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分享][讨论][转帖]就业指导:面试中的体态语言艺术及应试风格

[复制链接] 5
回复
170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8-31 16:57: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节 面试中的语言艺术

  口才不是人生来就具有的,是需要经过后天的努力培养的。进行口才素质培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不仅对面试成功,而且对开展工作,甚至人的一生都有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口才是取得面试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国家公务员应具备的素质。

  一、口才素质的基础
  德、识、才、学是口才家必备的四要素。德、识、才、学四要素奠定了口才的基础。所以当你在向口才家这个伟大的目标进军时,必须“浇筑”好德、识、才、学这四大支柱。德是口才的灵魂,识是口才的方向,才是口才的核心,学是口才的基础。
  德、识、才、学四者之间,学是基础。“语言取决于学问和知识”。学可以丰才,可以增识,可以益德。
  口才是一个人德、识、才、学的试金石。如果你想步入口才家的行列,就得不断拓展眼界,吸收知识,不断调整思路,活跃思想,不断用智慧和艺术的雨露来滋养自己。

  二、口才是知识的积累
  1.知识积累的意义
  口才的实质,就是对自身诸种能力、素质的综合发挥,当然也包括对自身知识积累的综合调动。知识积累人人都有,只不过多与少、精与粗有所不同而已。正因为口才是一种调动知识的综合技能,因此才“积之愈厚,发之愈佳”。每个人知识积累的成分不同,以及调动知识时手段的差异,是形成一个人的表达风格、表达水平迥异于他人的内在原因。
  作为一种对综合能力运用的口才,首先要有讲话的内容,亦即知识。当前,很多渴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人,都不太懂得知识积累是口才学习入门的“敲门砖”,没有养成勤于积累的习惯,这样当然难进口才之门。许多时候,口才不佳并不在开口表达之时,而是在开口之前。这是因为知识底蕴的不足,知识储备的贫乏,一开始就限制住了表达者的思路和视野,使表达者不能浮想联翩、思绪万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不能很好地发挥调动的才能,这就削弱了表达者的才情,使表达者丧失了说话的兴味,语言表现力也随之降低,说出的话自然就显得平庸、空洞。
  知识积累可以丰富口语表达的内容,可以使口头表达更加准确,可以使口语表达更加生动。
  2.知识积累的途径
  (1)观察体验,从生活中直接积累生动的“活”知识。
  (2)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查。
  (3)阅读,从书籍中积累知识。

  三、面试答辩中的口才艺术
  面试答辩离不开语言,因为答辩必须用语言来回答试题或考官提出的问题。答辩语言运用得好坏,直接关系到面试的成败。因此,掌握面试答辩的语言艺术,对于答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谈话时若无特殊情况不可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即使是有某种原因,也要以适当的方式。在面试时,讲话不可有太多的手势语或口头禅,让人看了或听了不舒服。普通话应力求标准,不可讲错字或念错字,方言最好不用。若是外企单位,还应做好用外语面试交谈的准备。不要以自负的方式、语气说话,即话不能说得太满,当然也不必太谦虚。
  1.准确地选用词语
  词语是造句的基本单位。词语选用得好,句子就会造得严谨而又优美。因此,在面试答辩中要特别讲究词语的运用,词语运用得好,就会增强答辩的表达效果。
  2.恰当地运用语句
  面试中怎样才能恰当地运用语句呢?应试者在答辩中除了恰当地选用词语外,更要恰当地运用语句。因为应试者要针对试题或者提问答辩,必须运用一系列的语句,才能切中题旨,阐明自己的思想。如果语句运用不好,那么就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答辩效果。
  (1)根据答辩内容需要,适当选用短句。
  所谓短句是指用少量词语组成的句子。这种语句的特点是简单精练、言简意赅、富有力量,同时又易于被人接受。在答辩中根据内容的需要,适当地选用短句,必然能收到理想的答辩效果。
  (2)根据答辩内容需要,交错运用长短句。
  面试答辩中要回答一些复杂的问题,而要回答这些复杂的问题,单纯地选择短句,难以完整地表达思想。因此,应试者可以根据答辩内容的需要适当地选用一些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同样可以收到好的答辩效果。
  (3)根据答辩内容需要,适当运用假设复句。
  应试者往往运用假设复句阐明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表达自己的立场。前一分句提出一种假设情况,后一分句说明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结果,这种复句叫假设复句。假设复句常用的关联词语是“如果……那么”、“只要……就”、“即使……也”等。这种假设复句的特点是,两个分句之间具有制约关系,即前一分句是后一分句结果出现的条件,正是这种假设复句的两个分句之间存在这种制约关系,因此,这种复句既可以阐明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也可以表达对事物某种规律性的预见;既可以揭示深刻的哲理,也可以表达坚定的立场。由于假设复句具有这些作用,因而已在竞争上岗答辩中被广泛使用。
  在答辩中使用假设复句,必须注意两个分句之间必须具有制约关系,即前一分句出现的情况必然是后一分句产生的结果的充分条件;后一分句的结果不可能产生,那么前一分句的情况也不可能出现。如果不具有这种制约关系,那么这个假设复句就不符合实际,如果在答辩中使用,就会削弱答辩的力量,甚至还有可能使答辩成为无效的答辩。
  (4)根据答辩内容需要,适当地运用修辞手法。
  应试者在答辩中所运用的是议论的表达方式,这是因为答辩这种形式决定了必须运用这种表达方法。一般来说,议论的表达方法不如叙述、描写等表达方法那样生动形象。但是为了增强答辩的表达效果,根据答辩的内容,适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也是必要的。

6
 楼主| 发表于 2007-8-31 17:02:03 | 只看该作者
  (三)坦率真诚
  如果考生本来就性格坦诚、直率,那么完全可以抛开面试技巧,拒绝“包装”,以自己的真实面目出现在考场上。这种面试风格有时能以考生的真诚而从众多考生的世故老练中凸显出来,给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们谈了很多诸如形象设计等来“包装”、“修饰”考生在面试考场上的形象。——这似乎与真诚相矛盾,其实不然,不管考生怎样“包装”自己,都是基于“扬长避短”,并没有虚假和欺骗在里面。
  真诚,首先要实事求是。以诚实的态度展示自己。演员宋洁报考中央戏剧学院未被录取,之后她又报考青年艺术剧院。考官看过她的材料后,故意问她是否由于没考上戏剧院才来报考青艺的。在考官的印象中,一般考生在被问到这个问题时,总是多方加以解释,因此当宋洁坦率地说:“嗯,正因为没考上,才想到这儿来碰碰运气!”考官立刻对这位诚实的姑娘刮目相看了。
  诚实之外,考生还要用自己率真的性情、真诚的情感表露,与考官进行情感交流。
  一次考官询问某考生为什么本科学习成绩平平,是否也赞同“及格万岁”。这位考生平静地说:“我自小父母双亡,只有爷爷姐姐与我相依为伴。在党和政府以及众多热心善良的人的帮助下,我才能够长大成人。考上大学后,为了不再给所有关心我的人添麻烦,我坚持着各种社会实践,用自己的双手扶助自己完成学业。成绩不好,是我本科生活中的最大遗憾,但我想只要我有足够的时间,甚至只要有普通学生的一半学习时间,我相信自己的学习成绩一定能非常优秀。”这位考生并未以自己的坎坷经历去谋求考官的同情,真正感动考官的是他身处逆境却不气馁,顽强奋斗的精神。他的自强不息、他的自信,在他真诚的话语中坦然流露。
  不事雕饰、朴实无华的形象有时能起到任何交际技巧起不到的作用。这正如古人所说:“物性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四)幽默诙谐
  无论在哪里,幽默的人都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谁都会相信一个谈笑风生,幽默风趣的人精明强干、精力充沛。
  面试同样如此,考场上也可以有亲切随和、活泼风趣的气氛。有位考生应试某市文化局的一职位时,被问及是否知道本市地方志上记载的某名人的雅事,该考生不甚了解,就坦然作此回答,然后幽默地补充了一句“相信几百年后拿我做面试考题,不会难倒考生。”考官们被他的俏皮所吸引,就淡化了他没能回答出问题的窘迫——而这才是他对考官所提出问题的确切应答。

