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 顺驰困局关键及其它

[复制链接] 4
回复
115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6-9-11 22:45: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旺市做强、淡市做大”是关键战略原则,帮助企业经历市场起伏,而能够长期不倒。  顺驰的管理操作可圈可点,可以说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模范之一。 但是,由于对“战争规律”的生疏,造成“赢了战役、输了战争”的困境。

做房地产不精读李嘉诚,读李嘉诚的发家史不将其背后的原因读透,那么很难“见彩虹”。  中国房地产模仿的是香港模式,“政策市”的轨迹非常明显。 而政策市的特点是“下保底,上封顶”。  因此,李嘉诚通过在几个大的地产循环过程中,通过“高抛低吸”的逆市操作方法,成为香港首富。 与之相对比,无数房地产商因为看不透规律,导致破产。 而现在,李嘉诚的技能已经“炉火纯青”,并延伸到其它行业,可以说成为世界上企业买卖的最大“炒家”。   

顺驰困境的关键原因不是扩张的做法不对,而是时机不对。  顺驰的管理模式应当是很多中国“土法炼钢”、“小富即安”的房地产老板学习的对象。 但问题是,顺驰的动作晚了几年。 如果早23年,那么形势可能完全不同。 在宏观调控时,顺驰的资金形成净流入状态,就可以“进攻退守”自如了。

顺驰的错误时机不是偶然的,问题原因是顺驰的两个“战略盲区”: fficeffice" />

1、  政策敏感性: 缺乏宏观经济研究与政策分析。 有些江湖老手,仅凭嗅觉就能感觉到宏观环境气氛的变化。一些北京的老房地产商在20032004年即决定,做完2005年后收手。 但是,顺驰偏于天津,对政策缺乏“第六感”。 这时就应当深入宏观局势,尤其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房地产商、公众之间博弈的“临界点”。  而事实上,“临界点”早在20042005年就已出现,中央政府的政策已经是犹豫再三后的结果。 但是“政策盲区”使顺驰仍然在2005年继续进行扩张,最终导致现在的困局。  

2、  现金敏感性: “现金为王”是很多投资银行的核心教条。  房地产本质是金融业,忘记了这个教条,就等于忘记了生存之本。   稳健的房地产商,应当通过系统的运作“防御体系”,层层建筑自己的“现金壁垒”。  即使出现突发情况,也可以通过“丢卒保车,丢车保帅”的方式,保证核心运作体系的安全。   顺驰缺乏这个体系,因此出现问题,直接危险顺驰核心,在出售过程中连“讨价还价”的筹码都没有了。

真正的高手是那些看似已经“退隐”的人。  王石似乎天天在“游山玩水”,潘石屹做了房地产圈的“章子仪”,但是他们像是真正“退出江湖”的人吗?   以身材瘦小、“聪明绝顶”的潘石屹决心要做娱乐型人物,靠的是什么,不是外表,而是内在的聪明智慧。 最近有新闻分析说,潘石屹“断粮”了。  为潘石屹担心,手中没有地,下一步怎么办?  其实,他们已经看好了未来的路,并为未来做准备。

事情的终点,往往是事业的起点。  顺驰将注意力集中到做事情上,光顾“低头拉车”,忘了“抬头看路”。 而王石、潘石屹看到未来的路,果断将“车”扔掉,并做着几件相似的事,包括 树个人品牌、主动纳税、顺应中央政府决策。  这些事情看似无关紧要,但是为未来布下的关键“棋子”。 这些“棋子”将帮助他们更具有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推动未来的运作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要人还是要地? 现在的“地荒论”都是假的,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还找不到几万平米的建筑用地?  笔者曾仔细观察过北京和上海的市中心附近,可以说随便改变一些地块用途,然后拆迁一下,地就出来了,更不要说其它地方了。  但是,像潘石屹这样优秀的团队,通过功能转换和概念炒做,“将石头变成黄金”的,在整个中国又有几个?  而有人、有钱的潘石屹,还怕找不到项目?  随着很多房地产商资金链绷紧到极限,会有人主动请潘石屹入股,而且条件可能会出奇的好。

