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大家举一个小例子来说明,比如一个面试者,不说有经验的,比如有说学生,应届毕业生,在这样一个夏天,两点钟到了办公室以后,你可能知道他住得比较远,会问一句怎么来的。我们通常理解,这是一个拉家常,把情绪缓和下来的方法,这个时候说我骑自行车来的,我坐公共汽车,或者我打车,开车来的,没问题,先记住了,如果是一个学生,会问今天有课没课,说我12点下课,吃完饭就来了。这个问题放在这儿不问了,但是这个过程中选择交通工具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时候应聘者可能会面临几个冲突,第一个时间冲突,比如他有事情,两点钟赶到这个公司参加面试,时间可能有冲突,第二是不同交通方式下成本的冲突,打车,坐公交车可以有多重选择,但成本是不一样的。第三个是如何平衡时间和成本之间的问题。不同的人,假定时间上没有冲突,就看他过来的时候选择交通方式的标准是什么,这个先记下来,这个还得不出结论。接下来需要他在学校的支出情况,家庭经济状况,自己的花钱习惯等等。这就是一个判断。假如他打车来的,就要判断他的经济实力,是不是足以支持他打车,第二个他有没有必要去打车,如果他家庭情况不是特别富裕,又没有特别大时间冲突,完全可以提前半小时,40分钟出来,但是选择了打车的方式的话,这种人可能会是对成本,节约没有特别高的意识。接下来再提问他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资金,和金钱类的问题,怎么处理的,包括他怎么去打工,怎么去看待这些问题。大家注意,因为现在80以后的学生,往往来讲依赖性比较强,自己认为很独立,但是实际上心理依赖性比较强,第二越往后出生的人往往不太体谅父母挣钱的辛苦,有可能会大手大脚。在不同的岗位上,对于这些方面的要求差别会很大。在这个岗位上我希望你是非常节约的人,非常节俭的人,可能其他方面能力很匹配,但这方面不够,可能也不太会录用。 再说一个例子。我记得今年年初在中央二台录一个大学生找工作的节目,当时现场模拟面试一个要毕业的小伙子,人很聪明,我当时问他暑假期间社会实践的问题,他说我们在一个暑假跑遍北京所有超市,我问他北京有多少家超市,你们一天可以跑几家,你们几个人,分组跑,还是怎么跑。他说不好意思,我们只是跑了三环边上几家超市,这样逐层发问的问题,可以把他讲的东西是否真实理清楚。而这是任何一个面试指南看不到的,因为每个人回答差别非常大,能否层层递进的发问,来自于你的经验,这就是面试中问题设计的艺术性,我们讲好的面试官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就是在这种过程中,不断总结,去体验,知道我在跟别人沟通的时候交流过程中,如何通过有效的发问,通过问题设计,用摸索的方式,逐层深入获得我想要的结果。不要看有些人做面试做了十年,其实未必是好的面试官。有的人不要看只做了五年,但是有非常犀利的眼光。 谈了上面的艺术性问题,我们再做一个简单实例的分析和讨论。假定企业这个职位是某一个业务单元的财务经理,企业文化要求创新和效率。考察应聘者是不是具有创新的意识。不是设计一个新产品就是创新,在工作中调整你的工作方法,提升你工作流程,都是创新,所以不要狭隘性理解,日常工作中我们需要管理上的创新。我们如何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如何更好地使我们工作技能发挥最大的价值和作用。这就是创新。这时,在问题设计上,可以问,你在过去的工作中,感觉在工作流程上,管理上有没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怎么调整的,谁主导的调整,为什么做调整?,这个问题本身看得出有创新的要求吗,并没有让大家看出有任何创新两个字,但是实际上从面试官来讲,一定要看他有没有回答过去的工作方式中和现在有什么问题,创新是对过去一些提升,如果对过去不知道是什么问题,无法找到过去的问题和毛病的话,会发现将来的创新只是一种虚言,因此这个问题中可能始终不谈创新两个字,但是可以判断应聘者是不是具备创新的意识,以及创新思维的系统性。同样有创新意识,这种差别,在不同的人身上,就会体现出来。 第二个问题可以问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结合应聘者的技能和效率意识做一个判断。我们在工作中观察一个人效率高低,通常会有几种原因去影响效率,第一个做某个单体事情的时候,他的手快,还是手慢。比如做一个PPT,都是集中精力做PPT,效率有差别吗?有差别,有的人半个小时完成了,有的花几个小时,还不知道在哪写版面的页码。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单个工作效率不错,但是组合起来工作效率非常差,或者组合以后的工作效率非常好。