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如火如荼的今天,企业国际化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而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融入全球经历,并承担起部分引擎作用时,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趋势也越发明显,政府也乐见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向外输出资本、劳动力、产品以及中国文化,把全球的资源整合起来为中国经济服务。在这一时期,探讨企业国际化的动机和制约因素显得非常必要。
fficeffice" />
通常,经济学家把企业国际化分为四个阶段:一般贸易、代理贸易、分公司、国际化企业。一般贸易没什么可说的,从丝绸之路到郑和下西洋到地理大发现,背后的贸易动机都非常明显,这种直接的贸易形态也是自古以来不同国家和区域之间物质交换的主要形式,动机也比较简单:用自己过剩的产品换回自己更加需要或者缺乏的产品,近代中国的瓷器和茶叶就大量出口以换回中国不能生产的工业品。在没有加入WTO之前,中国的国际贸易主要形式之一就是一般贸易,通俗地说,中国的贸易出口公司通过电话、电报和邮件把中国的产品介绍给国外的买家。
代理贸易和一般贸易的区别不是太明显,在历史上也是并存的,主要是商业的兴起,一部分实业家转而专门从事贸易活动,代理某个行业产品、某个国家的产品。在进出口贸易量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有专门的公司试图来取得该种产品在一定地区的销售权,从而形成代理贸易。当前的中国客车企业出口,除了有少量一般贸易卖给终端客户外,绝大部分都是通过代理销售给终端客户。对于国际知名的品牌来说,寻找到数量众多、实力雄厚的代理商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有很多企业会为此竞争,而对于产品知名度不高实力不强的企业来说,为自己的产品寻找有实力的代理就是很困难的事情,也关系到企业的产品在终端市场的占有率。显然,当前的中国客车业在获取优秀的代理公司时,并不顺利,虽然实力雄厚的客车企业如宇通和金龙还是能够在某些国家找到垄断性的代理。
当国家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国际人流和物流运行非常畅通的时候,一些盈利能力较强的公司就会逐步考虑在销售额比较大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分公司,把自己的人员甚至是生产设施搬到目标国家,直接面对国外的终端客户,把终端客户的利润攫取在自己手里,加强对终端市场的控制能力,这也是分公司最为显著的动机,当然不是所有分公司都是因此而设立的,事实上,还有一些是为了迎合目标国家的法律等因素。当前,中国企业国际化形式基本停留在分公司这一阶段,例如,中国的铜矿企业到非洲设立铜矿,开采当地的铜并就地粗加工,然后运回国内再深加工。
设立分公司的制约因素有很多,有成本、人员、语言、风险和公司治理等制约因素。就成本来说,在异国设立分公司的成本是高昂的,各种各样隐形和显性的支出都让小企业望而却步,这也是中国企业至今没有大规模投资海外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客车业,只有宇通、金龙和海格在少量国家开展了CKD项目。人员方面,要找到能够胜任在异国工作的人员并不是很容易,也要足够的跨文化技能才可以,还要考虑这些人员到海外工作的意愿性;语言是另外一个障碍,到当地开展工作必须要掌握当地的语言,不然就得支出翻译的工资,同一语言的国家之间此类问题基本不存在,如英国企业到美国投资没有什么问题,但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要招聘到具有足够语言技能的人才尤为困难,而语言的障碍会带来明显的文化冲突和文化休克症状;对于风险因素,则更为重要,在异国投资显然要冒着比本国更加大的不确定性因素,政党更替、政策变化以及战争等都会使得在异国投资危险重重,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也面临着这些问题;在公司治理方面,则更是一个难题,由于在异国,总部对分公司的控制力要弱很多,某种程度上,这些分公司就是诸侯国,很难控制,搞不好生意是做了,但是最后的利润都被这些不受约束的分公司经理们偷走。公司治理涉及到信任、法律、管理等许多方面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
当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分公司越来越多,企业真正的国际化也就开始了。目前的全球500强企业大部分是国际化企业,在当地他们会尽量融入当地,遵守和尊重当地的法律和风俗,雇佣当地或者第三国的国民作为高级经理人,成为当地社区的一个成员。分公司和国际化企业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分公司主要从母国派遣经理到当地工作,而国际化企业中,不仅有母国经理,还有大量的本地和第三国经理组成团队,共同为企业工作。由于国际化对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要求非常高,目前的中国企业很难做到,在客车行业,还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做到。当然,我们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到国外投资,中国企业从规模、公司治理等方面越来越大和优秀,不远的将来,一定可以看见相当数量的中国国际化企业出现在国际商业舞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