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职场健康] [转帖]我看过的对“欣弗事件”最精辟的分析

[复制链接] 2
回复
187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6-10-2 22:35: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内小药厂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地开花,有的地区一个县城开办有五六家制药企业,这些制药企业产品结构重复,制药设备重复,生产工艺简单,技术与设备陈旧,由于整个行业的资本过于分散,导致研发水平低下,由于绝大部分企业经营规模小,使经济效益低,......

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药厂不得不放弃药品的部分利润来保持和扩大市场的占有率,......生产企业开始在有限的市场空间内开始竞相压低产品价格,以此来扩大产品的占有率,另一方面......出现了靠商业贿赂医生、医院主管人员的阴暗手段。......

我们知道,降低成本的途径有二种,一条是扩大生产规模,依靠产品的规模效应,一条是提高技术,降低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但这两条对于弱小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缘木求鱼,怎么办?只好从原材料采购与能源动力消耗上下手,通过劣质原料低价购入(辅料可以用化工纯代替分析纯,原料可以用口服级代替注射级,用价格低廉的二甘醇代替两二醇,象齐二药一样,或者用**代替##),降低车间的动力运行来生产(象降低车间的洁净区级别以节省电力,降低灭菌时间和温度等等),这种情况下进行药品生产的后果可想而知,不出人命才怪呢?......

全文见:http://blog.sina.com.cn/u/49e074b30100053z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6 17:29:47编辑过]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 22:52:14 | 只看该作者

再转贴一段此人关于欣弗事件的分析:

