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证时代的到来,恐怕所有即将或者已经在职场上奔波冲杀的人都会有所感受。是啊,想想招聘广告上"CICPA is a must and ACCA preferred"之类的字眼,某些报纸上对一些所谓"金领"资格证书的宣传,校园内各种证书辅导班的广告横幅,朋友桌前厚厚一叠XX师考试指定教材,潮流之下,相信有很多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问自己"据说CPA考出后很值钱,不过律师也很热,天哪,不管怎样,明天我是不是也该考个证书了??quot;
然而,对自己生涯有所规划的人和职业经理人决不是这样想的。他们也许也会去考证,但他们的思考却不是简简单单地适应或追随潮流,正如记者作新闻报道时提出的问题一样,他们有自己5W的私家备忘录:
Who (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人,这样的我适合朝哪一个职业发展)
不同于庄子梦蝶之类的哲学思考,这一问题的实质其实在于根据自我评估而作出职业方向的选择,如此大的课题,很难用区区成百上千的字来概括,好在本文只是聚焦于职业考试,所以可以择要作些相关介绍。
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在工作上投入的时间要远远高于其他的活动,勿庸置疑,职业生涯的选择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到个人的生活质量。所以我把它作为考虑是否考证考什么证甚至所有职业规划的起点。
首先要判断自己的个性与性情,举例而言,有人外向适合沟通交流,有人却爱好研究和书面工作,有人适合作领导者,而有人却倾向于技术类的工作。我曾经和某全球知名企业中国总部的税务部经理探讨过这一问题,他将中高层管理工作分成两类,一类是team leader,即团队的组织者领导者,另一类是individual contributor,可以翻译成幕后技术工作者,他们的工作对于公司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作为员工自身却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性格选择好将来成长的方向。否则爱好沟通和影响他人的人未必能埋头于数字分析技术研究,而一个擅长课题的人却未必能组织领导好自己的部门。
职业刚刚起步时或许对自身究竟适合哪一类工作并没有很深的感受,但随着经验的累计,就有必要时时反省自己,判断自己是否踏在一条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正轨上。我在五大的一些老同事,固然许多仍旧在财务管理和审计领域发展,但也有不少转业作了销售经理、资深猎头甚至索性自己开了公司。就我的了解,往往这些转业的兄弟姐妹在作出决策之前,都认真考虑过自己的个性与职业的结合,而且现在对自己的发展有了更大的热情。
"天生我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天赋是不同的,合理充分地利用这点,对于未来的成长也大有裨益。在财会领域,对数字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尤为重要。
眼下的考证热中,经常有一些人,其中大多是学生,他们对自己将来往往没有一个明晰的规划,只是跟着宣传追波逐流。不错,考出证书的确对于就业有一定帮助,但在没有明白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情况下,胡乱地跟风往往会造成时间精力上的浪费。前两天跟一位人事经理一起喝下午茶,他说前些日子人事行政和销售部招收几名应届毕业生,六个人中有四个考出了注会或是其中的几门单科证书,可专业又不是财经类的,问了她们,据说是也并不喜欢做会计,但学校里大多数人都在考,也就跟着考了。如果是真话,我实在为她们考证耗去的时光而痛心。
眼下形形色色的证书很多,但对每一个人来说,却未必都适合,兼之有些过火的广告宣传媒体造势,难免有误导的嫌疑,所以有必要仔细衡量一下自己的性格和长处,判断职场的发展方向,才能决定是否选择考证以及考什么证。半年前某周刊报道有名在校生正准备某洋注册会计师证书,并自信以此毕业后可获二十乃至三十万的年薪,那就是明显的例证了。我一个朋友在外企做FM,手下一名手持洋会计证的员工,已然有多年工作经验,至今年薪未过十万。虽然只是一个例子,但职业薪金的发展,决不是简简单单凭一张证书就能搞定的,这个误区,千万要留意。我以为,与其将精力集中于行业年薪的揣摩,倒不如选准一条适合自己个性发挥的路。
Why (为什么要考?)
明确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后,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考什么证。在我看来,能力之于证书更为重要。我在论坛职业规划版面上曾经写过几百字这方面的观点,结合的是个人经历,当然会侧重在财务管理上,现择之如下:
职场利器,简单的说就是能力二字。内涵实在太多,以我个人的体验:
1、对业务流程的了解,对市场的变动趋势的掌握,职场沟通能力(具体甚至可以到着装餐桌的礼仪);
2、上下级之间的说服管理能力,面对关键问题的及时判断,时间管理,迅速学习新技能的能力;
3、当然自己的专业技能必须要熟练而非仅仅限于书面知识,以及流利的英语口语,规范的书面英语报告,办公软件的熟练掌握(比如EXCEL的宏,ACCESS等等);
4、开放、健康而年轻的心态也很重要。常常见到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增长知识方面太过懈怠,往往认为只要掌握一种技能就可以安逸一生了,而不愿意主动学习市场、销售、生产人力等其他部门的知识,长此以往是有被淘汰的风险的;
5、最重要的一点,对自己对职业的规划,以及持之以恒的努力。
孔夫子有"君子不患无位,患无以立"的观点,就是说一个有修养的人并不担心没有职位,他担心的是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作好这个职位。我一直很喜欢引用吴士宏的例子。事实上,并不是象现在围城外的人想象的那样,有了注会证就能进事务所或是得到高薪,关键还是在于能力的培养。五大招人时,是否CPA并不重要,因为公司会提供培训和假期给你条件准备考试,而能力的培养却是长期的。我所认识的许多跨国公司的财务经理乃至财务总监,有好多都是没有注册会计师证的,但他们在实践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业务能力和全局把握能力,却常使人钦佩不已。
那么,就不用考试了吗?决不是。
在弄清自己发展方向的前提下,通过考试学习(其实侧重点在于利用考试这一形式而有针对性的学习),掌握一些以前并不了解的知识,那是绝对有益的。或者在进入一个以前并不相关行业之前先通过其专业考试,一方面学习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为自己添加机会和筹码,实在是不错的选择。我的一些MBA同学就是希望通过学习和证书改变自己的职场方向,效果也的确很好。
前几天,在网站上遇到一位向我咨询的朋友,已经有了会计师证,现在又想考注册会计师,我的第一判断是她想跳槽去事务所。因为懂行的都明白,其实会计师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所覆盖的知识点有极大的重复性,如果还是在企业,那么考完证书在能力上几乎不会有太大的提升。但后来了解到,她的学习动力却来源于想提高自己的总体能力,我一方面为她的上进心而感动(谁都知道CPA考试的通过率吧),另一方面,从实际效用出发,建议她不妨进修外语和电脑能力,为将来国企的变革做好准备。
所以,在准备考试前,问一下自己,我为什么考,真的对我有帮助吗?效用真的那么大吗?
