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之殇

[复制链接] 0
回复
57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1-12-29 16:24: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之殇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 顾问 黄知才
自党的十七大作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以来,一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热浪迅速席卷全国,势不可挡。各地纷纷大兴土木,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上马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好迹象。最近,十七届六中全会又颁布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关决定,明确将文化产业提升到“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高度。在中央利好政策的刺激下,各地再次掀起文化产业建设的热潮,“做大做强”的口号声不绝于耳……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无疑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国计民生均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意义。但各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大跃进”式发展却偏离了原来的轨道,并引发人们对于产业泡沫的担忧。事实上,一些事实和数据已经表明,文化创意产业的泡沫已经开始显现,潜在的风险正在积聚,如不加以扭转,可能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风起云涌的圈地运动
从“文化创意产业”这个名词诞生的那天起,我们就赋予了这个产业过多的经济色彩,加之媒体的吹捧,诸如“朝阳产业”、“21世纪最后的暴力蛋糕”,文化创意产业沦为争相热炒的概念和政绩工程追逐的新目标。长期以来单纯依赖GDP增长的发展模式让我们的官员对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有一种天生的喜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同样不能例外。在很多人看来,要把“文化创意”这个“隐性”产业演变为“显性”产业的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建造规模庞大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并吸引企业入驻。于是乎,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纷纷上马,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演变成轰轰烈烈的“圈地运动”。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数量惊人,官方承认的是1300个,但实际上可能远远不止这些。最近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在接受《经济参考报》时表示,全国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区数量已逾万家,其中,仅上海市市级的文化产业园区就有100多个,北京市市级的有30个,区级至少上百个。另据报道,山东有40余处省级产业基地,广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不下30个,深圳已建、在建和规划待建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不下54个。在这上万个文化产业园区中,“真正能称得上是‘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只有不到5%”。园区占地面积不小(一些园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往往以平方公里为单位进行跑马圈地),入驻的文化企业却寥寥无几,投入与产出形成鲜明的反差。据悉,上海目前授牌的、未授牌的文化产业园区总共约有300家,数量不少,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产值上却只占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产值的十分之一还不到。
伤不起的地产化
由于过分偏重硬件建设和短期利益,文化创意产业地产化的趋势正在加剧。这集中体现在各种“以文化之名行地产之实”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以及“文化地产”的崛起。
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缺乏高质量的创意企业和创意产品,文化产业园区就有可能变成一个“空壳”,甚至沦落为一个看似漂亮的房地产项目。“文化+地产”模式是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普遍采用的一种模式,实际上就是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名义,进行地产开发,并以地产或物业收入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这种模式促成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双赢”,因而在全国被不断复制。但与此同时也带来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随着国家对房地产调控力度的加大,住宅用地获批难度越来越大,而以国家扶持产业的名义申报用地,获批的几率则要大得多。当前,文化产业业已成为国家的“支柱性产业”,不少地产商将目光聚焦到这一待开垦的处女地……于是,新一波的文化地产投资浪潮开始涌现,形形色色的“文化地产”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有太多的地产商以文化创意产业之名进行创意地产开发,好一点的可能会把创意进行到销售结束,差一点的就直接把售楼处挂上创意园区的牌子。用文化圈地,已成为地产商新的生存法则。20094月,曾有媒体爆出“北岸1292”以“文化创意产业”名义租用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房地产开发,就是一例。投资“文化地产”本身没有错,但如果假借文化之名,进行商业地产开发或是进行其它商业活动,那跟“文化”还有多大关系呢?
