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货币战争,信or不信?一个普通人的视角

[复制链接] 2
回复
89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1-8 06:59: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贴自豆瓣 作者 公园笨龙

货币战争》一本现在很火的书?(中国证券报连载了)有人赞有人骂,信还是不信~?
  
  这本书是去年12月10日于和讯blog开始连载
  今年6月份印发实体书。如果你在看书后的第一时间,就去购买黄金,那么现在你八成会相信书中内容,因为你赚的很开心。如果你不信,那你很郁闷……但不管你是否在这轮资本狂欢的盛宴中分到一杯羹,有些东西,还是要一点一点来分析一下的。
   专家是专家的话,课本是课本的话,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作为一个普通人,也需要有自己的评判标准。
  
  回到正题
  
  作者可以肯定不是宋鸿兵本人,根据他blog的言论,和货币战争的笔锋而言,大部分非本人著,而书发行时也注明是其编著的。他本人,偶感觉更像是个“愤青”而后,其本人在其blog中也证明,他们是一个团队,至于团队成员的具体情况,并无透露。
  
  我是去年12月20日开始关注的,更倾向把它当成历史来读。不过着实是补习了很多金融基础知识。
  
  基本上,书中的内容可以说是把我的历史观翻了一个天。
  信与不信,大大的问号啊,开始当然是不信。
  然后就查阅一些历史资料,目前只是发现关于罗斯切尔德家族的那段,作者是摘自一个英国当红的金融史学家,尼尔•福格森的几本著作,尼尔•福格森是专门研究欧洲金融史,政治史,很年轻,不到40岁。
  而后又发现一部记录片《money master》
  基本解构和《货币战争》是差不多的
  ―――――――――――――――――――――
  尼尔•福格森
  Niall C Ferguson
    现为牛津大学政治与金融史教授、纽约大学商学院访问教授。著有《战争的不幸》《纸与铁》,《罗斯柴尔德家族》和《现金关系》等。
  ―――――――――――――――――――――
  
  美联储确实是个私有银行,美国政府的确没有货币发行权。证实了这几点后,基本可以确定,历史的偶然性因素已经可以达到改变历史进程的程度了,至于具体的方式和手段,知不知道已经无所谓了。
  如果说全然不信的话,《货币战争》中关于几任美国总统的刺杀阴谋的推论又全然成体系,并且你也无法从正史中得到任何可信的说法。
  尤其是肯尼迪。
  如果用金融阴谋论来解释,所有美国总统被刺杀的原因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这点,我也就信了,至于之后银行家们世界货币,环保货币等等,有待观察,姑且不信了。我可不想承认银行家控制着整个世界,这样活着郁闷。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货币战争》,还是非常有价值的。至少说明,西方的历史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的多,就和我们的历史西方人也看不懂的道理一样。
  
  高中的时候,玩一些欧美的电脑游戏,策略类型的,其中不少作品都有提到佣兵战争的形式以及相关历史。所以,感觉西方人对于金钱的理解,着实和东方人有些本质差别。权力和金钱,东方选择了前者,西方选择了后者。
  
  那么现在分为几个部分,谈下我对《货币战争》论点的看法
  关于《货币战争》中阴谋论的部分
  共济会,货币战争中提到的共济会,以及共济会的种种理想(阴谋),在历史中确实存在过(现在中国的共济会会址在上海,似乎是2003年复会的,成员28人,名称是中国美生会,由台湾的美生会过来的,网址是:http://www.freemasons-china.org/
  