  (五)简洁明了
  开门见山,有话直说,通俗易懂、口齿清楚、表述准确,不过分讲究和刻意加工、不卖弄学问、不拐弯抹角,这些简洁的语言风格同样具有相当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当考生以简洁明白的语言,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时,考生的老练和稳重的形象就树立起来了。简洁可以反映于考生的仪表,也可反映于考生的言谈。我们时常能体会到,一个满嘴“名家名言”,谈话中术语、名词满天飞的人,有时还没有那些语言朴实的人表达得深刻。这就是藏巧于拙、大巧若拙的面试艺术。

  (六)严谨缜密
  谨慎是原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对青年科学工作者的期望。面试中尽管要求考生张扬个性,充分发挥,但适当的谨慎还是必需的。没听清、没听懂的问题完全可以请考官重复一遍,而不要急着回答。自己不懂的或懂的很少的,就不要拿来自我炫耀了。
  这里有一段面试考场上的问答:
  考官:“你是学中文的?”
  考生:“对,除了中文专业,我还辅修了一些管理学的课程。”
  考官:“你认为你的专业知识能用在这个职位上吗?”(国家环保局计划司——编者注)
  考生:“环境保护是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我平时自学了这方面的很多材料,如环境噪音监测等等。”
  考官(上身前倾,很感兴趣):“唔?你可不可以谈一谈我们日常生活中什么样的声音算是噪音呢?”
  考生:“这个,……噪音不就是很吵的声音嘛,……”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看得出,考生不谨慎的言行会自断退路下不了台。
  另外考官提出的有些问题可能略显刁钻,或者似是而非,有的问题背后隐藏着考官的真正意图,这些都需要考生以冷静的态度,谨慎思考后,再做回答。也许这就是对考生的“应变性”、“机敏性”等的测评。

  (七)热情主动
  考生面试时主动积极,礼貌大方,热情地与考官们进行交流,会使自己易于被考官接受和喜欢。
  但考生的热情要有度,开放自己的精神空间也要有度,考生的角度使其必须和考官保持一定距离。如果考生与考官过于亲密,容易让人产生动机不纯或交际态度不稳重的看法。有些考生想与考官“见面熟”的急于求成的愿望是不合理的。既要主动接近,又要保持一定距离,这就是“热情”的含义。

  (八)保持自尊
  面试中,最好不要让主考官鲜明地意识到:“这个人在试图讨好我。”其中原因很简单,不妨设想,现在你代表着某单位去作面试官,你愿意为自己单位招录一个唯唯诺诺、毫无主见的人吗?社交自尊的定义是,一个人在紧张的人际状态中维护自我的能力。高社交自尊的人懂得,在交际中,尊重他人的同时亦要坚持自我的力量。面试中,低社交自尊的人过于敏感,他很容易就想到了“坏了,进入僵局了”,而一旦陷入这种自己设定的社交紧张状态,低社交自尊的人可做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否定自我,讨好别人,尤其是要讨好有权势的人。
  下面这32道题可以测定你的社会自尊。请认真阅读每一题,如果你认为题中描述符合你自己,请打1分;如不符合,请打-1分。
  1.除非别人先对我讲话,我一般不会自己先开口。
  2.我认为我很自信。
  3.我对自己的外表很自信。
  4.我是个善于交际的人。
  #5.在人群中,我很难想出得体的话题。
  #6.在人群中,我通常去做符合别人需要的事,而不是提建议。
  7.在我与其他人观点不同时,我的观点常占优势。
  8.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有意于左右局面的人。
  9.其他人看得起我。
  10.我喜爱社交聚会,只是愿意和别人待在一起。
  11.我很留意别人的脸色。
  #12.我似乎无法让其他人注意我。
  #13.我不愿意对他人负太多责任。
  14.一个有权势的人接近我时,我感到很舒服。
  #15.我认为自己优柔寡断。
  16.我对自己的社交才能毫不怀疑。
  #17.我认为自己在社交上很笨拙。
  #18.我常常发现,如果与其他人的看法相冲突,我很难维护自己的观点。
  19.我很愿意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有个性的人。
  20.如果我在某委员会供职,我很乐意管事。
  21.我常期盼在我所做的事上取得成功。
  22.与地位比我高的人打交道,我感到很舒服。
  23.我对自己的社交举止很自信。
  24.我感到我有把握与我遇到的任何一个人接近并打交道。
  25.我喜欢在人群中周旋,并热衷于寻找社交接触的机会。
  26.我认为自己很快乐。
  27.我喜欢面对一大群听众。
  #28.当我见到陌生人时,我常常会想到他比我强。
  #29.对我来说,开口同陌生人交谈很困难。
  30.在社交环境中,我感到很踏实。
  31.当必须要做出决定时,人们会很自然地转向我。
  32.我喜欢对其他人施加我的影响。
  如果得分为正,则说明你是一个高社交自尊者,如果得分为负,则说明你是一个低社交自尊者。如果,你不希望让你的低社交自尊影响自己在面试中的得分,或者你希望拥有更高的社会自尊以提高自己在面试中的得分,那么,“自信训练”会对你有所助益。
  自信训练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角色模拟自信训练,一种是现实场景自信训练。
  小吴最近喜欢上一个女孩,通过种种迹象,他判断出这个女孩似乎也喜欢他。可是,他不知道如何才能果断而有礼貌地向她提出,比如,去学校大礼堂看一场电影,他犹豫、徘徊、郁闷、苦恼。这就是他的低社交自尊在作怪了——他生怕紧张的人际场面出现。这时,他不妨向自己的一般女友或专家人员求助,进行一下角色模拟自信训练。现在,先设他的求助人员为“女孩”。模拟场景如下:
  女孩:找我有事吗?
  小吴:今晚学校大礼堂放电影,你知道吗?
  女孩:这样说不够。如果我是你的女朋友,我会想,有电影又怎么样,想邀请我就直接讲呗,我觉得你应该表达得更直接一些。
  小吴:嗯,我可以这样说,“今晚大礼堂放电影。你想去看吗?”
  女孩:这要稍好一些。不过,我还是会想:“想让我和你一道去就直接讲吧,干吗先问我想不想看。”再想想其他的说法。
  小吴:嘿,我可以这样说,“大礼堂今晚放电影。很不错,我想去看看,你如果没有什么事,就和我一起去吧!”
  女孩:又好了些。但是,我还会有这样的感觉:“没事,什么意思。你只是怕我闷才叫我去的吧,你不是真心请我。”
  小吴:这?那我怎样说才行呢?
  女孩:最好直截了当。我要是你,就说:“大礼堂今晚有电影,片子不错,我买了两张票,你愿意和我一起去吗?”
  小吴:啊,的确显得很自信,我试试。“大礼堂今晚有电影,听说很好。我买了两张票,想请你一起去,可以吗?”
  在角色模拟自信训练中,一定要寻找你感觉是高社交自尊的、可以信赖的人。如果这一点难以办到,也不妨按上述情景进行一下想像中的角色模拟自信训练;你可以先找一段经典的文艺作品中的高社交自尊人的例子,而且,这个例子中的情景应能引起你足够的焦虑,然后试着进行一下模拟训练。专业的心理治疗中,有一个类似的训练,叫做,“空椅技术”,在空椅技术中,你首先将那把椅子设定为你假想中的交际对象,接着,你站在自我的角度上向“他”表述你的高社会自尊的言语;然后,你将那把椅子设想成高社交自尊的你,将你自己设想成假想中的交谈对象,接着,你试着站在“他”的角度上对高社交自尊的“你”做出反应。“空椅技术”在美国心理治疗界甚为流行,它虽然看似平淡无奇,但若你真的试着去做一下,定会感觉到其中的奥妙。
  现实场景自信训练甚为简单,先反省一下,看看自己在哪些场合下会表现出低社会自尊行为,找到其中最不易引发人际紧张的场景,试着去表现一下高社交自尊。比如,在约会中,你的朋友常常迟到,过去,虽然很恼火,但你仍然会装出宽宏大量的样子,说:“没关系,没等多少时间嘛。”现在,你不妨说:“我有点儿生气,你怎么又迟到了?”
  人性的弱点决定,如果你在交际中习惯遗忘自己,别人也就会习惯遗忘你。