缺乏引擎的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典型的以人为本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创意人才和文化积累是其核心资源。创意人才好比文化创意产业的引擎,没有这个引擎,文化创意产业就转不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不同传统产业,不能以工业化的思维去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将创意人才的培养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去对待。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文化产业缺乏市场化的发展环境,加上特殊的意识形态化的文化人才与从业的教育与培育机制,真正能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意人才都比较稀缺。目前尽管各高校纷纷开设相关专业,但是在短期内人才短缺与产业发展的矛盾依然会很突出。据统计,我国仅影视、游戏动漫人才总需求量就达到15万人和10万人左右,而目前我国的动漫人才不到1万人,创意型高端人才更为紧缺。再以软件人才为例,据调查,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每年至少存在20万软件人才缺口,并且这个缺口还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5年将扩大到42.5万人左右。综合能力、应用能力较强的软件人才严重不足。创意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文化创意产业的瓶颈。
投机带来的资产泡沫
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好的创意内容和创意产品,同时也需要规范、有序的交易和市场环境。否则就有可能陷入资产泡沫。近几年我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增长,各门类艺术品交投活跃,但与此同时,艺术品炒作、假拍、做局、欺诈等乱象丛生,资产泡沫不断涌现,严重困扰着我国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赝品横行是艺术品市场的一大乱象。比如,2008年,藏家苏敏罗花两百多万元买下“吴冠中作品”《池塘》,后经吴冠中先生亲自鉴定为伪作;再如,2010年以7280万元天价拍卖成交的徐悲鸿油画《人体蒋碧薇女士》,后来被指是中央美术学院首届研修班学生的习作。价格炒作导致艺术品价格虚高,这是第二大乱象。由于楼市受到调控,股市低迷,大量热钱涌入艺术品市场,加上艺术品机构的推波助澜,艺术品价格不断创造新高,有的成交价格已经严重背离其实际价值。拍卖已成为很多艺术集团、资本和个人的炒作平台,一副底价几万元的作品,可能被炒至几十上百万元。请“托手”做局抬价,这是艺术品市场的第三大乱象,即安排“自己人”和一群真买家坐在一起,假装举牌竞拍制造抢购假象。比如曾经有业内人士透露,一幅底价为18000元的画作,拍卖公司为了抬高价格,请“托手”不停往上叫价,直至炒到32万元还不肯罢手。一些拍卖机构甚至跑到纽约等国际著名拍卖行去“天价做局”。
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何去何从
文化创意产业本身是一个自发形成的产业,而在我国却变成了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产业运动,这是特别值得我们加以反思的。要厘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思路,必须首先明确创意产业的内涵,回归创意产业本来的面目。创意产业的概念来源于英国,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首次对“创意产业”进行了界定,认为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从中可以看出“创造力”和“知识产权”在创意产业中的重要性。事实上,英国、美国这两个世界上公认的创意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其创意产业的发展都是紧紧围绕创造力的发挥和知识产权的开发这一主线而进行的。
英国的创意产业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推动,但政府的作用不是去大力建设所谓的创意产业园区,而是从国家层面塑造和提升创意产业形象和挖掘创意产业潜力,从地方层面与艺术机构合作成立各种非营利性的专业组织,对创意企业在创业、融资、经营、人员培训等环节进行指导。为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英国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这些研究包括:创意产业的地区发展、创意产业的出口政策与做法、创意产业教育培训、创意产业个人扶持及创意生活提倡。同时,政府为企业和个人搭建资金支持和服务平台,积极支持那些有创新能力的个人或业者,为其提供发展所需的资金。其服务平台主要通过非政府性的CI DA(创意产业发展局)整合社会资源,搭配相关产业链,推动、协调创意产业发展。为保护企业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英国专利局制定了完善的法律体系,并设立了一个独立的知识产权网站,提供使用者和创作者关于版权、商标、专利及设计等信息促进资讯的自由流通。
创意产业在美国被称为“版权产业”。美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不同于英国,它更重视自由和市场,政府更多的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政府从一开始就采取自由竞争政策,刺激创意产业发展。首先,营造完善的金融投资环境,联邦政府在政策上采取了“杠杆方式”,以“资金匹配”来要求和鼓励多方主体对文化产业进行投资,使得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局面,地方政府、企业、文化团体、外商投资、私人捐赠都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其次,美国重视应用文化产业理论的研究和文化管理人才的培养,文化管理在美国已经成为一个专门学科,全美有30所大学开办了文化管理学、艺术管理学等专业,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文化管理人才。再次,美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国家艺术及人文事业基金法》、《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为美国文化产业的崛起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国台湾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略显迟缓,但也有值得借鉴之处。2002年以后,台湾当局的“文建会”、“经济部”、“台北故宫”和“工业局”等部门针对不同类型之文化创意产业,就人才培育、研究发展、信息整合、财务资助、空间提供、产学合作接口、营销推广、租税减免等,陆续推出了整合机制和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植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台湾也仿照过去科学园区的成功模式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让相关产业工作者在其中交流资源与信息。与内地有所不同的是,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数量不多,且各自都有自己的定位和特色,其重点是为民间和各个企业或者创新型人才搭建平台,对推动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纵观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无一例外都将创意内容的挖掘和创意人才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因为这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本源。与此同时,政府在其中,更多的是扮演政策引导者和资源整合平台搭建者的角色。国内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同样需要正本清源,抓住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质,理清政府和企业、个人的关系,创新产业制度环境,只有这样,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才会更有希望。
本文首发于《海峡产业与科技》,作者系正略钧策管理咨询顾问,如需转载,请联系正略钧策www.adfaith.com市场部,010-59082979/2981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