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回顾2006 展望2007(宏观篇)

[复制链接] 3
回复
112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1-2 17:25: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6年宏观调控大盘点

 2006年4月28日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2006年8月19日起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

  点评:央行加息可谓“一石三鸟”,其一是引导投资和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其二可以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恰当地衡量风险,其三有利于维护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协调发展。

  三调存款准备金率剑指流动性过剩

  2006年7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8%。

  2006年8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8.5%。

  2006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9%。

  点评:“一而再,再而三”,央行在今年之内三次调高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从中可见中国遏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的决心。当然,央行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其最终目的是巩固宏观调控成果和控制国内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楼市居高不下 调控组合拳频频出击 

  2006年5月17日,国务院提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六项措施,简称“国六条”。

  2006年5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九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简称为“国十五条”。

  点评:作为近期出台的“国六条”的配套细则,“国十五条”又称《九部委细则》,其中对房地产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此举也可视为对房地产重拳出击。

  2006年7月24日,建设部等6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

  点评:世界各国对外资买房都有限制,中国政府剑指“外资炒房”也是一次遵循国际惯例。

  2006年4月28日,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2006年8月19日,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

  点评:两次住房贷款利率的调整主要是向投资者发出信号,加大投资成本,风险相应“水涨船高”,而对买房人来说,其影响主要是心理压力。特别是第二次调息时,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由现行的1.71%调整为1.80%,只上调了0.11个百分点。

  2006年9月5日,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 

  点评:国务院土地调控的措施,对一路高歌猛进的楼市来说也是一次“釜底抽薪”。

  财税政策稳步推进

  2005年9月14日,财政部等5部委联合发出《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和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通知》。

  点评:政府本轮出口退税调整,重点在于调低或取消“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1-2 17:26:51 | 只看该作者

2007 宏观调控着力何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提出,明年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那么,调控思路会不会有所变化;调控的主要着力点将集中在哪些领域;调控政策又将如何出招呢?专家认为,明年调控基调将稳中偏紧,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调控仍将是调控的重点。

  调控基调仍将偏紧

  记者:请问,明年的经济走势如何,将面临哪些威胁经济良性发展的突出问题?  

  范剑平:明年我国经济运行的国内外环境大势较好,但也有一些不确定因素。比如,美国经济发展趋缓、各国通货膨胀风险、国际油价和初级产品价格走势、全球经济不平衡等因素的变化值得高度关注。国内的一些不利因素也有,如国际收支失衡造成的货币流动性过剩局面和体制性的粗放型盲目投资冲动难以明显改观,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还需进一步转变,产能过剩压力和就业再就业压力比2006年加大。我们认为,明年经济保持稳定较快增长的概率最大,GDP将增长9.5%。 

  记者:今年出台的一系列调控政策是否已切中经济运行中那些突出矛盾的病根?“双稳健”的调控政策会不会偏紧?

  范剑平:2006年的各项宏观调控措施,初步遏制了中国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势头,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我们认为,2007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在总体上要坚持稳中偏紧取向,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以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为核心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注重从改变国际收支状况来控制经济过热的资金源头,加强各项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突出抓好已出台政策的落实,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房地产调控将是重点

  记者:明年调控偏紧的基调在房地产领域会不会有所体现?

  范剑平:我认为,房地产调控仍将是调控重点之一。目前,房地产调控效果与整个宏观调控效果的反差比较大。房价涨幅没有得到控制,住宅市场的结构调整成效不大,房地产市场秩序的规范也不到位。我认为,明年关键是落实房地产调控的各方面责任,提高执行力,最大限度地避免“政策折扣”现象。    

  防止投资再次反弹

  记者:依据目前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明年经济的大概走势,请问,明年的调控政策应当主要在哪些关键领域发力? 