  我对共济会进行了简单研究,得到几个结论,(共济会简介:http://dragonpark.blog.hexun.com/9526063_d.html
  第一, 共济会是一个准宗教的精英组织,
  第二, 第二共济会的分会遍布全世界,中国上海也有一个。现在已经成为旅游景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考证。另外就是美生会(台湾共济会复会后的名称,是音译过来的名称)
  第三, 共济会的名人很多,影响很大,
  例如莫扎特(我已经把莫扎特的所有共济会音乐都down下来了,有9CD差不多,大部分是仪式用。),其代表作是《魔笛》一篇公认的带有共济会思想音乐作品。
  找到一篇硕士论文《18世纪共济会的理想及其在音乐创作中的体现》(http://dragonpark.blog.hexun.com/9523436_d.html)其中提到不少启蒙时期的名家,除了莫扎特外,还有(觉得麻烦的话,可以略去往下看)
  ―――――――――――――――
  海顿在1785年2月成为共济会的成员,在埃斯特哈齐分会入会,他的兴趣得到了他的密友P.万利兹基的更大刺激,P.万利兹基是埃斯特哈齐伯爵宫廷的音乐指导。海顿在入会后,似乎没有参加任何共济会活动,也没有为共济会创作任何音乐,虽然有人认为其作品《创世纪》(The Creation)有某些种共济会象征主义的证据,但无确论。1787年,海顿的会员资格终止了。
  贝多芬对共济会仪式的了解比熟悉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流行的思想要更深。有材料指出作曲家贝多芬“是共济会成员,只是在他的晚年在共济会不再活跃”。他创作勒几部显然受到共济会启发的作品,尤其是弦乐四重奏(Op.59No.1)的柔板,《菲黛里奥》(Fidelio)中的一些乐句,以及《第九交响乐》的终曲乐章等,都是对共济会经文谱的曲。
  19世纪作曲家中参加共济会的有很多,李斯特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在1841年加入法兰克福的“Zur Einigkeit”分会,1842年在柏林的“RoyalYork”分会被提升为工匠,然后1870年在布加勒斯的“Zur Einigkeit”分会被提升为大师。他对共济会的兴趣受到瓦格纳《帕西法尔》[Parsifal]的一些方面的影响,这部作品被认为是瓦格纳有意在从入会和炼金角度创作的。在1872年前后他一到达柏林,就要求加入这个城市的一个分会,但精神的压力使他放弃这种想法。古诺,虽然是位实践天主教徒,对共济会象征主义非常感兴趣,创作了一部“准共济会”歌剧。这部作品的乐谱非常类似《魔笛》的韵律因素和管弦乐特征。音乐学家胡戈•里曼(Hugo Riemann)也是位著名的共济会成员。
   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共济会中所强调的某些思想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勒西方自古典注意以来音乐文化中自由思想的形成,因而使得18世纪的音乐出项一种理想主义的风格,它体现在奥地利人的亲切随和虔诚敬神的结合之中。作曲家们凭借自己的创作展示勒他们对世俗音乐在风格与形式方面的关注,进而把他们追求的自由精神融入他所生活的那一时代的语汇之中。
  ――――――――――――――――――
  上述是音乐方面的。
  还有孟德斯鸠,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都是共济会的成员,美国开国的一些政治人物多数也为共济会成员。
  这里要说明的,不是因为这些名人的功绩而对共济会作出评论,而是倒过来,为什么这么多名人会是共济会会员,共济会为他们的事业提供了什么样的支持?
  这点我是从一本《关于欧洲禁书检查制度发展史》的书中得到启发的。欧洲的禁书制度的形成是一个复杂并且逐渐发展的过程,中间的斗争是非常残酷的,而这点往往被中国西方历史学者所忽视。西方历史不像中国,中国对于禁书的传播并未形成严密而成体系的检查制度,往往仅仅依靠皇权就可轻松解决,所以并无系统化的必要。但是在西方,因为长久以来并无中央集权,封建社会基督教以及各个王国政权的禁书需求并不可能如中国这样随心所欲。所以渐渐的就形成了一个体系庞大的书报出版发行检查制度。
  而由出版前的“审批”制度到出版后“追查”制度之间的过渡,其中各种推动的力量,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共济会,一个超国家的组织,在欧洲出版业以及出版检查制度的发展和改革中将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书中提到,当时书商为了获利而转入地下印刷(新教宣传的小册子,以及其他启蒙思想的书籍),而如果共济会在这个时候提供过帮助的话,那么就必然同银行家们打交道。所以,我想共济会和金融家的关系应该是这个时候建立的,而共济会本身的会员对象则是社会上层的精英,包括,商人,银行家,政治领袖,贵族等。
  
   所以,一圆美元背后的图案,毫无疑问就是共济会,以及共济会的理想的符号标识。
  
   阴谋论的其他地方暂时无法考证,美国总统的刺杀,以及一战二战的动因等等。可信,可不信吧。
   没必要在这些问题上纠缠过多。
  
   关于《货币战争》中,经济部分的看法。
  
   这点很多经济学圈内人士对本书的经济理论都表示出非常的不屑,不过与之相反的是,就我身边的情况而言,不少证券银行业的从业人员,对此书兴趣颇大,购书后纷纷传阅,而后便开始购买黄金,或者有这种计划(在股市退烧后),进行保值投资。认识一个朋友,6月份的时候几公斤几公斤的往家里搬黄金。(现在半年内累计升值30%多了,从166到200元/克)
  
   我想这大概是金融和经济学的区别吧。
  说白了,没有金融操作,经济学就什么也不是,纯粹的数学游戏。
  如果在2007年初看过《货币战争》,并且按照书上建议的行为(购买黄金)去做了,那么年底的时候你可以把《货币战争》当成圣经,因为年度的资本收益必然超过35%(而承担的风险恐怕比国债还低),也可以安静的让那群无聊的专家们去争执学术问题了。
  
