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决定进退 口述|一和家家/整理|本刊记者 罗影 不是每个初入股市的人都跟我一样幸运。 1999年,我在一家企业做企划工作,收入还不错,有点闲钱,就随大流开始进入股市,本金是自己的5万块钱积蓄。我的运气还算不错,刚好赶上第一波科技股的涨潮,我也体验了一把“一夜暴富”的感觉。 表哥算是我最初的投资老师,不过他却因为2000年投资科技股时,没有对大势作出判断,结果被严重套牢,最后不得不斩仓出局。表哥性格很强,发誓此后再也不染指股市,那次打击对他也确实影响很大,整个人一下老很多。虽然我自己没有经历过那么惨的亏损,但他的故事让我对股市的风险有了切实的认识。 而我所经历损失最大的是在去年的“5·30”。在那之前,我买了不少投机股,像ST之类的,盈利很快就到了20%,但“5·30”一夜间让这些盈利全部化为零,还亏了4%左右。还好,我果断斩仓,并换入优质地产股,后来的盈利基本都在30%以上。 做股票一定要对大势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比如“5·30”的时候,对垃圾股的声讨一日高过一日,我感觉大势已去,所以果断斩仓;而近期的创投概念股、农业股,虽然我也有短亏20%或30%,但我认为政策面并无重大利空,所以还会一直留着。 事实上,我觉得做股票没有绝对的得与失,我一般也不会给自己设什么“止损点”。如果一只股票不活跃,无论挣赔,统统走人;至于赚,更多看劲道,即使一只股票还在上升途中,如果我觉得它涨不动了,也会坚决出掉。 2006年,一个热心的同事在看过我写的评论文章后鼓励我开博客,而此前我连博客是什么都不知道。不过,我写过10年小说,虽然没有什么大成就,总还算对文学有点心得。我觉得文学和股票有共通之处:它们都是对人、对社会发展的研究。 现在每天有很多股民会去看我的博客,有人问我,会不会因为担心误导大家而产生压力?我的回答是,不会。只要你说出的话是自己内心真正相信的,就足够了,至于对错,本来就没有唯一的标准。 我经常会有意无意地告诉博友们,如果你具备“实力”,你就投机;如果你不具备“实力”,你就老老实实挣高于银行利息那部分,别奢望一夜暴富。而我认为,所谓“实力”,就是对国民经济发展趋势的审视和判断、对管理层素养的认知和理解、对国民劣根性的洞察和批判、对证券市场存在的弊端、漏洞的理解和预见。 严格来说,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5·30”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当股票投资成为一种风尚》:当股票投资在价值投资理念驱动下成为一种全民性质的投资行为而非股评家所谓的“全民炒股”,用市盈率、市净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来构建估值体系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而在本币升值的条件下,充足的货币供应表现为各种资产价格的上涨,于是估值体系也面临着重新建立,股票投资因此而成为一种风尚……可是现在看来,管理层的不成熟很难培养起二级市场良性的投资理念。从另外一种意义上讲,鲁迅所痛斥的民族劣根性也制约着证券市场“平稳、繁荣、发展”。 在这种不够完善的股票市场里,选择股票、选择进入和退出时机的标准只能是“人气”。2007年8月,沪指站稳5000点,我作出了沪指外延5500点或6000点的判断,写了《丧钟为谁而鸣》,2007年4月,泡沫声一片,我写了《沪指5000点估值合理》……当大家都在恐惧、都在喊叫泡沫的时候,说明股指还处于一个相对合理溢价的区域,这时候是安全的;而在今年清明节前,我开车到证券公司去了一趟,看见大厅里几乎空无一人,这时候,股指还能跌到哪里?当市场上散户全部套牢,只剩下主力,这戏还有法唱吗?所以我的判断是:无论有无政策性利好,市场主力都要制造反弹,好吸引散户回来看戏。换句话说,没有散户做票友的时候,就是大胆买进的时候。 其实,股市就是一个辩证法,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因为……,所以……。如此而已! 绝不让别人左右你的决定 口述|六月冬眠/整理|本刊记者 罗影 大学没毕业,我就开始炒股了,不过赔得鼻青脸肿,3000多块的生活费和奖学金,亏得剩下了三四百。那时候,股市不景气,加上没什么经验,基本上是我买什么什么就跌,卖什么什么就涨。可我这人天生赌性就比较重,而且我觉得股票市场一定会很好。所以就发誓,不论是否炒股,我都一定要在这个大市场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2003年一毕业,我就进入证券公司工作,到2006年又跳槽到现在这家做炒股软件的公司,算是如愿以偿了。