  王小广:今年四季度整体的投资趋势正在降温,预计明年初还会保持这种态势,甚至在明年下半年步伐还会更慢;而消费明年保持13%的增幅基本不成问题。我认为,明年调控会在经济结构上作一些调整,重点将会解决投资增长偏快、顺差增长过大、信贷投放增速过快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明年特别要防止投资再次反弹。尽管经济增长过快的势头已得到明显遏制,但投资仍存在较强的反弹压力。这是因为,一是金融指标仍在高位运行,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突出。社会充裕的资金仍在通过各种渠道流向企业,企业的内在投资冲击仍然很强;尽管新增贷款出现下降情况,但中长期贷款依然偏多。二是房地产调控效果不明显,住宅投资依然保持高热。房地产投资的过度膨胀正在造成两个不良后果:与房地产热关系较大的一些产能过剩行业将难以实现投资回落,产业结构调整难以推进;房地产持续过热特别是其高利润机制,将使过量的社会资金和资源向房地产集中,而对其他亟待升级的制造业产生抑制作用。三是地方政府换届后,投资冲动可能会重新抬头。

  我们认为,下一步应更加突出经济体制改革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支持力度,把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方向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安排从政策设计和价格形成机制层次上进行深度改革,在此基础上及时把相关的行政性措施制度化、法制化。

  记者:具体而言,明年在政策上应该如何出招呢?

  王小广:从两次加息、三次调准备金率来看,央行在抑制流动性方面取得了既定的效果。结合国内外形势,我认为目前的利率水平偏低,明年还可以将利率再提升一点,明年货币政策将会占主导。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上,我认为应该有前瞻性,多考虑些不可预期的因素,做好经济回落的准备。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1-2 17:28:22 | 只看该作者

迎接准备金率再上调

即将到来的2007年,流动性依然泛滥甚至可能加剧,继今年三次上调准备金率后,明年一季度有望迎来准备金率第四次上调。
今年以来,流动性过剩成为国际收支不平衡最突出的特征。今年前11个月,我国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570亿美元,同比增加了660亿美元;与此同时,外汇储备迅猛增加,截至10月末已经突破万亿美元大关。高额顺差和外汇储备带来的外汇占款,使央行被迫投放大量基础货币,对冲过多的流动性是一段时期内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任务。

  过于充裕的流动性及其在金融市场之间的运动,不仅决定了近一年多来债券、货币市场的走势,也是经济总体和局部偏热的一个潜在病灶和一大隐患,过多的流动性不可能总被严格禁锢在货币市场之中,随时会流出到其他经济领域。正因为如此,央行才一直担忧通货膨胀的可能。

  刚闭幕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并提出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合理控制信贷投放和优化信贷结构。

  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日前在一次论坛上就表示,目前经济运行已向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转变,在此情况下,央行回收流动性的工具选择和经济热不热没有必然联系,只是出于管理流动性和控制本外币利差的需要;交替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和公开市场工具是较好的政策组合。

  正是由于过多的流动性,使得准备金率政策失去了其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货币政策“猛药”、“巨斧”性质,成为仅是回收流动性的一种方式。 

  今年以来,央行已经三次上调了准备金率共1.5个百分点,累计回收流动性4500多亿元,但外汇占款增长带来的新流动性仍在不停增加;更重要的是,到期央票的“滚雪球”效应将起到更主导的贡献:截至11月3日,明年第1季度到期央票已创下9000亿元的历史天量水平。

  此外,2005年上半年发行的3年期央票将在08年陆续到期,其中08年第1季度已有1900亿元央票到期回流,并将与07年第1季度1年期到期央票“撞车”,由此制约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主力1年期央票的发行进度。在此压力下,不少交易员预计,明年春节过后,央行恢复节后净回笼之际可能再次上调准备金率以便回收流动性,最早可能在2月底即宣布实施。

  不过,也要看到,目前高达9%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其对银行盈利能力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略的。这也是央行12月7日采取发行参考收益率稍高一些的定向央票而非上调准备金率手段的考虑因素之一。在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后,国内银行竞争能力如何仍令人担忧。在此情况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只可能是央行回收流动性的一种手段,央行仍需更多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3年期央行票据也有可能重出江湖,与准备金率、定向央票、1年期央票一起,合力“围剿”过剩的流动性。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 17:29:40 | 只看该作者

改变双顺差至少还需两年

一些研究机构预测,2007年,我国贸易顺差规模仍会保持增长趋势。我国经济仍将在货币流动性、外贸顺差等方面遭受多重压力,明年将如何调整国际收支失衡?