   关于经济学究竟是不是数学游戏这个问题,我和朋友吵过N次,他学理论经济出身的。
   其中,争执较多的问题,就是在我国强制结汇制度下(目前为止这个制度已经宣布结束,但是双顺差的局面依然形成),对于“外汇占款”现象的定义问题,他是死活不承认有“外汇占款”这种现象,执意说是热钱问题,坚持国际收支账户平衡论。虽然都认为目前的通货膨胀不是局部结构性的通胀,而有全面通胀的危险,但是他坚持认为是热钱推动了成本上升,现在则为成本需求共同作用下的通货膨胀。丝毫不提货币供给问题,认为那个通过货币政策可以解决。(完全一套课本理论)
  
   看过《货币战争》后,对目前通胀问题的认识,很简单,就是因为RMB发多了,为什么发多了,因为外汇储备过多,顺差过大(双顺差,资本和经常性项目都是顺差),中国人民的劳动价值被低估,而在保证汇率不变的情况下,将有大量货币增发进入经济体。从而必然产生通货膨胀(所有供小于需的商品上)。因为储备的美元只是代表美国所欠的债务。
  (后来知道,这些经济言论是类似奥地利经济学派对经济的认识的,也算是主流认识之一了,但在中国还是很新鲜的,中国目前主流经济学界仍旧信奉的是凯恩斯主义)
  从商品市场来看,恰恰是因为美元是债务货币的原因,才导致美元滥发进而造成全球原材料的上升,这个是根本原因。债务货币以及通货膨胀具体表现在中国以及美国的企业层面,为美国企业的平均融资成本为2%,而中国企业的融资成本则为13%。从这点来看和《货币战争》中的认识相同。
  而且,《货币战争》一书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就提到了美国次级房贷的泡沫问题,而今天,美国次按风暴的暴发,也算是证明了书中的一些预言吧(后宋本人又在blog中发文说美国次债危机早在2年前就有人寓言过)。
  
   另外一个从社会学现象来看,也可以证明《货币战争》中美元阴谋论的成立,
  2006年最流行的词汇是M型社会,主要是日本学者近年的研究结论
    “M型社会,日本趋势学研究者大前研一以日本近20年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类型的判断。即,原本人数最多的中等收入阶层,除了一小部分能往上挤入少数的高收入阶层,其他大多数沦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原本的中间阶层凹陷下去,变得很小,于是,社会像个被拉开的M字。”
   今年流行的一本书《下流社会》讲述的也是日本中产阶级“下流化”的一个现象。
   至于这种社会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在日本和中国,看看外汇储备的美元数额就可以明白,第一和第二,两个加起来占到全球外储的一半。
   所以日本和我国是美国通胀的主要输出国,
  这种轻微通胀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对经济发展有所帮助,但我认为在其是造成社会贫富分化的根本原因,也是社会M化经济层面的动因。
   因为通货膨胀腐蚀着所有人的资产,但在资本高通胀,实物低通胀的环境下。能够参与资本游戏的人是这种制度的最终收益方,原因是国家为保证社会稳定,会刻意打压物价而放任资本市场,所以目前的现实既是资本利得远大于实业收益。
   但是能够参加资本游戏的人毕竟是少数,举个例子,2003年以前买房的人和2003年以后买房的人所面对的生存压力完全不一样,换句话说,03年以前买房的人,则稍微的获得了一些账面的资本收益进而参与了这场全民的资本狂欢中。
   然后将视角回到80后的一代人,
   事实上,“80后”能够获得不动产的几率已经很低了,现在的房价,算上工资增长(10年能买房已经很奇迹了),换句话说,我们这一代人要加入那个资本俱乐部准入许可的几率已经远比70年代的人低了。所以,即便80后的人有了中产的收入,也无法达到中产的生活水平。
   那么这种环境下,M型社会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
  
   而这一现象,联系《货币战争》中所论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和石油美元的债务货币体系的确立,是可以得到答案的。
  
  
  下面是一些与书中观点不同的地方,
  关于金融阴谋论
   可以看到,美国企业借钱如此容易,但除了滥发美元货币外(因为是债务货币,所以,理论上能借多少,央行就可能发多少),不对等的贸易关系以及重商主义的发展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巨大的顺差才是造就天文数字的外汇储备的元凶。说白了,咱就是廉价给美国人民打工去了,手中拿了巨额的欠条,至于人家什么时候还,不得而知。但是这个过程中也有不少好处,首先,保证了高速的发展速度,资本都是逐利的,哪里利润高会往哪里跑,中国如此大方的赠送资源和劳力,外商们岂有不赚的道理,而资本,尤其是债务资本,是促进人们超额支付劳动力的根源。中国得到的回报是增长速度的奇迹,同时也满足了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确认。所以,就政府而言,他很乐意选择这条道路,同时满足发展以及执政合法性的需要。
  所以,导致中国陷入这种状况的原因,本质上我想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而不大可能是某种“阴谋”,俗话说,苍蝇不钉无缝的蛋,自己大大咧咧的发展,出现无数漏洞,老外又不傻,岂有有钱不赚的道理。对于这点原因的解释,《货币战争》中的论述,确实过于“阴谋论”了。认为整个过程都是少数金融精英有预谋的行为。
  而且就算假设这种阴谋论是真的话,其实这种精英游戏和平民也没有太大关系(谁统治这个世界关一个普通人什么事情?,尤其在他们还是虚拟“统治”的情况下),就类似西方企业的破产,无非就是换个领导,换个人管理,和下面的工人毫无关系(当然,条件是人家有工会,HEHE)。
  
