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我在网上也没有找到。
几个下载的地方:
www.52ebook.com 有很多书.我长去.
黃仁宇研究资料目录
作家與作品
全國新書資訊月刊◆民國90年5月號25
史學界的暢銷作家– 黃仁宇研究資料目錄
漢學研究中心聯絡組
耿立群
黃仁宇先生,英文名為Ray Huang,亦曾用筆名「李尉昂」發表小說著作。1918年出生於湖南長沙,2000年1月8日逝世於美國紐約,享年82歲。黃仁宇之父名為黃震白,號種甦,早年為中國革命初期同盟會會員。黃仁宇於湖南長沙長大,自十四、五歲起就開始向當地報紙投稿,寫作熱忱自此從未間斷。1936年考上天津南開大學電機工程系,不久對日抗戰開始,遂放棄讀了一年半的大學學業,欲從軍報國,報考軍校。在尚未進入軍校就讀的空檔五個月中,他在長沙《抗戰日報》覓得記者一職,擔任編輯採訪工作,當時的同事包括大名鼎鼎的劇作家田漢,和後來成為共黨高幹的廖沫沙。
1938
年黃仁宇考入成都中央軍校,1940年於十六期第一總隊畢業。軍校畢業後任陸軍十四師排長和代理連長;1943年受派由重慶飛往印度,參加中國駐印度遠征軍,任新一軍上尉參謀,為孫立人的部下。在緬甸服役期間,常撰文報導戰事,投稿到當時最負盛名的《大公報》。1944年5月,曾在緬甸密支那受日軍突擊右腿負傷,亦曾受頒陸海空軍一等獎章。抗戰結束,任第三方面及東北保安司令長官司令部少校參謀。1946年他參加全國考試,獲選保送美國堪薩斯州雷溫烏茲要塞陸軍參謀大學(U.S.
Army Staff College at FortLeavenworth,
Kansas)進修,為期九個月,被分發至人事科研習,研習內容大都是動員問題,對其日後研究歷史有很大的助益。畢業後曾任國防部參謀,1950年以中國駐日代表團少校團員的身分退伍。
退伍後在日本待了兩年,遂負笈美國,1952年9月到密西根大學開始半工半讀的留學生涯,以三十四歲的「高齡」從大學三年級讀起,先念新聞系,後轉至歷史系,1954年大學畢業,其後又在該校繼續上研究所,分別於1957年和1964年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博士論文以「明代的漕運」為題,指導教授是霍爾(John
Whitney Hall
)、費維愷(AlbertFeuerwerker)和余英時先生。求學期間常以繪圖員和洗碗工等兼職打工維生。
獲得博士學位後,黃仁宇成為南伊利諾大學助理教授,並在此結識其妻美國小姐格薾(G a y l e)。1 9 6 6
年黃仁宇結婚,時年四十八歲。兩人育有獨生子培樂(Jefferson)。1967
年經由余英時教授的推薦,進入紐約州立大學紐普茲分校(New Paltz University College,
StateUniversity of New York)擔任副教授,1971年升任正教授,至1 9 8 0
年暑假因該校人事縮編而被解聘。在這段期間他曾任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副教授( 1 9 6 7),參與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主持的明代學術研討會;也曾參加由著名歷史學者富路德(L. Carrington
Goodrich)所主持的《明代名人傳》(Dictionary of Ming
Biography)的編寫工作。1970年黃仁宇申請到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的研究費,供其從事撰述《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Taxation
and Governmental Finance inSixteenth Century Ming China
)一書。1972至197 3年,黃仁宇至英國劍橋,襄助李約瑟(Joseph
Needham)蒐集整理研究有關《中國科學與文明》的材料。當時英國《觀察家》(Observer)週刊還曾以李約瑟、魯桂珍和黃仁宇三人一起討論的照片當封面,做特別報導。1
9 7 9 年黃仁宇又赴普林斯頓大學參與《劍橋中國史》(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的集體研究工作,撰寫明朝部分。
黃仁宇的成名作是《萬曆十五年》,最初是用英文寫的,1981年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印行,當時為美國名作家厄卜代克(John
