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06年为例,在我所在的中型城市,保持中等偏上的生活水平一般需要月收入在3000至5000左右,相当于处级公务员的水平吧。基本能承担买套不大不小的房子,出行也不需要为是否打车费心思。
追溯10年,1996年300至500就能够保持同样的水准,也基本相当于处级公务员的水平,那时的房价大约是现在的1/10,其它生活用品也很便宜。
再追溯10年,1986年的处级干部大体上收入在30至50元,万元户在当时还是令人艳羡的。
当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涨幅有限,如粮食、肉蛋等农产品;不同群体间的收入成长也各不相同,如1996年东南沿海用工的成本是500元/月,现在的水平也没增加多少。但从主流数据来看,近20年来,以公务员为代表的政务人员、商务人员的收入水平是以每10年翻10倍的水平在增长,收入平均增长率在每年26%。
那么这些人是否都大大富足了呢,也没有。这些月收入3、5千元的群体,在买房时仍很拮据,动辄数十万近百万的大户型是不敢想的,还要精打细算留足现金,买足保险,因家庭成员一病致贫也是转眼的事。这些与10年前3、500元收入时没有变化,甚至还比不得20年前收入3、50元时更有安全感。
刨除制度变化的影响,这种现象是偶然的吗,也不是。我们知道通货膨胀的原始动力是货币供应量增加,有四个原因:银行发票子弥补财政赤字、银行信用膨胀、基本建设投资过高、国际收支长期大量顺差。目前来看,中国或多或少都沾点边,尤其是出口主导型经济长年带来的国际收支顺差。
在中国,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名符其实的三驾马车,而长年巨大的国际贸易顺差反映到国内就是货币流通量的增加,转而形成巨大的通胀压力。目前看来调整这种布局的可能性不大,经济结构造成的通胀压力在下一个10年,甚至再下一个10年仍然巨大。
虽然用工资增长率及实际生活感受推算通货膨胀水平不太科学,但结合工薪阶层的实际生活质量这很实用,这二十年来真实的通货膨胀水平,就在每年26%左右。其实回头翻翻保险单,这个轨迹也非常清晰,1996年前后个人险保额5万元左右就感觉很高了,现在至少要50万才有同样的覆盖力。
什么样的财产配置方案能够抵御这样的通胀侵蚀呢?没想到特别好的办法,从生活质量的角度,可以:
a、买足保险,把剩下的花掉,获得现阶段最好的生活质量。如果能从银行贷款购车什么的更好,用五年还掉的15万,较之现在的10万更不值钱;
b、多买几处房产,因为房产是我所见唯一在近10年涨了10倍的资产。国家虽然严控炒房,我们买了租出去总不违法吧。同样,如果能贷款一定要多贷款,并在还贷期间用租金补偿还贷支出。
c、直接投资,虽然国内适合老百姓的投资机会并不多。国内的股市说老实话不怎么样,国外也找不到什么机构能够保证26%的回报率连续10年,换成外币投资国外加上未来的人民币贬值因素可能略有补偿,但也不能指望。
d、投资自已,艺不压身,使自己的赚钱能力越来越强。历史经验来看,只要自己不被淘汰掉,并且没有遭遇人身风险,这个方案的抗通胀能力最强,如果和第一方案配合效果更佳。问题是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就没个病呀灾呀的,老婆孩子怎么办呢?
e、不当工薪阶层了,搞点钱自个创业,万一搞好了赚钱还是有机会的。不过是把双刃剑,目前大多数地区的创业环境并不那么好,很多有希望的小企业都是被政府各色衙门吃拿卡要给整死的。把浑身的聪明智慧发挥出来,适应了严峻的行政环境后,发现所余的精力又不足以应付市场竞争了----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吗,外来的竞争者没准享受上宾的待遇
f、……
想不清楚,是够难办的,哪位兄弟给点拔点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