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部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财政收入达到5.1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3%。随着四季度财政收入的继续攀高,中国基本上可确认将完成财政收入预定的8%增长目标。
财政在增收的同时,推出了大规模的投资计划,支出也出现大幅增长,前三季度达到4.5万亿,同比大增24.1%。收支相抵,前三季度财政在经济低迷的年度竟实现了盈余——虽然按照惯例,财政部门在每年的12月都会有一个突击花钱的过程,这有可能使政府财政“按计划”出现赤字。
与中国的“不差钱”相比,其他主要国家的财政状况则危机重重。截至今年9月30日的财政年度里,美国联邦政府收入同比降幅达17%,财政赤字达到1.42万亿,收入降幅和赤字规模均创近50年新高。同样受困于财政状况的不断恶化,英国政府已决定出售包括海底隧道和核燃料公司等国有资产,以筹集资金填补赤字。
在经济低迷期,这种以“增收增支”为代表的积极财政政策,是颇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提出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财政增支,以带动相应的银行贷款和民间资本用于投资,从而在当期形成需求,拉动经济的复苏。但与此同时,政府还要把实现财政收支的平衡作为财政政策的目标,在经济放缓和财政支出增加的情况下,财政“增收”的压力必然大增。
税务部门由此加大了对重点企业的稽查力度,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税收稽查风暴;此前政府还对个税政策进行了调整,停止实施自2002年以来的“双薪”所得按月薪单独计税的办法。因此,企业和民众的税负并没有相应减轻——前三季度的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大部分为罚款等非常规渠道的收入)大增33.1%,针对服务行业的营业税以及个人所得税也都实现了正增长。
不仅如此,面对着财政压力,有的地方政府采取预征相关税费、延迟退还企业税款的做法;还有的地方强逼企业缴纳一些“莫须有”的税费。近期热炒的“钓鱼执法”的背后,其实就是相关部门财政压力下利益诉求的典型事件。经济下滑期间,企业的税负环境甚至有进一步恶化的迹象。
在笔者眼中,目前财政“增支”促进经济增长的功效,会被“增收”的紧缩效应部分抵消,从而使积极财政政策丧失其政策本意。“增收增支”无非是将原属于居民和企业的收入变成了政府的收入;将原属于居民和企业的消费、投资,经政府部门之手变成了消费、投资。政府部门征收、分配和转移更多的财政收入,不仅会造成极大的效率低下和财政资源的浪费,更会成为在经济低迷期中政府“扩权”的工具。
政府依靠财政增收持续扩权的现象已成为近年的一个趋势。据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的研究,以1995年为起点,截至2007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6倍,而国家财政收入则增长了6倍左右!这就无怪乎目前国内民间消费占GDP的比重要远低于美国,甚至俄罗斯、巴西等国了。在此过程中,政府对社会资源的支配能力得以明显加强。
也由此,政府对财政资源的过量获取,与准入门槛的限制、交易规则的歧视以及金融资源获取的不公平一起,成为了目前“国进民退”重现的几个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