Updike)在《紐約客》(New Yorker)雜誌撰寫書評推薦,該書並獲得美國國家書卷獎(American
BookAwards)1982和1983年歷史類好書兩次提名。翌年《萬曆十五年》中文版在北京出版,由其老友廖沫沙題?#123;,印在封面。後來陶希聖先生很欣賞這本書,就在其主持的食貨出版社印行臺灣版,並為之寫讀後記附於書後。自此黃仁宇在臺灣成為知名度很高的歷史學者,經常在各報刊發表文章,並集結成多本專書,銷路都不錯,可謂史學界之異數。究其原因,與其文筆風格有密切關係:黃仁宇的論著多有大的歷史架構,以個人人生經歷(國民黨的下級軍官親身經歷對日抗戰而體會到中國社會政治結構的問題,以及在美國生活多年對西方文明的認知與反思)對照歷史記載,發展出一套對中、西方歷史文化的解讀。不拘泥於現代論文的寫作格式,以較為通俗易懂的方式,將歷史似小說般的呈現,故較能吸引廣大的閱讀群。他主張以「長時間、遠距離、寬視野」的條件重新檢討歷史,常探討的問題包括:中國何以不能在數目字上管理?中國何以不能變農業社會為商業社會?中國的行政何以不能像西方那樣理性化?而他以「潛水艇三明治」形容傳統中國—上層是沒有明顯差異的龐大官僚體系,底層是沒有明顯差異的廣大農民,此種說法膾炙人口,常為人津津樂道。
然而黃仁宇在學術界卻是毀譽參半,褒貶互見,未能獲得一致的肯定,歷史學者或漢學家常質疑其半路出家,學術著作不夠嚴謹;驟然處理數百年、上千年的大歷史架構,總讓歷史學者覺得過於冒險,將歷史解釋簡單化。此由其綜論性的回憶錄《黃河青山》(1983年以英文撰就,但表明於逝世後方能翻譯出版)中屢屢述及他撰寫的書(如《中國並不神祕》(China
Is Not a Mystery)等)在美國難以出版的挫折,以及他與費正清(John K.
Fairbank)、亞瑟.萊特(Arthur
Wright)等知名漢學家對中國史解讀和撰寫方式意見之扞格,可見一斑。實則他對中國歷史,尤其明代史,是下過苦功夫的,他曾在1960年代,以兩年半的時間,閱讀完整部《明實錄》(共133
冊,外加29 冊附錄),並做筆記,可見其功夫之紮實。
無論如何,黃仁宇的後半生毫不間斷地研究歷史,至逝世前仍持續有新作發表。尤其在他離開紐約州立大學的教職後,作品數量甚多,包括學術專著和報刊論文,大多數是在臺灣出版,儼然成為專業的暢銷作家。作品普遍受到注目,從早期的英文論著,到後期的中文論著,都有不少學者撰寫書評評介。2000年1月8日他在美國紐約寓所,去看電影時心臟病發辭世,結束了他多彩多姿閱歷豐富的人生。當時和時隔一年的最近,聯合報和中國時報都舉辦研討會等紀念活動,可見其作品對史學界和一般民眾已產生相當的影響力。
編例
1.本目錄收錄有關黃仁宇著作及他人論述、評介等資料凡170筆,資料類型包括專書、論文集、期刊、報紙論文和錄音帶等。
2.本目錄分為兩大類,第一大類是「黃仁宇著作目錄」,依內容略分為一、學術專著,二、歷史小說,三、錄音資料,四、單篇學術論文,五、報導、時論與雜文,六、書評。第二大類為「他人論評」,包括:一、人物訪談、追思和述評,二、論著評介。各分類皆以發表時間先後為序。
3.本目錄收錄資料以中、英文為主;黃仁宇作品被翻譯成其他語文者,原則上不收錄。另有關黃仁宇之新聞報導亦不收錄。
4.黃仁宇論著同時以中、英文撰述者,以中文資料在前,英文資料在後,並列於一條。凡一書多版次,或一篇論文載於不同書刊者,皆以分號作為區隔,記錄其出版資料。
5.作者中文著述多以「黃仁宇」署名,英文著述署名“Ray Huang”;非以此二者發表者,依原書作者名著錄。
6.專書著錄方式為書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月、頁數及ISBN。單篇論文之著錄方式為作者、篇名、期刊或報紙名稱、卷期數與出版年月、起迄頁碼。
7.有〔〕符號者及缺出版資料或頁碼者,因收藏付之闕如,無法查對,故存其目備考。
8.黃仁宇之著作與述評資料遍及世界各國,疏漏在所難免,敬請方家不吝賜教。
壹、黃仁宇著作目錄
一、學術專著
1.《緬北之戰》,1946
2.The Grand Canal during the Ming Dynasty,1368-1644.(Thesis
(Ph.D.)--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64) Ann Arbor, Michigan: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1983.
