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3-6-17 09:07:00
|
只看该作者
在收权的同时,另外一个棘手的问题是对庞杂的投资项目进行清理。仅如何核定投资项目的优劣这一点,“公司政治”的复杂性就足以令人焦头烂额。“中国人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往往放弃的是利益,保全的是自己的面子。”刘德树如是评价。
1999年9月,就在“怡生园会议”后不久,中化正式成立资产管理部,最初负责应收账款的回收问题,半年后,不良资产的处理也被并入这一部门。当时风险管理部总经理、现任中国国际石油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的陈军,被点将出任这一部门负责人。
陈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这一部门最初只有100多人,但因清产核资的工作量太大,高峰时一度达到了300余人的规模。中化制定的清理原则很简单:对公司长期发展不能起到支撑作用、可以变现的,就立刻变现;对于无法收回的资产,核实清楚后,经财政部批准后逐步加以消化。
在长达两年的疾风暴雨式的“运动”中,中化出售了包括裕龙大酒店、青岛黄金海岸大酒店以及公司在海外的大批房地产项目,并且彻底退出了包括广告、展览等在内的非优势行业,仅通过出售资产的方式,获得的现金就达到了10多亿元,而追回的应收账款金额,也超过了10亿元。
用一组数字或许更能说明这场运动的激烈程度:从1998年至今,中化公司仅关、停、并、转的二级、三级机构,就达到了289家,“中化系”下的公司数目下降到了两位数;目前中化公司的员工总数也下降到了10500人,差不多是1994年的一半。
从简单到复杂
在公司的纵向管理架构以及多元化的领域化繁为简的同时,中化对于主营业务的“逆向革命”也在悄悄推进。
1999年开始,中化开始在总公司下面,按照业务归类,重新构建此前形同虚设二级业务中心,最早是石油中心和化肥中心,后来又延伸到了国内经营中心以及物业酒店中心。在重组之后,二级业务中心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实体来运营。
这种业务结构的整合,为中化在主业领域突破单纯的贸易公司的定位提供了可能。传统的贸易公司,一般是按照贸易额的1%~2%收取代理费用,利润很薄。2002年日本住友商社的毛利率只有5%,净利润率更是只有0.47%,被称为“依靠露水生存的恐龙”。
1998年,中化的净利润率正与此相当:0.49%。实际上,与中化一样,当时国内的贸易公司都在面对往何处去的难题。在业界看来,以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和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总公司为代表,两条路径相当鲜明:前者是从贸易转向实业,后者选择的则是转向资源控制型的贸易业务。
很显然,麦肯锡给中化带来的方案倾向于后者,而这种重组思路与在贸易圈内浸淫已久的刘的看法也不谋而合。在石油、化工以及化肥业务方面,这种进化的痕迹在过去几年清晰可辨。
现任中化旗下的中国国际石油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的陈军,也是石油业务的“第二把手”,在接受《财经》采访时,他毫不避讳地直言:中化的下一个目标是上下游一体化的综合性国家石油公司。实际上,石油业务直到2002年,都是中化最大的一头“利润奶牛”。
2001年,国务院最终同意中化与三大石油公司一起进行海外上游油气资源的收购,以利用其贸易优势更好地保障中国石油供应安全。虽然三大石油公司认为中化缺乏专业的石油队伍,对此持保留态度,但刘不以为然。在他看来,中石油和中石化本身已经存在人才过剩问题,加上中化在这个行业多年的国际运作经验,“人才不是问题”。
实际上,中化于2002年3月成立的中化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中,其总地质师就来自中石油。同时,中化在海外选择收购目标时,也试图通过回避那些尚处于勘探状态的油田,来尽可能地降低风险。2003年2月20日,中化对挪威PGS油田服务公司旗下的ATLANTIS项目的收购,最后完成交割。对于中国的海外石油拓展而言,这是很小的一步,但对于雄心勃勃的中化却是一大步。
中化总会计师陈国钢在接受《财经》采访时介绍,此次收购的价格大约在1.2亿美元左右,远低于最初公布的2.15亿美元的收购价,投资回报率应在12%左右。
除了对这块位于突尼斯、阿曼以及阿联酋的油气资产的收购之外,陈军对《财经》坦言:中化下一步的收购重点仍然会放在东南亚地区,南美地区可能也会被视为重要的补充。
中化觊觎东南亚市场,实际上并不令人感到意外。1998年之后,随着中化的石油进口配额下降,到了2002年,中化的份额仅为1000万吨左右,相当于整个进口量的1/7左右,为此中化也加强了进军国际石油转口贸易的步伐。2002年,中化的石油转口贸易额已经达到了2000多万吨,转口市场更是遍及台湾、泰国乃至巴西等广大地区。去年年底,刘德树又亲自率团出访台湾、泰国等地区,与台湾石化巨头台塑集团、泰国石油公司等频繁接触,挥师东南亚的态势已经跃然纸上。
而在下游,在加油站这样的成品油零售市场,由于政策的限制,中化目前仍然相当低调。但实际上,从1997年开始,中化就通过曲折的方式与美孚(当时还未与埃克森合并)在国内尝试建立合营的加油站,虽然到目前只有象征性的一二十家,但陈军对《财经》表示,中化仍将以自己最具优势的方式进入国内成品油的批零市场,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下游市场,公司不会言退。
融资手臂
2000年3月,中化国际正式在上海交易所上市。最初在很多人看来,中化国际可能只是中化系列资本运作的第一步,在整合化工业务单独上市之后,化肥、石油都可能单独上市。但随着中化国际近期对中化原有化肥业务的收购的展开,中化国际的角色正在逐渐清晰。
