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转:《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丛书》序

[复制链接] 0
回复
104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0-3-26 11:32: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精、熟、悟、用、巧、新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丛书》序



经典教育在海内外开展十年,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看到,中国人正处于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求学世界的历程,与此同时,中华经典也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普及、弘扬和光大。这套《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丛书》,就是诞生于这样的氛围之中。入选篇目有《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老子》《易经》《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笠翁对韵》等。既有中华文化的传世经典,又有中华文化的传统入门读物,言语隽永,含义深远;既有文化积累、智慧启蒙的作用,又有规范言行、培养人格的功能,非常适合儿童诵读。

本套丛书的体例是原文加注音,古今字、通假字以右下角黑框标出。出于保护儿童视力的需要,我们采用了大字排版的版式,希望孩子能在轻松的阅读中进行背诵。为了保证本套丛书的质量,我们请专业学者在这些经典通行本的基础上进行注音和校勘,并请权威专家进行审定,以保证本套图书的质量。

读书要讲究方法。方法对头,事半功倍。一些大德告诫说:读书贵在读经典,读经典贵在熟读。熟读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用而后生巧,巧而后出新。这也是经典诵读工程推出的初衷。总起来就是“精、熟、悟、用、巧、新”六个字。

       其中,悟、用、巧、新这四个过程中是有解释的,但是解释最好在精、熟的基础上进行。至于在心无旁骛、一心熟读的过程中开悟、证悟,那更是了不得的事情,一般所谓解释都用不着了。

读经典就是平素说的精读。精读就是选择最好的书来读,把它读熟、背出来,默写出来。一熟了就把书本变成自己的东西,等于放在自家的仓库里,在哪个柜子的哪一层,都知道。随用随取,不会搞错。用多了,自然心灵手巧,会有神来之笔、天造之功,不晓得哪里来的新思路、新主意、新做法。孔子在《周易·系辞》里说“阴阳不测之谓神”,浑然天成,大概就是这种境界了。

精、熟、悟、用、巧、新——六个字中,精、熟是根基,悟是关键。“悟”是左边一个心(忄),右边一个我(吾),我自己心灵开悟,自己证悟。自己懒得去悟,等着别人讲解,久了自己大脑萎缩,心机不转,手脚不灵,把自己废了。或者好为人师,讲个不停,不给别人自悟的机会,造成他人大脑萎缩,心机不转,手脚不灵,等于把别人废了。古德说:“塞人悟门,罪莫大焉。”别人的悟门不要塞,自己的悟门不要堵,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古代经典教育的一大诀窍。

    这个诀窍——

    第一是充分相信每个人自己的力量。用现代话说,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反过来就不行。譬如母鸡孵小鸡,刚刚孵几分钟,就迫不及待,用喙把蛋壳啄开,结果连蛋黄蛋青都流出来,小鸡连影子都没有,这就叫塞人悟门。

    开门迎客,太客气了,热得烫手,搞得人家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搞得人家不好意思再来,就是关门的高招,拒客的妙策。开早了,开多了,开宽了,开深了,都是塞。简言之,滥开就是塞,把学生耳朵捅开往里灌,就是塞。这里所谓学生,包括一切读经典的人,小孩子和大人都算,读经典的老师也算,因为老师读经典的时候就是学生。

    第二是尊师重教。经典是圣人贤人的话,圣贤是大家的老师,我们读经典,就要对圣贤和圣贤的教导起恭敬心、尊重心,自己功力不够的时候,不要随便解释,不要望文生义,不要勉强猜测。怎么办?熟读了再说。熟读就是接触圣贤的原话,等于亲聆圣贤教诲,“和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好比圣贤就在眼前,无比亲切,耳提面命。直接听圣贤讲话,直截了当,不掺水,无盗版,不需要中间人传话,不轻信道听途说。

    第三,得意忘言,离名绝相。语言这个东西,难得说圆满。“名可名。非常名”,言不尽意、“一解释就错”的情况多,更何况意不尽理、理不尽事。圣贤的话,句句实在,不止是说说而已,根本是实证所得。实证所得之意,往往是普通的言语说不尽、道不明的,常常是因人而异、看人说话、因材施教的,贵在对机,贵在得意忘言,离名绝相,付诸行动,在践行中体悟、证悟,而不是寻章摘句,死读书,死讲解。

    第四、各类经典的解释,需要过来人,需要明白人,更需要圣贤身教。按照《说文》,所谓“教”,乃是上行下效的意思。身教重于言教。说多了,言过其实,自己没实证,别人也没实证,就容易把说教看破。看破了经典,谁还读呢?也许是没看破,真的看破就好了,得意忘言了。翻开《论语·阳货第十七》,孔子说:我不想说什么了。天说了什么呢?四季运行,万物生长,天说了什么呢?《论语·里仁第四》又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如果没有实证的解释,没有严格的践行,没有得意忘言的功夫,很可能把经典解释成离经叛道的空话、大话、怪话。有识之士预言:知识经济中,最大的风险乃是知识风险,经验风险。强不知以为知,就是风险的一种。这也是古人经常提醒的。这个提醒值得注意。在没有圣贤的场合,虽然人人可以畅所欲言,但是不可自以为是。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是可以的,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把一孔之见和主观臆测当作真知灼见,用以注释经典,就可能害人害己,很可能会把解经变成毁经,铸成大错。

    第五、自悟贵在无心。有心悟道,难得一悟。无心悟道吗?然而无心则无我,谁在悟道呢?都值得思考。《论语·子罕第九》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看来是主张把我字丢掉,把偏狭的臆测丢掉。虽然说代人吃饭、替人读书、替人悟道都做不到,然而自己亲自吃、亲自读、亲自悟的时候,却不能自以为是“皇上”,反而要放下这个“朕”、这个“我”、这个皇位,学“无位真人”,虚怀若谷,上下与天地同流,拜众人为师,才成。

不过这样一说,似乎已经在解经典,进了自己所设的禁区,因此需要补充一句:此话属于自言自语,也可以作为畅所欲言的一孔之见,仅供交流。有了这种心理准备,虽然有所注释,有所交流,大概就不担心毁经之过了。正如《楞严经》历数修行中种种毛病偏颇时所说的三句话:“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又说:“悟则无咎。”用科学精神来说,就是主张在研究实验过程中,不要把阶段性成果(暂得如是)当作最终真理顶礼膜拜(非为圣证,不作圣心),明白了这一点(悟),有些毛病缺点也不要紧(则无咎),也是好事(名善境界)。否则就会把片面的东西当作全体(若作圣解),迷在局部出不来,很容易犯各种错误(即受群邪)。

第六、以经解经。经典读多了,融会贯通;这本经典讲得详细的,那本经典中可能只是提一下;这本经典没说的,那本经典可能说了。就一本经典而言,前文没说的,后文可能说了;一处简单提到的,别处可能详说。多读经典,用经典注解经典,靠经典领悟经典,是个好办法。

有了好书,有了好方法,那就开始读吧。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丛书编委会

2005年7月


 

该贴来自群组:山水禅经理人聚乐部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