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分享]张五常:权力引起的通货膨胀,重温这篇15年前的旧文

[复制链接] 0
回复
66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6-16 13:06: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越南经济危机引起很多朋友的关注,希望张五常教授予以评论。张五常教授表示,中国曾经走过的道路,就是越南正在走的道路。这篇1993年提醒中国如何治理当时严重的通货膨胀的文章,已经包含了今天越南如何解决目前困境的答案。众所周知中国是如何摆脱当年的危机的,那就是越南今天能幸免于难的办法。

为此,特别重温这篇15年前的旧文。

(1993.05.21)权力引起的通货膨胀

  不久前,中国大陆公布近期的通胀数字达百分之十四以上,有急速上升的趋势。这应该不是新闻。一年以来,人民币对港币的市场币值下跌了百分之四十。春江水暖鸭先知,百分之十四的通胀率应该是低估了的。

  中国当局发表通胀数字的那一天,《南华早报》的记者以电话找我访问。我见问题重要,就接受了。翌日该报简略地报道了我说的几个片段,看来很不起眼,但因为我的意见与众不同,引起不少外国传媒的兴趣,就又先后简短地回答了他们一些电话及电视的访问。其后我想,外国的传媒怎样说无关重要,重要的是香港和大陆的朋友要知道基本的问题所在。

  一般经济学者都同意,通货膨胀是货币量增长过多的结果。经过了二十年的货币理论大辩论后,这个结论是一般性地被接受了的。但很不幸,中国的通胀问题却非货币量增长过多那么简单。其基本困难有三点:

  其一,在今天,中国还有不少企业是国营的。在某程度上,国家要对这些企业负责——负部分投资、欠债、支付等等之责。对于办得头头是道的国营企业政府大可置之不理,但不事振作或长期亏损的就成为政府的负荷了。无论怎样说,国营企业从来没有可取的表现,而今天在私营企业大行其道、节节进迫的环境中,国营更显得手忙脚乱了。当然,有了私营企业的参与竞争,不少国营企业发愤图强,其中更有不少以股份制转为私营化的。但在这个从「国」转「私」的过渡期间,政府在某程度上还是要对国营企业负责的。

  其二,也是在这过渡期中,中国的官商数之不尽。高官有权力,其子弟因而有向国营银行借钱的本领。我不反对官商的盛行,因为我认为这是经改期间无可避免的。几年前,我曾屡次建议,为了促进改革,中国政府应该给予他们「好处」,以资产换取他们的特权。而近两年来,这样的财富大转移一日千里;但我担心的是,今天看来,有大权的官商所得的「好处」似乎是无了期的。以适当的产权换取特权是正着,但特权必须跟着取缔,而政府只应以产权,而不是以借贷权来「交易」的。

  其三,中国的「中央」银行是人民银行。历久以来,这银行是一个「出粮」机构,或是一个支付机构,与我们所知的商业银行的性质大为不同。作为一个政府之支付机构,「行」在江湖,身不由己,国营企业的资金不足要支付;地方政府的经费不足要支付;高干或其子弟权大,有所要求,也是要应酬的——更何况国营银行的官员,也可以从中得到「好处」。

  在上述的情况下,要控制货币量的增长率,或要控制「银根」,难乎其难也!就算国营银行的主事人深明货币之道,大公无私,他们也要逼着为责任而支付,为权力而「应酬」。

  很明显,在类似上述的局限条件下,中国现用的压制通胀办法不是控制「银根」,而是增加价格管制,或约束企业的投资及干部的消费。这是个「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之举。在一九八八至九○年间,他们用过这些办法了,一败涂地。前车应该是可鉴的吧。

  中国的通胀问题不是因为有关的领导人不知道要控制货币的增长率,而是因为要控制也不能够。在今天经济开始欣欣向荣的情况下,他们应该知道:管制价格及消费,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不治本的办法,不可取也。他们也应该知道再不能走回头路,而大事改革银行制度,是不可或缺的治本办法,是只争朝夕的事,是识时务之举。

  应该怎样做,中国的领导人是清楚明白的。且让我在这里替他们列下一个备忘录吧:

  (一)将人民银行的总行改为中央银行,无权「应酬」,无权支付,只有权力控制「银根」。在有严谨可靠的统计数字下,货币量的增长每年不可超过百分之二十。(这个远比先进之邦为高的增长率,用之于大事改革的中国,是可以接受的。)

  (二)将所有人民银行的分行,及其它国营银行,改为商业银行——不妨向外资招标认购,赚取他们一大笔钱。

  (三)加速国营企业的私营化,使这些企业及地方政府自负盈亏。

  (四)从速改善按揭的法例,使商业银行能以按揭及投资的可行性作为借贷的准则,而不受权力借贷的干预。

  (五)取消所有外汇管制,因为这管制一日存在,商业银行就会实行官商勾结也。

  让我再说一次。控制通胀最可取的办法是控制「银根」——间接或直接地控制货币的增长率,但在目前中国的银行制度下,这点他们难以办到。

  中央银行要不卖帐地、不支付地控制「银根」;其它银行商业化了,借贷就只能从资产的按揭及投资的可取性来决定。官员的权力不妨用产权「买」去,但买了之后,权力就应该注销。而最重要的是,产权可以借钱,但官权无论多大,是不应该用以借钱的。中国的银行制度一日不改变,以官权借钱或以国营企业要钱之事就无可避免。这样一来,中国就变得「世界轮流转」,时而「放」而通胀,时而「收」而不景,而在放、收、放、收之间,资源的浪费就惊人了。十四年来,中国在产权上的改革及市场的开放,使人刮目相看,也令我深感佩服。不幸的是,他们的银行制度没有跟着改革的潮流走,还是依然故我,是与改革了的其它制度脱了节的。很明显,这个银行制度是应该立刻瓦解而重组的。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