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佛学交流] 《心经》的人生智慧

[复制链接] 17
回复
402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5-5-27 11:38: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心经》的人生智慧

济群法师著


【《心经》者何】

  《心经》,具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炼,而内
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典藉。它和《金刚经》一样,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极大。

  《心经》在佛教中属于般若系经典。按天台宗对《般若经》的判摄,称为通
教。所谓通者:具有通前与通后的意义。通前是说它与阿含教的关系,阿含经典
对存在现象的透视:指出了苦、无常、无我;当然也讲到空,但不是很深刻,唯
有到了般若经教,在阿含的基础上才把空的教义推向极致。通后是指《般若》与
《华严》、《涅盘》、《维摩》等经的关系,般若经教所揭示的缘起性空,是大
乘一切经教建立的理论基石。如实的把握般若中观正见,对于学习经教,指导修
行,都具有重要意义。

  《心经》与其它经典不同,一般经典都具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的三部分;
而《心经》唯有正宗分,于是人们便怀疑《心经》的独立性。当代佛学界学术权
威印顺法师在《般若经讲记》中就作了说明:印老以为奘公所译《心经》,是从
六百卷《大般若经》中单独录出的。在《大般若经》中有《学观品》,此品中有
与《心经》完全相同的文句,是佛陀直接向舍利弗说的。《心经》是《大般若经》
中最精要部分的内容,古德为易于受持,特摘出流通。

  《心经》在中国有众多译本。方广昌先生编的《般若心经译注集成》中就收
集了十八种,现在教界流传的是玄奘译本。至于本经注疏自古以来有百来家,可
见此经传诵之盛。


【人生的大智慧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这是本经经题的全称。在佛教的典籍中,一部经典
的题目,有时往往正是这部经典画龙点睛的内容所在。因此,在学习经典时,首
先一定要注意到这部经典题目的内涵。

  先释般若,般若是梵语的音译。佛教经论的翻译有音译和义译的两种方式,
音译在特殊情况下才使用的。就如般若一词,在汉语中没有相应内容的概念,所
以采用音译。这就是玄奘三藏在译经过程,制定有“五不翻”的规则,其中说到
般若以尊重故不翻。

  般若是梵语的音译,我们显然无法从字面上依文解义。那般若是什么呢?古
德为了人们理解的方便,有时也译般若为智慧,但它又不同于世间的智慧,世间
的智慧是有限的,是夹杂着烦恼的,是有缺陷的,它不足以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
而般若智慧则不然,它是无限的,是清净的,是圆满的,它能通达宇宙人生真相,
彻底的解脱人生烦恼。

  般若对于我们生命的改善有着至关的重要性,没有般若,人就会产生两种困
扰:

  一、认识上的迷惑:人活在世上,总是在充满着迷惑的状态下生活着:既不
了解自己,也不能真正的认识世界。试问你们知道“我”是谁吗?这个问题看来
很简单,有人可能会不加思索的回答,“我”就是我。其实这是一个很深奥的问
题,你以为“我”是我,请问你究竟以身体为“我”,抑是以思维为“我”呢?
倘以身体为“我”,身体乃四大假合,四大解散“我”在何处;如以思维为“我”,
思维乃建立在经验及概念上得以延续,并无独立可言。足见这个问题不好回答,
所以在西方哲学中的最高名言是:认识你自己。

  “生从何来,死从何去”,也是人生的一大迷惑。记得有位西方哲学家曾经
对人生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人生有如过一座桥,这座桥的桥头、桥尾、桥
下都充满着云雾,人从一团云雾走向另一团云雾。是啊!以佛家的智慧来观看人
生,我们从娘胎中生下来,仅仅是一期生命的开端,当一期生命完了,也并不是
意味着生命的彻底结束,生命还会生生不已的延续下去,现世的人生只不过是生
命延续中的一个片段。因此,一个稍有思想的人,他不应该仅仅着眼于现在的生
存,还应该关心“生从何来,死从何去”这个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很关心自己的命运。命运是什么?人生是否存在命运?
假如有命运这么一回事,那命运是由什么力量决定的?对于这些问题,人们的看
法往往也不一样:有人不相信人生存在命运,以为生命的发展没有任何既定的规
律;有人相信人生存在命运,以为冥冥之中有股力量在支配着我们的生活;有人
以为支配命运的力量是来自于生命自身。有人相信命运不可改变;有人相信命运
可以改变。然而,命运究属怎么回事呢?

