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不入“五大”也光荣

[复制链接] 7
回复
95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5-3-30 18:32: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入“五大”也光荣

职海春秋(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

今年全国高考的计划招生人数已经突破四百万—随着10年的高校扩招,中国的高校在校人数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在无数家庭和莘莘学子欢呼大学梦实现的同时,也不得不为毕业后的就业而未雨绸缪。这种担忧从一踏进高校的大门就萦绕在所有人的心头,甚至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就已经开始了这种心力煎熬的旅程。招聘单位形形色色的人才筛,于抖抖扬扬之中,既给予学生无限的憧憬,也残酷地把部分的学生排斥在供求比例失衡的就业岗位之外,就业压力巨大。典型的依据是,不久前针对上海应届生就业薪资调查显示,薪资中位线仅在10001500之间。

这种压力,不仅仅对于大多数的学子存在,即使在许多著名高校的诸如财经、管理、信息等热门应用专业的学生群中,也不同程度的徘徊着。这些学生忙于投身各种知名的外资企业,特别是非常热衷于投身现代咨询服务行业。麦肯锡、德勤、埃森哲等业内巨擎们的名号一直逡巡在他们耳边,并不断在口中骄傲的提到。复旦大学2004届管理信息系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几乎全部投入这些岗位的争夺,力求加入由这些国际大腕组成的咨询“梦之队”。当然,师兄师姐们踩出的“成功之路”已经成为所有师弟师妹们的未来方向。姑且不论咨询业这支诺亚方舟可以承载多少颗忐忑的期望之心,难道以“五大”为标志的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真的是他们最佳的就业方向吗?

在咨询业工作最大的特点与挑战就是巨大的工作强度。在这个行业里,有一句流传广泛的名言:把女人当作男人用,把男人当作牲口用。虽然用词略显粗俗,却是写实主义的风格。在国际咨询公司汇聚的上海淮海中路那段不到一公里的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中央商务区),通宵的灯光永远照亮那些气势恢弘的雄伟写字楼群,成为永不熄灭的一道风景。这其中隐含了多少辛勤加班的咨询公司员工的青春与汗水!在CBD工作的他们中的许多人相信这句话:你永远不能休息,否则你就永远休息。真的是“侯门一入深似海”!

不明真相的人总是在华丽的灯光中眩晕,贪慕虚华的本性让无数人为自己没有跻身成为其中一盏彻夜不灭的灯光,或感叹自己的怀才不遇,或者怨恨自己的技不如人,而耿耿于怀。对于没有进入“五大”与进入“五大”的人而言,国际咨询业巨头们的工作机会仿佛就是自己职业发展的保证和快速通道。国际咨询公司俨然为他们每一个人开具了未来辉煌的长期支票,可是这张支票真的可以兑现吗?进而言之,这会是一张空头支票吗?

事实胜于雄辩!20047月,普华永道由于员工薪资水平低于其他几家并驾齐驱的公司而发生了大规模的公开劳资纠纷,从最初北京办事处几个员工的私下商议最后演变成为波及普华永道全中国所有办事处大部分普通员工集体参与的罢工事件。罢工,这个中国人并不熟悉的字样竟然由被社会普遍看好的咨询业“成功引入”这个现象本身,就完全可以折射出个人在国际咨询公司内生存与发展的艰辛。

普华永道的员工认为他们是如此辛劳的工作:每天晚上最早10点才能下班,通宵达旦是常有的事,没有加班费,薪水标准比同行低普华永道的员工认为:虽然白领工作压力大,但是如果最后连私人生活的空间都没有,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们终于起来了普华永道的员工认为这次事件争论的焦点:是普通员工面临高强度工作要求与收入增长的不平衡……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引发这次危机事件的深层次原因是普通员工缺乏在国际咨询公司工作的持续性与稳定感。因为,按照惯例,国际咨询公司员工的收入是根据管理级别的上升而增加的,但是上升通路毕竟是有限而狭窄的。由于国际咨询公司的员工本质上是“高级熟练工”,因此,一般3年以后就会面临职业发展危机。这种危机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上升空间有限,导致长期逗留于基层岗位而不得不默默忍受;二是出于利用“新鲜血液”的廉价性,公司的用人策略经常迫使老员工面临“人老珠黄”的被动局面。这两方面深层次的职业发展危机最终在普华永道的薪资方案被员工认为不合理后导致了总爆发,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而早在2000年,德勤员工就因为不堪忍受高强度工作发生了内部纠纷。套用马克思的话,咨询公司过度剥削了员工的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而员工在如此大强度付出的同时,虽然换得一些比其他行业更好的收入和工作条件外,并没有取得期望的职业快速发展。因为,在目前中国并不成熟的咨询市场中,国际咨询公司要的更多的是利润,他们已经有了品牌和在西方多年的经验。年轻的咨询顾问只是根据公司现有的方法论和标准执行严格的工作规范和工作流程,做的工作很多是“工具”加“模版”流水线式的咨询报告。换言之,他们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知识工作者,只是国际咨询公司庞大的业务流水线上某个固定岗位,根据固定标准不停地拧螺丝的一个高级熟练工,就如同卓别林在电影《大时代》中描写的一样。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些人在咨询公司工作多年后虽然身心疲惫,却依然弃之不舍的原因。离开了公司,离开了公司内部的环境,他们就失去了光环,再也找不到一个可以支付高工资的“螺丝工”岗位;同时,国际咨询公司的高管发展渠道也并不通畅,他们猛然发现,原来自己什么都不是——只是在五大等特定环境中才能生存的“五大er”!残酷的现实让他们不得不依附于公司接受这种不堪的命运,他们的辛苦使得他们的公司在中国赢利,并继续成为那吸引不明真相者的优秀学子加入,成为夜间无数璀璨灯光中的新的一束!