3.Taxation and Governmental Finance in Sixteenth Century Ming
China.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4.385pp.ISBN:0-521-20283-3
阿風、許文繼、倪玉平、徐衛東譯,《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臺北:聯經,
2001.1,410 頁,ISBN: 957-08-2192-2
4.《萬曆十五年》,北京:中華書局,1982.5,250頁;臺北:食貨,1985.6(食貨出版,聯經總經銷,1994),289
頁,ISBN: 957-8876-01-7
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1. 278
pp. ISBN: 0-300-02518-1
5.《放寬歷史的視界》,臺北:允晨,1988.7,294 頁,ISBN: 957-0329-01-7
6.《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臺北:時報,1989.10,324 頁,ISBN: 957-13-0046-2
7.《地北天南敘古今》,臺北:時報,1991,316 頁,ISBN: 957-13-0352-6
8.《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臺北:聯經,1991.11,529 頁,ISBN:957-08-0713-X,
957-08-0714-8
9.《現代中國的歷程》(與勞思光、金耀基、戴國煇、高希均等合著),臺北:華視,1992,222頁,ISBN:
957-572-030-X
10.《中國大歷史》,臺北:聯經,1993,368 頁,ISBN: 957-08-1068-8
China: A Macro History. Armonk, New York: M.E. Sharpe, 1988.
277 pp. ISBN: 0-87332-452-8
11.《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臺北:時報,1993,447 頁,ISBN:957-13-0962-1
12.《近代中國的出路》,臺北:聯經,1995.4,167 頁,ISBN: 957-08-1355-5
13.《新時代的歷史觀:西學為體,中學為用》,臺北:商務,1998,100頁,ISBN: 957-05-1434-5
14.《關係千萬重》,臺北:時報,1998,284 頁,ISBN: 957-13-2751-4
15.張逸安譯,《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Yellow River and Blue Mountains
),臺北:聯經,2001.1,615 頁,ISBN: 957-08-2193-0
二、歷史小說
1.李尉昂、宋碧雲,《長沙白茉莉》,臺北:時報,1990,392頁,ISBN:957-13-0097-7;臺北:商務,1998,308頁,ISBN:
957-05-1501-5
2.李尉昂,《汴京殘夢》,臺北:聯經,1997,239 頁,ISBN:957-08-1749-6
三、錄音資料
1.中國和資本主義的發展(黃仁宇主講,呂學海企劃),臺北:社會大學文教基金會,
〔1997〕,2 捲卡式錄音帶(各90分)
四、單篇學術論文
1."Fiscal Administration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Chinese
Government in Ming Times: Seven Studies, ed.by Charles O.
Hucker (New York and Lond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9),
pp. 73-128.
2."Ni Yuan-lu: "Realism" in a Neo-Confucian
Scholar-Statesman," Self and Society in Ming Thought, by Wm.
Theodore de Bary and the Conference on Ming Thought (New York
and Lond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0), pp. 415-449.
