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也谈阅读速度

[复制链接] 1
回复
161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7-25 20:21: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也谈阅读速度

               □王学贤

    高建军先生2007年6月15日在新京报上发表的《阅读的速度》中,把每年阅读200多部小说,总计文字量达3000万字到5000万字的青年学者的阅读,和自己“蜗牛级别”的阅读做了比较之后,提出了三个问题。笔者自以为对阅读稍有研究,试着解答如下,以就教于高建军先生和各位方家。

    一是前人强调的“精读细读反复读”的速度是怎样的呢?

    “精读细读反复读”是三个并列的概念,虽然某些地方会有交叉,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应该分别对待的。

    精读,是阅读的基本方式之一。《现代汉语词典》对“精读”的定义是反复仔细地阅读。也就是说,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地、反复地、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以期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做到透彻理解和深刻记忆。我们在中小学语文课中所学到的就是这种精读。它是一个包括了细读和反复读的大概念。

    精读的速度从每分钟60字(小学低年级的朗读)到每分钟600字(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的默读)的都有,大多数人的速度在每分钟300字左右。

    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在阅读通俗读物时,小学高年级应该不低于每分钟300字,初中生不低于每分钟500字,高中生不低于每分钟600字。可是,据研究快速阅读的学者调查,只有不到5%的学生能达到上述标准。所以,绝大多数学生在参加中考或高考时,第一个困难就是题量太大,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从容地完成。因此,高先生的状态是很正常的,大可不必为此汗颜。

    细读,是为深入领会作者的匠心而对重要段落和精美段落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细细咀嚼和品味,包括对词语、句子含义、句式特点、修辞手法、结构层次、语言风格、观察角度、描写顺序、情感基调、意境氛围的多方面、多层次的揣摩、品味和分析,力求从简约的文字材料中捕捉丰富的信息,开掘更多的亮点,享受更多的美感。

    反复读就是根据阅读目的之要求,多次重复地阅读,这个就用不着解释了。

    二是他们(上文提到的青年学者)有没有“精读细读反复读”的情况呢?

    答案是非常肯定的。他们不可能总是快读,肯定也要有“精读细读反复读”的时候。

    首先,再高明的学者,也不是先知先觉,他们的小学和中学的大部分时间里,肯定是在学习和运用精读的,只不过他们没有被老师或者家长的过度强调“字斟句酌”和“细嚼慢咽”而束缚,摸索出(或者学习到)了适合自己的快速阅读的方法,并运用到了工作中。

    其次,即使是现在——当他们“每年阅读200多部小说,总计文字量达3000万字到5000万字”的时候,也并不是在所有的时间、所有的场合、对所有的书籍都是这样阅读的。因为,一个人的阅读速度,只是他阅读能力和水平的一个方面,还有理解率和记忆率等方面也是考核评价阅读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项目。另外,阅读目的、读物的难易程度和知识结构与水平等方面也会影响和制约他的阅读速度。阅读目的要求高的,速度就要相对慢些;读物内容和风格艰深晦涩的,速度也要相对慢些;超过了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结构的,想快也不成,会看不懂的。就像高先生在文中说的那样:由于他们是文艺评论家,看小说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日常工作,所以在看小说的时候就会快到常人难以企及的程度。但如果是看剧本,恐怕还是当导演的人会比他们更快些的。而如果是看工程技术类的书,恐怕他们也会和高先生一样去“数豆”或者“如蜗牛般爬行”了。

    三是如果有,那么他们的“精读细读反复读”的速度又是怎样的呢?

    根据我的长期研究和大面积教学所取得的经验,一个人的阅读速度还可以细分为绝对速度和应用速度两项。

    绝对速度是指人们看通俗易懂、专业性不强的普通文章时的最快速度,一般要求读一遍的理解记忆程度达到60%以上即可。国外快速阅读考级和竞赛的时候,就是考察这个能力和水平。

    应用速度是指人们在读自己的学习资料、工作材料时的速度,一般要求理解记忆率在70%以上为合格。

    绝对速度对应用速度有一个拉动作用,当一个人阅读的绝对速度达到比较高的程度时,其应用速度和理解记忆率也会相应的提升很多(见下图)。

10000字

6000字

3000字

2000字

几百字

100%

90%

80%

70%

60%

    也就是说,如果阅读速度达到了每分钟10000字,理解记忆率60%的水平后,其应用速度大致可以达到如下水平:每分钟6000字左右时,理解记忆率为70%;每分钟3000字左右时,理解记忆率为80%;每分钟2000字左右时,理解记忆率为90%;每分钟几百字(精读)时,理解记忆率100%。

    有句成语叫“过目成诵”,来形容人的记忆力十分了得,看过一遍就能背诵出来。凡是有这种能力的人,都必定有很高的阅读速度,所以这个成语前面往往离不开“一目十行”这个成语。

    具备“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能力的人,在过去都是被当作天才来对待的,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有名有姓有记载的,如政治家秦始皇和萧纲、科学家张衡、思想家王充和顾炎武、历史学家班固、诗人王粲、陶渊明、黄庭坚、陆游,军事家符融、训诂学家孔颖达和颜师古,文学家韩愈、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和金圣叹、书法家欧阳询和赵孟頫……直到近代的谭嗣同和现代的蔡元培、毛泽东,当代的朱镕基、柳传志等人。他们都是自己在学习中体悟到了快速阅读的诀窍,并终身受用。可是,现代阅读学的应用型分支——快速阅读学,已经破译了其中的奥秘,从而使经过训练的普通人也能达到“一目十行,过目成诵”。

