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邻OOPS开放学习沙龙观点摘要: 一、听了杰克.韦尔奇的演说,假如你是一个企业的最高决策者,你是否愿意雇用他? 庄丽娜:这要看我要找的是一个什么类型的人才。如果我要找一个战略设计者,我会乐于雇用他。 刘逸涵:如果我要找一个领导者,我也乐于雇用他。 孙志红:如果他的个人期望和公司的目标是一致的,当然是一个合适的人选。他表现出的气势和经验,理所当然是一个CEO的不二人选。 二、你是否认同韦尔奇的“残酷管理”理念? 林先先:我很认同这种做法。中国人向来爱面子,拉不下脸来做这种得罪人的事,但这却影响了公司的运营。这就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隐瞒病情可能会害了他。领导者亦需要强有力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另外,中国的企业需要制定的是一个量化的、被大多数人认同的绩效评估体系。对一个员工来讲,也需要搞清楚他对哪种岗位的匹配度最高。这些都是HR需要认真研究的。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是因为企业出现了战略上的偏差和调整,而导致某个部门被整体放弃,那么此部门的员工是没有错的,如何善待这些员工,也是需要企业认真考量的问题。 刘逸涵:如果这些垫底的员工影响到了公司的发展,应该予以及时的清除,这就像一个生了病的人,需要及早找出病源并清除之。这样做,是对企业的其他员工的公平。而对于那些垫底的员工,及早告诉他们真相,才能让他们及早地调整自己的方向,这也是对他们的负责。 庄丽娜:就像韦尔奇说的,不能等到这些员工老了,才告诉他“你不行”。这是误人误己。 贾文清:国外的企业所处的是高度市场化的环境,员工的优胜劣汰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中国的很多企业(主要是国企)还担负了一部分的社会职能,往往无法像国外企业那样有一套精准的淘汰制度。 三、你对冒险抱有怎样的态度? 刘逸涵:我赞同冒险。人需要通过冒险来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如此一来,可以避免一个人到老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一直从事的并非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倒不如在年轻的时候多做尝试,及早发现适合自己的方向。 夏明俊:对年轻人来讲,应多做尝试,至少在三十岁之前,应广泛尝试各种事情来做,不必计较回报。等到三十岁之后,再明确自己的方向也不迟。 胡佩佩:多做尝试固然没有错,可以多一些经历。但也应提前做一些规划,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能把年轻当作借口。在意识到自己的确过于冒险的时候,也要总结经验和教训。总之要有目标——短期的和长期的。 王浩亮:冒险可以让自己明白自己的能力和喜好。小心翼翼会让自己变得麻木,生活也可能变得无趣。 贾文清: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成熟和现实,一旦发现所做的事情不合口味,或低于自自己的期望,会马上转换方向。但作为企业,我们更欢迎那些脚踏实地的、敏感的大学生。 四、你经历过弹性工作制么?对此怎么看? 林先先:弹性与否,和所处的行业及职业角色有莫大关系。纯粹的脑力劳动者,有较大的机会获得工作弹性,如记者、咨询业者等。 刘逸涵:举一个真实的例子:朋友在丹佛的一家软件公司的某个部门工作,该部门的领导层一度将办公室撤掉,让员工在家办公。但随即发现,员工的工作效率大幅下降。于是不得不重新恢复了办公室。在家办公会让人变得懒惰,会极大地影响效率。不过,工作弹性也可以有更人性化的表现,比如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由于交通等问题的存在,上班时间的弹性有时候是必要的。轮休等人性化的弹性体现,也是可取的。 五、对美国移民政策的收紧怎么看? 贾文清:对美国的企业和学校来说,自然乐意雇用更优秀的员工和吸引更优秀的学生。但政府会有政治和外交上的考量。而普通的美国人可能更关注自身的就业、安全等问题。这些造成了在移民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和观点。 胡佩佩:政府的考量,和企业、学校的想法肯定有不一致的地方。我更支持开放的态度,这样将有利于人才和思想的融汇。 王浩亮:经济界和学界的人士往往提倡开放的姿态,这主要是出于美国自身发展的需要。而美国政府的表态,很多时候是一种政治游戏,或出于选举的需要等。而且,站在不同国家的立场上,更会有截然不同的解读。假若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我们和美国主要是一种竞争的关系,包括人才的竞争。美国吸纳的优秀人才越多,对我们则越不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23 12:38:3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