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奥运关键词:尴尬

[复制链接] 1
回复
77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12-13 10:21: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5年12月9日,不是在奥运会赛场上,12月里,夏季奥运会只有在南半球的

墨尔本举行过几天比赛,但这一天却让奥运会惊出一身冷汗,因为国际足联主席布

拉特宣布要取消超过23岁的球员参加奥运会的规定。在国际足联的强势下,奥运会

根本无法招架,豆腐掉进了草木灰——吹不得,打不得,最终只能就范。好在国际

足联没有实施,不然,奥运会在国际足联又要颜面扫地。

奥运关键词:尴尬

足球世界杯:奥运会算老几
    天下足球,惟我独尊!
    在这个星球上,惟一敢和国际奥委会叫板的,就是国际足联。
    拥有世界上最具影响力赛事———奥运会和世界杯的两大体育组织,从未停止

过明争暗斗,而最后吃下哑巴亏的还总是奥运会。国际足联非但不给奥运会面子,

还在奥运会的逼迫下,以守代攻,创办了世界杯这一顶级赛事,彻底把奥运会晾在

了一边。

奥运会催生世界杯
    奥运会是世界体坛的大检阅,各会员协会均派遣诸项最高水平的精兵强将,显

示实力,搏取佳绩。惟独男足另当别论,参赛各队球员除3人外,年龄均须在23岁

以下。这一不伦不类的规定,致使参赛诸队无法体现本国或地区最高水平,加之有

些协会干脆把奥运会作为挑选人才的良机或练兵场,致使奥运会男足难以引人瞩目

。5届世界杯得主巴西队和足球大国德国队竟然从未问鼎奥运会男足金牌,奥运会

——世界上最高水平的体育竞赛,在足球这里被修改了。
    足球是较早被列入奥运会的项目之一,1900年第二届奥运会上便首次成为正式

比赛项目。然而由于奥运会不允许职业运动员参加,而业余球员又往往不能反映一

个国家的最高水平,到了1928年第9届奥运会,已经连续3届将欧洲一流球队拒之门

外,足球比赛水平大受影响。于是,创办一个新的世界性足球比赛成为普遍的呼吁


    在1929年的国际足联全体代表大会上,主席雷米特主持了举办世界杯的决议投

票,“我们将举办‘世界杯’比赛,所有成员国的队伍将一起分享这一赛事”。

1930年,首届世界杯足球赛在乌拉圭举行,这时刚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29年的

经济危机发生后不久,所有欧洲国家都没有申请派队参加本届比赛。然而,雷米特

先生最终还是说服了4个欧洲国家与其他9个国家一起参加了首届世界杯。这届比赛

在1930年7月1日至30日举行,乌拉圭为之提供了3个赛场。
    不过,世界杯赛事的诞生更使奥运足球陷入困境。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时,竟

无一个欧洲国家对足球赛感兴趣,结果这届奥运会被迫取消了足球项目。这是足球

运动步入奥运殿堂后,惟一一届不进行足球比赛的奥运会。
    职业足球的产生和发展对奥运会的打击,不仅仅是1932年奥运会,但凡奥运会

历史上的足球比赛,许多欧美国家根本无意问津,往往只是派队充数。从1992年开

始,NBA职业球员正式加入奥运会,其他职业体育项目拼命要挤进奥运会。为了振

兴奥运会足球,国际奥运会和国际足联商讨后,作出了允许职业球员参加奥运会比

赛的决定。
    不过为了不影响世界杯的权威性,前任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做出了参加球队

