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利芬该创业吗?”谈开去
王利芬的优米网开张了,这个职场成功的女人该否创业则成了新的社会话题,当然,随着这个话题的发烧、延续,“优米网”三个字会在一遍遍的重复中深入部分人的脑海。可以讲,如果“王利芬+央视+辞职+创业”这几个关键词被反复组合炒起来,“优米网”就成功了三分之一。
王利芬该创业吗?这个事的答案我们暂可以放一放,因为绝大多数的人仅是从电视上认识了王利芬,从她在节目中的表现来品评她是否适合创业,这是极不可靠的。毕竟公众对优米网的投资结构不清楚,谁知王利芬的背后站着的是金主还是债主? 如果是金主,那么王利芬可能只是一个招牌,所谓创业者也就是有了股份的职业经理人而已。换了债主,你也要看王利芬的团队有哪些人。
文至此处,我忽的想起新老两个话题,新的是:“大学生与富二代、名人创业的比较”,老的话题是“创业者教育”。
今天还说老的
不久前,温总理请了一些人进中南海交流教育改革问题,其中便有一名河南郑州大学法学院四年级学生,该学生向温总理建议国家在支持大学生创业方面出台更多优惠政策。据跟风的记者后继报道,这个学生已经被保送到人大读研,可以预见的三五年内,这位同学估计不会进入职场,且有了这次被总理问政的经历,这位女孩的未来之路已经不会荆棘。她踏踏实实的读书、就业去了,确留给社会了一个错误的信息,国家要扶植大学生创业。
我曾经有一个比喻,扶植大学生创业与大炼钢铁没有区别,出发点都是好的,只是违背了自然规律,结果适得其反。
中国没有真正的创业者教育,有人玩笑说把朱元璋的传记来作为创业教材,其实这是很对的!企业家不是可以培养的,mba培养的是执行和参谋人才,这个观点已经为社会共识。
企业家的产生有两种途径,一是先天性格遗传,是爹妈生出来的;二是后天行为模仿,你跟了什么人,或着你与那部文艺作品中的角色有了共鸣。所以说,一部流传的文艺作品可以影响一个社会的发展,盼望着中国可以产生一部能为时代造就一批企业家的伟大著作。不要尽出一些下三烂作家,如果大批的城市“剩女”不能意识到是小说和影视剧误了自己,也是一种悲哀。
一个人是否适合创业需要一种社会认可的标准,人格说、素质说,甚至八字星座说都成,起码可以甄别一下,另外,对创业者进行必要的企业伦理教育都是必要的。
日本据说是政府出资来进行创业者教育和创业公司辅导,我们也应该如此。 该贴来自群组:栖息谷公益智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