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海尔为什么要这个人沉默?

[复制链接] 30
回复
338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3-12-15 13: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远东经济评论》最新一期封面文章选择了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商海尔起诉“六问海尔”一文作者的案例,指出中国企业利用起诉让批评和怀疑沉默的案例日益增加,诉讼威胁了信息的自由流动,这对好的商业活动是致命的

  □辛叶编译

  原告海尔集团是中国的家用电器巨人,中国最著名的品牌;而被告成一虫(网名),是一个25岁的证券公司雇员,租住北京东郊的一个公寓,他的生活如此简单,家里只有一样海尔电器——房东提供的海尔热水器,他没有冰箱、洗衣机和空调。

  成一虫在谈到那篇为他招来官司的文章时说,“我不认为像我这样的人能有多大影响”,3月,成一虫将这篇文章贴在网上,“我不认为有多少投资者会读它”,他说,“我不希望对所列出的公司有什么影响。我只是希望在我的圈子里,在我的网上朋友中……得到一些认可。”

  他得到了认可,但为此付出了代价。中国两个最大的门户网站转载了这篇文章,中国的一个财经杂志也发表这篇文章,英国金融时报在6月25日也翻译和引用了该文,海尔起诉了成,要求他赔偿30万人民币,公开道歉,从网上删除这篇文章,收回所有刊有该文的杂志。

  企业以诽谤为名将媒体送上法庭正在中国成为一种趋势。在海尔之前深圳房地产企业世纪星源成功地赢得了与《财经》杂志的官司,《财经》为一篇质疑文章赔偿世纪星源30万人民币。

  企业视诉讼为保护自己免受媒体和网络“流言”伤害的方式。但是很多分析家担心,诉讼威胁了信息的自由流动,这对好的商业活动是致命的。经济观察报的一篇社论中说:“非经济的因素使揭露问题变得非常困难”,该文引用《财经》为例,说,“海尔和南方证券分析师成一虫间的官司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经济学家陈志武把中国出现企业诉讼称为“一个非常大的新现象”。他研究了过去12年中113个媒体是被告的诽谤案例,在最近两年中,公司是原告的很少。他的研究意味着成一虫的赢面很小。101个案例的研究发现,在中国媒体是被告的情况下,输的占70%。陈志武说,与此相反,在美国媒体输的占9%。而在中国,如果媒体在所在地之外的省打官司,输的占82%,“这里有很大的地方偏见,他们通常会偏袒本地的原告。”

  为什么媒体的遭遇如此不幸?《财经》杂志的辩护律师引用了司法解释“如果一篇文章反映了基本事实,并且没有侮辱他人,就不应被认为是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但是深圳法院确认6页文章中只有两处事实错误,《财经》没有侮辱原告,但还是判财经诽谤罪名成立。陈志武猜测,一种解释是,“保护名誉权的重要性压倒了对出版自由的保护。”他预言足够的公司起诉批评者的案例的发生最终将导致最高法院出台新的对诽谤的司法解释。在与政府官员进行了讨论的基础上,陈志武说,政府包括中国证监会很重视公众舆论对公司会计的监督,“虽然特殊案例,比如海尔,是一个不同的故事。”

  这对成一虫来说是一个安慰。这个在南方证券从事在线贸易的瘦弱年轻人说,他对海尔提出了疑问,他怀疑海尔在1990年代从核心产品冰箱、洗衣机和空调扩张到电视、计算机、手机领域以及最近又扩张到金融服务的成功。成一虫称,海尔面临新生产线的严峻竞争,在这些领域海尔的市场份额都没有进入前三名。另外他补充说,这些领域的边际利润已经很小。陈的结论是:对海尔的多元化战略不能轻易乐观。”

  成一虫还认为海尔宣布的市场优势有问题。海尔称自己是冰箱、制冷和空调市场的领袖。他指出,另一个政府调查显示,其他企业是这些产品的市场冠军,他写到:“笔者并不想说哪一个调查更可信,他的愿望只是想提醒每个人,海尔的市场份额真的有宣扬的那么高吗?”

  成一虫质疑海尔集团和它的子公司青岛海尔冰箱之间的财务关系。他说青岛海尔冰箱2001通过增发新股募集了近18亿现金,然后用这笔钱和另外发行2.5亿元人民币的可转债购买了母公司空调业务75%的股份,但是当初青岛冰箱只付出了5亿人民币就得到了空调业务25%的股份。他暗示,青岛冰箱为后来的75%的股份付出太多了。

  海尔在诉讼中说,成一虫的文章包含多处捏造,严重侵犯了原告的名誉权,但是并没有指出哪些地方是捏造,如何伤害了海尔的名誉权。成的律师询问青岛地方法院,是否可以要求海尔取消或者修改含混不清的申诉,使他的委托人清楚地知道他捏造了什么。

  海尔拒绝对起诉成一虫一事作出评论。青岛市政府外事局、张瑞敏办公室表示:“从法律的观点,在开庭前对外界谈论这个案子是不适当的。”

  成一虫说,如果海尔赢了他要用很多年才能赔得出30万人民币,他的父母——家在福建的一位电话修理工和一名会计,还不知道这件事。他说:“如果他们从媒体上知道了,会担心死的。”

  他的父母很可能没有从媒体得知此事,给予此事关注的只有少数媒体,比如经济观察报。转载成一虫的文章的两个门户网站之一广东网易已经删除了支持他观点的评论。很多以成的文章为基础批评海尔的文章已经从网上消失。

  在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上出现了为海尔喝彩的文章。中国证监会的一位官员7月5日说,(海尔)是我国享有国际声誉的品牌。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品牌,证监会对海尔的诚实和可信非常有信心。
31
发表于 2007-12-2 10:24:0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不能学会接受质疑、批评和评论的话,中国的企业永远不会成长!
30
发表于 2007-11-30 11:16:0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老农民看来又有草可以锄了。

首先我支持海尔的行为,想问一下楼上支持的朋友,如果你莫名其妙被人狠狠扇了一耳光,你是选择沉默还是选择通过合法途径来反击?

