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只松鼠正牢牢地抓在树干上,而在树干的另一面站着一个人,他想绕到松鼠的背后去,可是,这只松鼠却偏偏不让他绕到背后,每当这个人绕过来时,松鼠总是以相同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绕过去。于是,这只松鼠和这个人就这样始终隔着这棵树绕圈。 现在的问题是,这个人到底有没有围着这只松鼠转了圈?是的,这个人确实是围着树转了圈,而松鼠也确实是在树上。可是这个人始终没能绕到这只松鼠的背后,所以,这个人到底有没有围着松鼠转了圈? 这是美国20世纪初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杰姆斯(William James)在1906年时所做的一个题为《实用主义意味着什么》的演讲中举的一个例子。他认为,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可以体现实用主义的宗旨。 在杰姆斯看来,“实用主义”是一种解决争议的方法。实用主义者所关心的是,不同的观点之间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实际区别?所以,对于“这个人有没有围着松鼠转圈”这个问题,实用主义者的回答是,其答案取决于你所说的“围着松鼠转圈”的实际含义到底是什么。 如果你所说的“转圈”的意思是“从它的北面,到它的东面,再到南面,再到西面,再又回到北面”,这个人显然是在围着松鼠转,因为他确实占据了这些位置。但如果相反,你的意思是“在它的前面,然后在它的右面,再到它的后面,再到它的左面,最后再回到前面”,相当明显,这个人没能绕着松鼠转圈,因为由于松鼠所做的相反方向的运动,它始终把自己的肚子对着那个人,背则朝着另一个方向。 因此,在杰姆斯看来,实用主义也是一种真理观。实用主义者认为,不存在抽象的、客观的真理,我们所知道的真理是一种能够(1)最小程度地与我们已有的观念产生冲突;(2)能够更好地达到我们目的的。“根据你们对于‘围着转圈’这一动词的现实含义所做的这样或那样的理解,你们可以都是对的,也可以都是错的。” 难怪比尔·米勒对杰姆斯的实用主义如此推崇。如果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投资市场中的很多争议确实往往能得到更好的解答。 什么是“理性”的市场 比如,对于目前A股市场的估值,大家都在讨论是不是“理性”。但什么是“理性”?从字典的意思讲就是“有理由的”、“合理的”。只要投资者有理由相信,他的行为是可以赚钱的,你就可以说他的行为是“理性”的。 在权证将以废纸到期的最后一天里,以1元的价格买进这个权证,你说理性吗?当然可以说是不理性的。可如果买进的人认为自己能在当天收盘前以1.10元的价格卖出赚钱,你又可以说他是理性的,因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他的理由是成立的。 从这个角度讲,你甚至可以说投资者的任何行为都是理性的,因为他这么做必然有他的目的和原因,即使在你看来他的原因一点也不合理,但只要他自己看来是合理的,你就不得不说他是理性的。这样,对于市场是不是理性的讨论就没什么意义了,因为你永远可以说市场是理性的。估值已大大超过实际价值了吗?那又怎样呢?只要市场还会上涨,就可以说现在的市场还是理性的,因为还是有赚钱机会的。 而现在人们在说市场“不理性”时,通常的意思大概是“现在的股价已超过了股票的内在价值,股票价格最终是要下跌的,所以现在买入股票的人是不理性的,因为他们是要亏钱的。”但如果股价没有下跌呢?如果股价在最终下跌之前还涨了一段呢?如果现在买入股票的人在股价最终下跌前把股票以更高的价格卖出获利了呢?你就不能说这些人是不“理性”的了。 所以,说现在市场“不理性”的人无非是想说“现在股市下跌的机会要大于上涨,现在买股票亏钱的概率要高于赚钱的概率。”归根结底还是对市场走势的一种判断和投资操作的一种建议。但出于某种原因,人们似乎觉得说“理性”、“不理性”要比说“会涨”、“会跌”显得更有深度,更能给自己壮胆。我们不要为应该给市场贴什么标签而争论而是明确地研究一下价格会怎样变化,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这是不是更有意义呢? 与其相类似,如果我们不是把精力放在争论某某人“是不是真正的价值投资者”上,而是放在价值投资到底有什么好处、怎么样的方法最能赚钱上,应该更有实际意义。 什么是“价值投资” 到底什么是“价值投资”,就像怎样算是“围着转圈”一样,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就像我在以前的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巴菲特在一次演讲中所提到的投资的三大基石:(1)从商业价值的角度投资股票;(2)利用疯狂而不要参与疯狂;(3)安全边际,可以理解为巴菲特所说的价值投资的核心。 即使我们都认同这就是价值投资的核心,但具体如何理解和执行,又会有很多争议。如何来评估一家上市公司的商业价值?这涉及到难以预测的公司未来所能产生的现金流(而且这种预测需要延续到未来的“永远”),还涉及到很难准确评估的机会成本(折现率)。 怎么“利用疯狂而不要参与疯狂”?那就更有点微妙了。“不参与疯狂”可以理解,可怎么样“利用疯狂”呢?是不是要利用市场的极端化情绪,在市场极端悲观时以低价买入,在极端乐观时高价卖出。要做到这一点,你至少能从一定程度上判断市场会“疯狂”到什么程度,自己要对疯狂“利用”到什么程度。 巴菲特说,如果让他现在选择一种20年里不能操作的资产类别的话,他会选择股票而不是债券。为什么现在伯克夏会持有这么多现金呢?我想可能就是因为巴菲特相信在这20年里市场会出现可供他利用的极端悲观的情况,使他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入。这种对市场情绪变化的判断是否也是一种“市场投机”呢? 还有“安全边际”到底应该有多少?太少了当然增加了自己的亏钱风险;太多了又会损失不少赚钱的机会。巴菲特就几次提到他所犯的大错之一就是过度地关注想要一个更低的价格而错过了投资沃尔玛的机会。但另一方面,巴菲特如果不是这么谨慎的话,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巴菲特了。 所以说,价值投资仅仅是指出了一种投资赚钱的方法,而且从历史经验看,这种方法似乎确实是最能持续、最能被大多数人所掌握运用的一种赚钱方法。但你最终是否真能赚钱,还要看你的天赋、努力和运气,就像刘翔的教练孙海平,实践证明他确实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跨栏的方法。但这不代表所有他训练的人都能像刘翔一样破世界纪录。 可现在有些投资者似乎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自己和“价值投资”沾上边,就好像已经买好了飞向财富的机票,发财致富指日可待了,这显然是幼稚的想法。有的人甚至把它推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似乎只要坚持“价值投资”就能赚大钱。但忘记了“价值投资”也好,“市场投机”也好,其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赚钱,那就不仅是幼稚甚至是有点可笑了。 最近巴菲特因为过早地抛出中石油而使自己至少少赚了100多亿港元,如果巴菲特知道中石油会涨到20港元的话,他无论如何都不会以15港元的价格抛掉——不管他认为内在价值是多少。 当然,你完全有理由说,这种市场过热产生的利润很难赚,如果每次都想赚足这种利润,长期来说是很危险的。但就这笔交易而言,确实是少赚了,就有必要检讨是否有可提高的地方。不能因为这是巴菲特,少赚钱也变得光荣了。毕竟,巴菲特也会犯错。而且巴菲特认为自己能力范围内赚不到的钱,不代表所有其他人都不能去赚。如果不是以实际投资结果为标准,而是以“是不是价值投资”、“巴菲特是怎么做的”来作为判断的依据,甚至以此为自己的投资表现不尽如人意找借口,那就是本末倒置了,对提高自己的投资能力不会有什么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