3."Military Expenditures in Sixteenth Century Ming China,"
Oriens Extremus(Hamburg, Germany),17:1/2 (Dec.1970),pp.39-62.
4.Joseph Needham & Ray Huang, "The Nature of Chinese Society:
A Technical Interpretation," 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 (Hong
Kong),12:1/2(1974),pp.1-16; East and West (Rome), New Series,
24:3/4(1974),pp.381-401.
5.〈從「三言」看晚明商人〉,《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7:1(1974.12),頁1 3
3-154;收入《放寬歷史的視界》,頁1-32
6.〈明「太宗實錄」中的年終統計〉,Exploration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Shanghai: Shanghai Guchi chubashe,
1982),pp.115-130;《中國科技史探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頁123-138;《明史研究通訊》1期(1986.9),頁5-24;收入《放寬歷史的視界》,頁33-36
"Administrative Statistics in Ming Tai-tsung Shih-lu: An
Illustration of Chinese Bureaucratism as Criticized by Dr.
Needham," Ming Studies, 16 (Spring 1983),pp.39-66.
7.〈明代史和其他因素給我們的新認識〉,《食貨月刊》15:7/8(1986.1),頁253-267;收入《放寬歷史的視界》,頁63-91
"The History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Today''s World,"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19:4(Summer 1986),pp. 3-36.
8.〈西方資本主義的興起──一個重點上的綜合〉,《知識份子》8(1 9 8
6:夏季號);〈我對「資本主義」的認識〉,《食貨月刊》1
6:1/2(1986.9),頁26-49;收入《放寬歷史的視界》,頁9
3-139;收入《儒家倫理與經濟發展》(楊君實、杜念中主編,臺北:允晨,
1987.12),頁85-142。
"The Rise of Capitalism in Venice, the Dutch Republic, and
England: A Chronological Sketch,"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20:1 (Fall 1986),pp.3-50.
9.〈中國歷史與西洋文化的匯合──五百年無此奇遇〉,《知識份子》(紐約)9(1986:秋季號),頁29-44;收入《放寬歷史的視界》,頁141-197
"The Merger of Chinese History with Western Civilization,"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20:1(Fall 1986),pp.51-122.
10.〈中國近五百年歷史為一元論〉,《知識份子》1987:秋季號;收入《放寬歷史的視界》,頁199-219
11."The Lung-ch''ing and Wan-li Reigns, 1567-1620," i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7: The Ming
Dynasty,1368-1644,Part I, eds. by Frederick W. Mote and Denis
Twitchet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pp.511-584.
12.〈蔣介石的歷史地位〉,《國史釋論: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楊聯昇、全漢昇、劉廣京主編,臺北:食貨,1988.4)下冊,頁665-690;收入《放寬歷史的視界》,頁225-272
13.〈從唐宋帝國到明清帝國〉,《九州學刊》2:3(1988.4),頁129-138
14.〈張學良.孫立人和大歷史〉,《歷史月刊》8期(1988.9),頁124-133
15.〈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1):甚麼是資本主義?〉,《歷史月刊》13期(1989.2),頁104-110
16.〈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2):威尼斯(上)〉,《歷史月刊》14期(1989.3),頁111-125
17.〈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3):威尼斯(下)〉,《歷史月刊》15期(1989.4),頁92-102
18.〈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4):荷蘭〉,《歷史月刊》17期(1989.6),頁53-63
19.〈法國大革命〉,《歷史月刊》18 期(1989.7),頁36-55
20.〈十七世紀的英國〉,《歷史月刊》19 期(1989.8),頁105-119
21.〈俄國的十月革命〉,《歷史月刊》22期(1989.11),頁81-99