对管理者来讲,这种情况要比前者更加重要。当很多事给你处理的时候,你的效率可不可以提升。这就是时间管理的概念,这个公司的文化要求公司一定要有效率,一个是做某一件事情具体技能如何,第二个当你预见多个事情让你处理的时候,怎么样短时间尽可能完成。现在对大多数员工来讲,除了生产线上,做一个非常固定操作环节工人来讲,对我们在座这些人,每天要处理的不会是一件事情,是多件事情,因此需要决定工作效率不是单独做某一件事情的工作效率。你要看应聘者对工作时间安排,是不是有充分的时间意识,是不是有这种时间管理的概念,就是把企业文化的要求,转变为你的问题,并且在问题的回答中判断他具备什么样的基础和技能。 第三个要求就是业务单位的财务经理。对财务的专业知识的考察,通常可能在笔试这个过程中去解决掉,因为我们是做HR的,除了本专业问得比较溜一点以外,其他的专业可能确实问得不到位。这个时候要看对财务经理的要求,会有一个财务管理的问题,要看应聘者从财务工作人员角度如何判断公司业务。公司的职能管理,应该是一个支持性的概念,包括既有管理,也有服务功能,我们知道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什么,管理核心不是人力资源的管理,是财务管理。财务经理对业务不能没有任何控制,但同时不要忘了财务的设置是为业务服务的,因此这个财务经理,应聘者能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个交界点,就代表他将来工作中在哪个角度去看。如果只会单纯从财务角度看,将来一旦会用他,可能会和业务部门发生很大的冲突,但如果只是从业务角度上考虑,可能应聘者又会在制度执行上出现非常大的问题,这种平衡点可不可以找到,就代表这个人可不可以胜任这个职位的很重要的一方面。此外,如果他以前也是一个经理,我们可以问他过去感觉管理中最难的是什么,就可以判断他对管理的认知,还有管理技巧,接下来根据他回答到底有哪些困难,为什么,不断追问下去,从而可以判断出他是不是在管理上有感觉的人,这就是问题的设计。 上述思路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补充用其他的问题进行验证,比如你在应聘岗位上如何进行创新,我们要知道前面的问题没有出现任何创新两个字,我刚才讲面试艺术性问题,如果要我问,那个问题问完以后,这个要放在最后。对应聘者来讲思路是不连贯的,因为他的思路基本上被你设计的看似无章的问题所打断,不太会意识到这个问题跟前面的关联性。他怎么看过去的工作流程中有没有问题,如何调整,他自己主动调整还是被动调整,就可以和后面的回答进行吻合度的判断。前面他说我们流程没什么问题,挺好的。让我找找了半天也没找着,但后面又对创新夸夸其谈,你就会发现这个人虽然口头上有创新意识,但实际上可能是一个并不真正具备创新意识的人。还有让他说自己带团队做得最好和最不好的一件事情,我们就可以判断这个人有没有团队管理经验。 另外要注意的,就是各个题目之间的验证关系应该不是很明显,你先问我创新性问题,然后问流程问题,很简单,我马上说流程有毛病,我们在改,当时面试现场是不太好验证那些毛病是真还是假的。此时,我们就会发现上面的问题失效了,因为并没有真正得到你想要的结果。因此,要学会把相关性问题的顺序打乱。 还有一点,就是根据应聘者不同的背景,在不同方面重点发问。比如我们有文化的要求,创新的要求,也有管理,和专业上的要求。但我们面试的时间通常是有限的,比如40分钟,或者一个小时,或者一个半小时,要把所有问题穷尽显然是不够的。所以需要针对不同的人设计不同的发问重点。例如,感觉这个人在创新意识上不是特别有把握,但是团队的管理经验肯定没有问题,就可以把后面的问题弱化了,重点了解他的创新意识,是不是满足你公司的要求。但是结构化面试中,对这方面是不太考虑的,它要求所有职位都要问这个问题,这怎么能分出重点,因为不同人的差异。所以问问题的重点要及时调整。你问问题顺序不一样,问题也不一样。而这来自于对人的判断,这种判断就是非常有艺术性的一件事情。 第四,在提问过程中,可以根据应聘者的回答,进行不断追问。特别是细节方面。就比如我前面讲的例子。细节是非常重要的,是判断真伪非常重要的方法。 这里我想把自己总结的关于面试的四重境界跟大家说一下。 最低的是就是手中无剑,心中无剑。来了,父母好吧,家里几个兄弟姐妹,对我们公司印象怎么样,说说自己优缺点,然后就没了,再见了。父母的问题我都问过,基本上对应届毕业生都问,家庭的成长背景,对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往往不能直接看出来。我这么多年做人力资源,就想想自己的性格,好处,毛病也好,这些主要不是在学校养成的,还是家庭成长环境造就了这样一个结果,其实这对绝大多数人来讲都是一样的。