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上下五千年:中国大学生求职史

[复制链接] 3
回复
79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11-15 23:11: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与重视教育密不可分。培养大学生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大抵从西周就开始了。但这大学生培养出来,总得有个干的,这饭碗怎么找呢?笔者遍览典籍,什么《中国高等教育史》、《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中国教育制度通史》……总算是鼓捣出了一个中国大学生的求职史。

【西周】

这西周的大学,称“辟雍”,就是现在北京国子监里那座大房子的名字。辟雍由西周的中央政府管理,又称“官学”,相当于公立大学。学校的学生都是奴隶主贵族子弟,学校的教育目标就是要把他们培养成管理国家的政治、军事精英。显赫的出身,明确的目标,使得他们根本就不用考虑学校毕业之后做什么,国家统一给分配了,而且一分配直接就是高级干部。

代表人物:姬诵(周成王) 

去向:周中央政府,旋任周国国家领导人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23:12:27 | 只看该作者

【唐】

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辉煌的年代,发达的政治经济也带来了高质量的大学教育。那时候,大唐教育部——国子监直属的高校就有六所,分别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前三所相当于本科,学生大都为官宦子弟;后三所则为专科,主要为官府培养专门技术人才,一般人也可以读。

此外,还有隶属其他各部委的学校若干,如直属门下省的弘文馆、直属祠部的崇玄学、直属太医署的医学等等。

然而,那时的学校,除了专科之外,都以培养当官的为目的,而唐代要当官又以科举为唯一路径,所以广大毕业生还得参加这个始创于隋代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上大学相当于上了个考试加强班。白居易、王维等人都是这么当上了国家干部。

而这一选拔官员的办法,一直持续到了清末,历代(除了元代)大学本科毕业生无不如此,一考便考了1300年。

代表人物:王维

去向:大唐国务院副总理(尚书右丞)兼自由撰稿人

 

【宋】

宋代大学大抵依袭唐制,毕业生找工作唯科举一途。专科方面又新加入了武学和画学,相当于军校和美术学院,军校毕业生一律定向分配基层部队。

代表人物:张择端

去向:大宋中央美术学院(国子监画学)留校任教

 

【元】

元朝的统治者最初不重视知识分子,有“九儒十丐”之说,大学毕业生一下子变成了“臭老九”。后来中央开始重视教育,但是隶属中央的大学也有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之分,广大汉族学生一下子成了“中央民族大学”的毕业生。

虽说元代大学毕业生包分配,但在当时民族不平等的政策下,汉族学生分配的还是要比蒙古族学生差不少,同等情况下,蒙古族学生是六品,汉族学生就只有从七品了。

代表人物:不忽木(回族)

去向:元帝国监察部副部长(御史中丞)

 

【明】

明代在专科教育方面又有了新举措,创立外国语大学——四夷馆,专门培养翻译人才。当时国家缺少外语人才,所以毕业生根本不用发愁找工作,很多人都成了郑和的翻译,随同他代表大明出访国外。

此外,中央还设立了阴阳学,相当于天文学校,专门培养天文、气象、编印历书的人才,这样的毕业生同样是好女不愁嫁。

代表人物:海瑞

去向:大明帝国监察部部长助理(右佥都御史)

 

【清】

清代的大部分时间,大学教育与明代大体无异,但外国语大学又新设了俄语专业,天朝外交需要嘛。

而等到洋人打进来之后,中国大学的发展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从以京师同文馆为代表的语言学堂开始,到以福建船政学堂为代表的技术学堂,再到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学堂,如天津水师学堂,这一类官办学堂,为中国培养了最早的一批喝洋墨水的人才,而他们也全部由政府分配到各个职能部门,不愁就业。而与此同时,官派的留学教育也开始了,这些人,更是天之骄子,大都奋战在大清国的洋务战线上,詹天佑、唐绍仪等人均是如此。

到了戊戌变法之时,京师大学堂成立,这里毕业的学生都给进士出身,也算是中国特色了。

代表人物:

前期:范进 

去向:大清国广东省政府公务员

后期:邓世昌 

去向:大清国北洋舰队

 

【民国】

辛亥年革了皇帝老儿的命,大学摇身一变成了现代大学,这时候的大学生,虽没了贵族背景,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前途。那时候三千人里才有一个大学生,都抢着要呢!抗战之前,像清华、北大的毕业生,政府有规定,起薪得80块大洋,少了不行!要知道,当时一个黄包车夫一个月挣两三块大洋,就够养活全家了。

不过,时事动荡,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饱经磨难,大学生亦是如此,接连不断的战争,也断送了他们的职业前程。

 

从西周一直说到民国,在绝大多数时候,大学生似乎都是稀缺的资源,都是不愁前途的香饽饽,甚至在十几年前,找工作对大学生都不是问题,反正国家给分配,去哪做什么由不得我,索性也就不想了。

而到了如今,是因为扩招也好、因为经济发展也好,毕业分配制度早已不再,我们自己掌握了自己的未来,而未来是什么样的,同样靠我们自己。哥们儿们,加油吧!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23:12:11 | 只看该作者

【秦】

秦始皇是个人物,灭六国,大一统千古留名,但对于秦代的大学生来说,却不啻为一次灾难,他们还没毕业,就被统统刨坑埋了。

代表人物:儒生460名

去向:咸阳郊外某大坑

 

【汉】

虽说秦始皇那时候埋了学生,烧了教材,然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大秦不但没有“三世乃至万世而为君”,反被高祖刘邦绝了后。

这不读书的老刘创立的大汉,反倒是颇为重视教育,及至汉武帝之时,公羊学专家董仲舒博士力倡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创立了太学。从此汉代的大学教育有了巨大发展,到东汉末年,太学中在读学生已经有3万多人。

太学生毕业时要参加考试,考试通过,即可毕业并授予官职,相当于参加公务员考试。不过,也有一些才华平庸的倒霉学生,一直考到六十几岁还没有及格,仍然待在学校里当学生,不过他们都由国家供养,衣食无忧,还可以带家眷一同来住,纵然是挂一辈子的科也不用发愁啊。

代表人物:班固

去向:大汉国家档案局局长(兰台令史)

 

【魏晋南北朝】

这又是一个群雄割据,动荡不安的年代。正规的大学教育也随之凋敝,倒是冒出来不少民间科学家。文化人大都是高干子弟,不务正业,都跑竹林里去大谈玄学,有了名气的七个学术明星便叫作“竹林七贤”,一时引领了社会风潮。

代表人物:嵇康

去向:无业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23:11:52 | 只看该作者

【春秋战国】

在这个诸强杀伐的年代,中央政府形同虚设,公立大学也随之灰飞烟灭了。与此同时,各路私学却是方兴未艾,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民间专业培训班相继开张,平民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其中,孔先生开办的私立曲阜大学堂,招生规模达三千多人,学术新秀七十有二,实力最为雄厚。

然而,那时候就业压力着实比较大,私学又不管分配,所以他们大都一毕业就失业,不得不周游列国,投奔诸侯,成为“食客”,久而久之,这食客也成了一种混饭的职业。当然,也有自谋出路混的好的,像孔先生的得意门生子贡,不但是鲁、卫两国的高级干部,还自主创业,富得流油。

代表人物:端木赐(子贡) 

去向:鲁国国务院总理(鲁国相)兼知名民营企业家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