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年一度的清明节马上就要到了。清明是重耳为纪念在危难中舍身相救的臣子介子推而设立的纪念日,几经演变,这个原本推崇“忠义”的纪念日已成为全球华人慎终追远、纪念先人的节日。但是,随着现在生活节奏加快,“四海为家”的情况增多让人们对清明节的观念日渐淡漠。而在封建思想和攀比心理的影响下,在商家推波助澜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同时,清明节包含的“崇孝敬祖,尊重生命”的核心价值观也将失去一个重要的传播平台。
奢侈消费:被商家利用
清明将至,祭祖乳猪上市。受成本影响,今年全市乳猪零售价格从去年每只260元左右飞涨至目前的每只400~500元左右。(3月18日《信息时报》)
一些商家将节日经济的概念触及到“清明节”,这对建立我们健康的民俗未必有利,一些商家为了赚钱,拼命在“孝”问题上做文章,借“孝”之名鼓励百姓进行奢侈消费,百姓应该对这种商家的宣传保持理性,而不要上了圈套,否则,恐怕不是对祖先尽孝,而是“孝敬”了商家。
对商家来说,节日就是商机。这并没有错,毕竟其在赚取利润的同时,也丰富了市场方便了群众,也为节日增添几分喜庆。然而,清明节前夕,看到那么多迷信低俗的丧葬祭奠用品充斥街市,我们不能不说,其真有些大煞节日的风景了。其原因何在?可以说,它与丧葬品市场的管理无序有着紧密的关系。如同婚庆公司开拓婚庆市场,无形中推涨了婚庆消费一样(当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事人实际需要),“大了”之类的葬事经纪人除了增添了丧主的额外负担外,更对低俗迷信之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实践证明,对于一些群众滥烧冥品的行为,很难现场干预制止。而我们这边在不断地说服教育远离低俗迷信,那边却听任大量冥品充斥街市,这样的教育更难产生实际效果。就如同禁毒,如果只禁毒品的吸食,放任售卖,何以禁得?应该参照售毒比吸毒“罪加一等”的原则,严厉查处违法售卖冥品的行为,如此才能从源头上遏制丧葬品的泛滥。
讲究排场:造成资源浪费
16班民间乐队,120多辆车子,绵延1公里以上的车队,1000多扫墓者,15万元的巨额花费,这是23日出现在浙江平阳县水头镇凤湾村张姓族人的豪华祭祖场景。(3月25日《钱江晚报》)
究竟是缅怀已逝的先人,还是讲排场、打肿脸充胖子,做秀给其他姓氏的族人看?不知道凤湾村张姓族人的老祖先们看到后人摆这么大的排场祭奠自己,心里会作何感想?是感慨儿孙的孝道,还是感叹儿孙铺张浪费不会过日子?中国人很崇尚“孝”,但中国传统中也有一个很好的美德就是节俭,祖辈们都希望子孙们能够节俭持家,但我以为还是要量力而行,实际上,不顾及自身的经济条件,借祭祖之名搞排场,恐怕才是对祖上的最大不“孝”。
现在,满大街都是卖纸钱的,且更多是升级版的冥币之类,一买一大捆,物美价廉(其实商家已是暴利),可以多买多烧。而且这样的行为具有传染性:看到邻家烧了,我也尽尽“孝心”吧。于是你烧我烧大家都烧,一烧不可收拾。纸张取自森林,专家计算生产一吨纸张需要用17棵树木,如果按每家烧纸250克计,全国一个清明节烧掉的森林资源足以触目惊心。而更为普遍的是,祭祖活动越来越讲排场、花费越来越大,从某种意义上说,祭祖活动也造成了一定的浪费。
陋习翻新:病态价值观泛滥
记者又来到了篆新综合批发市场内的一家拜祭用品店,店内的祭品让记者大开眼界:有长约一米“奔驰”,有“麻将”以及“空调”、“电视”、“冰箱”、“洗衣机”各种各样的家电。“我们卖的都是中、高档祭祀品,希望人们不要被价格吓到,而是更多地考虑我们的质量。”一看有人进来,女店主热情地介绍。(3月25日《都市时报》)
清明扫墓习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崇先人的美德。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不文明的陋习甚至恶俗也是花样翻新。如纸钱逐渐演变为动辄亿数的冥币,冥币不足又有了彩电、电脑、汽车、洋房,甚至连“小姐”也粉墨登场……这些五花八门的陋习与恶俗,是祭祀传统掩盖下的文化垃圾,折射出的是病态价值观。有关部门应当大力倡导文明祭祀,积极推广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诸如网上祭祀、植树祭祀、江河祭祀等彰显现代、文明、进步的祭祀方式,逐步摒弃祭祀陋习,剔除文化糟粕。
污染环境:容易引发火灾
3月26日上午10时许,一市民在飞云山上坟时,突然引发山火,过火面积约15亩。27日下午5时许,记者获悉黄思湾板岩山山顶又因上坟引发一起山林大火。(3月27日《东楚晚报》)
