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学蛟 来源:全球品牌网 谈及乳业界,难以绕开蒙牛和伊利。他们是从乳业窜出来的黑马,同是后起之秀、来势汹汹,同样可以巧妙地打着“大草原”、“自然”的招牌,凸现他们的区域心智资源,这两位草原枭雄不但问鼎中原,而且杀出了全国,走向了世界。然而,同时草原猛士,却没有惺惺相惜。无论蒙牛初出茅庐,还是跑出火箭的速度,他与伊利的竞争就从未停息,从液态奶市场、酸奶市场到奶源、销售渠道,人们都无一例外地都嗅到伊利、蒙牛虎视眈眈、剑拔弩张的火药味。无论是蒙牛还是伊利,他们均有王者天下的雄心,都想称霸市场,稳坐第一把交椅。但是,试问一句,假如伊利死了,蒙牛还能牛吗?答案是否定的。在某一行业中,长期出现一家独大,将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他富足;但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今天的经济市场不是儒家的讲道场,没有礼让中庸,有的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快鱼吃慢鱼”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法则。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经济的大潮,狼多肉少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了抢占一小块蛋糕,只能乘风破浪、永不疲倦,对手永远都不会给自己留下犹豫、徘徊的机会。所以,竞争是一种活下来的方式,对于蒙牛和伊利,不争则亡。 在管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鲶鱼效应。指的是沙丁鱼生性好静,装在鱼舱里很容易死去,渔民为了保证沙丁鱼的活力,就放进几条凶猛的鲶鱼,沙丁鱼受到外来刺激,四处逃窜,潜在的活力被激发出来,最终活了下来。在市场经济中,鲶鱼效应也屡见不鲜。为了不被对手超越,除了不断创新、提高自身实力别无选择。竞争活跃了经济,也成为“强者愈强,弱者更弱”的加速器。如果没有伊利的冷酷打击,蒙牛的发展速度恐怕要慢不少节拍;同样,倘若没有蒙牛后来崛起的危险性冲击力,伊利的迅猛性也减弱不少。 一切皆有度,竞争也不例外,如果竞争走到底或顶,同样不利于企业和整个市场的发展。竞争过度和垄断过度是竞争的极端表现形式,伤害了市场,并不可取。竞争过度的表现形式为恶性竞争,即为竞争而不择手段,把对手当成“眼中钉、肉中刺”,欲拔之而后快。竞争有道,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或许会获得短期利益,但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则是竭泽而渔之举。竞争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和复制性,当一个企业采用某种恶意竞争手段夺得一时之利时,其他企业也可能会盲目跟风,当企业被突如其来的暗箭击伤时,发现对手发出暗箭的手法竟与自己攻击对手的如出一辙,害人终害己,聪明反被聪明误。蒙牛和伊利也曾徘徊在恶性竞争的边缘,如2008年奥运会乳业赞助商事件,当伊利在呼和浩特为成为奥运赞助商欢呼雀跃时,蒙牛却倍感失落,蒙牛副总裁、新闻发言人孙先红如是说,“前几天我就听到了这个消息,但是我一直不相信这是真的,因为一个月前伊利和蒙牛共同约定退出申请了。”面对蒙牛的质疑,伊利有关人士反问记者,“你信吗?” 垄断过度的表现形式为竞争微弱或零竞争,即某个企业在某行业一手遮天,行业规则都以该企业为基准。由于独揽大局,没有了竞争对手,龙头企业可以高枕无忧,不思进取地在行业中呼风唤雨了,而被龙头企业压制的中小企业则由于实力悬殊,只能破罐子破摔。所以,垄断过度会导致整个行业活力的缺失,到最后,出现危机的不仅是行业垄断者、中小企业,还有整个行业。对于蒙牛,如果没有伊利在它对面唱对台戏,就缺少了一面正视自己的镜子,享受了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也丧失了寻找企业软肋、创新变革的动力。到那时,蒙牛是否依旧牛,就要打个问号。 企业的发展需要的是良性的市场生存环境,只有创造了市场经济的商业和谐,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和谐共进。因此,竞争要有度,不能出现竞争过度、垄断过度的极端状况,而出现垄断性竞争或竞争性垄断则是可行的。没有哪一个企业足够的理由声称只有自己给行业确立了不可移易的坐标,因为对手的脚步是如此急切和匆忙,他们一直在为挑战陈规、创造和革新、制定新规则而不懈努力。残酷的竞争之后,可能会出现休整期甚至一枝独秀的局面,但这只是暂时的,平静过后,企业面临着的将是更为惨烈的竞争洗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