英武果敢均像太宗自己的李恪。须不知,当岑文本仍在忍辱负重地苦心经营着李恪的皇储生意之时,长孙无忌已经提前七年就知道,太宗欲立李治为太子的心意已决了!虽说据史书讲,后来,长孙无忌也没落得个好下场。但这些必竟没有在《贞观长歌》里出现的结局,我们估且以后再评!

  至于魏征,读过几年书的人都知道,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我在这儿就不画蛇添足了。我倒是想在这儿说说马周的事。

  历史上有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汉室的故事,留下流传千秋的纳贤佳话。其实,盛世民君唐太宗也有一段四请马周的故事。太宗不仅在草创基业、马上定天下时注重求贤,而且在登基称帝后,更是思得忠良以匡辅国政。他“四请马周”破格用才的故事,显示出他思贤若渴的明君本色。 贞观三年,天下大旱,严重的灾情已危及国计民生。唐太宗忧心如焚,多次率百官求雨并极为虔诚的谴责自己。太宗求天不应,便召集群臣商量对策。他宣布,无论文臣还是武将都要指出朝廷政令的得失,并提出几条具体的意见。这可难坏了武将常何,他回到府中,愁眉不展。正好家中一位名叫马周的落魄门客,漫游到长安,借住在他的府中。得知了常何的为难之事,马周不加思索,伏在案上,洋洋洒洒的向朝廷提了二十多条建议,条条建议都切中要害。

  次日早朝,太宗看了常何呈上的奏疏,觉得奇怪,这些建议有根有据,切中时弊,确属可行,但武夫常何决没有这神来之笔,于是太宗招常何问话,常何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面圣。太宗问常何这是何人所写。常何告诉太宗为马周所写。太宗又问马周是何样之人,常何便向太宗介绍说:“马周是泽州人氏(今山东)人,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由于自负才学出众,清高而孤傲,郁郁不得志。他之前在博州一所学校教书,常受地方官的训斥,一怒之下便拂袖而去,离家远游。他穷困潦倒,历尽艰辛来到长安,前日偶遇安康公主,公主见其人有些文才,便叫小的收了做门客。现住在臣家。” 太宗听完介绍,立即预感到这是一位隐于“侧陋”的杰出人才。传诏奖赏常何,表彰他推荐贤才之功,并派常何回家,请马周入官见驾。等了约半个时辰,不见马周前来。太宗求贤心切,亲自派官员驾宫中的四马彩车去请马周。又过了半个时辰,太宗到殿外张望,还不见马周入宫。他又派了一辆四马彩车前去催请。这就是风传一时的太宗礼贤下士、四请马周的佳话。 太宗见到马周后,广泛问及尧舜的德治天下、孔孟儒学的思想精华、周隋的盛衰兴亡以及当今的时弊和治国要略,马周对答如流,见解精辟。太宗对马周的才华和忠诚极为赞赏,不久后拜为监察御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8 1:04:26编辑过]
沙发
发表于 2007-11-8 09:43:59 | 只看该作者

爱好历史

板凳
发表于 2007-11-8 11:02:06 | 只看该作者

君臣一体,国富民强!

4
发表于 2007-11-8 13:05:18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不乏聪明才俊,只是关键你遇到的领导是否能听你所言,知事而就事。

5
发表于 2007-11-8 13:29:10 | 只看该作者
就电视剧来说,评论的不错,但历史上有点不同。
6
发表于 2007-11-8 16:20:13 | 只看该作者

这部电视剧看了两遍,期待邹建生家人对立储的见解.

7
发表于 2007-11-9 08:37:19 | 只看该作者
还是那句老话: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8
发表于 2007-11-9 16:46:17 | 只看该作者
没看过,不知怎么样。
9
发表于 2007-11-9 19:06:13 | 只看该作者
好贴 很实在 有体会
10
发表于 2007-11-10 14:18:22 | 只看该作者

我也去看看,确实听LZ一讲还很不错。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