  ●试一试,在以后的交际中这样说:
  “请你以后再打电话给我好吗?我暂时没有时间与你说话。”
  “请你把收音机开小点好吗?”
  “你让我等了20分钟。”
  “如果你不介意,请帮我拿着这个东西。”
  “实在很抱歉,那是不行的。”
  “我不想等。”

  ●表达自己的反对意见时,亦要学会自信地表现对他人的尊重:
  “你这一身衣服很漂亮。”
  “你今天看上去很精神。”
  “和你一起工作,真让人感到愉快!”
  “你的见解正中要害。”
  “你的主意真妙。”
  “你对这件事处理很妥当。”
  面试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模式。而人际交往的合理原则是,既要顾及他人的需要亦要顾虑自身的需要。自高自大令人讨厌,自轻自贱必然会令他人遗忘自己。低社交自尊之所以流行,是因为这样做的确能带来诸多赞扬“啊,小吴真会体贴人……”“小吴大公无私……”“小吴是个好人”,但是,低社交自尊在面试中是没有市场的。现在,设想一个低社交自尊的人是你的部下,你会单独交给他一项任务,比如,让他追讨公司的债务吗?这就是在面试中,唯唯诺诺的人不被看重的逻辑所在——面试者代表个人向面试官让步,他也会代表单位向其他团体让步。面试官倾向选择高社会自尊的面试者,固然可能是被这样的个人吸引,但更主要的,则是面试官代表面试单位信任了他。
5
 楼主| 发表于 2007-8-31 17:01:4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树立积极的面试风格

  同样每一个考生都有自己的应试风格,即使不同的考生参照本书使用了相同的技巧,他们的面试风格也仍将是不同的。每一个人都与众不同,就像不可能找到一个与你完全一样的面庞,你也不可能找到一个与你在性格、能力、气质等方面与你相同的人。
  在面试中有什么样的应试风格呢?不同的应试风格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

  (一)自信大方
  自信心是考生叩开公务员考试大门的最有效的工具。“我可能运气不好,我说话过于紧张,我的西装不够漂亮,我个头儿这么矮,我缺乏应变力,我……。”总之,自己到处都不行。
  面试前在心理上对各种因素的过分夸大,会让面试者无法自如地展现自己。一旦面试考生在心理上接受某个假设是事实时,他将一步一步地踏入自我设定的陷阱中,从而严重地影响到面试者的情绪和理性的判断能力,而这正是面试中至关重要的内容。
  那么,如何跨越这个心理难关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面试官的确握有生杀大权。但是,面试者和面试官之间,面试者和面试者之间,更有一个核心的共同之处——面试单位,面试官要为面试单位招录合格的公务员,面试者则希望成为面试单位的优秀的一分子,只要面试考生学会站在面试单位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就能够摆脱假想的敌对状态。
  面试考生可以把面试官想像为你的上级,把竞争者设想为你的同事,把你自己看成是一个负责的国家公务员。这时,面试的场景将化为一种互动的人际情境,考生就能够在一种轻松的心理状态下从容应答。
  我们习惯于构想出形形色色的敌人,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常常将自己固定在几种不健康的人际交往模式中。我们习惯性地说:“我不好——你好,我不行——你行”;或者,我们一贯地认为“我不好——你也不好,我不行——你也不行”;或者,我们经常性地以为“我好——你不好,我行——你不行”。承认一方,否认一方,就必然会将你带人不必要的敌对状态中。
  真正健康的、成熟的人际交往模式应该是“我行——你也行,我好——你也好”。这种心态的特点是,去发现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光明面,从而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乐观进取、和谐的精神状态。一旦拥有了这种态度,面试者将不必费神地去讨好主考官,压抑别人,他将能坦然自若地表现自己的所有优势,他将能理性地评判而绕过自己和主考官有意无意所设下的陷阱。
  “我行——你也行,我好——你也好”即意味着,面试者还没进入面试单位,他就已经把面试单位当成家了。面试中的自信除了我们前面谈到的外,还可以通过张扬个性、打破常规独辟蹊径而自然流露。有位考生摒弃了那种刻板的、拘谨的“编年体”自传,以画龙点睛的手法为自己做了介绍:“我是我自己最崇拜的人物,因为我总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奋斗一次次地战胜自我、完善自我并且获得成功;同时我也是我自己最痛恨的人物,因为自己太真实,总有一个又一个的缺点或不足需要改进与克服。”该考生的特立独行的自我介绍,在其他考生千篇一律的自我介绍中显得那么与众不同。

