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纽约的城市发展对上海的借鉴意义

[复制链接] 0
回复
63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9-11 13:35: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纽约的城市发展对上海的借鉴意义

徐婧


  摘要:纽约和上海作为各自国家的“第一大城市”,在人口、地域面积、城市定位、城市能级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纽约自1664年诞生至今,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美国精神的象征。纽约注重创新、推动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的良好协作、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人才培养……,在诸多方面都成为了大都市的表率。这些对于致力于成为世界级大都市、世界级金融中心的上海来说,不乏借鉴意义。

  一、纽约与上海的相似之处

  1. 人口、地域面积方面

  截至2007年底,上海市的常住人口数量为1858万,其中有27%是外来人口。截至2007年7月1日,纽约市区人口827万,加上郊区人口,总共约1800多万,与上海相当。纽约市区人口中约40%都是外来人口,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此比例较之上海高出不少。另外,上海市区面积610平方千米,并计划在2010年达到800平方千米,纽约市区面积954平方千米,两者差距也在逐渐缩小。

  2. 城市功能定位

  上海和纽约都是各自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都是各自国家的重要经济、金融中心,具备较强辐射作用。纽约是全美第一大城市,世界第十三大城市,也是美国的第一大港口。纽约还是众多世界级博物馆、画廊和演艺比赛场地的所在地,使其成为了西半球的文化及娱乐中心之一。同样,上海也是我国的第一大城市,第一大外贸港口,拥有亚太地区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享有“东方巴黎”的美誉。

  3. 城市能级

  就城市能级来说,纽约是上海极好的参照。纽约是美国金融中心、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国际化、区域化和专业化特征极为明显,具有世界影响。纽约也是美国的工业中心之一,服装、印刷、化妆品等行业均居全美首位,机器制造、军火生产、石油加工和食品加工也占有重要地位。纽约还是美国文化、艺术、音乐和出版中心,有众多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学研究机构和艺术中心,美国三大广播电视网和一些有影响的报刊、通讯社的总部都设在这里。上海发展目标是成为世界级大都市和世界级金融中心,因此,纽约发展经验是上海发展的极好参照。

  4. 交通运输枢纽

  纽约为美国最大、最拥挤的城市,亦为世界上最大的大型都会区所在,因此该市的交通流量十分庞大。每逢尖峰时段或假日,经常会有大量人潮、车潮流动于市中心曼哈顿内或五大区之间,经常导致市区内各重要干道及重要的连外桥梁,出现交通阻塞的情形。此外,由于纽约市境内河流港湾错综复杂,因此桥梁及隧道数量众多。除了都会区内交通发达之外,纽约市与全美各地的往来亦十分频繁,透过发达、复杂的铁公路网,纽约居民得以更快速、方便的往返全国各座都市。同样,上海市的公交交通,其线路、车辆、载客量均居我国第一。目前上海已形成由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管道等5种运输方式组成的,具有相当规模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上海港是中国大陆最大的枢纽港,共有47个客运站,长途班线1611条,可抵达全国14个省市的660个地方。全市已形成了由地面道路、高架道路、越江隧道和大桥以及地铁、高架式轨道交通组成的立体型市内交通网络。

  二、纽约城市发展经验

  1. 制定并实施城市创新发展战略

  科学、明确的创新发展战略是一个城市开展创新活动的指引。纽约结合自身交通、教育、文化、金融等方面优势选择并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政策及战略规划,并从整体上实施城市创新运动。纽约的产业结构以生产性服务业和知识性服务业为主,其中金融业和商业服务业最为发达,因此纽约的金融创新和服务创新最为活跃。纽约为了创造一个高效的服务环境,提出了建设“数字化纽约”的目标,并利用自身基础设施、文化创意资源和人才资源等优势,发展金融、商业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了美国金融中心和创意经济中心。

  2. 发展工业园区带动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发展

  纽约的“袖珍工业园区”主要着眼于充分利用了纽约市完备的基础设施、但因居民的大量外迁而被废弃的小区,即用“联邦资金”在这些小区上建设使用面积约为10万平方英尺的商用大楼,分别出租给小制造业公司。这种工业园区的主要目的是吸引小企业到这里发展,以恢复和巩固纽约市经济结构多样性的传统优势,保持其经济活力。同时,纽约的“高科技产业研究园区”也备受瞩目,这类园区的目的是要利用纽约众多的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的综合优势,研究和开发高科技产品,以弥补纽约市在此方面的不足,适应后工业社会城市经济结构变化的新趋势。这种园区将提供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人才来到这里施展自己的才华。

  3. 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推动产业转型

  纽约曾面临过制造业衰落的危机,但最终通过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完成了产业结构转型,实现了城市复兴。联邦政府为了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而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产业政策:制定产业结构调整的复兴计划;加大产业研发的投入,通过增加研发资金,鼓励企业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能力;通过抵减应税收入措施来鼓励地方和私人企业投资,实现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在政府采购、进口贸易、折旧政策、政府信贷等方面给予资助,扶持传统产业实施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政府在推动产业转型方面,充分的弥补了市场失灵所带来的弊端,灵活运用财政政策支持产业的优化升级,非常值得学习与借鉴。

  4. 重视城市基础设施与产业的联结

  纽约的通信网络具有很大的容量和很强的可靠性,其信息交换每天为全美乃至全球1600家金融企业处理2600万宗交易,很好地提升了其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在物流方面,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分拣系统、电子订货系统的应用大幅度降低了库存,提高了物流业的整体效率,还有效促进了物流信息商品化。纽约还十分注重基础环境的建设,包括交通、场馆等硬件环境,也包括政策法规等软环境。硬件方面,纽约构建了多层次多元化的交通网络。软件方面,纽约颁布了诸多法案,如物流方面的《多式联运法》,金融方面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等。同时,纽约注重先进的管理方式,如对于会展场馆的管理,纽约便有政府直接管理、委员会管理和私人管理等3种方式相得益彰。

