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纪经济报道 常华兵
从2002年开始,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为各方面关注。但由于收购方多是非上市公司,海外收购的效果不为人知。从上市公司进行海外收购的结果来看,结果迥异。
中海油(0883.HK;CEO.NY)在今年的3月,宣布收购英国天然气集团的北里海项目的部分股权,这也是该公司自2002年以来的第4宗海外收购。但是由于其他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而流产。从股价来分析,中海油的大部分海外收购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标志之一就是股价的累计超额收益率超过了同行业公司。在业绩上,中海油也由于产量增长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单。
中海油是一家管理水平卓越的公司,在海外收购的战略设计、资金调度和机会把握上有其独到之处。但遗憾的是,其管理层没有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我们只能停留在资料的分析上。
为了拓宽视野,我们采访了中海油最近一次海外收购的卖方财务顾问,高盛的分析师向我们提供了其独立的分析报告。我们还邀请了普华永道的合伙人对中国的海外收购进行了整体的评价。
21世纪CFO委托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中国会计视野网站进行读者调查,欢迎读者提出宝贵意见,http://vote.esnai.com。
中国企业收购国外的公司的案例已经很多,其中不乏一些比较成功的例子,但大多数海外投资难获利却是不争事实。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简称中海油,香港股票代码0883,纽约股票简称CEO)从2002年起进行了一连串的海外收购。2002年三次收购都成功地提升了公司的价值,最近一次收购因为其他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而流产。
资本市场的明星
中海油在2001年2月底成功登陆资本市场以后,一直是资本市场耀眼的明星。在上市后,其交易价格一直高于发行价格。除了获得了媒体的一系列荣誉外,最实质性的荣誉莫过于两个:破例入选恒生指数成份股样本;获得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对中国企业的最高评级。
2001年7月23日(星期一)香港恒指服务公司表示,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将由7月31日起,代替道亨银行(0023.HK)成为恒生指数成份股。
中海油上市仅5个月,恒指服务公司豁免两年的上市规定破例让其进入恒指。中海油股票市值达79亿美元,且每天有较大数额成交量,是决定其成为成份股的主因。恒生指数是以香港股票市场中的33家上市股票为成份股样本,以其发行量为权数的加权平均股价指数,是反映香港股市价格趋势最有影响的一种股价指数。
入选恒指对中海油的影响是正面的,当天收盘价格上涨2.04%,第二天又上涨了5.33%。7月20日到7月27日恒生指数收盘从12301跌到12087,下跌了1.7%,中海油股价从7.35港元上涨到7.9港元,上涨了10.7%。
2001年,中海油的最终控股股东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获得国际著名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和穆迪公司分别授予的BBB和Baa2投资级评级,这是中国企业获得的最高信用等级,也是国有资企业的首例。
2002年12月12日,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将中海油的信贷评级以及由中海油担保的子公司中海石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的外国长期流通债券评级,从Baa2调高到了Baa1。同时,穆迪还把其母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信贷评级从Baa2调到了Baa1,三者的评级展望均为正面。穆迪在它所发的新闻稿中指出,如果主权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级得到调高,并且集团的财务状况及整体战略仍能保持强劲、一致的态势,那么还会出现正面的调高评级压力。Baa1(正面)是中国公司迄今为止从穆迪得到的最高评级。中海油是惟一一家从穆迪那里得到Baa1(正面)评级的中国公司。