22.〈德國資本主義的特性〉,《歷史月刊》27期(1990.4),頁111-127
23.〈日本資本主義之路─創造還是模仿?〉,《歷史月刊》28期(1990.5),頁134-150
24.〈中國的長期革命〉,《歷史月刊》29期(1990.6),頁122-134
25.〈中國的大歷史─西安與黃土地帶〉,《歷史月刊》43期(1991.8),頁10-20
26.〈中國的大歷史─亞聖與始皇〉,《歷史月刊》43期(1991.8),頁21-30
27.〈中國的大歷史─土壤、風向和雨量〉,《歷史月刊》43期(1991.8),頁31-37
28.〈從拉吉夫.甘地被刺說起─歷史傳統與地理條件對近代改革運動的影響〉,《歷史月刊》43期(1991.8),頁38-63
29.〈兵馬俑的幕後〉,《歷史月刊》44期(1991.9),頁74-80
30.〈名士至軍閥的蛻變〉,《歷史月刊》46期(1991.11),頁50-59
31.〈明朝:一個內向的國家〉,《歷史月刊》55期(1992.8),頁82-94
32.〈晚明一個停滯但注重內省的時代〉,《歷史月刊》56期(1992.9),頁90-104
33.〈從鴉片戰爭到自強運動〉,《歷史月刊》59期(1992.12),頁96-105
34.〈一國兩制在歷史上的例證〉,《歷史月刊》60期(1993.1),頁84-95
35.〈百日維新、民國成立和五四運動〉,《歷史月刊》62期(1993.3),頁29-39
36.〈關於修訂近代中國史的芻議〉,《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15期(1993.3),頁33-47
37.〈關於蔣介石日記之二三事〉,《歷史月刊》78期(1994.7),頁117-121
38.〈為什麼稱為大歷史〉,《讀書》(北京)188期(1994.11),頁66-74;《歷史學》(北京)1994:12(1994.12),〔頁32〕
39.〈李約瑟(Joseph Needham)給我的影響〉,《歷史月刊》88 期(1995.5),頁102-113
40."Chiang Kai-shek and His Diary as a Historical
Source,"(PartI,II),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29:1/2(Fall
1995-Winter 1995-96),pp.3-176;30:1/2 (Fall 1996-Winter
1996-97),pp.3-185.
41.〈如何確定新時代的歷史觀─西學為體中學為用〉,《歷史月刊》98期(1996.3),頁122-130
42.〈對蔣介石與毛澤東的幾點看法〉,《歷史月刊》121 期(1998.2),頁28-33
43.〈一六一九年的遼東戰役〉,《歷史月刊》131 期(1998.12),頁112-120
"The Liaotung Campaign of 1619," Oriens Extremus
(Hamburg,Germany), 28:1 (1981), pp.30-54.
44.〈中國的經驗: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歷史月刊》144 期(2000.1),頁99-107
五、報導、時論與雜文
1.〈駐印軍鋒芒小試〉,《中印公路是怎樣打通的》(呂德潤、煦東、黃仁宇等著,重慶:大公報館,1945.3),頁9-12
2.〈孟關之捷〉,《中印公路是怎樣打通的》,頁33-42
3.〈拉班追擊戰〉,《中印公路是怎樣打通的》,頁48-64
4.〈隨車出擊記〉,《中印公路是怎樣打通的》,頁64-70
5.〈密芝那像個罐頭〉,《中印公路是怎樣打通的》,頁90-119
6.〈論上海〉,《華語快報》(紐約)1986.1.21
7.〈孔孟─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1)〉,《中國時報》1987.3.3,8版〈人間〉;收入《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頁17-22
8.〈秦始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2)〉,《中國時報》1987.3.15,8版〈人間〉;收入《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頁23-29
9.〈李悝─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3)〉,《中國時報》1987.3.26,8版〈人間〉;收入《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頁31-36
10.〈司馬遷和班固─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4)〉,《中國時報》1987.4.12,8版〈人間〉;收入《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頁37-42
11.〈文景之治─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5)〉,《中國時報》1987.4.21,8版〈人間〉;收入《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頁43-47
12.〈漢武帝─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6)〉,《中國時報》1987.5.8,8版〈人間〉;收入《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頁49-55
[1] [2] 下一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3 21:19:1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