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初的创业阶段,也就是一般人20~30岁年龄段,是重要的事业基础阶段。虽然未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这个时间段中事业基础打筑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事业的立足坚实。在这个年龄段里,要磨练立身之本的技能,并延伸扩大社会活动的半径,编制稠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对于不同的职业特征,应特别在其中某些方面尤其注重,这些都是未来在社会中立足不倒的最大资本。在资本运作占主导的社会中,更应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以及完美的理财计划。因为每一分钱都将通过周密的运作发挥最大的作用,带来常人少有预计的效果,今日的积蓄就是明日创业的自动资本,因此善待自己的钱财,它将构筑人生的财富,积聚最大的财富沉淀。
一个有头脑、有毅力、有智慧的人,只要有计划,成功距其并不遥远,而最重要的是,早点开始自己的计划,时间赋予的优势将是未来任何付出都无法比拟的。比如比尔·盖茨,戴尔,很早就懂得自己要得到什么,并且依此来制定人生轨迹的起点、过程与载体,并必然的达到了成功的终点,缩短了成功的途径,延长了内在的生命。
培养良好的理财习惯
年轻人自主性强、消费能力高,然而年轻人钱财事务应该如何打理?
存钱摆第一。理财这门课,学校通常没有教。理财的观念是要从开始赚钱之初就要培养的,但是年轻人一赚到钱就想要花钱,共同的感触可能都是“薪水不够用”,于是便放弃理财计划,从此掉入财务恶化的循环中。其实,问题或许不在于收入多寡,而在于使用金钱的方法。年轻人理财的第一步就是要懂得开源节流,不论如何,要先存下一笔钱,作为投资的本金,接下来才谈加速累积资产。
理想的工作能更快累积财富。一份理想的工作,必须能满足无形的成就感,同时提供满意的报酬。单纯以累积财富的观点来说,薪水高的工作应该最能达到财富累积的目的,然而之后的调薪速度也跟累积财富的速度有极大的关系。当然,工作本身能否提供个人足够的发挥空间与学习空间,也是选择工作时需考虑的因素。建议年轻人应该培养专业技能,找到符合自己志趣的工作,并投资自己,在许可的情况下,也应培养第二技能或专长,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先有稳定的收入,才能帮助理财路走得长久。
拟定理财投资计划。自己工作之后才会了解赚钱多么辛苦,不过,懂得让“钱滚钱”,能更快达到复利效果,赚钱更轻松!就像从前在学校中要制订读书计划一样,出了校门,也要为自己花点时间作全盘、长远的理财投资规划,建议先依个人生涯规划的进程,拟定短、中、长期的财务目标,再据此制订理财计划。当然,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开销,建立收支记录,并编列必要预算。最好养成记账的习惯,并定期检讨理财计划的适宜性,真正将理财规划落实到生活当中,确立目标并坚持下去。
长期投资,轻松理财。当然,别让投资扰乱了你的日常生活,适时地根据个人能力范围,做些自己喜欢、有益的事来馈赠自己、犒赏自己,才是一种比较健康的心态,懂得轻松理财的人才有时间品味生活。该怎么进行投资的部分?建议你可以在能承担的风险范围内寻找高收益的投资项目,而且是运用闲余资金投资,不要过度扩张信用或借钱投资。
增加教育支出。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知识更新频率很快,单身一族应趁现在没有家庭负担、业余时间较多的良机,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增长知识,提高素养,掌握技能,为将来求得更大的发展打下基础,这也是一种长远投资。
年轻,是你拥有的最大本钱!而且现在可以完全被你控制的事情已经不多了,好好地享受一下钱被你征服的快感吧!愈早开始投资,就比别人在理财的路上愈早起跑,比别人更早达成各种生活目标,实现自我理想。单身“贵”族怎么会是梦想!
小贴士
房子、保险和股票---美国青年的理财之道
买房子是美国年轻人表现自我的方法,一般不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而是展示自己所拥有的住房是精美的、汽车是漂亮的,其中购买住房最具有实用、欣赏和投资的价值。美国年轻人许多是刚工作几年就通过贷款买房,你只要能够付得起首期款并且能够在以后按时偿还贷款就可以了。首期款大约是总房价的20% ,付款期限可以长达30年。这对于那些有固定收入的人来说,并不困难。30年时间内,房价一般是呈起伏性看涨的,选择有利时机变卖,可以获得差价。
关于保险,美国许多年轻人刚开始工作不久,就选择一家保险公司为自己做一个退休计划。美国的社会保险实行公私双轨制,一种是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基金,由公共部门和私人共同负担,当投保人由于保险计划规定的如退休、疾病等原因中断了收入时,即可领取保险津贴;另外一种是私营企业设立的私人退休计划,以增加人们退休后的收入来源。这种私人退休计划的资金大部分由企业主交纳,少部分由雇员交纳。但是它同时还附带一些限制,如必须在本企业工作10年或10年以上,到了退休年龄时,才能领取这份退休金。关于股票,这几年美国的股票市场牛气十足,无疑是投资的好去处。美国人炒股不像我们许多人那样,整天在股票交易所里转来转去,频繁交易,美国的大多数人是炒中长线的,隔很长时间去看一看,或者在家里的电脑上进行交易。还有些人购买投资基金,把钱交给专业人员去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