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茨杰拉德、韩寒与文艺复兴 前两天买了一本菲茨杰拉德的中短篇故事集《疯狂星期日》,里面有几篇以前没看过。今天早上在厕所里翻着,差点都不肯站起来。 天才便是天才,有才华的人写出来的文字到底不同于那些殚思竭虑绞尽脑汁写出来的。那种轻灵、洒脱、举重若轻,那种仿佛无意间便已看透世事的轻描淡写,绝不同于后天勤奋努力而从文字中脱落出的凝重与深刻。写作,于有些人是享受的过程,于另外一些人,则是战战兢兢丝毫不敢大意的“事业”。 忽然之间想到韩寒,虽然没看全过他的文字,只在《三重门》刚上市的时候在书摊上顺手翻了一翻,觉得像是对《围城》的拙劣模仿,就没有再看。想到他,是因为先想到菲茨杰拉德。 同样是少年成名,然而菲茨杰拉德用他的笔记录下了那个时代,在他之前之后,人类没有享受过同样的时光:两次大战之间的幸福空白,大萧条就要来临,衰退的阴影已经张开笼罩在所有人的头上,在面对那样一种不可测的未来时,即便是快乐,也往往是带有一丝忧伤和恐惧的吧?而这些,都已经在他的小说里。 至于韩寒,只是在转型期的时代一个过眼烟云式的人物,成名太早,对他只能是一种意外的伤害。在心智尚未发育完全之时,让一个小孩子面对突然而来的巨大光环,他往往之后就会什么都看不见。即便在光环黯淡与冷却之后,那孩子的心中依然还是只记得自己身处其中的炫目。长此以往,会形成心理障碍的。 这个时代越来越需要英雄、明星、名人等符号来作为自己的标记,因此上,“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情况也越来越多。有时候,很多时候,时代在呼唤属于自己的英雄,但是却有一个人莫名其妙地站在风口浪尖,大家的眼光,也就不得不跟着他转一下。 但是不要提什么时间检验之类的废话,文艺复兴以前的像样人物,有谁记得几个? 以前我总以为读者喜欢看平易近人的文字,现在看来,并不完全如此。 他们也许喜欢读那些读得懂的文字,但是他们会去崇拜他们不明白的事和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