  第二个我不认同《货币战争》的地方就是,关于恢复金本位制度的问题。
  这里就不用经济学课本的论调了,没啥意思。
  
  根据人类学的研究表明,
  超额的劳动时间(标准劳动时间指能够满足自我生活预期的劳动量),是一个社会进步,经济能够发展的重要动因。而信息的交换,则是产生超额劳动时间两个因素中的重要因素,(文化演化论的观点)
  货币实质上就是一种需求信息。货币本身也是一种信息媒介,虽然它原本只是记录劳动时间的符号。
  
  债务是一种明确且可多次交换的并带有某种强制性的信息。
  所以债务货币能够使人产生超额的劳动时间,并且,金融债务是一个严密的体系,它能够让经济体内每一个单位,都付出一定的超额劳动时间。
  所以,债务货币的设计,尽管它不那么诚实。但是我们应该相信大部分人还是诚实守信的,会还债的,只要这个利息别太过分。
  最后呢,政治关系方面
  《货币战争》中谈到,关于石油美元的产生,以及操作。
  事实上,几个有趣的事情可以提供一些证据的联想信息吧: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在被美国攻打的前一个月,对外表示要用欧元结算石油,1个月后,萨达姆政权倒台。伊拉克战争爆发一年后,美元走弱,中东地区一些国家纷纷表示将才用多元化的外汇储备策略。而沙特发表声明,坚持美元。看当今伊朗,最多只是表示要增加欧元储备,坚持美元资产,丝毫未提改用其他货币结算石油的问题。(最近已经宣布完全停止使用美元结算了,但是其他石油输出国成员没有跟进,估计离打不远了)
  不管石油美元的产生以及维持是如何进行的。一个既成事实就是,美元之所以能够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条件,就是因为石油必须用美元买~!不然的话,RMB作为储备货币也是不错的选择,呵呵(我们产品多啊)。
  
  总结,
  整体而言,我对《货币战争》的评价还是非常高的,能用通俗的语言,将平时高深莫测的金融学以及经济学常识进行普及,要比那些快成了纯粹数字game的学术出版物有价值的多。所以,没看的人,一定要看看。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自己掂量着。
  这本书至少能告诉你几个已经成为事实的问题,以及你所能够做的一些自保方法(黄金)。
  
  1,你的财富正在被抢劫,不管是谁抢劫的,总之,如果你会经常听到学者说,轻微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有所帮助,理论上是。但是,通货膨胀对作为个体的平民而言,没有多少好处。因为资产价格上涨,普通人并不参与分配(现在的房子不是普通人能买的起)。而通货膨胀所导致的货币贬值则显得真真切切,粮价,肉价,房价,教育,医疗,泡面也涨了。消费能力下降,实际上抵消了因为投资增加的经济发展效果。事实上,轻微的通货膨胀会加速贫富分化。
  2,黄金是保值的最好选择,如果你5年前购入一公斤黄金,这个投资现在看来绝对是正确的。所以,感觉到自己辛苦积攒的财富有危险,要么买黄金,要么买房子,当然考虑到房子还有被做空的风险,最安全的还是黄金。
  3,关于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有些时候还是重视下偶然性的影响吧。精英,尤其是金融方面的精英。
  《货币战争》的价值,我看来在于两点,其一是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认识这个世界,哪怕有阴谋论的嫌疑,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这个阴谋论是我目前见过的体系最完善的阴谋论,可以解释历史上绝大多数正史无法解释的历史事件。
  第二点,它的价值在于,通过对历史事件在新的角度上进行解释,通俗的普及了金融和经济学的基础概念。让普通人至少有那么一点认识,足以保护自己可以保护的财富了。

板凳
发表于 2008-1-9 00:07:20 | 只看该作者

先留个脚印,明天慢慢读

沙发
发表于 2008-1-8 09:29:45 | 只看该作者
分析的够详细的!

多谢分享,我已经订购了这本书。期待~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