也正是在这之后,我开始写博客了。最初博客的名字是“操盘手用户手册”,主要是针对我们公司的客户。后来慢慢越写越多,很多新浪的股民也开始来看我的博客。 对于炒股这件事情来说,我认为方法和技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规则。就像开车,技术好坏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如果你不遵守交通规则,乱闯红绿灯,迟早会出事的。炒股也一样,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固然重要,但不是最关键的,你一定得遵守一些理念、一些规则,比如说,一只股票涨到什么程度就该考虑卖出了,跌到什么程度可以考虑买进……这些都是可以自己把握的。 对我而言,一般不会设百分之几的“止损点”或者“止盈点”,但我有自己的原则:买入一只股票后,我会观察它的走势,如果走势跟我的判断不一致,一定抛掉。比如说,我判断一只股票明天应该会涨停,如果第二天不涨停,即使涨了百分之七八,我也会毫不犹豫地抛掉--这就是我的规则。 作为一个股民,一定是涨的时候希望自己手上有股票、跌的时候希望自己手上有钱,但大多数股民的问题是:忍不住买股票,舍不得卖股票--无法处理好“买”、“卖”两个字,是他们不能长期稳定获利的关键所在。 在这个过程中,恐惧和贪婪是最根本的原因:贪婪,涨10个点的时候希望涨20个点,涨20个点又希望涨30个点,永远处于不满足当中;而恐惧的是,自己抛掉的股票继续上涨--这真是很奇怪的事情,但又似乎很合人之常情。要克服恐惧和贪婪,最好的方法就是知足常乐。 我从不追求赚钱最多,只追求能够赚到自己该赚的钱,稳定获利。可能很多人在2007年的时候,手中的股票价值翻了三四倍,但到2008年又退回了原点。而我希望的是,2007年能翻倍、甚至盈利50%就够,而2008年能保证不亏钱,这样总体来看,利润还是可观的。 说实话,我自己选择股票的依据,一部分靠经验,另一部分是凭运气。在今天的中国股市里,要说纯粹靠真本事、靠什么方法、技术赚钱,那都是骗人的,只能说遵守一些规则而已,剩下的就交给命运了。很多人一亏损就抱怨这个抱怨那个,怨政府不救市、怨庄家黑心……我倒觉得,亏损的根源都在于自己不遵守规则。 这些年的股市经历,我最大的一次判断失误就是在目前这一波的行情中了。说实话,我完全没想到股指会从6000多点下跌到现在。在上证指数4300点左右的时候,一个证券行业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公司的一些大户都在全仓买入,当时的大盘也不错,各方面看来似乎都有反弹的味道。根据这些,我在写博客的时候、给用户讲课的时候、跟股民朋友聊天的时候,都说应该加仓,结果股指却一路下跌。 这是让我很后悔的一件事,从那之后,我渐渐减少了博客文章的数量,希望能提高质量,没有十足把握的判断、没有感觉的时候宁肯不写。我不期望别人看我的博客赚大钱,但至少不能让别人因为看我的博客而亏钱。 不只是我,这半年的行情让很多股评人都不得不承认自己“不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类似的情况。我自己就是在4400点时抄底失败的。这几年的股市生涯让我的心态变得很好,现在处理一些生活中的麻烦事时,我都能比较从容、淡定,经历过股市中的大风大浪,生活里的那点小事还算得了什么? 我觉得做股票的最高境界是“稳定获利,规避风险”。而对待别人的评论、判断,最合适的态度是“参考”,再“神”的人都有判断失误的时候,因此,绝不要让别人左右你的决定,对于所有的信息,“参考”足矣。 投资者不得不用脚投票 口述|叶檀/整理|本刊记者 严睿 看,这是我的生活。每天中午开始工作,阅读各种各样的经济刊物,浏览财经网站,搜集信息,当然也会关注一下重大的社会新闻,毕竟它们也是和经济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然后就是和各种市场参与者交流,他们也同样是我获得信息的渠道;接下来就是写东西,一直到凌晨。 六七年的时间,一路坚持下来。这是我最大的兴趣,学经济史出身,喜欢琢磨社会的变迁,尤其是面对经济的东西,在我看来这是能告诉人们中国会往哪里去的钥匙。 关于做股票,和我的文字一样,大约开始有六七年的时间。我做得并不多,不会影响我的生活,行情好的时候赚过一些,行情不好的时候账面也会缩水。但对我,股市不是营生的所在,别人认为我唱多是为了自己怎样怎样,那的确是个误会。因为,我觉得中国股市还不足以把你的身家性命全都搭上去,博个一夜暴富。毕竟,这还是一个有着明显缺陷的市场。 