时机、还是时机。  十万清兵能够入关,横扫中国有几个关键,视财胜命、嫉贤妒能的崇祯杀掉袁崇焕,李自成灭明,吴三桂降清,清兵及时赶到,与李自成正面打一场硬仗后,李自成“兵败如山倒”。 所有事件前赶后凑,成就了清统治中国的时机,中国男人都梳上了“猪尾巴”,直到孙中山“驱除鞑虏”。   开始作“壁上观”的王石、潘石屹恐怕也在等待新的时机,到时候历史会给他们什么样的机会,也尚未可知。

时势造英雄。  这轮地产景气过后,中国的地产与经济可能会有大的变局。  能够为变局做好最充分准备的人,可能会“站立潮头”,成为新的产业领袖,带领整个产业升级,使房地产真正能够为社会创造福利。

作者王永为,长期研究“激烈竞争环境下的战略与执行”。并形成激烈竞争中的赢利战略、领导力、价值整合与利润提升、品牌决胜、企业文化与战略执行等系统解决方案及实际操作方法。帮助企业根据不同形势,采取不同应对策略,赢得竞争。欢迎共同探讨战略问题,email:wyw909@163.com。

5
发表于 2006-9-15 10:20:56 | 只看该作者

ZT<顺驰:一个地产神话的终结>

从孙宏斌偏执的性格来看,即使现在卖掉了顺驰,将来他有可能去赌融创的未来。不过,随着他交出顺驰控制权,中国地产界迄今最绚烂的神话也宣告终结。
本报讯 (记者葛清 王小乔) 孙宏斌本来距离他的顺驰帝国只有一步之遥,如今却功败垂成。9月5日,孙宏斌把顺驰中国55%的股权卖给了香港路劲基建公司。

作出这个决定,孙宏斌一定非常痛苦,因为这家公司是他的心血之作。1994年,孙宏斌从天津的一家二手房中介店起家,苦心经营12年,打造出中国地产界最剽悍的黑马——顺驰中国。


孙宏斌对这匹黑马一直寄予厚望,他在2003年精心设计了它的整体发展战略。两年之后,顺驰成功进军全国16 个一线城市,拥有了42个项目,并成为2004年中国内地房产销售冠军。

然而,就在顺驰给中国地产界留下一连串惊叹之时,导致顺驰失败的祸根也悄悄埋下,埋下祸根的人,正是孙宏斌自己。到2005年底时,顺驰的发展已经举步维艰。一度隐身幕后的孙宏斌被迫出面收拾残局,并最终卖掉顺驰。

9月6日,顺驰的买家,路劲基建董事局主席单伟豹对媒体表示,顺驰目前拖欠的土地费用加上银行贷款余额,总数高达46亿元。

愤怒的业主

不过,卖掉顺驰这个令孙宏斌痛苦的决定,却令顺驰的一些业主拍手称快。

“卖掉顺驰就好了,进来部分现金,我们的房子就有希望建起来了。”8月30日,北京市的王京(化名)先生对记者说。2005年初,他在北京顺驰开发的“蓝调国际公馆”楼盘买下一套总价约100万元的商品房,双方约定今年6月交房,结果王京收楼时发现,他所在的楼盘不仅没有开工,而且周围的拆迁都还没开始。

在其他部分城市,顺驰所到之处,也留下一片追讨之声。9月6日,江苏省苏州市凤凰城业主赵锋(化名)告诉记者,他买的房子延期4个月才交房,但交房以后电、有线电视都不通,原来合同里约定的智能化系统、宽带也没有装。

9月5日,河南省郑州的王阿力先生也在电话里告诉记者,他“受到顺驰的欺诈”。去年 8月,他在郑州顺驰开发的楼盘“中央特区”买了一套附带58平米地下室的商品房,结果今年8月发现,这个号称面积为58平方米的地下室,实用面积还不到 29平方米。据王阿力介绍,至少有50位业主,遭遇到同样的问题。

在顺驰的大本营天津城内,这家公司多年积累的声誉也受到挑战。

9月5日,记者在天津市绿萱园小区采访时,一位情绪激动的业主,一边愤怒地踢着楼道里的台阶,一边指着瓷砖、门框、玻璃窗户说,“太差了,不能用。”他告诉记者,整个小区的建筑质量都有问题,更令他气愤的是,他和另外1300 多户业主竟然延期了8个月才收房。