  (二)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是人际交往的一条基本原则,它不是简单地表示自己友好的交际态度,它有着丰富的内涵。这是一种胸有成竹的风格和进退自如的交际策略。
  面试中不卑不亢的态度对考生尤为重要。有的考生自恃学历高或工作经验丰富或其他成绩骄人,在面试考场不注意基本的交际礼节,随意打断考官的话,并且不遵从考场工作人员的指导,这样的考生展现的并不是自己的风采与锋芒、信心与勇气,而是自己的目空一切、恃才自居。这样的处世风格不仅在面试考场上不被喜欢和接受,在任何交际场合都将处处碰壁。
  相反另外一些考生过分强调对考官的尊重,一味低声下气、唯唯诺诺、小心翼翼、畏畏缩缩。这样被动的应试风格,会让考官提不起兴趣,甚至故意拿起架子,而考生只会给考官留下无趣、无味、无风度、无魅力的印象。
  其实,求职不是乞职,不是求人。尽管现在国家公务员成了人才市场上的热门,并且报考国家公务员的竞争异常激烈,但不管怎样,考生和考官的地位是平等的。
  这种平等首先体现于“双方自愿、等价、互惠”的招聘、应聘原则上。考生和报考单位或职位是“双向选择”的,考生不能只看到自己的被选择,更应看到自己手上选择单位和职位的权利。应试者之间有实力上的差异,各种公务员职位之间以及与其他职业相比,它们对考生的吸引力也有大有小。
  考生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报考职位的相称相等,公务员考录部门既然给了你面试的机会,就说明他们已经考虑了你的学历层次、专业等个人情况,已经初步肯定了你的实力。
  面试中的平等还体现于考生与考官在人格上的平等以及考生自身心态上的平衡。正如德国有句谚语:“站在山顶上的国王与站在山下的农夫,在彼此的眼里是一样大小的。”考生也应如此。将实现面试目的和保持人格尊严统一起来,是考生应掌握的。正如俗语云:“礼下于人必有所求”,考生为了面试的顺利进行,必须保持自己的谦虚和对考官的尊重,但若因此放弃人格尊严,百般讨好考官,则始终会处于劣势。一位考官深有感触地说:“言词表情上的卑微,比实力弱更糟。谁把自卑写在脸上,谁就注定要失败。”

  考生还要将尊卑态度与自身的实力、地位分开处理,排除地位、实力对交际态度的消极干扰,地位低而不卑,实力低而不怜!
  常有不少求职者问:参加面试唯唯诺诺不行,趾高气扬更不行,那么如何才能掌握不卑不亢这个“度”呢?因为掌握这个尺度对于不少不谙面试技巧的求职者来说的确是太难了。
  如果一味要求求职者强调个人尊严,灌输求职要“不卑不亢”的观念,恐怕是有“误人子弟”之嫌的,尤其是如今求职特别难的时候,若非市场紧缺或顶级人才,切莫听信“不卑不亢”的建议,因为弄不好你所认为的不卑不亢恰恰是别人认为的“冒犯有加”。
  所以根据我多年的面试经验和体会,我认为比较好的做法是“略卑不亢”,甚至于“有卑不亢”也未尝不可。
  有一位大学毕业刚工作了一年的女孩前来应征一个秘书的职位,当时面试已近尾声,双方都谈得很愉快,记得这时我又多问了一个问题:“你认为对你来说现在找一份工作是不是不太容易,或者说你很需要这份工作?”按常理,如果她当时问答“是的”,一切便大功告成。但这位女孩可能为了体现她的不卑不亢,便回答说“我看不见得”,这一下使同时在场的用人单位的人事经理顿时打消了录用她的念头,理由是“此人比较傲”。
  一句话,断送了一次较好的就业机会。事后这位女孩表示很后悔却也无济于事了。建议所有的求职者都牢记,如今的就业市场毕竟供大于求,属于典型的“买方”市场,就业形势如此严峻,何不学乖一点,何必为了虚无缥缈的“不卑不亢”而痛失良机。
  为了找一份好工作,只要不涉及人的尊严,略卑不亢,说得再体面些,“谦虚”一点又何妨呢?
  面试考场上,请小心提防考官们设下的“陷阱”,也许考官提出一个错误观点,请考生评论,如果考生不能坚持原则,随声附和,那就失策了。保持不卑不亢的姿态,有时候也不排除必要的“反击”。有位大学毕业生面试时与考官发生了一番争论,回去后朋友们都说“一个很好的机会被吵掉了”。但结果令“行家们”大跌眼镜,该考生被录取了。原来争论是考官故意设置的,以考查应试者有无勇气表述自己的观点,以及考生的辨别能力、表述能力等。
4
 楼主| 发表于 2007-8-31 16:59:50 | 只看该作者
  七、交谈敬辞
  在人际交往中,你的言谈能否愉悦人的心情,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能否适时、恰当地使用敬辞。所谓敬辞,即是含有恭敬口吻的用语。它既能表示你对对方的友好与敬重,又能使自己的辞色显得高雅、有礼貌。下面,我们就谈谈敬辞及其应用方面的一些问题。
  从敬辞的作用看,可分为不同种类,主要有:表示谢意、感激、佩服的,如拜谢、拜服、高见、高论等;
  表示希望得到对方指教的,如赐教、候教、雅正、呈正、斧正等;
  表示询问的,如请问、高寿、贵庚等;
  表示情态、动作的,如恭候、奉陪、光临、拜望、惠存、笑纳、雅教等;
  表示请托的,如烦劳、劳驾、拜托、赏光、鼎力、俯就等;
  表示尊称的,如阁下、高足、仁兄、贤弟、大人、诸位等;
  表示歉意或请人原谅的,如失敬、失迎、海涵、包涵等。
  从表达形式上看,敬辞又可分为口头的和书面的。前者如拜托、赐教、借光、烦劳、奉陪、高见、阁下、恭候、请问等;后者如驾临、枉驾、钧鉴等。口头敬辞可以作为书面敬辞在文章中应用,而书面敬辞除了特殊情况很少用做口头敬辞。

  敬辞不管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大多数出现在句子的头或尾,如“烦劳您顺便给我家里带个信儿去”、“借光,让我过去”,这是出现在句子开头的。“招待不周,还望海涵”、“本星期日下午在家候教”,这是出现在句子末尾的。当然,敬辞有时也出现在句子中间,如“多蒙鼎力协助,不胜感谢!”、“我们已经恭候多时了。”
  在我们了解、掌握的敬辞中,有的含义不止一种,如“高寿”作敬辞用,是问老人的年纪,如“老太爷高寿啦?”这个词除作敬辞用以外,还有“长寿”的意思。“俯就”作敬辞时,是请对方同意担任某种职务时用,另外,它还有“迁就”、“将就”的意思。“海量”作敬辞,是表示宽宏的度量,如“对不住的地方,还望您海量包涵”。此外,“海量”还可指很大的酒量,如“您有海量,还可多喝几杯”。“敬礼”则可表示一种立正、举手或鞠躬行礼的动作。
  因此,我们要全面掌握和恰当使用敬辞,对有的敬辞的其他含义也不可忽视。另外,上面介绍的敬辞今天很多已废弃不用了,只要掌握了即可,不要乱用。
  那么,在日常交谈中,怎样才能恰当地使用敬辞呢?以下几点是值得参考的:
  1.熟悉、记住那些常用的敬辞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只有熟悉、记住那些常用的敬辞,才能在交谈中脱口而出,既能愉悦人的心情,又能显示自己的口才与素养。
  2.弄懂意思,注意敬辞的应用范围
  敬辞,一般用于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比较多,托人办事、表示感谢、请人指教、表示敬意、问人情况、表示诚挚等。当然,敬辞也有用于文章的。少数敬辞有其特定的使用对象或场合。例如“高龄”,一般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大人”和“膝下”一般称长辈,且多用于书信,如“父亲大人膝下”。“阁下”称对方,从前书函中多用,今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3.适应人的心理需求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们在交际中都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乐于听含恭敬口吻的话语,而敬辞则正好适应了这种心理需求。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使用敬辞,该用的时候一定要用。