  专家认为,明年顺差规模不会明显减小,但顺差规模增长的幅度将会减小;顺差的持续扩大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他们表示,需通过综合性政策措施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逐步缩小顺差。

  明年贸易顺差增幅将下降

  记者:请问,明年的顺差是否仍将像今年一样继续较大幅度增加?

  樊纲:今年年底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达到GDP的7%,我国的经常项目顺差达到GDP的7%,而且这种趋势还没有逆转的迹象。因此明年出口还会继续强劲,进口不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估计这种趋势还将持续到后年,不过增长的幅度会逐年放缓。外汇储备增长何时结束是值得研究的大问题。

  高善文:明年的顺差还会持续,不过增长的速度会放缓,预计今年的顺差会在1700亿美元,明年这个数字可能会扩大到2000亿美元,而这种现象的持续很有可能还会导致明年汇率4%左右的升值。

  顺差过大加剧外部市场风险

  记者: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最直接的就是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压力,请问,这还会给经济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樊纲:从外部来看,巨额外汇储备风险来自美元的大幅贬值的担忧,在有管理的浮动体制下,尽管我们对于欧元也大幅贬值,但美元资产短期内不会出现大的损失,这种策略可能导致中国对欧元区的外贸顺差大幅增长,新的不平衡又会出现,从而加剧了外部市场的风险,这是需要提高警惕的。

  余永定:随着出口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单项产品的出口增长,会使中国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从而造成资源的错配。又由于双顺差造成外汇储备持续增长,中国经济将受到美国经济调整的冲击,如果美元贬值,中国的外汇储备将遭受严重损失。这样一来,外汇储备的不断积累将会致使中国经济越来越成为美国经济的“人质”。

  高善文:外贸顺差的持续扩大使人民币在较长时期内承受着很大的升值压力,而且导致各种资产价格的重估。尤其是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如煤炭,基础设施等行业,虽然发展很快但由于市场还不规范,一旦本币升值将会使这些产业资本缩水,造成很大的冲击。

  小幅多次升值成本被低估

  记者:从外部看,国际收支不平衡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良性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下一步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有效的解决?

  樊纲:当前顺差的问题更多的是由于美元发放过多的问题,是美国的问题。近期内我们也不愿人民币大幅升值,这样会对国内就业造成大的冲击。但我们可以在劳动成本上做文章,如普及农民工社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出口成本过低的矛盾,目前,农民工社保的覆盖率很低,社保体系是地方化的,不能在全国流动,因此,与其调整汇率,不如扩大社保范围,而且还能提高劳动成本,增加农民工收入。这样既有利于解决社会差距过大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外部不平衡的问题,一箭双雕。

  余永定:调整国际收支是一个长期过程,而且实施过程必须小心谨慎。这需要一揽子的政策措施,与从紧的货币政策比,不如实行积极的财政支出:比如,增加旨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体系以及教育体系的公共支出,以降低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从而降低储蓄率;通过财政和法律的手段减少城乡差距;深化国内金融市场改革和投融资体系改革,使国内储蓄能顺利转化为投资;制止地方政府把FDI的引入状况作为政绩的考核标准等等。当然,人民币应该升值,这是调整不平衡最直接的办法。现在我们有可能高估了一次性大幅升值的风险,低估了小幅度多次升值的成本。

  高善文:明年的经济政策还将保持一贯性,人民币的升值不会一蹴而就,而是渐进的,因而不会对经济造成大的影响。要解决顺差的问题必须从扩大内需着手。尤其是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减少政府的直接调控,让市场自行调节。

  目前财政政策还有一定的施展空间,中央财政还有适当的节余,而且可以积极的运用这部分顺差。把这些资金多投向教育,医疗,基建,社保等行业,积极促进上述行业的完善发展,做到藏汇于民。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流动性过剩,另外还可以间接刺激居民的消费倾向。政策的配合是长期的,扩大内需也要慢慢来,现在只是有些经济过热,还是在可控的范围内,当然经济政策的调整有一定的时滞,我认为要改变双顺差的现状至少还需要两年的时间。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