海尔诚然是有不足且一定存在问题或者缺失,但别忘了企业是问题的孵化与产生地,请问有谁遇到过没有问题的企业?就算是世界百强企业,也一定有其难为或者尴尬之处。

如果我们真心是爱护并希望企业能够健康成长,作为外人的我们可以有三种选择:

一、以书面形式咨询或告知海尔相关部门,要求其给与合理解释,我相信海尔不会置之不理。案例就是我有一个朋友曾经就上市公司獐子岛的相关财务信息的披露直接致函獐子岛董事长,很快就收到其就我朋友提出几个问题的答复。这种选择应该是最佳的方式。

二、通过正常的、合法的途径要求海尔公开真相,如电视台、报纸,他们愿不愿意刊登在于你的质疑与论点是否真实、有依据,如果这些媒介同意披露,一是证明你没有主观臆测、不是想哗众取宠,二是媒介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醒并帮助到企业。这种选择应该也是非常诚恳与有效的方式。

三、通过没有严格审查或者认真校核的网站、BBS等媒介披露,这有可能使你一夜成为众星捧月般的明星,也有可能使你官司缠身成为众矢之的。因为如果你披露的是经过事实依据验证的信息,企业不仅不会应用司法途径找你麻烦,可能还会邀请你成为座上宾,你将成为网上的精英,赢得人们的敬重和喝彩。但如果只是发表你自己的揣度、疑问、或者没有经事实依据进行验证的所谓信息披露,缠上官司只能是你咎由自取。

呵呵,现在是信息时代,人们为了一搏成名,啥事做不出来?输了官司又如何,那位敢于打海尔耳光的朋友,你真的可以考虑楼上兄弟所言去出书哦,甚至可以继续不负责任的披露所谓的信息,那只能是赚到了不明真相者掌声,而输掉经济利益的官司。

老农比较喜欢清静,不喜欢吵闹,更不喜欢一些人借所谓信息披露出卖自己,可能你可以藉此迅速被人认知,提升了自己的知名度,但你却损害了别人,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人——小人。

呵呵,老农别因此惹官司就好,言辞是重了点,但希望大家理解老农希望各位循规则、成事业的拳拳之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30 11:27:14编辑过]
29
发表于 2007-11-30 11:11:00 | 只看该作者

有容乃大,呵呵,一家立志成为世界顶级企业的公司,连这样一点点的意见都不能正确的面对和分析,我只能感到很悲哀.

当然,不如此,办公室的几个哥们不足以显示其在公司的重要性;

当然,不如此,海尔的法律顾问不足以挣到一大笔的律师代理费;

当然,不如此,我们小成也没有机会出书了,呵呵,顶大家,让我们一起把这场好戏进行到底.

28
发表于 2007-11-30 11:08:00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清风徐来在2003-12-21 14:48:00的发言:
输了可以出书卖钱
《我和海尔不得不说得故事》
《官司,我输给了海尔》

     很好很强大,我支持小成同学以后出书,是输是赢都要出.

    我一定给面子去买本,最好再爆点黑幕,比如海尔XXXXXXXXX小成啊,之类的.

[em05][em05]
27
发表于 2007-11-29 22:21:00 | 只看该作者

和真正的成熟跨国企业还是有差距的!

缺乏包容!

26
发表于 2004-2-20 13:30:00 | 只看该作者
制度和文化使然。
25
发表于 2004-2-20 11:10:00 | 只看该作者
人无完人,对于企业,尤其是中国企业来说,更是如此。海尔获得目前的成功除了政府资源及特殊环境以及其他客观因素外,不得不承认,还是有其主观的优秀的东西的。有一句话叫着“存在就是合理的”,海尔亦是如此。只不过,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的很多问题也随着而来,即使是以前被认为是成功的因素。成功再往前走一步就是失败,人很多时候容易陷入成功的心态而拒绝改变或吸纳新鲜有益的东西,企业也是一样。是故,建议海尔必须调整好“心态”。否则,现在这些弱点可能还不至致命,但弱点将会越积越多,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另外,本人对于海尔了解不多(虽然也有不少朋友是在海尔干过的),而且也没对它进行过深入研究,但作为一个管理顾问,客观地讲,任何的管理方式或者是思想,都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定的副作用,问题的关键点是正作用与副作用比较后的选择。企业家作为管理的实践者,很主要的精力就在决策上,这个决策当然包含战略、组织建设等,但一定会包含管理理念与方法的决策。而实践者并不是要求所有事物要有十分完美的结果,更多的时候只要达到七八成就已非常优秀了。所以,如果海尔已深入考虑并是基于此而作此种回应也就是合理的。


未经仔细思考而谈论此事,有污各位同仁的眼界,先向各位道歉,谢谢。
24
发表于 2004-2-8 00:08:00 | 只看该作者
真是无话可说。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可怜的忧国忧民的书生。
23
发表于 2004-2-6 18:4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rougebear在2003-12-15 18:07:00的发言:
国内的企业总是习惯于鲜花和掌声,纵使是成功的企业家也不能幸免。悲哀。
有同感!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