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战略的语言,KPI首先要回答一个基本的战略问题:组织如何成功?换而言之,就是通过哪些关键成功因素,从而取得哪些关键结果,进而促成组织战略愿景和目标的实现。由此,我们引入了KRA(关键结果领域)的概念,即组织为了达成业务目标,不可或缺、必须取得满意结果的领域,如市场地位、顾客满意、产品创新、组织文化等等。而KPI就是取得这些结果的关键驱动因素的衡量指标,直白地说,如果KRA是果,KPI就是因。BSC(平衡记分卡)的四个维度也可以看作是KRA的一种划分方法,即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是组织的四个KRA。 从价值创造或价值链的角度看,决定KRA是否取得满意结果的是组织的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中的部门是透过流程来创造价值或者说为KRA做出贡献的。所以,部门KPI的识别和设计,一方面要体现各部门为KRA做出什么贡献,集合这些贡献以取得KRA的满意结果,即“合纵”,更需要体现各部门如何为KRA做出贡献,即各部门如何以流程为导向和载体,通过有效的协作来创造价值,即“连横”。 但是,企业在设计KPI体系时往往忽略了KPI的战略目的,对KPI如何反映和牵引价值创造的过程更是缺乏考虑,过于看重KPI的考核功能,一开始就面向部门甚至职位来设计KPI。在这种思路下,要么靠拍脑袋抛出一些KPI,然后强加给各部门和个人,要么生吞活剥地借助一些工具(如BSC),弄出一套四不象的KPI体系。这种KPI体系执行后,问题十分明显,表现为:
1.战略牵引功能不足,部门KPI与组织的战略及目标脱节,往往出现各部门KPI指标完成得很好,但公司的整体业绩完成情况却不好的现象;
2.流程导向作用不足,过于部门化的指标导致部门间的边界更加明显,各部门只关注自己局部的指标,本位主义加剧,影响部门的协作,整体运作效率反而下降;
3.有些指标不能真正反映实现战略的关键成功因素,造成部门及个人努力方向的偏差和资源配置失当;
4.有些反映关键成功因素的指标又未找出来,没人管,资源配置不足,直接影响战略及经营目标的达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