迫切扩张欲
三大石油公司中,中石油和中海油业务最接近,而中石化由于下游业务规模远远超过上游业务,和中海油可比性不是很大。
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上,虽然中石油的利润居香港市场首位,但是股价表现不如中海油(见图1)。从2001年2月28日到2003年3月31日,中石油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只有68%,而中海油却达到了100%。
(注:计算时对股价没有还权,见图1)从市盈率(2002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格与每股盈余)来看,中石油为6倍,中海油为9.6倍。但是中海油在规模上和中石油难以抗衡。(数据来自上市公司年报,见图2)在收入上中海油只有中石油的10%,在净利润上只有中石油的20%。
在石油界,向来是以规模(储量)论英雄的。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公司之间也在不断合并,寡头垄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1999年底美国最大的两家石油公司埃克森石油公司和美孚石油公司合并后,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1998年8月英国石油公司(BP)和阿莫科公司合并后成为世界第三大石油公司。2003年4月22日,俄罗斯两大石油公司尤科斯石油公司和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宣布合并为尤科斯-西伯利亚石油公司,新组建的公司将成为俄第一大、世界第四大私营石油公司。虽然中海油的效益指标要远远好于中石油和中石化(见图3),但是有文章称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也需要进行整合,例如把中海油和中石化合并。对中海油来说,规模上不去显然不利。
收购资金充足
从2002年,中海油进行了3次大的海外收购,支付了将近12亿美元。如果收购英国天然气集团的北里海项目成功,累计支出将达到18亿美元。
但是如此大手笔的收购不会对中海油造成资金压力。除了石油业务带来的巨大的现金流外,中海油也是资本市场的高手。
2001年中海油上市,成功募集了约12.65亿美元,2002年3月,中海油在宣布收购西班牙瑞普索(Repsol-YPE)在印尼五大油田的权益后不久,就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信贷有限公司发行了10年期5亿美元的债券,公司称债券融资用于一般性公司开支。由于国际评级机构对债券的评级比较高,息率仅为10年期美国国债基准加163基点。这次发债的承销商正是中海油收购西班牙瑞普索在印尼五大油田权益项目上担任财务顾问的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和美林。
据布伦博格(Bloomberg)和道琼斯(DowJones)2003年4月11日报道,中海油正在计划在5月发行5亿美元到10亿美元债券,由于在2002年12月获得了国际评级机构更高的评级,估计中海油的融资成本会进一步降低。某国际大型投资银行的分析认为,“根据中海油充裕的现金储备和强大的自由现金流产生能力,我们认为如果该公司开展任何形式的融资活动,都可能意味着它要采取进一步的收购行动”。
收购提升价值
我们采用股价的累计超额收益率等指标来评估市场对中海油收购的看法,同时也关注和中海油业务最相近的中石油的股价反应。◎收购西班牙瑞普索(Repsol-YPE)在印尼五大油田的权益。2002年1月18日中午,中海油宣布以5.85亿美元收购西班牙瑞普索(Repsol-YPE)在印尼五大油田的权益,(权益构成见图4)。此次收购正值西班牙瑞普索(Repsol-YPE)遇到财务危机,前一次9亿美元的出售计划遭到失败之际,又恰逢国际原油市场价格低迷,有利于压低价格。中海油认为,这次收购每年带来4000万桶(636万立方米)的份额原油,桶油成本更富竞争力。国际著名银行的分析师们认为:“此次并购能够提升公司价值”;“此次并购价格在US$1.7-2.0/桶(推测数据,实际为US$1.63/桶)之间,比泰国国家石油公司购买印尼Medco公司$2.1/桶油当量的价格低”;“假设以6亿美元成交,这是一次价格公平的交易”。最终收购价格为5.85亿美元加最后的油价调整686万美元。