这就是顺驰——一家号称“永远值得你信赖”的公司呈现给消费者的形象。这种形象的背后,是顺驰正面临的严重的经营危机。

地产骇客横空出世

对中国地产界的大部分商人而言,顺驰几乎是一下子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孙猴子,搅得中国地产界天翻地覆。2003 年初的时候,这家天津的房地产企业还默默无闻。2003年7月,王石等中国主要的地产大腕在重庆的一次例行聚会,令它一举成名。

当时顺驰的老板孙宏斌在会场上发言时,突然在众多媒体记者面前向王石宣称,他的企业将打败万科,成为中国房地产业的销售冠军。自此孙宏斌给业界留下了狂妄的印象,他也渐渐以此闻达于各路诸侯。

在孙宏斌向王石叫板的两个月后,他的企业顺驰便开始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土地市场上攻城略地,屡屡创造天价。2003 年9月,顺驰以5.97亿元的价格拿下石家庄009号地块;2003年12月,顺驰又以9.05亿元拿下北京大兴黄村地块;2004年1月,顺驰以 27.3亿元拍得苏州工业园区凤凰城地块。孙宏斌因此获得了“地产骇客”的名号。

经过一年多的征战,顺驰储备的土地面积达到了1200万平方米,员工急剧膨胀到8000人,迅速成为一家全国性的大型房地产公司。

顺驰的迅速崛起与2001年以来国家推行的土地招拍挂政策和中国相对宽松的信贷环境有关,有先见之明的孙宏斌在2002年就认为,随着各个城市土地出让程序不断规范,地价将会持续上涨,因此他要不断地获取土地。

其实,顺驰此时的财力并不雄厚。顺驰中国原总裁张伟在2004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透露顺驰2003年时,公司的自有资金不足10亿元。而仅顺驰2003年年底前应该缴纳的土地出让金就已经超过70亿元。顺驰小马拉大车的秘诀是什么呢?

孙宏斌的发家秘诀

据知情人士透露,顺驰在两年之内实力之所以迅速膨胀,与2003年初孙宏斌为顺驰日后“飞奔”所做的三个安排有关。

孙宏斌在顺驰实行全国化发展战略之前,首先决定打通顺驰的外部融资渠道,解决扩张所需的资金问题。为此,孙宏斌成功地和天津滨海市政及天津信托结成联盟,共同进军国内地产市场。现在顺驰中国旗下的项目,一半以上是顺驰和天津滨海市政的合资公司顺驰滨海所投资。而据天津信托投资部副经理卢金鹏介绍,即使现在顺驰“问题比较多”,天津信托与顺驰的合作项目也一直在继续。

更关键的是,孙宏斌在顺驰内部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资金管理系统。他要求各个项目公司的负责人和财务主管每天晚上 10点钟要核对当天账目,不管周六日,风雨无阻。他极其坚决地告诫各个项目公司的老总,在顺驰处于大力拓展的阶段,他不能容忍任何项目上趴着闲钱。

第三是改革内部管理制度,孙宏斌希望快速组建一支带领顺驰从天津走向全国的员工队伍,将顺驰送上全国第一的宝座。

在这三个安排之中,顺驰内部的资金管理系统,成为顺驰能够在全国性扩展之初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这个系统将顺驰的资金用到极致,并以滚动开发的方式扩大规模,通过快速运转的方式快速拿到销售回款,然后再去获得土地,进入下一循环。

在顺驰各家分公司进行具体操作时,孙宏斌在内部一再强调的,就是一个字,“快”。对此,顺驰华东集团原总裁闵峰曾有一句精辟的概括:“一年走完十年路。”

顺驰中国总裁汪浩曾经具体阐释过顺驰的“快”:“买地时推迟首付款时间,拉长后续付款时间,买到地后尽快开工,尽快开盘,尽快回款,也就是说尽量缩短付地款到收房款之间的周期。”

这个“快”字诀在顺驰进军全国的初期,可谓无往不胜。顺驰2003年11月在南京获得土地之后,仅仅7个月就开始销售,这创下中国地产界的项目运作速度的奇迹。2004年,南京顺驰的销售额就达到了3.5亿元。

在其他城市,顺驰也取得不错的成绩,尽管有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2004年顺驰的销售额依然超过了100亿元。但这种业绩是建立在不追求项目利润率的基础之上的,尽管2004年万科的销售额只有80亿,但利润却至少是顺驰的5 倍。