就目的而言,赚了钱固然是好事,但更重要的是因为职业的缘故,你必须对市场有所感觉,不然很多东西就变得空洞了,而且这能锻炼你的判断力。我不是一个职业投资家,只是个普通投资者,我忠实地响应尚福林的号召:股市有风险,但有闲钱是可以投进去的。 参与到市场里面,你就会了解到中国股市有意思的地方。比如,看看财报判断公司的投资价值,可能你手里看好的股票并不行,反倒是那些被揭了黑、搞重组的公司股价飙上了天。不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中国股市在股改前后的那段日子。 那时候,行情非常低迷,可以说彻底丧失了市场功能。就在这样的气氛下,股改的问题又摆在了当口,这引起了市场投资者激烈的反对意见,很多人觉得股改的事情操之过急,而且没有改变市场的一些弊端。不过政府还是坚持了股改,而股改基本完成之后,行情就出现了前年和去年的大爆发。 就是在这个从低到高再到当前低的过程中,反应出了很多问题。事实上,股改是被逼出来的改革,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遗憾,但确实解决了流通的问题。也是第一次实现了中国资本市场给予流通股股东投票权、内部表决权。大家终于可以不用打得你死我活,终于可以坐下来平心静气地通过投票的机制来达到利益的平衡。 如果这个机制和股改成功经验能够延续下来,那么现在中国股市里很多矛盾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解决。但很可惜的是,股改虽然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希望,但股改之后,这道门就关上了。现在,投资者又不得不用脚去投票了。 这是可以理解的,当那些所谓的优质企业不经意地就搞出融资增发的时候,我们的市场管理者是否想过,这些企业是否经历过经济周期下降的考验?他们有没有表现出持续的成长性和良好的内部治理?他们到底有没有国际竞争力。如果这些东西都很务虚,那又如何敢把股市资源和社会资源都用在他们身上? 好在我觉得中国资本市场是各种利益激烈纷争的一个市场,但也是一个能够让你有发言权的地方。我喜欢通过博客,来观察各种对于市场本身的反应。当初,新浪等网站给我开了博客后,大半年我都没有动过,但有一天我觉得需要有这么一个交流的平台来观察市场,所以就往博客上发文章。的确,我看到了最新鲜的反应,我的博友们会写信给我,有趣的是他们既有来自投资界、财经界的专业人士,又有农村种树、工厂做工的人。但他们都是爱憎分明的,对你的东西说好说不好,很直接,很积极。 有时候,我会觉得这对于一个财经评论者来说,是一个考验,当你的意见不被人接受,甚至被人用刻骨的语言攻击时,你是否还能够把自己的主张坚持下去?庆幸的是,我觉得自己还能够做到,因为这毕竟是自由的交流,最关键的是我知道了大家是怎么想的。 但我明白,我们所担负的并不是某一群体利益的代言人,而应当是中国股市健康发展的代言人。我想,一个好的市场,应该是有在大家平等博弈的基础之上,各方实现利益平衡的市场,如果只是相对弱势的一方妥协,那将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 体验从天堂到地狱 口述|钟鲁川/整理|本刊记者 严睿 深圳成分指数从2000点起步,飙涨到了4500点,五个月时间就翻番了,证券营业部里人山人海,那是1996年7月到12月间的景象。那一年,我刚从医科学院本科毕业,一出校门,就跑去股市开户,趁着行情小赚了一笔,但到了12月16日,实行了涨跌停板限制,结果马上挨了三四个跌停板。 虽然体验了一把从天堂到地狱的感觉,但股市于我的兴趣来说更大了,从那时起,我便开始了研究股市的很多东西。实际上,在之前的5年医科大学里,我就对资本市场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读过许多金融界名人传记后,让我更加相信资本市场在中国发展的空间一定会很广阔。 2000年的时候,我遇到了当时有名的证券咨询公司山东神光的总经理钟英,在他的邀请下,我正式投入到了证券行业。就这样,从医师到工程师,又到证券分析师,在完成了这么大跨度的职业转型后,我终于找到了自己最大的兴趣所在。 在神光,我从写行业分析报告、大势和个股测评的研究员,干到《神光半月报告》的主编,又做财务顾问,搞上市公司调研,做高级分析师,为VIP会员操盘,后来电视媒体行情分析模式很火,我又做媒体分析师,可以说这个市场的很多环节我都非常熟悉。 有时候,我会觉得股市就像一个魔幻水晶球,风和日丽里面包裹着血雨腥风。一开始,我也喜欢频繁短线,追涨杀跌,逐渐地感悟到很多东西后,就开始坚持做稳健的中线投资。其实,这12年来,它改变了我很多,让我变得更加成熟稳健。 我现在基本不在开市的时候看盘,白天只是做一些基本面研究和客户管理工作,等到盘后交易结束时,我才打开软件,沉下来进行分析。