只能派出23岁以下球员参加奥运会,每队允许出现3名超龄球员的决定,打压奥运

足球地位的目的昭然若揭。没有足球赛事不是让人笑话?国际奥委会除了接受没有

半点办法。

世界杯挤兑奥运会
    长期以来,国际奥委会和国际足联这两大组织在奥运会球员年龄限制问题上一

直存在分歧。国际奥委会希望更多的“超龄”球星来参加奥运会,提高奥运足球比

赛的关注率,而国际足联一直想取消让部分23岁以上球员踢奥运会比赛的规定,目

的在于巩固作为世界最高层次体育盛会的世界杯赛的地位。
    2005年,在2006世界杯抽签前夕,双方新一轮的角力又开始了。“从2008年北

京奥运会开始,取消男足比赛拥有3名超龄球员的规定。”是年12月,国际足联主

席布拉特在国际足联执委会上,用非常肯定的语气宣布了这一决定。意思就是,北

京奥运会后,奥运会足球运动员的参赛年龄还要继续下降到20岁以下。
    在国际足联眼里,奥运会足球赛就是世界杯的附庸。
    国际足联在德国世界杯前这震惊世界的一炮,对奥运会的挤压不言而喻!惟一

给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留点面子的,就是布拉特宣布:这仅是国际足联的决定,决

议还要提交国际奥委会讨论。
    这项决定把国际奥委会推到非常尴尬的境地:如果同意,那么奥运会将成为国

际足联的一项“U23世界杯”,奥运会的地位将受到严重挑战;如果不同意,国际

足联将以足球比赛脱离奥运会相威胁。
    布拉特在早前和罗格的过招中,他提出要扩军奥运会女足比赛推广女足运动。

此时奥运会正在“瘦身”,但国际奥委会为了让国际足联不再降低奥运会男足比赛

的规格,只好同意女足参赛队由10支增加到12支。万万没有想到,他们的退让反而

让国际足联进一步紧逼。
    不过,这一次布拉特的提议在国际足联没有最后通过,因为2008年奥运会的足

球预算赛阶段已经开始,临时改变规则,怕会引起麻烦。但从历史上的经验分析,

国际奥委会接受决定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很可能在下一次国际足联大会上,改变就

会发生。
    国际奥委会谁都不怕,就怕国际足联撂挑子单干。
    有什么办法,谁叫足球是天下第一运动呢?国际足联就靠着足球的全球影响力

,虽仅是一个体育单项组织,从来都没把国际奥委会放在眼里。
    当今世界,足球号称“世界第一运动”,但在奥运会上,由于国际足联对参赛

球员的年龄进行了限制,缺乏了很多大牌明星作为看点,它似乎注定无法成为“奥

运第一项目”。
 

市民抵制,奥运会趁机翻身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和抵制结缘,在苏联的带领下,东欧国家纷纷宣布不参

加该届奥运会。更让国际奥委会难堪的是,早在筹办过程中,他们就遭遇了抵制—

—来自美国公众,在近邻蒙特利尔的灰色阴影下,他们实在是不敢买那张单。好在

国际奥委会也足够通融,他们允许了民办,这为他们抵消了市民抗议的尴尬,同时

还开始了一个奥运新时代。

“缺钱”成为现代奥运最大尴尬
    如果现代奥林匹克之父,皮埃尔德·顾拜旦能活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看到

现代奥运会当时所面临的窘境,不知心中会作何感想。1896年,顾拜旦创办现代奥

运会,目标是恢复古代奥运会最崇高的传统。那就是将世界各地的业余运动员汇集

到一起,为了对体育的热爱和参与精神而竞争,它是超越功利的,超越政治的,超

越民族主义的,更与金钱、利益无关。
    然而,现代奥运会走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缺钱”竟然成为现代奥运最大

的尴尬。举办奥运会就意味着举办城市财政亏损已经成为“传统”: 1972年,慕

尼黑奥运会支出10亿美元,超出预算十倍;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花费超过20亿

美元,市政府濒临破产;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斥资高达90多亿美元,有出无进。
    巨额的投资,沉重的债务,令后来者望而却步,等到申办1984年奥运会被提上

日程的时候,候选城市一个个退出申办,洛杉矶成了惟一的申办城市。一旦洛杉矶

也退出,现代夏季奥运会将有可能在公元1984年画上句号。
    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多次亲赴洛杉矶游说,希望洛杉矶能承担这次

