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不在被抱怨的问题本身,问题在于抱怨的不良效应。
在给东方卫视的“波士堂”节目做观察员时,期间房地产业的嘉宾河南建业集团的老总胡葆森说出了“智者无怨”这四个字,非常吻合我一向倡导的乐观主义精神,即凡事应从正面看待,积极应对。
前些日子在伟志集团做一个员工测试,让大家找出自己的15个缺点,最主要的测试目的是为了试图向大家说明,每一个人的缺点同时也就是优点,重点在于我们是否有效地意识到与传递出这样的特点,从而让人们能有意识地使用我们的特点;同时把我们的特点与岗位的需要结合,从而使得我们真正人尽其用。
其实,我更想说明的测试目的是,我们遇到的任何一个事件不管它表面上看起来多么负面,它总是有它积极的意义--我们已经有太多的例子与道理来给我们说明,不好的境遇与条件如何产生了很多有影响力的人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那样的境遇与条件也使很多人湮没不彰,这说明不好的条件也可以以压力机制的形式,成为那些积极选择者的成才驱动力。同样,即使条件非常好的情况下,有一些人仍然日日发现很多问题与毛病,并抱怨自己的环境不是那么的完美--实在点儿说,本来任何的优点也是缺点。任何好事也有坏的方面,所以你要真想抱怨,那就永远存在可抱怨的问题。
抱怨不在被抱怨的问题本身,问题在于抱怨的不良效应:其一抱怨导致自己形成自以为是的负面行为习惯,从而加强了自己从负面看待事物的习惯,并会强化自己的负面感受的持续性与普遍性--在你的眼中世界真的变得那么负面了;其二抱怨导致纷争,领导不喜欢你只传递负面的信息,抱怨会让周围人觉得你可能在归因与批评他们,亲人因为你老抱怨而为你担忧,朋友会因为你经常抱怨而来劝解你,但是如果你持续抱怨,人们就会认为你是个角度病态的人物;其三抱怨者很难扮演管理者角色,因为抱怨者缺乏面对问题镇静、果断、担当的特点,抱怨者也往往长于说而弱于行,长于批评而弱于建议。
因此,抱怨者虽有时可以同样助长出一些抱怨者,但其实那些抱怨者也不想追随抱怨者,抱怨者实在不能给人太多的安全感。
在我的同事与朋友中,我的确可以看到不少喜欢抱怨的人,其中女性还稍微多一点。他们的意见特别多,喜欢把问题的责任归之于他人与客观,顺便也爱说点道听途说与八卦。
我个人的经验是,区分抱怨与建议的区别就是,是不是在分析问题的同时能够提供足够的事实与配有建设性的意见。而我也很容易把那些经常抱怨的人归为小男人与小女人。我也不爱与爱抱怨的人共事,说实话,重用这样的人对我来说也相当困难。
我欣赏那些能发现问题,能发现问题之间的脉络,能抓住问题的关键,能有对于问题解决措施的知识贡献,能找到如果自己处在解决问题的位置上如何行动的构想。
如果面对神仙也难以下手的问题,看起来那就是天大的问题,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你不要喋喋不休地抱怨了。(完)
作者:袁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