  八、面试交谈语句
  会话不是没有头绪的闲聊,你说的每一语句都应该传达实质性的含义。它应能发挥语言的功能,使双方能交换有价值的构思。如果人家对你所说的评价是“废话连篇”,那么就太悲哀了。反之,你则不虚此“说”了。因为只有通过交谈,双方才能互相了解,才能达到心灵的沟通。
  那么,对交谈语句有什么要求呢?
  1.精练
  说话是将字变成声音,但许多人没有注意如何才能把话说得简洁。要把话说得精练,关键在于在话未说出口时先打好一个腹稿,然后再根据这个腹稿叙述出来。
  不必要的语句,固然会造成语言臃肿,即使一些必要的语句,用得不是地方,也会起副作用。
  2.通俗
  在使用大众化的语句中,要多注意某些含义在口语中表达的特殊方式。语句要通俗,特别注意某些说法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更新。因此,说话者应跟上时代,采用当代通用的说法。
  3.准确
  恰当地运用语句,首先应从中心的酝酿开始。但是,有时你本身使用的语句是正确的,但也可能造成误解。为什么呢?一种情况是你出现口误,由于环境的干扰所造成的精力的分散,会造成这样想那样说的情况。另一种情况是聆听的一方由于理解上出了问题,没有正确领会你的含义,所以,出现语言误会。遇到重大的情况,听者还应把说者的话重复一遍,以检验有没有错误的理解。
  语句的准确,不能单从语法的意义去理解。交谈是离不开环境和对象的,如何使语句恰如其分地表现此时此地你的感情则是更高的要求。话要说得准确,还要说得得体。
  总之,任何人无法用金钱买到巧妙的语句。要获得它,只有多看些书,或注意向那些有口才的人学习。只要多学习、多留意,就有可能把你的语句用得活灵活现。

  九、交谈结束
  在交谈中,人们普遍重视开头,而对结束谈话,人们往往不以为然。说话完了,说声“再见”不就结束了吗?
  其实,结束谈话并非如此简单。比如,一方没说完话,对方就不愿听了,怎么结束?两人在交谈中争得面红耳赤又各不相让,如何结束?两人谈兴正浓,而客观条件又不容许再谈下去,又应该怎样结束?
  一次好的交谈,欲达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效果,也要有一个很好的结尾。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那么,怎样结束谈话才能给人留下难忘、美好的印象呢?以下介绍几种结束谈话的技巧:

  (1)切忌在双方热切讨论某一问题时突然将对话结束,这是一种失礼的表现。如果一时出现僵持的局面,应设法改变话题,一旦气氛缓和就应赶紧收场。
  (2)不要勉强把话拖长,当发现谈话的内容已渐枯竭时,就应马上道别。否则,会给对方留下言语无味的印象。
  (3)要小心留意对方的暗示。如果对方对谈话失去兴趣时,可能会利用“身体语言”做出希望结束谈话的暗示。比如,有意地看看手表,或游目四顾、心神不安,或频繁地改变坐姿。遇到这些情况,最好知趣地结束谈话。
  (4)要把时间掌握得恰到好处。在准备结束谈话之前,先预定一段短时间,以便从容地停止。突然把谈话结束,匆匆忙忙地离开,会给人以粗鲁无礼的印象。
  (5)笑容是结束谈话的最佳句号,因为最后的印象往往也是最深的印象,可以长期留在双方的脑海之中。
  (6)在有些交谈结束时,说一些名人格言、富有哲理的话,或是美好祝愿的话,往往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第二节 面试中的体态语言艺术

  在面试过程中,除通过有声语言表达思想能力,与考官进行交流外,还必须重视通过无声的语言,主要是体态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实践证明,体态语言往往比有声语言更具感染力,运用得当会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从而给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为应试成功助一臂之力。如果一个人的身体语言与他的话语相矛盾,人们宁愿相信他所看到的,而不是他所听到的。

  一、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在面试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表达手段,体态语言是在特定条件下用表情、动作、体态来做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表露人的内心、寄予人的情感的语言。对应试者而言,体态语言不仅能辅助相应的口语表达,而且还可以单独产生影响,在面试过程中起到发出与传递信息的作用。
  1.体态语言的含义
  体态语言是信息发送者把要发送的信息,通过仪表、姿态、神情、动作输送到信息接受者的视觉器官,再通过信息接收者的视觉神经作用于大脑,从而引起积极反应、实现信息发送者的目的。
  应试者的体态语言,则主要是指应试者通过自己的仪表、姿态、神情、动作等,将自己的指令、意向传达给考官,以达到影响和感染考官的目的,使考官对应试者产生良好的印象。
  2.体态语言在面试中的功能和作用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一个“礼仪之邦”的美誉,应试者要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赢得考官的赞许,就要讲究礼仪、注意仪表、加强自己的风度与魅力。而其言语表达的过程中,就更要注意体态语言的恰当运用。
  应试者的体态语言,是应聘活动的信息载体,是应试者语言的重要部分。因此,在面试过程中,加强体态语言艺术是十分必要的。