孙宏斌在2004年中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这些。那时,本报记者采访他,他口中不断强调的是规模,也就是说顺驰要继续扩张,把企业做大。到2005年底,顺驰如愿地在全国拥有了42个地产项目。

但孙宏斌不久就尝到了“快”所带来的另一种滋味。

“快”的另一面

在顺驰的疯狂扩张和孙宏斌追求的“快”带来了致命的三“高”:高土地成本、高人力成本、高财务费用。顺驰所到之处,不仅地价大幅上升,而且人力成本和财务费用也跟着飞涨,内部管理存在巨大隐患。

2005年初,孙宏斌突然意识到顺驰的内部管理问题,他进行了人事调整,让财务出身的汪浩担任顺驰董事局主席,但这时已经来不及了。

2005年3月至5月间,为了平抑房价过快上涨,国务院先后出台新老国八条。顺驰重点投资的华东地区成为调控重灾区。其中顺驰在华东的重点项目苏州凤凰城的销售骤然下跌。

据一位上海顺驰原高管回忆,自2005年年中以后,在顺驰原华东集团的月度会上,顺驰各个公司汇报项目进展以及销售情况的时候,每次得到的信息都是销售状况的恶化和资金的紧张。其中苏州凤凰城项目每个月2亿元的销售回款任务,最差的时候,每个月只能完成1000多万元,欠苏州市政府的土地款高达10亿元。

此时,孙宏斌还遭遇到“快”所带来的另一个挑战:他的内部管理出问题了。这与孙宏斌大胆起用新人有关,在顺驰,20多岁的总经理比比皆是,被业界称为“娃娃兵”。

就是这群娃娃兵使顺驰的员工急剧膨胀,内部成本核算形同虚设,缺少监管。

一位南京顺驰原高管透露,南京项目在销售时,就出现了由于成本核算的原因,导致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的情况。在顺驰有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各地的项目经理通常在交房前离开。因为交房的时候必须重新进行成本核算,很多项目经理都过不了这一关,便一走了之。管理混乱由此可见。

“用人很不可理喻,企划部的经理30岁左右,竟然不会用电脑。”一位南京顺驰的离职员工9月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至今对此种现象愤愤不平。

“快”也会影响房屋质量。一位苏州顺驰的原高层告诉记者,苏州凤凰城项目有一期是 10月31日开盘,开盘前一天公司领导去现场发现会所的地砖还没铺好,规划的景观也没有。竟然一天晚上找了300个民工,愣是把这些东西都给做好了,草皮实在没有时间铺,就直接扔上去。为了赶在一个时间点前拿到销售许可证,7天就盖了一层楼。

同样由于放权,导致项目公司的老总权力过大,结果也滋生了许多腐败现象。9月3日南京顺驰一位离职员工告诉记者,越到后期,腐败现象越严重。一个高速公路上的大型广告牌,通常广告投放成本为30万元,但顺驰却可能需要花60 万元,当运营部提出质疑时,老总就说,这个地段很重要,一定要拿下来。而且每一个新的老总或副总过来,都会换一个广告公司。“如果顺驰的腐败现象能减少一些,资金漏洞也不会这么大。”

险象环生

外部销售不景气,内部腐败严重,顺驰原本微薄的利润迅速被吞噬,财务状况恶化后,公司内部的资金管理系统便无用武之处。各个项目总经理由每天晚上10点钟对账,变成了每周一次的总经理办公会。而每次开会,都发现大多数项目都有巨大的资金缺口,怎么也补不上。

2005年11月,顺驰开始大裁员,有约1/5的员工离开了顺驰,留下来的员工改为一个季度发一次工资,但即便如此,也不能缓解顺驰的资金紧张局面。

一位苏州顺驰员工回忆,2005年年底,最夸张的一天,整个苏州项目公司的账上只有16元。财务非常着急地找项目总经理,而项目总经理却无能为力。

随着年关的来临,替顺驰承建项目的一些施工单位无法给民工发工资,民工开始围攻顺驰各个地方的项目公司,要求给钱回家过年。

2005年底,苏州市当地政府为了缓解民工和顺驰的矛盾,政府替顺驰作担保,让有关机构借了3000万元给顺驰,以归还拖欠民工的工资。但顺驰上海公司就没有这么幸运,愤怒的民工冲进顺驰上海公司在武夷路上的办公别墅,顺驰的员工被迫从后门逃走。