  因果报应也是世人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你说没有嘛?似乎世间万事万物各
有因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说有因果吗?可现实生活中又有许多现
象无法解释。比如有人作恶多端,生活却过得逍遥自在;有人行善积德,日子过
得穷困潦倒。因而唯物论者倡导一生论,不相信因果报应;而各种宗教都谈因果
报应。因果果有报应乎?

  人为什么活着?生存的意义是什么?在我讲座中,这也是经常有人提出的问
题。生存在世界上,有许多人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他们只知沿着前人约定俗成的
习惯去生活:上学、找工作、成家、生儿育女、升官发财、享受欲乐,乃至一命
呜呼。人类一代又一代的重复着相同的生活方式。说到人为什么活着,其实大多
数人都对此很茫然,谈不上为什么。不过,我们假如要让生命变得更有价值,当
然还是应当关心:人为什么活着。

  二、执著欲望带来的痛苦:佛经称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是欲界,欲界的最大
特点就在一个“欲”字上,可以这么说,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生活在强烈
的欲望中。欲是什么?欲是生命内在的希求。有从生理上发出的,也有心理上发
出的。因此,欲望有生理因素及心理因素这两个方面。欲望非常复杂,其表现的
形式千差万别,在佛经中简单的归纳为五种,称曰五欲。即色欲,眼睛希望看到
漂亮的颜色。声欲,耳朵希望听到动听悦耳的音声。香欲,鼻子希望闻到香味。
味欲,舌头希望尝到可口的美味。触欲,身体希望接触到舒适的环境。五欲在佛
经中有时另有所指,(1)财欲,是对财富的希求。(2)色欲,是对男女性交
的希求。(3)名欲,是对名誉地位的希求。(4)食欲,是对饮食的希求。
(5)睡欲,是对睡眠的希求。有情生命就是在不停的追逐五欲境界中延续,通
常人生所谓的幸福快乐,说穿了,那不过是欲望的满足,当人们欲望满足时,感
到快乐,感到幸福。欲望又是没有一定的东西,人类欲望虽然与物质条件有关系,
但具备什么条件才能满足并无标准,它往往随着物质环境的改善而水涨船高,古
人生活条件简单有吃、有住、有穿就能满足;而现在物质条件丰富了,人的欲望
也随之膨胀。今天的人,并不因为丰富的物质环境而感到满足,他们总是处在不
断向外的追求中。
18
发表于 2006-10-21 23:36:09 | 只看该作者

感激不尽

17
发表于 2006-10-21 17:44:55 | 只看该作者
确实让人耳目顿开!谢谢分享![em23]
16
发表于 2005-9-28 10:02:25 | 只看该作者
很好,我买了一本,看完后和楼主分享!
15
发表于 2005-9-23 08:16:49 | 只看该作者
好是好,我没有太多时间看完[em01]
14
发表于 2005-9-11 13:22:34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hhfg.org/,这里有全部的讲义,很全的,希望大家去看看!
czm
13
发表于 2005-6-8 14:29:0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9月17-19日IPC-A-610DCIS将在深圳开课

解析得很详细.
12
发表于 2005-6-5 19:06:55 | 只看该作者

这书可以下的]

很多地方有

11
发表于 2005-5-29 09:51:03 | 只看该作者

多谢楼主的分享!

合掌!

10
 楼主| 发表于 2005-5-27 11:55:42 | 只看该作者
【成佛的唯一途径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学佛是为了成佛,成佛在一般人看来是很虚玄的。有人可能不禁会问:自古
以来究竟有那些人成佛的呢?《经》曰:“三世诸佛”。三世是过去世、现在世、
未来世。诸佛,诸,是众多义。现在我们熟悉的有释迦牟尼佛,弥陀佛,药师佛
等,但已经成就的佛陀远不只是这些。大乘经论中,说有恒河沙数诸佛。可知过
去已经出现过众多的佛陀,现在十方世界中,同时也有许多佛陀正在说法,未来
世还会出现无数的佛陀。因此,其它经论又有十方诸佛的说法。

  佛教徒常念的一部经典《弥陀经》,就有关于十方佛的记载,经中说:“其
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械,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于食时,还到本
处,饭食经行。”《弥陀经》是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情况,西方极乐世界是在我
们这个世界以西,中间距离十万亿个世界,那个世界的众生每天清早拿着香花去
供养十方世界的诸佛。经中又举六方佛称赞弥陀净土,足见成佛的众生之多。