从股市的反应来看,1月17日中海油收于7.6港元,18日消息公布当天收于7.8港元,上涨了2.6%。
到1月25日,中海油股价上涨到8.05港元,创4个月以来的最高收盘价格,6个交易日涨幅为5.9%。从1月17日到1月25日,恒生指数从11014下跌到10773,下跌了2.2%。
在6个交易日,中海油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为8%。
中石油在这期间股价无明显变化。1月17日收于1.39港元,1月18日收于..41元,1月25日收于1.41元。6个交易日涨幅为1.4%。
这说明股市对中海油此次收购看好。中海油在2002年中报中称:“收购项目今年上半年的产量为1,170万桶油当量……,此收购项目贡献了20亿元人民币收入、10亿元EBITDE及3.1亿元净利润。”
◎要约收购澳大利亚西北礁层天然气项目
2002年8月23日中海油确认获要约收购澳大利亚西北礁层天然气项目(“NWS天然气项目”)的上游生产及储量约5%的权益,代价约为3.2亿美元。中海油亦同时会取得中国液化天然气合资企业(“CLNGJV”)25%的股权,该合资企业将会为广东省天然气转运站供应来自NWS天然气项目的液化天然气。中海油预计至少取得约11,000亿立方英尺天然气储量,取得的天然气份额及相关液体相当于2.10亿桶油当量左右。NWS天然气是澳大利亚有史以来最大的天然气资源项目。
市场对此次收购反应比较平淡。8月22日中海油的收盘价为10.8港元,8月23日为10.85元。到8月30日为10.85元。从8月22日到8月30日,6个交易日恒生指数从10424下跌到10044,跌幅为3.6%,中海油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为4%。此期间中石油的股价下跌了0.01港元,波动很小。
中海油确认收购的同一天也宣布了中报,中报称2002上半年油价下降了15.5%,与去年同期相比,油价从由2001年同期的每桶25.81美元下降至在备考基础上的每桶21.64美元,下降了16.2%。也许是油价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
◎印尼东固(Tangguh)气田
中海油收购澳大利亚西北礁层天然气项目(“NWS天然气项目”)的上游生产及储量为广东省天然气转运站确定了供应方。中海油为福建省天然气转运站选择的供应方是印尼东固(Tangguh)气田。
2002年9月26日中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卫留成代表福建LNG接收站和输气干线项目中方业主,印度尼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RTAMINA)总裁代表印尼东固(Tangguh)气田上游产品分成合同的伙伴,在雅加达正式签署了福建LNG销售与购买协议(SPA)。此项业务合同期为25年,中方引进液化天然气的年合同量为260万吨。第二天,中海油宣布向BP收购东固液化天然气项目相当于12.5%的权益,代价约为2.75亿美元。东固液化天然气项目包括三个产品分成合同区:Berau产品分成合同、Muturi产品分成合同和Wiriagar产品分成合同。
9月26日中海油收于10.7元,9月27日中海油宣布收购当天中海油收于10.9元,上涨了1.8%。到10月4日中海油收于10.85元,其间最高收盘价为11.1元。从9月26日到10月4日5个交易日恒生指数从9271点下跌到9051点,跌幅为2.4%,5日内中海油累计超额收益率为4%。在此期间中石油收盘价格从1.62港元下跌到1.56港元,下跌了0.06港元,跌幅为3.7%,累计超额收益率为-1%。
2002年中海油进行的三次海外并购,市场反应都是正面的。2003年中海油公布了2002年年报,产量比2001年上升了32.6%,达到1.265亿桶石油当量,净利润92.3亿元人民币,超过了市场预期。2002年每股收益1.05港元,全年红利支出达到了0.41港元,当年利润的39%用于发放股利,超过了一般公司15%-20%的水平。
折戟沉沙的北里海项目
2003年3月7日中海油宣布,已与英国天然气集团(BG)的全资子公司英国天然气国际有限公司(“英国天然气”)签订协议,以6.15亿美元收购英国天然气在哈萨克斯坦里海北部项目的十二分之一(8.33%)权益。收购项目能否完成须取决于若干先决条件,包括现有的其他成员公司放弃某些优先购买权和取得哈萨克斯坦政府批准。
但是从股价的表现看,和前几次并购有所不同。
3月6日和3月7日,中海油收盘价格为10.90港元,到3月14日跌到了10.45元,6个交易日下跌了4%。而同期恒生指数从8962点下跌到8956点,中海油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为-4%。而同期中石油的股价从1.6港元上涨到1.63港元,累计超额收益率为2%。