奥运会的举办,最终洛杉矶答应了,1978年10月,正式获得了第23届奥运会的举办

权。
    然而一个月后,洛杉矶市议会通过市宪章修正案,禁止动用公共基金筹办奥运

会,同时,许多洛杉矶市民因为担心成为第二个蒙特利尔,公开反对举办奥运会,

美国联邦政府明确表示不会给洛杉矶奥运会举办提供任何资金援助。无奈之下,洛

杉矶市向国际奥委会申请,希望能允许由私人企业筹办奥运会。

旅游公司老板出面筹办
    根据《奥林匹克宪章》第五条规定,奥运会应该由“一个经本国国家奥委会批

准具有申办资格的城市主办,”而不是由国家或者个人承办。然而奥运会财政困境

迫使这条规定第一次失效了。而洛杉矶奥运会也将作为民办奥运会被写入现代奥林

匹克运动的历史中。传统的失效意味着一个新空间的打开。这个改变对洛杉矶来说

,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到一个合适人选,担任洛杉矶奥组委主席;此人要能够建立一

套新的运行机制,成功举办洛杉矶奥运会。为此,他们特别成立了寻找委员会。
    这时,一家名为科恩·费里国际公司的猎头公司向这个委员会推荐了一个人,

彼得·尤伯罗斯。这个名字除猎头公司外,没有人听说过,对当时的所有人来说,

这个叫做尤伯罗斯的人只是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
    直到他成功组织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出现在开幕式聚光灯下的时候,人们

才真正认识了他。作为当年《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荣登时代周刊封面时,人们

才在媒体上读到了关于他的故事:
    46岁的尤伯罗斯是一个讲究独立思考的人,商业经营眼光独到。1978年,41岁

的尤伯罗斯已经拥有了一家年营业额3亿多美元、全美排名第二大的旅游公司。
    然而,如果没有洛杉矶奥运会,他也许一生都会过着富有而平静的生活。当时

曾有记者查阅了十七年来的《洛杉矶时报》,发现只有一处提到了尤伯罗斯和他的

旅游公司。可是这家声望良好的猎头公司坚信,尤伯罗斯是洛杉矶奥组委主席最合

适的人选。
    1979年秋天的一个下午,科恩·费里国际公司的诺姆·罗伯茨找到尤伯罗斯,

劝说他成为洛杉矶奥组委主席的候选人。当时在他的文件夹里已经有200多份申请

表了,而他看中尤伯罗斯有两个理由:第一,奥组委主席必须有体育运动背景,并

且爱好体育。尤伯罗斯曾经参加过奥运会水球比赛的预选赛,并因为打水球,他的

鼻子曾5次受伤。第二个理由很现实也很重要:尤伯罗斯具有白手起家的能力,有

过将一个小公司发展成为成功的大公司的经历,他们就希望能找这么一个人从零做

起,将奥组委建立起来。听到这番劝说,尤伯罗斯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拒绝,面对个

