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谈营销理论的创新,先谈谈宏观意义上的“创新”。当然,“创新”理论方面,马克思和熊彼得均作出了系统性论述,我们不去说它了,单从狭义的方面来随便聊聊。 “创新”这个词语喊了二十多年了。从1979年创立深圳经济特区时候起,便开始了“体制创新”、“模式创新”和“观念创新”。这当中有一个阶段,就是在多年来的思想禁锢中逐步摆脱“资社争论”所带来的裹足不前,而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尝试。这中间,对于经济体制,从宏观上进行了改革,其实改革也是一种创新,是一种体制和模式的创新,更是观念的创新。那么,既然我们国家能够从1979年以前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今天的市场经济模式,这是不是一种创新呢?我想应该是参照和修正,并结合“中国特色”而进行的一种“创新”吧。实际上,市场经济模式是西方国家实行了两三百年的宏观经济模式,而在中国当时的状况下实行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可以视为“模式创新”。虽然似乎有一些勉强,但是毕竟符合“创新”的一些要件。 在其他领域,国内的“创新”实际上有目共睹的。比如科技领域,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多次取得突破性进展,实际上就是创新思想指导着科技实践;文学领域,“温州派”、“乡土派”叠起,“官场文学”——后现实主义文学开始突破一些历史“禁区”,作家们敢于思考,这也是立意创新;在企业界,前有马胜利,后有任正非,对于西方管理学和中国本土结合方面,作出了很多有益的实践性尝试;…… 把话题缩小一些,具体到营销领域,主要体现在观念创新指导着实践创新,当然少不了西方营销理论在中国使用中的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没有营销,只有“供销”,我提供你才有的买,那是商品不丰富的时代的体制下的供应,它限制了营销理论的出现;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才有真正意义上的“销售”,我们俗称“推销”,计划供应体制结束,商品开始丰富,产品必须找到出路;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有了“市场”观念,“营销”理论开始流行,首先引进西方营销理论,中国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营销”,并且逐渐上升到“服务”的高度。应该说,在营销领域,中国企业界是受着西方的启蒙的,这个无可厚非,毕竟我们的市场机制到今天也就是二三十年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而出现中国本土的营销指导性理论,恐怕即便有的话也还是不甚成熟的。 所以,不能说我们的创新意识缺乏,只知道引进,而是我们目前的状况还不到独立形成创新模式的时候。假以时日,中国的市场经济的模式健全,机制完善,相信会有比较成熟的营销理论出现,因为那时候也该到了总结中国式营销理论的时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