像我问的家里有几个兄弟姐妹,在这个境界上的面试官,问完根本不知道他想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最后只是得到一个信息,这个人独生子,是独生女,或者这个人父母都健在,或者这个人父母都退休了,仅此而已,没有想到这个信息背后看的是什么,我们要看的是这种家庭背景和家庭环境对这个人成长可能造成什么影响,这种影响要在面试中进行验证和判断。比如某一个职位,吃苦性要求很强,但是我发现应聘者的家庭背景很好的时候,就需要验证当他真正独立生活工作之后,有没有吃过苦,吃苦是什么态度,如果根本没有吃苦,这个人可能就不是最合适的选择。我依然是问他的家庭,但是我了解的东西不一样。这是第一重境界。手中无剑,心中也剑。 第二叫手中有剑,心中无剑。一堆问题整理出来,从公司管理来讲,厚厚一本,照这个问题本打勾,但他不知道这个表上面写的东西背后隐藏的意思是什么。过去干过什么样管理工作,过去受过什么挫折,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因人而异的。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去宝洁应聘过,他们有一些基本的面试问题,问了这么多年,为什么还要用,因为每个人回答不一样。像我们专门做面试的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我可以让他感觉无懈可击,让他看起来很完美,觉得这个人不错,就是他想要的人。可从企业角度,并不一定代表你能选出合适的人。能达到这个境界,比前面的境界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至少手里有一定的技术,但是缺乏艺术性,或者只知道按剑出招没有任何变通还是不够的。 第三个叫做手中有剑,心中有剑。也就是套路还是可以被人看出来,你手上套路的打法,人家知道你想要什么东西,你隐藏在背后的逻辑顺序别人都可以看得出来。 第四个就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你心里知道你想要什么,但是看起来问的问题没有什么逻辑顺序,这才是好的面试官。这种面试官即使不要应聘者了,也要让他非常高兴地离开你这儿。但是你已经很清楚知道应聘者是否符合职位要求了。我们没必要把应聘者折磨得灰头土脸的,大家要注意,人和职位是有匹配度的,我们选人的时候不是选最优秀的,是选最合适的,他可能应该去他适合的地方,干嘛非得摧残他的自信心。你要让应聘者觉得问的问题很爽,他觉得回答很充分。大家知道面试过程中,什么样情况下最能够得到你的信息?一定是应聘者最放松的状态下最真实。人在放松的时候,真实面目最容易暴露出来,你想想你西服革履他也西服革履坐在这儿能放松吗?我要找一个会议室可以抽烟的,哥们要抽烟吗,来一支,自己比较随意,还说一两句笑话,我前几年问的一个面试小孩,结果那小孩就跟我抽烟了,后来把他自己一些很真实的想法都说出来了,说完以后回去醒过味了,后悔了,说这个面试官太狡猾了,把我的情况都给套出来了,但当时他回答的时候很爽,而我也了解了这个人是否符合要招的职位,以及他适合做什么职位。从面试来讲这就是一种艺术性,但这种方法在你们公司能不能做,要结合自己公司的情况。不要因为抽烟而被公司罚500块钱,就太不值当了。 面试的四重境界代表我们在选人过程中,我们自己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怎么样在这个过程中能让自己在招聘中,或者往大的方面说,从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来讲,达到技术和艺术的平衡。招聘只是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小的片断和一个工作内容。人力资源管理涉及的内容非常多,还有绩效、薪酬,还有培训,还有最复杂的人员调配等等,这其中有太多艺术性可言,其实无论什么样的工作,我们不要忘了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如果没有一种好的方法作为前提的话,你讲究的艺术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个时候会使你管理变得非常随意,你赶巧了一个人水平很高,工作结果就上来了,运气差一点,正好这个人工作水平很差,就完了。我们仅仅按照技术方法操作的时候,会发现遇到很多现实中活生生问题的时候,这个方法行不通的,要变通,要在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变通,而不是随意变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