人收入大大减少和一个结果难料的大风险,谁又会欣然接受呢?更何况尤伯罗斯肯

定会想到,自己支持禁止运用公共基金举办奥运的市宪章修正案,并投出赞成票,

现在再来出任奥组委主席未免有些滑稽。但是,猎头公司的反复劝说还是让尤伯罗

斯动了心。

从100美元到2.5亿美元
    1979年,尤伯罗斯正式担任了洛杉矶奥组委的主席。9个月后,他卖掉了自己

的公司,并拒绝了奥组委发给他的薪金,成为洛杉矶奥组委的一名志愿者。尤伯罗

斯随身带着一个装着几份文件的纸箱开始了在洛杉矶奥组委的工作,而当时的洛杉

矶奥组委就更是一个有名无实的皮包公司,没有员工,没有电话,甚至没有一间办

公室,尤伯罗斯从自己口袋里掏出了一百美元为洛杉矶奥组委在银行开了一个账户

。就是这个尤伯罗斯自掏腰包创立的账户,在洛杉矶奥运会结束时,账户上的数目

由100美元变成了2.5亿美元。
    起步之初,尤伯罗斯托朋友为奥组委找了间办公室,而就在奥组委开始工作的

第一周的一天早晨,尤伯罗斯和他不足十人的团队被房东锁在了办公室门外,他们

站在门外听着里面的电话铃声不停地响着,却进不了门。和洛杉矶城的许多人一样

,这位房东对这次在家门口举办的奥运会没有信心,他认定这几个号称是洛杉矶奥

组委的人最终会交不起房租。

办奥运:加拿大十年怕井绳
    加拿大已经举办过夏季和冬季的奥运会,不过这个世界各族人民大团结的盛会

,却给这个国家留下了尴尬和无奈。蒙特利尔夏季奥运会真是为害不浅,美国人据

此反对奥运会,在加拿大人心中更是种下了恶果。1976年的奥运会亏了钱,蒙特利

尔市民至今还在为其还债。
    但加拿大人还要试图举办奥运会,2001年多伦多在与北京竞争的最后关头落马

,之前其市长的一句带有民族歧视倾向的言论,惹恼了奥委会的非洲执委成为了报

纸上的热点新闻。结果产生,那天各大报纸的头版几乎都被五星红旗和中国人的笑

脸占满了。
    机会又来了。温哥华市又提出2010年冬季奥运会举办权的申请,经省政府研究

决定给予支持。这不仅是为了那几万个就业机会,也是为了给这持续低迷的经济注

一强心剂,刺激其早日复苏。申办过程很顺利,看起来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随着欧洲的几个最强的竞争对手的提前退场,温哥华有理由相信自己是最强者。
    申办广告打出来了,曾经搁浅的工程计划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始筹划,有关经济

复苏的猜测也遍布街头——一副踌躇满志,舍我其谁的架势。
    趁着这股热乎劲儿,奥委会的评审委员们来到了这里进行摸底考察。硬件上估

计不会有问题,那么看看市民的支持率如何。结果出来后令人大吃一惊:在被抽样

调查的市民中,有将近46%不支持申办冬奥会!冷冰冰的数字印在报纸上,奥委会

的委员们大概也想不通怎么会是这样的结果。临走时扔下一句:如果下次抽样调查

有超过半数的市民持反对意见,我们会考虑取消温哥华的申办资格。
    这种事让人匪夷所思,这种说“不”来得难以置信——这种“好事”竟然有这

么多人不当回事儿?
    后来经过媒体分析,持反对意见的市民大多基于几种心理:一是蒙特利尔“噩

梦”后遗症的影响,一旦赔了钱,只能自己掏腰包往窟窿里添,邻居省份不可能帮

你还这个债;二是出于对环境影响的考虑,奥运会必然大兴土木工程,这对以拥有

最美丽的自然环境而自豪的温哥华人来说是得不偿失的行为;三是出于对安静生活

的考虑,奥运会期间必然有大批的运动员和游客云集于此,这些人带来的环境嘈杂

和物价的上涨等等将会影响到市民的正常生活;四是有没有奥运会无所谓,现在的

生活很好,不需要奥运会来刺激,没有的话可能会更安全。
    看来这反对的理由也是同样的合情合理,诚挚温暖。民间的意愿不可忽视,支

持派和反对派的力量的消长可能会左右申办活动的结果。这个时候,申办委员会的

官员向市民保证:决不动用纳税人的钱来搞申办工作,申办期间发生一切费用均来

自私人捐助。这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一些反对者的敌意。
    还好,温哥华最终以微弱优势赢得了2010年冬奥会的举办权。

巴黎奥运会成为龙套
    现代奥运会举办初期,世界博览会在全世界的影响甚大。因此,顾拜旦就想利

用1900年世界博览会在巴黎举行的机会,让奥运会同时举行,借博览会来扩大奥林

匹克运动的影响。然而,他的这个如意算盘算是打错了。不但他本人被巴黎方面架

空,而且奥运会也不再是人类追求梦想的高尚聚会,而成了世界博览会大戏下的一

个龙套。
    法国政府接管了奥运会的举办大权后,把顾拜旦安排到了不起眼的组织委员会

里,而把奥运会的会务交给了博览会的主要负责人阿夫雷德·皮卡尔,让他身兼两

职。阿夫雷德·皮卡尔是一个不热心体育的人,对顾拜旦提出的奥运会筹备方案,

淡然置之,甚至不屑一顾。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博览会上,而对奥运会的比赛项目、