  二、面试中的姿势语言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身体姿势。人们通过身体的坐、卧、立、行等姿态表现出来的情感、意向、态度等各种信息的综合就是姿势语言。潇洒、自然、大方、得体的身姿总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而矫揉造作、忸怩作态的身姿则让人厌烦。因而应试者要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顺利开展工作、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旨,就必须注意所运用的姿势语。
  1.演讲站姿方法
  应试者都会遇到演讲这一关。演讲时首先要注意自己的站姿,争取给人留下一种精神饱满、胸有成竹的好印象。
  著名演讲家曲啸在介绍演讲经验时曾说:“演讲者的体态、风貌、举止、表情都应给听众以协调的平衡的至美的感受,要想从语言、气质、神态、感情、意志、气魄等方面充分地表现出演讲者的特点,也只有在站立的情况下才有可能。”
  演讲者站姿规范如下:
  (1)脊椎、后背挺直,胸略向前上方挺起。
  (2)两肩放松,重心主要支撑脚掌脚弓上。
  (3)挺胸,收腹,精神饱满,气息下沉。
  (4)腿应绷直,稳定重心位置。
  演讲站姿有以下几种:
  (1)前进式:这种姿势是演讲者用得最多、使用最灵活的一种站姿。右脚在前,左脚在后,前脚脚尖指向正前方或稍向外侧斜,两脚延长线的夹角成45度左右,脚跟距离在15厘米左右。这种姿势重心没有固定,可以随着上身前倾与后移的变化而分别定在前脚跟与后脚上,不会因时间长而身体无变化不美观。另外,前进式能使手势动作灵活多变,由于上身可前可后,可左可右,还可转动,这样能保证手做出不同的姿势,表达出不同的感情。
  (2)稍息式:一脚自然站立,另一只脚向前迈出半步,两脚跟之间相距约12厘米左右,两脚之间形成75度夹角。运用这种姿势,形象比较单一,重心总是落在后脚上。一般适应长时间站着演讲中的短期更换姿势,使身体在短时间里松弛,得到休息,一般不长时间单独使用,因为它给人一种不严肃之感。
  (3)自然式:两脚自然分开,平行相距与肩同宽,约20厘米为宜,太平会影响呼吸声音的表达,太迂则显得拘束。
  此外还有立正式、丁字式等。
  在人身体的各个部位中,手是活动最为灵活的一个部分。人的手势种类繁多、含义丰富,可以说在面试过程中,灵活多变的手势是身体语言当之无愧的主角。因此,手的动作利用得好坏,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身体语言运用的成功与否。
  不同的演讲手势在演讲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自然而安稳的手势,有助演讲者平静地说明问题;急剧而有力的手势,可以帮助演讲者升华感情;稳妥而含蓄的手势,可以帮助演讲者表明心迹。
  2.面试姿势规范
  坐和站的姿势有时是一种处于静止和无声状态的非言语交际,因为这是身体本身在用不同的方式“说话”。这些虽属小节,然而毕竟是人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养的外观,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姿势来表现个人的风雅,也常常通过观察别人的无声静姿去衡量人家的文明价值,甚至据此会在与对方开口交谈之前就形成极为肯定和极为否定的印象。
  入座时,应当轻而稳,不要猛地一屁股坐在座位上,响动过大,更要小心别碰撞茶几、碰掉茶具,丁零当啷,稀里哗啦,人未落座、话未启口就给人一个不稳重的第一印象。
  坐的姿势要端正、大方、自然。无论是坐椅子还是坐沙发,都不宜坐满,也不宜正襟危坐,坐一半为好。上身要端正挺直。这样的坐姿,不但使人显得精神十足,而且对应试者来说,还表示对考官的敬重。只是不要死板僵直,更不要缩脖端肩(这被认为是精神萎靡不振的表现)。交谈时,可以根据对方所谈内容调整自己上身的前倾度——身体前倾象征着关心或仔细倾听;上身后仰时,则需要特别小心,因为这可能暗示不赞成、困扰、无聊或想休息。
  坐久了,不必老是保持同一种姿势,也可靠在沙发上,但最忌两腿一伸、半躺半坐、追求充分松弛的舒适感。
  坐下后,手可平放腿上或沙发扶手上,也可以用手背托着下巴,胳膊肘支撑在扶手上或另一只手上,不过一定不能用手掌托着脑袋,那样显得无精打采。
  站立着与人谈话时,身体要正对交谈者;腰板挺直,不可晃动,这会使人感到你很有自信力,而你也会有同样的自我感觉,甚至连声音都会变得清晰、洪亮;两脚叉开,身体重心可移于一脚或平分于两脚。一般来说,进行言语交际时,肢体应力求自然,以避免给已趋紧张的心理再增加“手足无措”的压力。
  鉴此,手最好(起码一只手)有所依托,或相握,或倒背(这两种方式可谓“进退两易”——进可随时方便地伸出手来,有意识地使用某一姿势;退可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无意识或下意识的不良手势习惯),或插衣兜,或叉腰际。

  3.避免消极的身体语言
  面试考官试图通过你对一些问题的回答观察你在压力下的反应,所以应避免面试过程中的以下消极动作:
  ①假声咳嗽;②经常摸嘴;③咬嘴唇;④抖动腿脚;⑤交叉胳膊;⑥回避目光接触;⑦无精打采。

  三、面试中的表情语言
  表情是指人们表现在面部的思想感情。它是凭借眼、眉、嘴以颜面肌肉的变化等体现出来的,内容极为丰富。人们对现实环境和事物所产生的内心体验以及所采取的态度,就是通常所说的感情,其经常有意无意地通过面部表情显露出来。因此,表情在面对面的口语表达效果是很重要的。
  1.目光语言
  目光语言指通过眼神的变化来传递某种信息的体语。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体传递信息最有效的器官。人的喜、怒、哀、乐等深层心理情感都会从眼神的微妙变化中反映出来,而且能表达最细微、最精妙的差异。双目生辉,炯炯有神,是心情愉快、充满信心的反映,在面试时与考官保持目光接触,有助于取得对方的信任与合作;相反,双眉紧锁、目光无神、游离不定或不敢正视对方,都会使对方觉得你无能,可能导致对自己不利的结果。要特别说明的是:视线的运用往往是种种方法综合考虑、交叉运用的,同时要按照内容的需要,押着感情的节拍,配合有声语言形式与手势、身姿等立体进行,协同体现。
  2.脸部表情
  笑是言语交际进行的润滑剂,应试者在面试时应当使之贯穿始终。当面对考官时,最好在面试结束时报以真诚的微笑,使你的笑貌音容在大家的脑海里最后再打上一个印记。即使是两个人之间结束谈话时,也一定要留给对方一个愉快的印象,笑容便是结束谈话的最佳“句号”。
  以下是一些需要提防的非语言陷阱:
  握手:这是你与主考官的初次见面。如果他/她伸出他/她的手,却握到了一只软弱无力、湿乎乎的手,那么这不是一个好的开端。你握起手来应该是坚实有力的,但不要太使劲,你的手应当是干暖的。当你刚到面试现场时,用凉水冲一冲你的手。如果你的手发凉,就用热水冲一冲。手掌心对温度调节尤其敏感。
  你的姿势:站如松,坐如钟。我们不是在说“推弹杆”姿势,只不过让你表现出精力和热忱。没精打采的姿势看上去疲惫不堪或漫不经心。照照镜子或拍段录像审视一下自己。
  眼睛交流:用眼睛看着主考官。不要瞪视,因为它显得太有进攻性。如果你在说话的时候总是不停地环视房间,则显得你缺乏自信或对所谈话题感觉不舒服。
  你的手:说话时做些手势是很自然的,但太专注于手势可能会分散人的注意力。另外,避免说话时触摸你的嘴。当你在打电话时在镜子里看一下你自己,你很可能在面试中用的是同样的手势。
  不要坐立不安:没有什么比抚弄头发、脚踏地、按笔帽,或不由自主地触摸身体某部分更糟糕的了。
  准备好你将要说什么很重要,而实践起来更重要。非语言的交流比起语言交流来更能说明问题。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8-31 16:58:24 | 只看该作者
  五、交谈称呼
  面试实际上就是交谈和谈话,那么在谈话中如何使用称呼才恰到好处呢?一般来说,要处理好以下七种关系:
  1.等级关系
  当代社会中的等级关系,虽然不同于森严的封建等级,但是用合适的称呼体现出上下长幼,以示亲切或尊敬,也是必要的。对年长者、知名人士要用尊称;对上级领导者或其他单位负责人可称其职务;对职务低于自己的,也要选择有敬重含义的称呼,一般不宜直呼其名。
  2.心理关系
  同样的称呼,有人乐于接受,有人则讳莫如深。渔民忌“沉”字,假如他正好姓陈,你若“老陈老陈”叫个没完,他肯定会不高兴。同样是30岁的人,有人乐于被称为“老张”、“老李”,而对于正在寻找伴侣的30岁的人,不妨叫他“小张”、“小李”。
  3.地区关系
  中国幅员辽阔,方言土语繁多,即使同一个称呼,也因地区不同而含义迥然。比如“侉子”这个称呼,南方有些地区指体魄健壮的男子,是敬重夸赞的称呼,而北方人习惯于把“侉子”与粗俗野蛮联系在一起。所以,来到异地他乡,不了解当地的方言土语,还是以“同志”相称较为妥当。
  4.主次关系
  或称先后关系。在同时需要对不止一个人进行称呼时,一般来说应有个顺序,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疏后亲。周总理1972年2月21日宴请尼克松一行时的讲话,开头是这样的:“总统先生,尼克松夫人,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这一系列称呼,既恰当,又排列有序。
  总之,在交谈中,恰当地使用称呼,有助于交谈的顺利开展,达到交谈的目的。
  5.场合关系
  同一个称呼,在有些场合中使用就合适,换一个场合就不合适。比如在一般场合叫“奶奶”、“妈妈”,自然而亲切,叫“祖母”、“母亲”,就生硬别扭;如果在一些比较庄重的场合,则以后者为宜。又如,一个人兼有几种身份,对他的称呼也要因时因地而定。
  6.时代关系
  有些称呼带有旧时代的烙印。有剥削阶级思想意识的痕迹。比如“剃头的”、“伙夫”、“戏子”之类,都有轻蔑的含义,应该淘汰,而改称“理发员”(或理发师傅)、“炊事员”(或厨师)、“演员” (或文艺工作者)等。
  不过另有一些称呼,如“先生”、“小姐”、“阁下”,在某些场合使用起来还是很得体的。中国面向世界开放以来,由于各国社会制度不同,在外事交谈中,称呼的使用要考虑其他国家的习惯。
  7.褒贬关系
  有的称呼本身就带有明显褒奖的感情色彩,如“老厂长”、“老模范”、“老同志”等。称呼别人的绰号,有时有亲切感,如陈赓将军就喜欢别人称他为“小木瓜”(头脑迟钝者);以别人生理缺陷为绰号,是对别人人格的侮辱,是缺乏教养的表现。在恋人的称呼中,常有“傻瓜”、“坏蛋”之类,不但不会引起反感,反而极其喜欢,这是表达特殊感情的特殊称呼。