这是因为开市的时候,那些动态的因素总会让人产生一些紊乱和冲动,相对静态的时候你才能观察到更多的东西。 有了感悟,我便会用我的角度把中国资本市场的变化记录下来。不过,经常由于电脑重装系统,或者其他问题,我有很多资料手记遗失了,这很可惜。我琢磨着,要是能有个什么地方把这些东西保存起来,能随时调出来看就好了,结果发现网络博客这个东西很好玩,而且可以把我的研究手记保存下来。 就这样,我开始写股评博客。渐渐地发现,写股评博客多多少少有了一种责任感,因为有那么多人会关注你的博客,会询问你的看法,甚至给我带来灵感。今年1月,有位投资者写了封邮件给我,问我分析得很准确,为什么不做一个阳光私募?而我也正准备做这方面的事情,我相信私募基金将会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因为兴趣爱好相同,我有了大量的粉丝,我觉得这是个很不错的互动,能够知道他们的需求、他们的感受,也让我更敏感于市场心理的变化,从而作出判断。比如5500点的时候,我在博客里连续发表看空后市的文章,结果绝大部分人在骂:你这个疯子,大盘就要上8000点了,为什么要看空?我就觉得这个市场情绪真不对头了。 写股评博客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说实话,被人认可使我的人生更加踏实。 股民缺乏分辨能力 口述|孙征/整理|本刊记者 张军 去年“5·30”的暴跌是我股海生涯中所经历过的最惨烈的亏损。我所指导的股票基本全线跌停,三四天损失就超过到了20%。此时,眼看各股均在大跌,没有机会,我发现权证市场异军突起,于是转战认沽权证市场,从0.36元的价位买进招行。结果,判断正确,两天之内,招行权证上涨50%,挽回了之前的损失。 这次由亏到涨的过程印证了我的一个经验:股市好的时候不能太乐观,股市不好的时候也不能太悲观。乐观和悲观的情绪都会影响判断。对于股市的操作与判断,不能基于主观臆断,而要基于股市现状。心态决定一切。 读书时,我学的专业是金融,1997毕业后,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期货行业。由于期货不景气,两年后我转到股票市场。因为我是证券从业人员,按照证监会的相关规定我本人是不能直接投资股市的,所以只能指导别人投资。 刚进入股市的时候,我和大多数股民一样,不用太明白就可以赚钱。但是很快,我就赶上了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的股市暴跌。那一次,我指导过的一只股票,从20多元一路跌下来,最后客户接受我的建议腰斩逃出。现在回头看看,后怕之余还暗自庆幸:相较那时其他股票80%以上的普跌,腰斩已经算是命大的。 此役之后,我才真正认识到研究股市的重要性,于是开始逐渐调整研究重心,对股市的操作和理解也逐渐增强。读书的时候,我的性格比较急躁,但是现在,自认为还算是比较沉稳,这和股市的磨练有很大关系。置身股市,如果不够沉稳,那会遭遇很多问题。心态必须要沉静,即使看到市场大涨大跌,股票大赚大赔,都必须冷静,这样才能作出正确判断。 与众多博主一样,我也是在2007年才开始另眼看待财经博客的。时下广泛为读者所关注的一干财经博客几乎都是与我同一时期开始写的。不过这中间,由于缺乏动力我曾一度放弃博客写作。 有人写博客目的很明确:现在要想做点什么事情,不出名真的不行。人微言轻。所以,要想影响广大股民,必须先出名。要改变别人,必须要有人听你的。但是,我开博写作的目的多少与别人有所不同。 总结多年的证券指导经验后,我发现,大部分读者更愿意阅读直接分析市场的文章。道理很简单:投资者看博客,目的非常直接,就是希望通过看博客,达到直到指导投资、交易的作用。如果博客中能明确指出哪几只股票赚钱,这是股民最想要知道的。 其实,照此逻辑,迎合读者的阅读心理无疑会快速提升我的知名度,可是现在我并没有把“直接分析”作为主攻方向。股民仅仅需要对一只股票或一段时间的市场指导吗?这是浅层次的需求。我认为,中国股民需要的是怎么了解股市,怎么判断股市,要明白自己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说白了,现在的中国股民缺乏分辨能力。 所以,我写博客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能够让股民明白在什么情况下该怎么做。也许现在绝大多数股民还意识不到自己需要这样的知识,但我坚信,这些才是股民最终所需要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27 15:49:3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