What (考什么?)
即便同样是财务类方向,也有土CPA洋CPA,RTA,以及评估师等等,在这里不想谈ACCA与CGA哪一项更有市场价值的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网。总体来说,要把握好市场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平时多关心一些时事新闻,国际趋势,就能大致地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所了解。举例来说,我三四年前就大力向几位死党推荐税务方面的发展,因为我国税制相对国外实在不够完善,根据哪里有不足哪里就有机会的通用原理,由于WTO等国际化浪潮的影响,可以想象未来企业和个人税务代理会大有可为,如果财税知识与相关法律相结合,那将更是紧俏的复合型人才。最近人民日报大力推进税务代理制度的文章就是很明显的例证。
再举一个例子,五年前,我还在做审计时,好多同事和我都发现一些ERP软件像SAP、ORACLE、JDEDWARD提供报表数据的功能非常强,可是系统本身的可靠性却很难在审计方面得到验证,当时和朋友闲聊就提到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现在看看信息系统审计的兴起,就很得意于当时的先知先觉。
我曾在论坛上提到卖盗版光盘的人都在读CPA,原意是想说明当一种考试变得非常"通俗"时,它的市场价值就不会象旁人想象的那样高,又有朋友用股市上的原理来补充证明, 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并不是说对别人的傲慢。
总之,要有全局观和洞察力,不能只将目光局限于当前工作学习范围的小圈子里,要多实践多思考,作时刻有准备的人,走在别人前面才是高手。老是跟在别人或是报纸媒体的后面补课,是不是缺乏了一点创新力?一笑。
Where(我现在在职业发展的什么阶段)
这一点比较简单,对于那些职业还没有或是刚刚起步的人来说,如果没有能够弄清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那么,一些通用能力的培养可能更适合一些,之如英语和电脑。而对于已经在职场上小有建树或者即将达到某些阶段GLASS CEILING的经理人而言,就要学会用产品生命周期这一工具结合波士顿模型来衡量计划未来的发展了(具体内容可以在以后详细展开)。他们可以选择作复合型人才,比如财务与法律相结合,也可以考虑朝管理方向深入,MBA或是EMBA都是不错的选择。
在此顺便提醒一些准备考MBA的年轻人,如果工作中尚未接触到管理这一层面,我个人的建议是不要急于去读MBA,否则知识的消化,案例的理解,沟通能力的圆融都不会有太大的提升。
When(什么时候考?)
其实很羡慕那些在校大学生,他们有很多可以自己把握的时间用于学习,而对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向我一样每天忙得不亦乐乎的人来说,在什么时候考的确是个大难题。常常有人在视野社区的职业规划版面提及是否有必要辞职准备考试,上进心令人感叹不已,然而问题却并不是这样简单。我个人的见解是:
1. 如果正踏在适合自己发展的正轨上,那一般情况下,应当在工作中学习,而不是轻易离开自己所喜欢的工作。要知道,企业作为利益驱动,总是希望能够找到那些可以马上上手的员工(是不是经常在广告中看到HANDS ON?), 而不是一个只图自己个人发展的利己主义者,所以经验和能力往往比证书值钱得多。
2. 即便现在的工作不符合自己个性和长远发展,那么,也不要轻易放弃工作,要做好权衡利弊的分析。比如如果辞职后考试通过,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概率有多少?万一没有通过而且又没有找到工作(甚至是不喜欢的),那么我是否承受得起,自己的退路在哪里?只有想明白这些,做好最坏的打算,才能够毅然决然地作出自己的选择。虽然说四十岁之前不要怕,四十岁之后不要悔,但是作财务管理的人,总得有点项目评估的概念吧?笑。
3. 时间是挤出来的,学习一点时间管理的知识对于准备考试和自己的工作都是法简效宏的事。每天给自己一个按照重要性程度排列的任务清单依次完成,充分利用片断时间,每天总能够有一点进步。我的专业证书和MBA入学考试都是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准备的,很多朋友也和我一样,所以没有必要砸船毁灶作出背水一战的模样,那样除了给别人看姿态,只是无谓地给自己增加麻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