  如何成佛呢?经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是说三世十方诸佛都是依般若成佛的。这又告诉我们般若在成佛中的重要
性。然而,般若是圣贤的智慧,对于凡人如何才能认识它,把握它呢?基于这个
前提,经中说有三种般若:一曰文字般若,二曰观照般若,三曰实相般若。三种
般若中,唯有实相般若是般若的实质,文字般若及观照般若是由能生般若故,称
为般若。

  学佛要从文字般若下手,经曰:“从闻、思、修入解脱门”。或曰:“亲近
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又修学佛法的八正道,以正见,正
思惟为首。文字般若并非以文字为般若。世间的文字很多,在许多情况下,文字
构成的知识不但不能引发般若,恰恰是障碍般若产生的力量,因此,经中特别指
出文字般若,是在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的情况下产生的。

  亲近善知识使我们才有机会接触文字般若,因为只有亲近善知识才能听闻正
法,正法能引发般若,所以正法是文字般若。世尊在《阿含经》中强调了亲近善
知识的重要,经曰:“我由善知识故,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
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病死....与善知识共从事者,信根增益,闻、施、慧德皆
悉备具。”俗话说:近朱则赤,近墨则黑。亲近善知识能起到“近朱则赤”的效
果。佛陀这样的大智之人,都要因为亲近善士而成就,何况我辈呢?

  听闻正法,正法是如来教法。世间无明,不能正确认识宇宙人生,颠倒黑白,
使得有情处在无穷无尽的烦恼、妄想、执著状态中,覆盖了般若慧。听闻正法是
为正见宇宙人生,如实了知世间的缘起性、因果性、无常性、苦性、空性,改变
以往的错误认识及执著,便能息灭妄心,妄心息灭了,般若智自然显现,这在三
种般若中,是从文字般若中产生观照般若,观照般若是以般若正观去观照一切,
如经中:“照见五蕴皆空”或“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都
是观照般若的表现,由观照般若正见诸法实相,从而引发实相般若。

  声闻乘的五分法身以慧为核心。五分法身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戒,是迈向解脱的行为规范,戒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戒能调伏六根、三业。通常,
我们的六根是随着我们的情绪支配下行动,由于我们有强烈自我,又心存贪嗔痴,
于是不免产生杀盗淫妄的行为,戒能约束我们的行为;又戒能生定,是因为戒在
约束三业的同时,也限制了妄想的泛滥,持戒的人念头不会很杂乱,修习禅定自
然容易成就;定能发慧,平常的人因为妄想执著的关系,使得般若慧光被障覆,
现在以禅定力量平息了妄想及执著,无漏慧自然显现;由慧成就解脱,无漏慧使
我们的心灵从烦恼中解脱出来,无漏慧使我们证得寂静的涅盘;由解脱成就解脱
知见,解脱知见是尽智与无生智,尽智:乃断尽一切烦恼得入无学位的智慧,无
生智:乃证得无生法之智慧。这二种智慧都在成就解脱之后产生的。

  五分法身以慧为核心者,因为持戒修定都不是佛教特有的法门。比如:持戒,
象世间各各宗教都有自己的戒律,而一个国家也有类似于戒律的法律;修定,佛
教中所说的四禅八定乃是世间禅,印度的瑜珈派外道有瑜伽法门的修习,中国道
家的吐纳法也是修定的一种。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同者,是佛教不以持戒为究竟,
六根本烦恼中视外道以持戒求解脱为戒禁取;佛教也不以修定为究竟,菩萨戒中
以贪著禅味为犯戒。佛教的持戒修定乃是为了开发无漏慧,由有慧故始能解脱烦
恼,证得涅盘。

  菩萨道的六度法门中以般若为导,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
般若。《大智度论》说:五度如盲,般若如导。六度法门的前五度,世间人也修
习,然而为何不能成为菩提资粮呢?因为没有般若,同样修习五度具足般若以否,
效果截然不同。