科尔尼是国际顶级战略咨询公司,某位毕业于复旦管理系的硕士毕业生有幸踏入了一心景仰的“豪门大宅”,虽然短短两年的工作经验就为她换来10多万元的年收入,可是“深宅大院”的个中滋味实在不是美妙的。仅仅没有加班费一项制度,就让平均每月工作300小时左右的她不堪忍受。换算成实际工作小时收入,真的不能称之为“高收入者”,何况,还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妙龄女郎? IBM中国公司允许晚上9点以后离开公司的员工打车回家,看看每晚在IBM楼下漫漫的等车长龙就知道加班何其司空见惯。也许,只有IBM的财务总监知道这些微薄的出租车费为公司节省下多少法定应该支付的加班费。何况,法律对于月加班强度有严格定义,如此压缩的人力资源规模更是省去了更大一笔的员工配置成本,也就是说一份工资换得两份劳动力!而且,所谓的高强度工作在国际咨询公司内的真实注解是年度总出差时间为610个月,或在业务高峰期持续以每日工作16小时、休息36小时的强度工作25个月!我们不否定有志青年的无悔青春的慷慨激昂,但是我们要反问这些青年真的青春无悔吗?!普华永道的员工已经给出了部分的答案。

而巨大的文化差异更是横在国际咨询公司内无数本土员工心头的隐隐利刃。普华永道的一位职员曾这样讲述公司的一次酒会,“大约有1000名员工参加,来自外方的人士大约30多人,但整个晚会只用英语。这让本土员工觉得没有地位。”在这种文化中,本土员工的发展空间可想而知。另一个来自于普华永道的事例是咨询公司并购后的人力资源整合。由于安然事件,普华永道大中华区并购了安达信,来自于原安达信香港分公司的大批中高层经理迅速占据了普华永道的相应岗位。这并不仅仅意味着在普华永道内部辛勤工作多年的本土基层员工突然丧失了职业发展的想象空间,还意味着他们不得不更努力地工作以供养这些享受海外员工标准的高薪俸禄者,虽然他们在国内并没有带来额外的客户群。

其实,既是不是咨询业,许多国际巨头对于本土员工也不是绝对的“香饽饽”。 就在2005年年初,国际物流巨头UPS就在对于原UPS与中外运的合资公司部分员工的安置措施遇到了难题,员工除了公开表示强烈抗议外,部分工作人员甚至已经停止了工作,并影响到上海地区业务。无独有偶,117日,米其林也因裁员引发员工暴力肇事,致使运转瘫痪的焦点新闻。

谈到这里,我们还是肯定咨询业的确是不错的就业方向,属于朝阳产业,但是否只有国际咨询公司才是人间正道?再考虑到“五大er”们因为工作导致的未婚青年大龄未婚、已婚人士中年离异、长期奔波子女被弃等个人生活质量的低劣,对于一心景仰“五大”这些国际咨询公司的人们,不禁要振臂高呼:不入“五大”也光荣!

沙发
发表于 2005-4-7 12:31:38 | 只看该作者

值得思考。。。

板凳
发表于 2005-4-10 11:30:40 | 只看该作者

好的

4
发表于 2005-4-10 22:57:56 | 只看该作者

要记住不管是"四大"还是"五大",她们可都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还是马克思他老人家说得对.

[em06]
5
发表于 2005-4-11 13:37:11 | 只看该作者
讲的好!!!顶。
6
发表于 2005-4-25 16:33:04 | 只看该作者

楼主从五大公司内部入手,对员工的工作的现状和发展给出详细深刻的分析,非常精彩

这里我只有一个问题,如果从一个咨询业的求职者角度入手,面临五大和行业内其他公司,他会怎样选择?

不可否认,五大工作强度高,工作内容专业化不适应员工自身全面发展,但是五大毕竟是行业中的精华。同样是三年时间,在行业中其他公司,会不会也面临无休止的加班、升职无望?

我个人的感觉是,在大型跨国机构渡过短短数年,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学到的东西要比行业中其他公司更多,培养的视角更为新颖,发展的人脉关系更加有利于日后的发展。当然这只是个人感觉,希望和楼主深入交流。

7
发表于 2005-4-25 17:35:07 | 只看该作者

多谢楼主分享,期待更精彩的文章

不过我 觉得“五大”和光荣没有什么关系吧?

8
发表于 2005-4-26 15:23:08 | 只看该作者

这应该还是你情我愿的事情!没什么好抱怨的。

我想,很多的希望加入国际大公司人的只是冲着这些名头去的,只是想到里面去镀镀金而已,可能看中的还是以后的一个发展前(钱)景,就象很多人拼命想跑到国外的大学去镀金一样,回国后摇身一变就成“海归”了。

作为这些国际大公司,正是抓住了许多人的这些想法,有廉价的劳动力为什么不利用,资本都是逐利,如果你不愿意,你大可拍屁股走人,在后面排的队伍都望不到头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