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彼得德鲁克震撼了一生的七次体验
我时常会收到这样的问题:中国会不会诞生“德鲁克”?用德鲁克的话来回答,应该是会的,他曾经肯定地说:管理学家是不能进口的,中国要培养自己的管理学家。基于这样的提问,我思考的是德鲁克之所以能成为“德鲁克”,原因何在?我想,影响德鲁克的七项体验及他的自我管理,是不得不说的故事。
第一项体验:追求完美。18岁的德鲁克听到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一出歌剧《福斯塔夫》。是晚,他完全为这出歌剧所震撼。当年威尔第已是80高龄的老人了,他的一段话:“在一辈子的音乐家生涯中,我努力追求完美,可惜一直失之交臂。我有责任要再试一次。”这在德鲁克脑海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第二项体验:上帝看得见。古希腊著名雕刻家菲狄亚斯被委任为雅典的帕德嫩神殿制作雕像,但当菲狄亚斯向雅典市府索取薪酬时,会计部不愿意付款,他的说辞是:“这些雕像站在神殿屋顶上,而且位在雅典山丘的制高点,除了雕像的正面,我们什么也看不到。可是你却要我们申请整个立体雕像的费用,就连没人看得到的背面也要算钱。”
菲狄亚斯反驳说:“你错了,上帝看得见。”德鲁克又再度深受震撼。就算只有上帝才会注意到,我也必须追求完美。(德鲁克是位保守的基督徒)
第三项体验:终生学习。德鲁克在德国法兰克福商报担任记者,必须写到许多主题,所以决定在更多的领域进行涉猎,以成为一位称职的记者。后来渐渐发展出一套系统来,每隔三四年,会挑选一项新主题加以研究,不论是统计史、中世纪史、日本艺术或经济史,或许花上三年时间还无法精通该项主题,但至少足够让他有基本的了解。这不但让他累积了相当可观的知识,也使他能督促自己保持开放的态度,来面对每一种新学科、新方法;对每个新的研究主题,都能做出不同的假设,并应用不同的方法等。
第四项体验:定期检讨。这是来自总编辑的启示。当时那位总编辑年近五旬,不厌其烦地培训编辑,并树立纪律,他每周会跟每位编辑讨论一周来的工作表现。每年在春节后和6月暑假前,还会利用周六下午和周日全天,来谈前半年的工作状况。他的谈话逻辑总是:首先提到那些事做得不错。其次,指出表现未必很好,但已尽力去做的事。接着,检讨不够努力的事。再者,毫不留情地批判做得很糟,或是根本没做到的事。最后两小时内,规划未来6个月的工作:该专注做哪些事?该改善哪些事?该学些什么?会后编辑们需要一周写一份报告给他,说明了自己未来半年的工作与学习计划。
德鲁克从那时候起,每年夏天都排两周时间,检讨前一年的工作,按照这五点去贯彻,就他自己的顾问、写作和教学等方面,排定未来一年的工作优先顺序,即优先与优后。
第五项体验:资深合伙人的启发。德鲁克在英国的一家私人银行任职,起初,他只替两位年青的合伙人做事,但工作3个月后,创办人弗里德伯格把他叫进办公室说:“你刚进到公司时,我不太看重你,现在还是一样。不过,你比我想象中还要笨,而且比你职位所需的水准还要笨得多。”由于那两位合伙人每天都把他捧上了天,听到创办人如此说,简直让他愣在当场。
后来这位老绅士说:“我晓得你在保险公司的证券分析做得很好,但如果我们请你来做证券分析,那么让你待在原公司就可以了。我们现在起希望你做合伙人的秘书”当时德鲁克有些生气,但也知道他讲得有道理,之后,德鲁克完全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和工作,现在他有了新职务,该怎样做才能让自己发挥效能?每次他所得到的答案都不太一样。
第六项体验:反馈比较法。德鲁克研究发现两大宗教组织:南方天主教的耶酥会以及北方基督教的喀尔文教派。两家成功都归因于善用反馈比较法,做任何事时,先把预期的成果写下来,9个月后,再把实际的结果跟当初的预期做个比较。德鲁克善用此法达50多年,由于自我检验,才看清自己的长处,从而得到发展,这是终生学习的关键。
第七项体验:熊彼特的启示。1950年1月3日,德鲁克跟随他父亲去拜访知名的经济学家熊彼特,66岁的熊彼特誉满全球,当时仍在哈佛大学教书,同时在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的职位上表现活跃。杜老先生笑着问道:“你现在还会提到,希望后人怎样记得你?”熊彼特听了放声大笑,德鲁克也跟着笑了起来。(因年轻时的熊彼特希望有人记得起他曾是欧洲最伟大的情圣、最伟大的骑师,或许,也是全球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熊彼特回应:“是啊,对我来说,这个问题还是很重要,但我现在的回答可不一样。我希望人们会记得,我是将好几位聪明的学生调教成一流经济学家的老师。”接着又说:“你也知道,以我现在的年龄,已经能体会到,光让别人记得你的著作或理论还不够,除非你能让其他人的生命因你而有所不同,才算真的有所作为。”采访后的第5天,熊彼特与世长辞。
德鲁克从中体会到三件事:
一、自己希望让后人记得什么?
二、这种看法应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随着人的成熟程度与外在世界的变迁而改变。
三、让别人的生命因你而有所不同,是值得让后人回忆的事。
我们不是德鲁克,也永远都不是,但是可以透过七项体验的启示与教旨,让自己变得“不一样”,笔者二十多年来身体力行,确实成效很好,你不妨一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