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诗与读史
自与书结友,总有一种解不开的情结,闲瑕时刻翻翻书,使我们远离了市声喧嚣的尘世,回归了精神的家园,与古人对话,与先哲大师对话,受益良多。
诗使我们从“骏马西风的塞外”跨入“杏花春雨的江南”。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领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感受“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哀婉。诗这种古老的遗产,能振奋我们的精神,陶冶的我们的性情,使我们拥有更加完备的人格。
学生时代,就渴望拥有一套完整的<<二十四史>>,在当今文坛“玩文学”的误区下,史使我们真实地面对过去和未来,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我们现在提倡改革,而历史上几乎每朝都有勇于改革,向落后制度宣战的人,秦国的商鞅锐意改革,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之首,明朝大学士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使明朝得以延续,我们现在搞反腐败,反贪污,而历史上的贤明居主也重“史治”、“惩贪官”。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深恶贪官,于是他在“官府公堂正座之旁,各悬一个剥皮实革的前任赃官的人皮囊,使现任官史触目惊心”。使明代出现了“吏治澄清者百余年”的积极效果。
我们现在有人拜鬼拜神,而早在汉代王充<<论衡>>就尖锐的指出,鬼神是不存在的,是人的一种幻觉,而现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居然还有人大行其道,可悲可叹。史书中一些名篇如<<谏太宗十思书>>则告诫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治平篇>>则指出了人口危机,提出了中国最早的人口控制理论。<<天演论>>则阐述了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和生存竟争,天然淘汰的自然规律。<<教战守策>>则告戒君主要重视国防。这些文章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当你在夜晚,读到一本好诗或好书的时候,你一定会有收获。
文章不朽
“文章者,盖经国之大事,不朽之盛事”。魏主曹丕如是说。这好象把文章的作用夸得太大,不过好的文章确有非凡的效果。陈琳一篇檄文,惊得曹操大汗淋漓,头痛病不治而逾。孙中山在护国战争中发表了一篇<<讨袁檄文>>,可谓一纸之师而胜百万雄兵。鲁迅辛辣讽刺的文章被郭沫若称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可见其效用。
而年仅十三岁的王勃登滕王阁欣然挥笔,“南昌故郡,洪都新府”起笔这两句很一般。可以说是一些老话,但接下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一名写天,一句写地,文章豁然开朗。“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瓯越”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出了雄浑磅礴的气势,文章的韵味也就出来了,可谓千古一人,千古名篇,李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则先声夺人起笔不凡。
多读好的文章,使我们的写作变得很轻松,起笔之后,总觉得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所牵引,文字源源不断从笔尖淌出,象大师的手在黑暗中牵引着我们。“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放翁如是说。证明文章在我们写它之前,他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通过自己的笔把文字表达出来而已,读书丰富了我们的底蕴,使我们在写作中能厚积薄发,也能使我们的心达到“精鹜八极,心游万韧”的境界。文章不朽,在历史的风中,让我们抖擞精神,让古老的文明,优秀的文章,代代相传于我们及我们的下一代。
开卷有益,多读好的文章,因为好的文章是不朽的。
[em06][em06][em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