  5. 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纽约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人才是科技进步最强大的推动力,而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纽约的教育体系十分健全,非常注重提高市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为保证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政府一直致力于制定适应市场要求的教育培训政策,使教育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更多的科技人才。纽约政府利用其高等教育发达优势,设立各种各样的奖学金,吸引国外学生到纽约学习,并以各种形式邀请其他国家的专家学者来从事研究工作,从国外争夺技术人才,以充实本地科研队伍的力量,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纽约政府还修改了移民法,对学有专长的移民减少限制,从国外引进人才,以减轻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技术人才短缺压力,这无疑对纽约的高科技产业和金融、商业服务等知识性服务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6. 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纽约政府鼓励研发和推广使用混合动力型节能车辆、发展专业节能技术咨询服务公司,推广合同能源服务;实行自来水收费上下水双向收费,实现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合为一体经营。同时,政府还推行资源和废弃物减量化,提倡污染预防。对垃圾的丢弃回收和综合利用进行立法管制;培养全体市民参与垃圾分时段、分日期丢弃的习惯和热情,制定具体操作方法并广为传播;远离过度包装和小包装商品鼓励汽车少用油少上路,限制地面交通的尾气排放;普及“清洁电脑运动”,出台鼓励电脑及其他电子产品的回收政策和法规,组建专门机构,加大回收力度。在新能源方面,纽约政府十分重视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建筑节能与太阳能一体化,政府采取免税政策来鼓励人们建立风能电厂,积极开发生物燃油能源,立法禁止或减少工业排污,推广使用可被生物分解的清洁剂。

  三、纽约的城市发展经验对上海的借鉴意义

  1. 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推动经济发展

  2008年,上海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0.78%、45.52%、53.70%,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超过50%,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但与纽约(将近90%)对比,其第三产业还有较大发展空间。未来仍需要继续发展第三产业并优化产业结构。对于以国际经济大都市为奋斗目标的上海来说,理所当然地应该把金融服务业和商业服务业及创意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上海市应重点发展金融产业、教育产业、文化传媒广告业、软件产业、咨询产业、设计产业这六大知识服务业,力争使上海成为全球信息经济网络的重要枢纽之一。

  2. 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提升竞争优势

  上海现代服务业已呈现一些集群化发展的雏形,但是,要真正促进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仅仅加快培育和形成这些产业集群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想办法提升和发挥集群的竞争优势。这其中当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应对服务业集群发展提出指导性的政策导向,做出具体规划,并给予必要的支持,大力改善集聚区内的软硬件环境,为集聚区培育大量专业人才。

  上海作为工业社会的典型城市,要实现将自身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还应加快通讯、信息、交通和服务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切实改善城市的自然环境与投资环境,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在这里安心地进行经济投入,创造更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最终得以建立符合实际的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区。同时,大力吸引国内外龙头服务企业入驻也是提升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之一。龙头服务企业在服务业集群发展中具有核心作用,它可以通过产业链作用,将一大批相关联的企业吸引过来,或在其周围逐渐培育出一批为它服务的企业,形成高效率的区域集群系统,以此推动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

  3. 加大研发力度,加强产业间联系

  纽约产业发展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应归功于高技术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比照之,上海应改变把产业科技发展局限于制造业、忽略服务部门研发的传统做法,加大服务业科技投入的力度。通过优化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加强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通过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长产品的价值链,加快独创性设想和新技术向产品的转化,重视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提出的技术服务需求和技术支撑,全面提升上海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随着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生物工程和基因工程、新材料等新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三大产业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其渗透化、融合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纽约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现代国际大都市产业对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依赖程度降低,而对知识流、信息流依赖程度快速上升。上海应加快用信息技术武装制造业的步伐,抛弃比较成本优势战略,采用科技竞争优势战略,建设国际研发制造中心。

  4. 积极利用区位优势,加强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联系

  上海是长三角的核心城市,可以充分借助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这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平台,充分参与国际竞争,提升上海国际化发展水平。上海应从长三角地区区域特点、资源优势和现有资源和能力出发,明确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功能错位;积极发展金融、物流、教育和医疗卫生等新兴现代服务业;着力发展高层次的制造业,在全国取得龙头地位。上海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的枢纽,更应加强与周边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联合与协作,强化服务及辐射功能,建设具有世界影响的特大城市群。

  5. 避免大都市化过程中可能的消极后果,加强中心城区建设

  二战后,大都市化成为城市发展主导趋势。在大都市化过程中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纽约市的人口发展和产业发展有着正反两方面经验。工业化时期人口过度密集在客观上阻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进程。在郊区化等因素的推动下,纽约市的人口大规模外流,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事业和教育机构的外迁。这导致了纽约市经济地位的衰落,并使其正常的经济活动难以维持。纽约在近代城市发展进程中也实施了以新城建设为核心的郊区化规划,并以此作为新的城市增长点。然而,新城建设的热潮退却后,却出现了市中心空心化、内城衰败,郊区新城无法提供足够就业等新问题。

  因此,在我国的城市化向大都市区化迈进的过程中,像上海市这样的大城市一旦发生人口大量外流的状况,其后果将难以想象。设法保证上海市区有一个适度的居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规模,是上海市经济持续发展和繁荣稳定的重要条件。同时,上海市要从根本上做好“人才高地”的建设,吸引大量的高级专门人才来这里创业,以增加上海的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

  

(作者系北京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顾问,任何发表、转载须先得到许可,联系方式:010-58671818-291/132)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