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两年间在管理界中,时常都会有一些学者和专家导入、引进某些新的理论和管理模式,例如著名的“马太效应”、“木桶理论”、“执行没有接口”等等。但是很多的理论和管理模式都来自西方,我们没有结合自己的实际,对于有些理论我们如获至宝、深信不疑,就很快投入到企业的应用中,结果却……。
当一种理论和管理模式如同激情一样触动我们,在激情过后,面对着满心的失落,我们有没有冷静而理智地思考过:这些理论真的对于我们有用吗?我们在母体的时候,我们5个月左右听到外面的声音;7个月左右看到外面的光线;出生后,我们意识到并发展到认识到有一种感觉叫做“饿”;我们做到在母亲那找到了食物;但是我们就很少去参悟到事情的本质。就象对这些新的理论和管理模式一样。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生吞活剥,而不加任何甄别和调整就拿来的话,理论真的就是真理吗?况且我们有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根本和缘由呢?就象鲁迅先生提过的“拿来主义”并不是说随随便便地拿来,而是应该有目的选择、有借鉴的引用,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而应用于自身。这些年来,有的企业出现了问题,不过还没有清楚问题的本质在哪,就到处找方法,方法学到了很多,学费也交了很高,但是“病”还是“病”。于是乎企业家无奈地在想,希望真在转角吗?
其实,这是可以避免的,这取决于我们的思想与行动。在这里,对于一度曾被管理人推崇的"木桶理论",本人从个人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结合企业的问题进行一番剖析,并通过几则实际发生的故事,希望可以给帮助到您
一提到"木桶理论",大家都会理解其基本含义:一只木桶的盛水容量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其最短的木板的高度或长度。因为无论其它木板比最短的木板高出多少,其超出最短木板平面的水流都将很快、或最终多余的水就会溢出。对一个组织而言,构成组织的各个要素类似于一个木桶的若干木板,而组织的能力有如木桶的容量,取决于组织中最弱的要素。
在弄明白了“木桶理论”之后,企业界的管理者都会把焦点集中在“木桶短板”上,认为造成企业能力不足称之为传统木桶理论。传统木桶理论的意义在于,它使人认识到,组织、个人的某项能力,有如木桶中的最长木板,无论其多强多高,对整个组织的能力是不起作用的。最关键就是那根短板,它对企业管理者的启发,使企业开始检讨企业的薄弱环节。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尤为明显,企业家有针对性对于短板进行修改和淘汰。
某些管理者听到这个理论后,如获至宝,对于企业的薄弱环节开始大动手术。有的管理者恍然大悟,认为原来我们的木桶水盛的这么少,原来就是这些“短板“在拖企业的后腿。于是,企业对于培训加大了投入成本和力度,希望能够将短板变为长板,但是却把培训作为“药品”使用,病了想到它,没有病那就把它放到过期,从而当对内培训不能解决人才问题的时候,很多管理者就想,我也可以把“短木板”拿掉,可以换上长的呀。那么没有标准的考核让多少员工被领导认为是“木桶”中最短的那一块“木板”,被无情地淘汰和抛弃。于是一些员工“下岗”、“失业”、“炒鱿鱼”,企业里多了很多的“空降兵”,从而“手术”开始了,短期内使得企业在一时之间获得收益,但是却不知道进入了另一个恶性循环,从长远来讲,失去人心,失去了凝聚力,从而失去了企业未来发展的动力。
但是,企业的木桶真的就盛满了水吗?不尽其然。当我们发现木桶经过重新修理或调整后之后,虽然短板换成了一副长长的木板,但是由于新换得长板比原来“木板”长了很多,在“长木板”的后面也出现了很多的“小虫”,结果长木板没有起到效果,反而变短了。甚至有的长木板的上有着被蛀满了小洞。
但是板与板之间没有“文化”等凝合剂做支持,结果木桶里面的不但不能装满,反而是越来越少,甚至到最后木桶里没有一滴水。
找出问题的本质、找到正确的方法、并整合自己的资源,在不同的时期,进行不同调整,那么希望为什么还不在转角呢?!
这就是木桶理论的新解释:
盛水多少不仅取决于木桶板的长短,还取决于木桶之间缝隙的大小
这就是木桶理论的新解释:
盛水多少不仅取决于木桶板的长短,还取决于木桶之间缝隙的大小
精辟!
不错呀
引用一下:
盛水多少不仅取决于木桶板的长短,还取决于木桶之间缝隙的有无!
很难理解!
是木桶的新解!!!!!!
明白了,理论就是理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通过实战才能知道理论的可行性
最主要的是制作木桶的时候就应考虑所选木板的作用及相互作用.
装多少水取决于“桶板”的紧密程度没错,我们在工作中要注意团队建设;
装多少水取决于“桶”的形状也没错,我们在工作中要组织模式;
装多少水取决于“桶”中“水”的来源就更没错了,我们在工作中要注意分析行业和需求;
这些可能都对,理论不身并没有什么“价值”阿,只有在运用后才体现出“价值”。有用则用,没用的先放下,讨论理论的形式并没有什么意义。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