实际上,到2005年底,顺驰的处境已经非常危险。

绝境求生

面对日益恶化的形势,2006年3月,孙宏斌重新担任了顺驰董事局主席,他回来之后立即调整了顺驰中国的管理架构,撤掉各个区域分公司。同时将一些项目转让给自己的合作伙伴。如将顺驰无锡的项目作价约9亿元,转让给天津滨海。

另一方面,孙宏斌加紧在国内外私募。但和以前一样,每与资本方谈判一次,孙宏斌就让步一次。

据顺驰中国一位已经离职的高管透露,2005年上半年,顺驰通过香港联交所聆讯准备上市,但最终因市盈率过低,基本无法实现募集资金的目的而放弃。至此,孙宏斌酝酿多年的上市计划宣告流产。

上市不成,孙宏斌希望摩根士丹利入股顺驰,为此摩根士丹利提出要和顺驰签一份对赌协议,提出摩根士丹利以7.5 亿元收购顺驰20%的股权,同时约定,如果明年顺驰的利润率无法上升到某一个水平,摩根士丹利在顺驰的股权将上升到40 %。孙宏斌同意了这份魔鬼式的对赌协议,但是2005年10月19日,摩根士丹利最终还是放弃,原因是无法接受顺驰利润率过低的现实。

“顺驰的利润率太低了,低到连其他房地产商都不敢相信的地步。”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评价说。曾经有媒体报道顺驰的利润率在3%-5%左右,上述人士表示,顺驰某一阶段利润率比这个数字还低。而房地产行业平均的利润率高于15%。

在与摩根士丹利谈判的同时,孙宏斌还曾求助于联想投资,但联想方面派人考察了顺驰各地的项目之后,没有施以援手。

2005年为了挽救苏州的地产项目,孙宏斌甚至陪着两个山西煤矿的老板来看过地,最后还是没成功。

此次,在对路劲基建的谈判中,顺驰又因同样的原因处于被动。据顺驰内部员工透露,先前有意入股顺驰的企业主要有两家,一家是路劲基建,另一家是中海地产,其中中海地产出价高于路劲基建,但是顺驰品牌将来可能会消失。孙宏斌因此最终没有选择中海,而选择了路劲基建。

路劲基建是一家以经营内地路桥收费为主营业务的香港上市公司。此次入主顺驰,与其全面拓展在内地的房地产业务有关。它对孙宏斌承诺顺驰中国的管理模式及团队均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所有项目操作仍将延用顺驰品牌。

卖掉顺驰,并不等于孙宏斌失去全部,他目前还拥有融创和顺驰置业这两家公司,这也是他最看重的资产,另外还拥有一家名叫汉风国际的传媒公司。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孙宏斌在构筑顺驰帝国的版图时,梦想顺驰中国成为一家上市公司,而融创是幕后运作的公司,留给他自己操作的灵活性。

从孙宏斌偏执的性格来看,即使现在卖掉了顺驰,将来他有可能去赌融创的未来。不过,随着他交出顺驰的控制权,中国地产界迄今最绚烂的神话也宣告终结。

4
 楼主| 发表于 2006-9-12 17:19:49 | 只看该作者

qiudapeng兄: 是的,高速发展的公司大都存在管理混乱、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 如果正好碰到市道好,那么企业发展也没什么问题,靠“量”就够了。 但是,如果在市道好的时候扩张,很容易碰到市道下滑,那管理混乱、成本居高不下就是致命问题了。

板凳
发表于 2006-9-12 09:15:41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让在下拨云见日,高!!

沙发
发表于 2006-9-12 09:08:03 | 只看该作者

永为兄分析得很有道理,我有同学在顺驰,据他说顺驰在高速扩展的同时管理跟不上,比较混乱;同时成本居高不下,项目基本不盈利;现金流不畅,拆东墙补西墙,我不知道他说得是否正确,但是他的消息应该比外界的准确。

我很认同永为兄的看法,大方向要把握住,尤其是房地产这种发展受政策影响的行业,时机非常重要。同时我补充一点,中国现在很多企业,规模至上,也不管盈不盈利,也不管内部管理跟得上跟不上,总之就想打造行业内的航母,往往是还没扬帆远行,就因为船底烂得千疮百孔而沉没,可悲可叹哦!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