  布施:《摄大乘论》卷二说:“又能破裂悭吝贫穷及能引得广大财位福德资
粮故名曰施”。布施,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施舍。有财富的施舍,财施;知识技
术的施舍,法施;以及给人勇气胆量的施舍,无畏施。布施虽然是为了别人,但
自己却能得大利益。一能破除自己的悭吝:我们因为对财富的贪著,当需要对别
人给予施舍时往往会表现出悭吝、舍不得,就象生活中我们有时觉得很多东西都
是多余了,可一旦要送给人家时,才发现什么都很重要,这就是悭吝的表现,施
舍能破除悭吝;二能破除贪穷及能引得广大财位:有人一生贫穷为什么?是因为
不肯布施,佛教称布施是种福田,种了福田,人生始有福德,因此布施能破除贫
穷,能使我们人生拥有福德。

  布施法门世间人在修习时,总存在一些不正当的因素:有人布施是为博得良
好名声,让别人觉得他是慈善家;有人布施因为有愧于人,布施了始得心安;有
人布施是带着强烈的功利色彩,布施是为希望得到更多的回报;有人布施是带着
轻视的态度,以显示他的富有;有人布施是为逃避不好的运气,所谓破财以保平
安;有人布施是为引起别人对他的好感、拥护,以成就自己野心;有人布施是基
于好胜心,说明自己的富有超过别人。这些布施在佛教看来,都是不如法,它虽
然能够给你带来一定的利益,但也夹杂着缺陷。

  在般若引导下的布施则不然,《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卷一说:“菩萨摩诃萨
不住法住般若波罗密中,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波罗密,施者、受者,及财物不
可得。”如法的布施是从慈悲心出发,以智慧观照世间的需要而修布施,布施的
时候,要不住施相,不能认为我是能施者,对方是受惠者,及施给他多少财物。
就是你对自己的布施行为,要象没有那么回事一样。《金刚经》说:“菩萨不应
住色布施,不应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也是这个道理。不住相布施功德如广大虚空,不可穷尽。

  持戒:《摄论》卷二说:“又能息灭恶戒恶趣及能取善趣等持故名为戒。”
菩萨戒的内容称为三聚禁戒:一曰摄律仪戒,是止息一切恶行的戒律;二曰摄善
法戒,奉行一切善行的戒律;三曰饶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众生的戒律。持戒的
意义:一能息灭恶戒,持菩萨戒必然不会去持民间宗教规定的恶戒;二能关闭恶
趣门,持戒止息一切恶行了,就不会堕三恶趣;三能生善趣,持戒利益能令我们
生人天道中;四,持戒能获得等持。等持是定,即由戒生定。

  戒律是行为轨范,因为它注重仪轨形式,使得人们很容易著相,终日总在分
辩应作、不应作,犯罪、不犯罪之中,因此持戒往往为戒律所缚,“别别解脱”
变成别想解脱了。般若引导下的持戒则能避免斯过,《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卷一
说:”罪不罪不可得故,名具足尸罗波罗密。”从缘起上看,显然有罪不罪的差
别,但深入性空中,以慧眼观照,罪与不罪差别都无,本性空寂。因而,罪与不
罪都不过是种假相,这样就能从犯罪不犯罪的著相中解脱出来。

  忍辱:《摄论》卷二说:“又能灭尽忿怒怨仇及能善住自他安隐故名为忍。”
忍辱是体现了菩萨的涵养。它包括:耐怨害忍,是对于怨家仇人的种种无理非难,
能够忍受;安受苦忍,是个人修行及度化过程所存在的种种恶劣条件,如身体病
弱,天气冷热,衣食不具等,都能泰然处之;谛察法忍,是对与我们认识悬殊的
真理,能认同接受。忍能使我们消除愤怒,一个人倘若充满憎恨心,缺乏忍的涵
养,才会产生愤怒;具备忍的涵养,就不会有愤怒了,对于别人的伤害你能心平
气和,和颜相向,就很难树立怨仇,因而忍的涵养又能使彼此和谐,内心安祥。

  《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卷一说:心不动故,应具足羼提波罗密。平常人不能
修忍辱,是因为心为境所动,怎么能做到心不动呢?那还得用般若慧观照,了知
我法相了不可得。《金刚经》说:“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
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
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佛陀回忆当初他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时,之所以能
够忍辱,是因为无我相,因此要能以般若观照,通达性空,了知诸法如幻如化,
无我无人,自然心不为境所动,成就忍辱法门。