    因此,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既然能够“一年看200多部小说并且写出评论”,那他们“精读细读反复读”的速度,也会比普通人快许多。

    在当今社会,信息和知识的增长是呈爆炸状态或者是几何级数的,整个人类都面临着汪洋大海般的资讯的挑战。学习知识-技能和选择有价值信息成为每个人的终身任务,快速阅读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可以说毫不夸张地说,阅读速度和效率直接决定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世界首富比尔 · 盖茨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经验时就说过,阅读是成功的基石。原来,比尔 · 盖茨早在上学之前就会快速阅读了,并由此在9岁时就读完了他爸爸所能借到的所有英文版的百科全书。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会19岁就辍学的问题了。无独有偶,他的好朋友,“股神”巴菲特在回答股民炒股有何诀窍时也说:阅读,阅读,大量地阅读。

    可是,近年来国内却有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科学家都在50岁上下猝然病逝,最小的只有36岁,多么令人惋惜。仅凭脑海中的记忆,我们便能列出一大串令人敬仰而又痛心的名字:数学家:张广厚、罗健夫、洪崇威,物理学家:蔡诗东、崔长庚、陈 杨,光学家:蒋筑英,气象学家:曾再顺,电力专家:陈安乐,船舶专家:华 怡,力学家:卓克聪……他们英年早逝的原因就是为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而夜以继日地工作,严重地透支了健康和生命。以这样的代价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我们能承受得起吗?

    所以,我国已故语文教育家和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早在1981年就在各种公开场合呼吁:“现在具备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能力,已经不是神童和才子的事,而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阅读能力。”

    1982年,当时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在同青年干部谈话时指出:“我认为,应该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和习惯。有许多书是可以快速阅读的,快速阅读的能力是可以训练出来的。”

    可是,我国的快速阅读研究和推广却已经落后发达国家40多年,其中大陆还落后台、港、澳20多年。只有当这个差距消除的时候,我们的科学家才不会用健康和生命为代价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然而,这个差距到什么时候才能消除呢?

附高建军先生的原文:

阅读的速度

□高建军

  十多年前,我在一本文学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是几个研究现当代文学理论的青年学者的笔谈。文章的内容我早忘记了,但其中有一个细节我却深深印在脑海里。这个细节是,笔谈的作者之一,也是上海的一个青年文学理论家说,他为了研究当代小说,每年要看二百多部长篇小说(注意,他强调的是长篇小说)。我对他这句话印象深刻是因为我的惊奇,一年阅读二百多部长篇小说,这个阅读量我们稍微计算一下就知道有多大了。取中,我们按二百五十部算,按每部十五万字(小长篇)算,这个人一年的阅读量是3750万字。用这个数字除以360天,则每天他的阅读量是10万零4千多字。这还是保守的算法。十五万字的小说是小长篇,但这个青年才俊不会只读小长篇吧,二十万字,三十万字,或篇幅更长的大长篇,我想他也是会读的吧,那么,我们给他按每部十五万字算可能是低估他了。则如果按每部二十万字算就比较合理了,那他的总阅读量将达到一年5000万字。大家想想,这是个什么概念?不让人佩服都难。可是,这其实还不准确,我们还没有考虑到其他因素。比如,这位学者每天的活动不可能只是阅读吧,他还应该会有写作、开会、讲座、讨论、旅行、吃喝、休息、探亲、应酬、游玩、照顾家庭、生病住院、心情不好、临时有事等等其他的安排,这都要耽误时间,如果把这些时间减去,那么,他用于阅读的时间就更加有限,那么,他一年阅读二百多部长篇小说该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工程!!天才,真是天才,我对这样的天才总是心存敬意。

  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学中经常有类似上面这位青年学者样的神奇人物,且不说别的,单就阅读方面讲,他们都有不凡的表现。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张松,比如唐代著名的高僧一行等等,用“一目十行”来形容他们都不恰切,他们的大脑就像照相机,不论什么样的书籍,他们只要过一遍,就能飞快地记住。当代的钱钟书先生就有这样的能力。这些人的智力非常人可比。再比如,现在学界非常活跃的孔庆东先生的阅读速度亦是非常可观,他经常说自己能在十分短的时间内读完一本篇幅十分不短的书籍。他往往能在坐公共汽车的间隙读完一本十几万字的小说,甚至学术著作。而我间接认识的一位上海的著名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我的朋友介绍他说,他能用一个多小时读完一部小说,并马上写出质量不低的书评。真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相比他们,我的阅读速度就是蜗牛级别了。古代典籍不用说了,那肯定要慢读。现当代的白话文艺作品和那些外国文学翻译著作我读的也不快。一本几十万字的小说,我最快读完也要三四天,还往往记不住。我有时也着急,也想加快速度,但是不行,加快速度的结果是更加记不住。所以,我对那些具有神奇阅读速度的人都很是佩服。像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上海著名青年学者,他一年三千万到五千万字的阅读量对于我来说是天文数字了。关键,我想,他们不仅能够快速阅读,而且应该对其所读之书的内容能够记住,至少是大部分能够记住,否则这学术研究就谈不上了,这是他们成为著名学者的根本原因吧。声名洵非浪得,我们得承认天分有别。

  有一点我始终搞不大明白,前人总是强调对于经典好书要精读细读反复读,但这“精读细读反复读”的速度是怎样的呢?上面提到的这几位具有非凡阅读天分的学者,他们有没有“精读细读反复读”的情况呢?如果有,那么他们的“精读细读反复读”的速度又是怎样的呢?我鲁钝,这个问题一直让我困惑。

沙发
发表于 2008-7-27 21:44:11 | 只看该作者

看了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