日程、场地等均无周密的安排,另外,他也懒得去花巨款兑现博览会当初建设体育

场的承诺。顾拜旦竭尽全力,多方游说,但一无所成,没有人认可与同情他。后来

,他甚至实际上被挤出了领导班子。顾拜旦在日记中道出了他内心的愤慨和苦恼:

“世界上有一个对奥运会非常冷淡的地方,这就是巴黎。”当地人甚至不再热衷于

议论奥运会。在广告和宣传资料上取而代之的新概念是——“国际锦标赛”,甚至

连报刊、杂志都沿用了这个概念。
    世界博览会体育部门的官员们把巴黎奥运会作为世界博览会的小节目,在世界

博览会的宣传资料上把划船比赛列入“救生用品展览”的内容;把自行车比赛划归

“车辆展览馆”;田径比赛是在“提高工人的思想与道德”标题下进行的;“钢制

品”一栏中提到了少许关于滑冰的文字。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要把奥运会当作为博

览会宣传的手段。顾拜旦听闻此讯,几乎气得快要吐血,却又无能为力。
    顾拜旦眼睁睁地看着巴黎奥运会以令人啼笑皆非的方式进行着,他恨自己没有

扭转乾坤的力量,但也无可奈何。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他骑着三轮摩托车,神情悲伤

地赶往距离很远的各个比赛场观看比赛。他这样评价1900年巴黎奥运会:“动机本

来是好的,但结果却不是奥运会了。他们利用了我们的事业,并且毁坏了我们的事

业。”可以说顾拜旦的这句话承认了这届奥运会是一届变了味的奥运会的事实,奥

运会成为博览会的附属品、宣传品,偏离了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目标。

2012年奥运会会徽的尴尬
    2012年奥运会还是五年后的伦敦,但关于这届奥运会的一些事情已足够我们大

书一笔。今年6月份,伦敦奥组委公布了他们的2012年伦敦奥运会会徽。但公布后

的反响非常糟糕,国际公众一片轩然大波,让伦敦奥组委的脸面很是挂不住。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这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标志,反映了2012伦敦奥运

的精髓。”显然这只是一句客套话,这句话在他的任期内我们可能还会听很多遍。

力挺这个会徽的政府部门大有人在。但是,众多的反对派蜂拥而出,有的甚至对这

个花费了政府80万美金,并由伦敦知名的品牌设计机构沃尔夫奥林斯设计出来的标

志非常愤怒。连伦敦市长肯·利文斯通也公开表示不满,称设计“糟糕得像一场车

祸”。
    在奥运会会徽公布48个小时后,一位名叫乔纳森·艾利斯就发布了一个在线电

子请愿书,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发布了他们对此标志严厉的指责,甚至很多人

都留下了“垃圾”这样的言词。一时有几万名网友签名,他们发出了要求更改这个

标识或更换伦敦奥运会会徽的强烈呼声。埃利斯在请愿信中说:“我认为这个标识

令人尴尬,它以最糟糕的方式展现了英国的形象。”
    一些博客上公开发起的请愿书:我们,这些签名者,呼吁英国奥林匹克委员会

改变并废弃公布的这个可笑的伦敦2012年的会徽。希望用伦敦申奥时的标志代替这

一“可笑至极”、“丑陋无比”的标志。
    在此之前,2012伦敦奥组委已将以新会徽为主要载体的宣传片视频从其官方网

站上取消,因为这个标识的动画设计不断闪动,造成有人在看了这段宣传片后突发

癫痫症。
    BBC记者说,伦敦奥组委曾在公布新标识后将一个宣传片的视频放在其官方网

站上。在这段视频中,人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画面:一辆汽车东倒西歪地驶进水池

,汽车溅起的水花组成多彩的标识图案。
    伦敦奥组委发言人说,这段仅长4秒的宣传片还是引起了争议。
    还有一些人对于2012伦敦奥运会标志设计的一些非常有趣好笑的评论:有的说

这个标志就像是不高兴的时候拿个酒瓶子砸破电视机的效果;有的说这个标志并没

有体现出奥运精神,它更多的是让人感到困窘而不是骄傲。

沙发
发表于 2007-12-13 13:59:48 | 只看该作者
太长了...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