市场对这个项目的疑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收购价格是否偏高。在2001年,英国石油公司(BP)卖掉了9.52%的股权,价格为4.09亿美元;挪威斯塔托尔石油公司(Statoil)卖掉了4.76%的股权,价格是2亿美元。和这两宗交易相比,中海油的价格要高出70%以上;2.这个项目的后续投资非常巨大。根据投资银行测算,卡沙干项目到2006年或2007年可实现商业生产,但是要在2014年前后达到每天150万桶的产能的话,意味着在2012年前,可能还需要投入200亿美元的资金。按照权益比例来分配投资,中海油在未来10年内,必须投入16亿美元以上;3.项目的不确定性,其他股东现在有60天优先认购权。
中海油的首席财务官兼高级副总裁邱子磊回应了市场对收购价格偏高的疑问,由于以上两宗交易的时间比较早,一口井都没有打,勘探风险还很大,而现在已经打了4口井。现在的价格高是因为不确定性减少了。他还说,买家开价没有受高油价的影响,中海油是按照每桶18-22美元来计算该项目的回报率的。
在一位能源专家看来,价格是合适的:这个油田20个月前刚发现,当时还没打评价井。现在有了储量再去买,表面看好像贵了。从油当量看,每单位反而便宜了。按照BP出售的价格,储量价是4.2美元/油当量。而中海
油和BG做交易时,共花了6.15亿美元,为1.31美元/油当量,要便宜得多。
中海油收购里海北部项目最终失败了,壳牌公司和埃克森美孚决定行使优先购买权,估计其他成员会仿效。
中海油称,收购失败不会对战略和运营有不利影响,公司会继续寻求机会性收购。
中海油成功之道
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总结了收购成功的五个定律:1.收购要有利于目标公司;2.要有一个促成合并的核心因素;3.收购方要尊重目标公司的业务;4.一年内收购方能向目标公司提供上层管理;5.收购的第一年,双方管理层应有所晋升。一个著名财务专家研究了许多收购成功的案例,总结出了收购成功的定律,其中有三条:1.要收购好的企业;2.目标公司收入不能超过收购公司的20%;3.收购方要分权,过于集权必然导致目标公司经营失败。
对收购海外企业的中国企业来说,问题会更复杂。中国企业中精通国外企业运作的管理人才非常缺少。2001年9月华立集团收购飞利浦半导体虽然出了不小的风头,但是财务顾问深圳市北大纵横财务顾问公司负责收购后的前期管理工作,到2002年底深圳北大纵横的执行董事李渊浩先生还担任着美国华立通信集团公司总裁。
中海油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都精通英语,可以直接和投资者交流。这一点对其形象非常有利。中海油的首席财务官邱子磊曾是所罗门美邦负责区域石油天然气领域投资的高级银行家,在国外工作了多年。中海油在收购中体现了成熟的商业执行能力。
中海油的收购符合国家战略,避开了动荡的中东地区。中海油目标非常明确,“通过勘探和机遇性收购致力增加储量,务求取得实质回报。”中海油认为在2002年的三次收购属于明智的机遇性收购,收购西班牙瑞普索(Repsol-YPE)在印尼五大油田的权益正值该公司遇到了财务危机,而这个项目是好项目,每年带来4000万桶的产量,相当于2002年产量的30%。
在整个资金安排上中海油安排周密。中海油在收购中有经验丰富的财务顾问助阵,财务顾问还是债券承销人。尽管业务本身可带来充裕的现金流,中海油也积极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筹资,有利于避免资金短缺,降低了风险。
【背景资料】
中国经济的发展构成了对石油的巨大需求,世界第三大能源生产国中国正面临日益严重的石油短缺危机。据估计,中国到2010年,石油需求超过供给的差距为1亿吨左右,2020年将提高到2亿吨左右,中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程度,将从目前的20%左右上升到40%左右,而从1993年开始,中国由一个纯石油出口国,变成了石油进口国。
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简称中石油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简称中石化集团)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海油总公司)担负着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重任,以股权为纽带,进行海外收购和石油开发是不可避免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