“我不赞成一个企业搞多家上市公司,但上市公司中可以有多个经营单元,就像GE(美国通用电气)一样,”刘对《财经》补充说,“中化要走的也是这条路。”
刘亦表示,如果此次把化肥业务置入上市公司取得成功的话,“下一步可能会把其他优质业务,包括石油业务放进去”。此前中化在中化国际中持有的股份比例为64.4%,此次收购后将降为51%,而一旦再将石油业务置入的话,中化的持股比例有望降至30%左右。
中化显然在这家惟一的上市公司中用意很深。中化国际上市以来,净资产收益率连续三年均在10%以上,不仅在国内贸易类上市公司中领先,即使置于深沪两地上千家公司中,业绩也相当不俗。
此次收购,作为中化国际扩张的第一步,其设计也相当谨慎。据悉,此次所收购的资产是中化获利能力增长最快的业务,去年,中化化肥业务的贡献的利润首次超过了石油业务,而且收购之后收益率还略有增厚。而母公司利用募集到的资金,挥师云贵鲸吞当地的磷矿资源,显然是一面为了更好地呵护上市公司,同时也等待资产成熟后再行置入的时机。
就近期目标而言,中化有关人士表示,一旦其他化肥业务培育成熟,以及有着更多想像空间的物流业务,都将考虑渐次择机注入。就远期而言,对石油业务的注入也会加以考虑。
刘也毫不讳言对中化国际的长期打算,他对《财经》表示:“我们不能(收购时)图一时痛快,我们不想昙花一现,我们看重的是企业五年、十年之后的生命力。”
五年或者十年之后,中化国际会是中化羽化后的终结吗?没有人能够排除这种可能性。但业界仍在猜测另一种可能性。
2002年6月份的《亚洲财经》杂志,就引用消息人士的话指称中化有意在香港上市。业内人士分析,中化可能会陆续将大部分国内业务置入中化国际,但其海外业务,包括上游的石油业务,以及日益扩张的转口贸易业务,虽然尚无明确的时间表,则可能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
除了在资本市场的动作,中化旗下的金融业务何去何从也是一个谜。目前中化的金融业务,其中重要的一个砝码是其全资子公司外贸信托,由于现存的外贸信托当年合并了中化财务公司,因此目前主要业务仍然是针对中化总公司的。
但中化却显然不满意于2001年11月8日获得中国人民银行重新认证的外贸信托,仅仅充当“财务公司”的角色。据悉,中化已经向国务院提议,希望恢复中化财务公司,以便外贸信托更多地承担社会信托的功能。
去年10月10日,外贸信托与中信证券签署了战略合作意向备忘录,以期提高双方在各自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此后不久,11月份,外贸信托又推出了“中远房地产贷款系列信托计划”。重生之后的外贸信托呈现出日渐活跃的态势。
通过外贸信托,中化的触角也已经进入了保险和基金领域。1996年,中化与加拿大老牌的人寿保险公司宏利保险正式成立了国内首家合资寿险公司中宏人寿,目前外贸信托持有公司49%的股份,公司已经获准在上海、广州等地开展业务,并正在申请北京地区的经营许可。此外,中化还是2000年成立的江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的九大股东之一。
目前,中化通过外贸信托持有宝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5%的股份,该公司旗下有两只封闭式基金:鸿飞证券投资基金和鸿阳证券投资基金,2002年9月5日,该公司又发行了首只开放式基金:宝盈鸿利收益证券投资基金。
中化在这些公司中的持股比例,目前还没有大变动的迹象。在接受《财经》采访时,公司高层领导表示,鉴于目前的金融制度环境问题,以及历史问题,中化的金融业务短期之内“不会走得太快”。
就短期而言,公司更大的企图,显然是冀望这些金融业务,最大限度地发挥与主业的协同功效,像通用电气的金融部门一样,扮演“利润倍增器”的角色。
换个节奏前进?
在经过几年的重组和整合之后,中化已经极大地改善了自己的财务结构。从1998年到2002年,在资产总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公司的营业额增长了36%,净利润增长了49%,其资产负债率也从79%下降到了69%。
实际上,如果考虑到预期应收账款从1998年的高达1.80亿美元,下降到了2002年的180万美元的话,这种增长更显可贵。
而其无法收回的资产,也在逐年消化。目前中化公司的权益约为100亿元人民币,中化总会计师陈国钢对《财经》表示,预料这一工作也将在两到三年内最终得以完成,最迟不会超过五年。届时,中化在1998年危机中留下的遗产就将彻底得以解决。
不过,陈也承认,中化更加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应该在60%~65%的水平。目前中化已经两次申请发行企业债,希望可以降低融资成本,但至今仍没有下文。
而盈利结构的整合,从目前来看,中化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其上下游一体化的扩张,以及管理改善所带来的效益增生,都需要一个相当的过程。
相对于美国GE2002年1317亿美元的营业额,141亿美元的纯利润,中化188亿美元的营业额,净利润还只有1.01亿美元,其盈利能力仍然相去甚远。根据中化的规划,在今后三年,希望净利润每年能够保持10%以上的稳定增长,从而使得净利在短期内达到1.5亿美元。
随着中国入世后外贸领域的开放已成定局,已经初步完成了转型的中化在贸易领域仍然面临着新的考验。目前,中化已经改变了风险较大的敞口交易的主流地位,公司七成左右的业务从代理经营转变为自主经营,到2002年,其非配额业务所创造的利润在整体利润中的比重也达到了79%。中化正在学习像狼一样判断和感知市场。
但是,一些业内人士指出,“后WTO时期”贸易公司即将面临的冲击,目前并未全部浮出水面。中化这艘在五年前曾经历过惊涛骇浪的巨轮,仍然面临着很多未知的漩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