  六、面试交谈措词
  在面试交谈中,措词的简洁和高雅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措词啰啰嗦嗦,或者粗俗不堪,或者故弄玄虚,不管谈话内容多好,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要做到措词简洁高雅,我们在交谈中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避免口头禅
  有些人在交谈中非常爱说口头禅,诸如“岂有此理”、“我以为”、“绝对的”、“没问题”一类的话几乎是脱口而出,不管这些话是否与所说的内容有关联。这类的口头禅说多了,不仅影响说话的效果,而且还很容易被别人当作笑柄。因此这类的口头禅应极力避免。
  2.不要滥用术语
  粗俗的词不可用,太深奥的词如专用术语也不可多用。如果不是同一个学者讨论学术问题而不得不用,那么,过多地使用专业术语,即使你使用得恰当,也会给别人以故弄玄虚的感觉。
  3.要尽量简明扼要说话
  一般是越简明越好,有些人在叙述一件事情时说了很多话,但还是无法把他的意思表达出来。听者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仍然不知道他想说明什么东西。如果你犯有这种毛病,一定要自己矫正。矫正的最好的办法是,在说话之前,先在脑子里做一个初步计划,然后再把计划要说的东西讲出来。
  4.同样的言词不可用得太频繁
  一般地说,听者总是希望说者的语言丰富多彩。我们虽然不必像某些名人所说的那样,每说一事都要创造一个新词汇,但也应该在许可的范围内尽量使表达多样化,避免多次重复使用同一词汇。即使是一个非常新奇的词,如果你在几分钟之内把它复述了好几次或十几次,那么人们对它的新奇感就会丧失,并对它产生一种厌倦感。
  5.用语不要过多重叠
  在汉语里,有时的确要使用叠句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或者加强语气。但是,如果滥用叠句,就会显得累赘。例如,许多人在疑惑不解的时候常常会说:“为什么,为什么?”其实,一个“为什么”;就足以表达你的疑惑之情,为什么偏要多加一个呢?还有的人在答应别人一件事情的时候“好好好……”一连说上好几个,其实,说一个“好”字就足够了,如果你有这个毛病,也还是改一下为好。
  6.要避免使用粗俗的词
  常言道:“言语是个人学问品格的衣冠。”一个相貌堂堂、看上去高贵华丽的人,如果一开口就说出粗俗不堪的话,那么别人对他的敬慕之心就会马上烟消云散。其实,这些人中的相当一部分并非学问品格不好,只是在追求语言的新奇和俏皮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染上了这种难以更改的坏习惯。在交谈中,我们一定要下决心改掉这种坏习惯。试想一想,在一个陌生人面前,你说了粗俗的话,对方会怎么想呢?他不一定会认为这是一个习惯问题,而可能会认为你是一个修养不足、不可交往的人。
  上述几点只是列举了几个在日常交谈中易于为人们觉察到的问题。那些较为隐蔽的问题还有待于交谈者自己在实践中去揣摩和克服。如果你在交谈时能措词简洁、生动、高雅而又贴切,那么你就可能会成为一位说话好手。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8-31 16:58:05 | 只看该作者
  四、良好的语言习惯
  求职面试同其他社会交往一样,是以语言表达思维、互相沟通的社会行为。虽然面试等应聘环节对语言没有特别的标准和要求,但社会所认可的良好的语言习惯,也是求职面试应达到的水准。当然形成个人良好的语言习惯,绝非一蹴而就之举,但了解什么是良好的语言习惯,并在应聘中有意识的加以注意,对提高应聘成功率还是有一定好处的。
  良好的语言习惯不仅指不犯语法错误,表达流利,用词得当,言之有物,同样重要的还有说话方式,应当做到发音清晰,语调得体,声音自然,音量适中等。说话时俚语俗话不断,口头禅满篇,和病句、破句一样,都是语言修养不高的表现。
  就拿语调来说,同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调处理,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收到不同的效果。比如当你被问到是否能完成一件比较困难的工作时,用中等速度适当提高音量回答:“我可以试试”,与用慢速轻声回答“我大概可以试试”,给人的感觉就会大不一样。前者充满自信,而后者会让人感到缺乏信心。有研究说,使用上扬语调易给听者造成悬念,提高他的兴趣,但若持续时间过长会引起疲劳。而降调能表现说话人的果敢决断,但有时也会显示他的主观武断。再比如语速,适宜的语速并不是从头到尾一成不变的速度和节奏,而是要根据内容的重要性、难易度,以及对方的注意力情况,调节语速和节奏。
  除了个别特殊职业,很难说求职面试中存在有特殊的语言要求。语言是人类用以表达思想,进行社会交往的最基本的方式,而求职面试同其他社会交往一样,是以语言表达思维,互相沟通的社会行为,所以,社会所认可的良好的语言习惯也是求职面试应达到的水准。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要经过日积月累,绝非一蹴而就之举,能在昼夜之间准备就绪。
  A.良好的语言习惯
  不仅指不犯语法错误,表达流利,用词得当,言之有物,同样重要的还有说话方式,例如:发音清晰,语调得体,声音自然,音量适中等。说话时俚语不断,口头禅满篇,和病句、破句一样,都是语言修养不高的表现。
  B.发音清晰
  发音清晰,咬字准确,对一般人来说不是十分困难。有些人由于发音器官的缺陷,个别音素发音不准,如果严重影响人们理解,或影响讲话整体质量的,应少用或不用含有这个音素的字或词。当然,如果有办法矫正的应该努力矫正,不要采取消极的方法。古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口含鹅卵石练出一付伶俐口齿的故事,可能会使你得到一些启示。
  C.语调得体
  无论是哪一种语言对于各种句式都有语调规范。有些同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调处理,可表达不同的感情,收到不同的效果。若有人说:“我刚丢了一份工作。”使用同样的反问句“是吗?”作答,可以表达吃惊、烦恼、怀疑、嘲讽等各种意思。
