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一直在浏览戴鸿斌的blog,我的第一个切身体会。 体会一: 我高中时就喜欢在书上乱画,尤其是化学和数学,那时只是点记录的很牢靠,虽然画得很乱,到处是尖头,但是我能从箭头的指向,找到我需要用脑子记录的知识点。这一点很重要。我的化学和数学的成绩都很好。 看了戴鸿斌的log后,发现当时我学习数学和化学的习惯与思维导图有些相似。但比较起来,我的图画的太乱,外人根本看不懂。 体会二: 我现在从事的工作,就拿我最近做的“两工科学院回迁校本部测算”工作而言。我用了一周在校内调研了有关学院的基本状态信息。用3天时间考虑了所有可能存在的情况,但最终发现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而且那些天办公室里人总是大声说话,而且总是有电话找我,所以搞得我晕头转向,不能分清哪些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哪些不是,总是不能静下心来想问题。 当时我还没有接触思维导图,但是当我接触它之后,我发现我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容易就可以用导图分开。而且我还可以为这些因素赋予不同的权值。我想这样我的思路会很清晰,而且也会很容易完成这项工作(当然这只是一个想法)实际上做起来会很难。 体会三: 这不是关于思维导图的体会,而是关于学习的体会。 近来感觉,如果想学好一门知识必须“扎扎实实”(我说的很简单,但这却是我上学十余年的感受)。 人只有吃了苦头才会长见识。 乱说而已。 [em07][em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