清明节或其他节令露天烧纸钱的习俗由来已久,其弊端随着文明知识的普及,大家早已知晓。比如其污染空气,损害环境;由于多在街口路边燃烧,它必然影响车辆行人的通行等等。往年清明时节,因扫墓燃火、鞭炮、香烛、纸钱引发的森林火灾时有发生。如果天气连续晴好,还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而且,以这等低俗迷信的方式来寄托我们追思逝去亲人的神圣情感,也太轻慢随意了些,更与我们所接受所崇尚的科学文明理性的现代观念相去甚远。焚烧纸钱、冥品是清明祭祀最传统、最典型的风俗。其弊端之一是容易引起火灾。媒体报道,仅2006年的清明节期间,全国因上坟烧纸引发森林火灾达2300多起,占当年已查明火因火灾总数的33%。弊端之二是污染环境。公墓浓烟弥漫,炮声不绝于耳,产生多种毒气侵害人类健康。弊端之三是浪费资源。而且,祭祀过后的墓地一片狼藉、垃圾遍地,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鉴于我国环保问题任重道远,“绿色祭祀”观念亟待大力倡导。
扎堆出行:影响交通安全
“沪上扫墓大军越来越庞大,去年清明期间,上海外出祭扫的客流达713万人次、车辆近41万辆次。今年是放假3天连休,人流量会更大。”沪上一家大型墓园负责人指出,按照往年经验,今年扫墓人流将增加两成。(3月28日《新闻晨报》)
按往年经验,虽然存在因没有假期而形成的分流效应,清明前后扫墓大军依然是浩浩荡荡、络绎不绝。据《西部商报》报道,3月23日拥向兰州市殡仪馆扫墓的车辆达1000多台,平时用5分钟就能走完的路,竟用了1个小时。今年“小黄金周”因为时间更充裕,活动更集中,扫墓和出游人数肯定会达到空前规模。加之私家车日益增多、公共墓地路况不佳等因素,扫墓潮引发的交通安全、车辆堵塞、人流拥挤、社会治安等形成“井喷”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民政、公安部门应提前做好相应准备。
注重形式:忽视内在传承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周一波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清明节公祭黄帝陵,是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大活动,如果交由国家来主持,将能更高层面更大范围凝聚海内外同胞人心和力量,激发中华儿女爱国热情。今年两会期间,部分驻陕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建议将清明节公祭黄帝陵典礼升格为国家级祭祀大典”的提案,引起广泛关注和众多质疑。周一波的这一表态,正是对此事的回应。(3月27日《成都商报》)
近年来,海内外人士在清明节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已成惯例。在今年公祭典礼前夕,著名学者张岂之说,祭祀祖先不是祭祀鬼神,而是追思先民们创造文明、造福子孙,它是人文精神的陶冶和传统文化的普及,而且“心祭应当重于形祭”。
倡导文明:丰富内涵和形式
纪念馆遭冷落。一个时期以来,相关部门热衷于借文化名人打造旅游圣地,但是,更常见的是历史志士仁人备受冷落。清明节调整为法定假日后,陵园、纪念馆、名人故居等是否会因为放假而门可罗雀?历史上的志士仁人、革命烈士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如果忘记他们,既愧对先祖,也愧对未来。清明节期间,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引导和组织各种公众纪念活动,免费开放陵园、纪念馆、名人故居。这对于继承民族传统、凝聚民族精神,无疑会有很大促进作用。
面对日益多元的社会需求,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提升清明这样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让一代一代的人自觉接受这些传统节日中渗透的文化精髓,从而使这些节日所承载的传统道德观念得以延续。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现在的资讯社会,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清明节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形式。
近年来,各地推出了网上祭扫、居家祭扫、代理祭扫、社区公祭等新的方式,将现代科技和人文理念融入祭扫习俗之中,在满足人们缅怀追思心理需求的同时,也免除了因集中出行、集中祭扫引发的安全隐患。因此,建议更多人采用家庭追思会、居家祭扫、社区公祭等形式,特别是远离家乡在外工作学习的人们,可选择网上祭扫、代理祭扫等方式,表达对故去亲友的哀思之情,既能省却个人回家祭扫的奔波劳顿之苦,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和服务场所的压力。
在祭扫过程中,鼓励多采用进献鲜花、种植纪念树、播放纪念音像等文明环保的方式,消除因烧纸化钱、焚香放炮等造成的环境污染及火灾隐患,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的陈规陋习和低级媚俗的祭扫做法。在祭扫场所内,应当按照祭扫场所的各种指示和工作人员的引导,有序开展祭扫活动,自觉维护祭扫场所秩序。同时,建议公众出行祭扫时备好环保纸袋,注意保持祭扫场所干净整洁,以实际行动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