  有研究说,使用上扬语调易给听者造成悬念,提高他的兴趣,但若持续时间过长会引起疲劳。而降调能表现说话人的果敢决断,但有时也显示他的主观武断。
  得体的语调应该是起伏而不夸张,自然而不做作。但是富于感情变化的抑扬顿挫总比生冷平板的语调感人。
  D.声音自然
  用真嗓门说话,音调不高不低,不失自我,不仅听来真切自然,而且有利于缓解紧张情绪。
  E.音量适中
  音量以保持听者能听清为宜。适当放低声音总比高嗓门顺耳有礼。喃喃低语是没有自信的表现,而嗓门太亮,既骚扰环境,又有咄咄逼人之势。
  P.语速适宜
  适宜的语速并不是从头到尾一成不变的速度和节奏,而是要根据内容的重要性,难易度,语调的高低及对方注意力情况调节语速和节奏。说话节奏适宜地减缓比急迫的机关枪式的节奏更容易使人接受。
  除了上述五点,还要警惕一个很容易破坏语言意境的现象——过分使用语气词,口头语。例如,老是用“那么”,“就是说”、“嗯”等引起下文,或者,在英语的表达中使用太多的:“well”,“and”,“you know”,“OK”及故作姿态的“yeah”等,不仅有碍于人们的连贯理解,还容易引人生厌。
  最后很值得一提的是掌握母语,也就是说中国话的能力问题。许多人在学习外语时很舍得花工夫模仿所谓标准语音,却忽视了本国语的重要性,不会说像样的普通话,或者在中文的表达中夹进一串英语单词,还意识不到这是语言缺陷的一种。且看外国人怎样评论这个问题。
  一位英国文化官员告诫我国国内一些希望在外资企业求职的青年们说,“请务须牢记,要让你们外国上司或同事的得力助手知道,作为当地人,你们所具有的关于中国,国家、人民和语言的知识,是最不可放弃的优势”。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说话在习惯、语音语调方面都只有纯自我的感觉,这种感觉常发生失误。如果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录下来再放出来听,往往很容易找到不尽人意之处,这是自我检查和调节的很适宜的办法。
  国家人事部原考录司提供的一份材料表明,面试语言获得高分的前提是:言语准确、简洁流畅、音色上佳。相反,言语不清、冗赘、杂乱、音色欠佳是面试语言的大忌。求职面试能否成功,与语言的表达能力及表达的技巧等方面也是密切相关的。在语言表达上,要注意以下方面:
  ①回答问题应条理清晰、脉络分明,给人精明强干的印象。我们知道,一个人工作是否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其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是否强,这是反映其办事效率高低、工作能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这些是可以从你的言行中反映出来的。因此,在回答问题时,应将你的答案归纳成几条几点。也许你的思维不是太敏捷,而且答案也许需要你边回答边思考,不断进行完善,你一时还不能马上反应出你将回答几条,这不要紧,你可以说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提问。在你阐述第一点的过程中,你可以想到其他很多相关的事情,这样你的头脑中就会出现第二条,第三条……最后,你再总结说“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是以上几点,不知妥否”等等。这样即使你回答的内容不是很明确、很规范,条理性不很强,也会使主试者感觉到你的思路比较清晰,办事条理分明,作风严谨踏实,只是口头表达能力略逊罢了。如果措词得当、口齿清晰、用语规范、表达准确,那就更是锦上添花了。参加面试,语言是大有讲究的,特别是如今讲究商务沟通的时代,沟通方式成为面试成功的至关因素。
  在面试中尽量让应聘人员多讲话是许多考官采用的一种策略,这样就能在其中发现应聘人在书面材料中没有反映的一些情况。有趣的是,为了推销自己,在较短的时间内让招聘方多了解自己,许多应聘者在面试时也常常会采取同样的多讲话的策略。如果应聘人真的有很大的潜能或有很强的说话技巧,相互配合也未尝不可。问题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采取这种多讲策略是不明智的,结果吃亏的往往是应聘者自己。应聘者在面试时应该把紧自己的嘴巴,如果认为已经回答完了,就不要再讲。该讲的讲,不该讲的绝不要多讲,更不要采取主动出击的办法,以免无事生非。
  按照现代职业指导专家的观点,下列方式将导致您面试的成败。
  一是对自身立场的表述清晰度。凡对自身的立场表达不清晰的很少有面试成功的。二是提及自己公司名称的次数和频度。许多求职者竟然连自己公司的全称都叫不清楚,这种求职者将只有25%的成功概率。三是对申请职位的了解程度。如果面试纯粹是为了了解对某一职位的职责,那在面试时属于“无备而战”,可能处处陷入被动。四是热情程度。极大地表现求职的热情,而不能简单地说:“好,明白。”五是专业术语。过多或过少地使用专业术语将不适当,可在必要时简洁地引用一些专业术语。六是提问。适当地提一些问题或是具体地就某一问题与主考官展开讨论将对面试带来极大的帮助。七是回答问题。俗话说:“言多必失。”面试应答同样如此。有一位求职者在考官问“你有什么缺点”时,按事先准备好的答案做了回答,考官听了之后却没有吱声。求职者一看这情况以为是自己答得不好,又怕冷场,于是又讲了一个缺点,可是考官一直静静地听着还是不说话。就这样,求职者一个又一个地讲了不少。这样应聘的结果,不用面试结束也就能知道了。
  语言是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文化素养、心理素质的综合反映。古语有“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说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一个求职者,在面试过程中语言表达的好坏,往往也会成为能否被录用的关键。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