    本人来自河南,现在从事药品研发工作,看到这则“停用欣弗”的通知,我没有感到意外,似乎这在我的意料之中,因为我曾经亲自参与过该品种的药品研究,对该药品的性质有着深刻的了解。但现在使我担心的是,“欣弗”虽然停用了,但市场上还有很多名称不是“欣弗”的克林霉素输液在应用,这些毒液还在浸蚀着患者的生命,只是大家把注意力只是放在新闻焦点“欣弗”上罢了。
    克林霉素为中国药典原料,以盐或酯的形式存在,一种叫“盐酸克林霉素”,一种叫“克林霉素林酸酯”,其中2000年版与2005年版药典有“盐酸克林霉素”原料而“克林霉素林酸酯”没有上药典,只是国家药监局颁标准品种,与盐酸克林霉素相近的品种为盐酸林克霉素。克林霉素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高温下易分解,主要是因为它分子中有含硫元素的巯基存在,使得其化学性质很活泼。受热时硫基分解产生硫化氢气体或氧化产生二氧化硫等高价化合物及一些不知名的分解产物,在药品质量分析时我们都称这些未知结构与药理性质的物质为有关物质。为了确保药品安全,药品质量标中把注射液中的有关物质作为一个重点考察项目进行观察研究。
       本人在参与盐酸克林霉素氯化钠注射液(输液)研究的过程中,就发现主药极易受温度影响,输液作为静脉滴注的产品,对其“无菌”与“内毒素”要求十分严格,为保证产品无菌,生产时输液都要进行灭菌,通常输液采用的灭菌温度为115℃,湿热灭菌30分钟,这样就可以保证产品无菌,大生产时对输液采用低于105℃灭菌的几乎没有,只有小针剂由于体积小受热快,才可以采用100℃流通蒸气灭菌30分钟来保证产品的无菌,但也要做严格的无菌检查,所以生产克林霉素输液,也要采用灭菌,而问题是克林霉素化学性质活泼,不但受热分解快,还会引起PH值下降,这样,采用通常的灭菌工艺即115℃温热灭菌30分钟灭菌,可以使主药分解大半,PH值下降到2.0以下,而人体体液PH值环境是衡定的,通常对输液的PH值要求不能低于3.5,如果低于这个限度,就会给身体酶系统带来难以恢复的伤害,严重者危及生命。所以在研制该产品时,我采用降低灭菌条件研究,结果发现100℃、30分钟的灭菌都会引起主药分解,有关物质超过其原料药规定的限度8%,这样的灭菌条件已经无法保证产品100%无菌了。所以采用这样的灭菌条件根本无法保证无菌安全性,况且产品放置产生细菌后还会引起热源产生及内毒素增加,根本无法保证本品的用药安全。如果提高灭菌温度,分解产生的杂质会更多,更无法保证用药安全。再一个问题是本品即使采用100℃、30分钟的灭菌,也会使本品灭菌后PH值降至3.5这个安全界限之下,故,本品不适合开发为输液剂型。当时我把我的研究结果和结论报告给我经理,但经理责备我没能找到合适的方法与工艺,他说“现在药监局已受理好几家了,人家都能报,为何我们不能报这个新药呢?”,一顿说落之后,我不得不再重复做我认为已经毫无任何研究意义的实验。最终我也没有研制出一批合格的产品,但为了报批,还是挑三批我认为不合格的产品送省所检验去了……
      一年之后,我们厂里研制的盐酸克林霉素氯化钠注射液取得了新药证书,没有发任何补充研究的批件,经理与车间主任很高兴,拿着批准的生产工艺就投料了,谁知,第一批产品经厂里检验,澄明度、不溶性微粒、PH值、有关物质四项指标不合格,检验时一开瓶盖,就窜出一股“臭气”,让人直捂鼻子,这就说明产品经灭菌后已经分解了,产生了硫化氢及二氧化硫等杂质。最后经理又把生产工艺攻关的问题交给我来解决。怎么办,最终,我只解决了PH值下降及有关物质控制问题,对于澄明度与不溶性微粒我却无能为力,灭菌只是采用危险的100℃、25分钟,我没办法,也只能如此,这已是我认为最“好”的工艺了,结果最终生产时澄明度合格率只有80%不到,其余20%成为了废品。我跟踪了十来批的产品无菌及热原检查,结果无菌都合格,而热原检查时却使家兔产生了体温下降下腹泻的现象,但标准只是控制体温上升,故也合格,从这个产品的研究到生产,使我对省药检所、药监局的权威性产生了怀疑,也使我对药品标准产生了怀疑,它们都保证药品对老百姓用药的安全吗?
      后来,在药监局网站上我看到又陆续批了数家克林霉素的葡萄糖注射液,这使我内心更为害怕,为什么?对于亲自参与该产品研究的我,清楚地认识到这意味着什么,这个产品上市后将会比克林霉素的氯化钠输液产生更大的危害。因为克林霉素本身含有肽键氨基,将会和葡萄糖反应产生对人体危害很大糠醛,特别是在PH值较高(PH高于5.0)的情况下受热更易产生,而为了使该产品PH值能够合格,产品生产时必须调高PH值至5.6-6.0,该产品生产中的灭菌与调高PH值就为“糠醛”的产生创造了两个必要条件,而该产品的标准中又不规定控制糠醛含量,这就为该药埋下了重大安全隐患。
      这次,欣弗产生了临床用药安全性问题,就证实了我以前的预感。现在国家卫生部及国家药监局对“欣弗”通令禁用,但是,是不是还会有第二个欣弗没被我们发现,还在临床在使用呢?受害者及医师们有没有对这个药品质量问题产生怀疑呢?对于我来说,我已清醒地看到临床上使用克林霉素输液的患者都是在向自己注毒,他们时刻存在生命的危机。我不能再保持沉默了,我内心种负罪感,作为一名新药研究者,作为一名药学人员,对问题药品看到而不能出面制止,则是对生命的一种摧残与亵渎。希望看到此贴的同志们转发此贴。让大家明白一下,不要让下一个“欣弗”的悲局接着演下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2 22:55:36编辑过]
板凳
发表于 2006-10-6 17:20:40 | 只看该作者

嗯,写这个blog的兄弟名叫孙会永,是个人才!

跟孙联系上了,已经把他加到QQ群里去了。

“健康天地”集聚的专业力量一下子又增加了一员猛将,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6 17:25:43编辑过]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