  精进:《摄论》卷二说:“又能远离所有懈怠恶不善法,及能出生无量善法
令其增长,故名精进”。精进有:披甲精进,披甲是勇士上阵杀敌,勇往直前,
喻菩萨在止恶断烦恼时勇猛不懈;修善法精进,是精进修习一切善法;饶益有情
精进,是精进不息的饶益一切有情。精进能止息恶法,对治懈怠,成就善法,乃
至令善法日益增长。精进要在般若引导下。世间缺乏般若,世人一生中也在为财
富、家庭、地位努力奋斗,有时甚至精进的杀人、杀动物,精进的偷盗、抢劫,
精进的邪淫,精进的妄语。虽然得到一些眼前虚幻不实的利益,但却造下了无穷
无尽的罪过。在般若引导下的精进是以止恶行善为准则,不仅现生使您活得心安
理得,未来世也利益无穷。

  禅定:《摄论》卷二说:“又能消除所有散动,及能引得内心安住故名静虑。”
禅定与散乱是对立的,如同水火,有散乱就不得禅定,成就禅定就能消除散乱。
禅定又能使心境处于寂静状态中。《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卷一说:“不乱不味故,
应具足禅波罗密。”般若引导禅定,照见诸法如幻如化,心不随境转,则不乱。
世间修禅往往容易住禅定中,贪著禅悦,依般若观照则能远离禅味的贪著,不味。

  成佛是智慧的成就。佛,梵语佛陀,汉译觉者,智者。成佛,称为成就无上
菩提。发心趣向佛道的人,叫做发菩提心;菩萨具称菩提萨陲,菩提是智义、觉
义,成佛,是成就无上的智慧,无上的觉悟;发菩提心,是发心追求无上智慧,
无上觉悟;菩萨,是趣向无上智慧的实践者。声闻解脱道中,将成就涅盘的法门
称为三十七菩提分。即四正断、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
道。菩提分,即菩提因,这三十七种法门为成就菩提之因。

  成佛乃智慧的成就,因而在佛经中又以智慧为出生诸佛的父母,如《维摩经·
佛道品》说:“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以智慧
为诸佛的父母,一切诸佛都以智慧成就。《大智度论》卷十八说:“诸佛及菩萨,
能利益一切,般若为之母,能出生养育。佛为众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则为一切,
众生之祖母。”般若能养育诸佛,如果佛为众生慈父的话,那么,般若便是众生
的祖父了。


【无上法门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金刚经》以般若法门,是如来为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此经又以般若
法门为: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可见般若法门的殊胜。
   
    咒,是不能以语言说明的特殊灵力之秘密语。通常又称神咒、禁咒、密咒、
真言,乃祈愿时所唱的秘密章句,具有令怨敌遭受灾祸,或为自身求福、消灾等
功效,印度人以为咒语能解决人力所不能奈何的事。在佛教出现之前,古印度就
盛行咒语,佛教创立之后,佛陀也采用咒语,在佛教的各各宗派中,尤其是密宗,
对咒语特别重视。

  《心经》中将般若法门比喻为咒语。是大神咒:般若法门神力无比,能消除
人生烦恼;大明咒:般若是大智慧光明,能破除人世间的愚痴黑暗;是无上咒:
般若法门在佛教的一切修学法门中,是最殊胜的;是无等等咒:是说任何法门都
不能与般若法门等量齐观。这也可见佛教对智慧的推崇了。


〖劝勉〗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前面比喻般若法门为咒语,这里干脆就把般若法门归纳为咒语的形式说明。

  修习般若法门成就般若,通常是通过闻思经教,即从文字般若进入观照般若,
从而成就实相般若。但这种方式对于根机钝的人来说,无疑是很困难的,于是本
经又为钝根人提出另一条成就般若的途径,那就是通过诵咒语,专心的诵咒,能
远离分别,使心灵进入禅定状态,从定中引发般若。

  咒语,一般都以为是没有什么意思的,这是因为我们对咒语无法理解造成的。
咒语,是梵语的音译,我们不懂梵语,自然无法从咒语中望文生义,然而我们倘
若将咒语进行义译,那也是有意思的。试看《心经》的咒语:如“揭谛”是去义;
“波罗”是到彼岸义;“僧”是众义;“菩提”是觉义;“萨婆诃”是速疾成就
义。

    那么《心经》咒语的综合含义是:去啊!去啊!到彼岸去啊!大众都去啊!
愿正觉速疾成就。


1995年12月31日
于南普陀寺阿兰若处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