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推荐]重建意识形态(作者张弛)

[复制链接] 0
回复
120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5-3-16 11:23: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建意识形态

——从中共中央修宪建议想到的

中共中央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的实践,提出14项修宪建议,新增“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保障人权”写入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之中。

这是前无古人的创举。

“改革开放”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共中央根据变化的中国,与时俱进,提出14项“修宪建议”,这是开天辟地的实践。

古人云: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就是说,法随时变,古制不能适用于今天。

一般来说,政治机构,国家形式的发展和改变,是在社会经济基础发展和改变的基础上实现的。而人的思想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换句话说,人的思想是现实在意识中的反映。经济是基础,新的思想是新经济产生的。市场经济是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建筑在新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一定寻求一种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政治观点来奠定新的政治体制。如果一切都是“过时”的思想来阐述,发展和改变的社会现实 ,就是历史的反动。比如说时下市场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之政治与法律,经济与生产、文化与教育等等,都得寻求一种新的理论,新的政治观点来“重估一切价值”。在明清之际,我国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经济,只是掌权的清王朝仍然执行专制制度和闭关政策,使中国仍在农业社会里停滞不前。封建专制国家所谓的“变法”,无非将土地“公”有、“私”有。这种以农业条件为本位所产生的特殊体制,是不能产生工商社会的。传统农业社会的功能组织与结构不容易容纳一个商业体制。比如中华民国初年的“民权”运动,其间领导人物不乏高尚的理想,但无支持的“选民”。历史上称孙中山为资产阶级革命,直到他一九二五年逝世,商人和资本家(实业家)都未掌握庞大实力,强迫政府接受适合他们事业的法规。像明朝朱元璋确定全国以小自耕农为主体本位,也曾培值了成千上万的小自耕农,而且防止兼并。1397年,他命户部调查全国有田700亩以上的14341户的名单抄呈“御览”,以作为治国之所用,而对大商人沈万三等人却是“抄斩”和“流放”。在此条件下,工商业其成果毫无保障,所谓的改革,像“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根本不及日本的“明治维新”彻底。日本“维新”是以人为本位,让其充分发挥作用,将社会低层结构里各种障碍打开,让各种经济因素平等而自由地交换。比如解除束缚平民的一切法规,使民获得人身、就业、居住、婚姻和宗教方面的自由权,允许土地买卖、占有和耕种自由,允许农民离农改就工商业等,这和中国“变法”是不一样的。中国从来就没有过“资产阶级”执政的先例。什么新型商业社会体制,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根本没有工商业产值超过农业的时候。1750年(乾隆15年)生产总值比整个欧洲还多1/3,比美国多6倍,但中国政体仍然是以皇帝为中心的封建官僚体制。无论怎样“变法”,中国的历史总不出是一部封建王朝循环更替的历史。公元一九四九年,中国完全有机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但是,社会的环境是不允许工商出生成长的。比方说,农民的生活是贫穷的,如果他想离开农村到城市去寻找发展的机遇,从前任何贵族和地主都阻拦他。工商业社会的制度规定就不是这样的,他们允许公民自由选择职业,像日本“明治维新”规定:公民通过自由经济可以改变身份。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激励机制,像“文革”以前的中国实行“单位制度”、“户籍管制”,不允许改成工商业,中国凭什么从农业转型进入市场经济社会?!

现在,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旧体制开始逐步解体,新体制尚未登场之际,中国正面临全面解体与全面重造一个与转型社会相适应的道德价值体系的关键时期。

理想的市场社会能提供使个人潜力得到发挥的环境。但转型期社会价值标准正处于混乱状态之间,常言说,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社会产生什么样的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道德等思想观点。我们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而我们“那么多的政治教材,那么多的学习资料,那么多的报刊杂志,那么多的文章书籍”,还在“散布”那些传统的过时的系列主义“教条”。为什么新的意识形态在新经济的基础上产生后,我们还要按照旧的“词意”阐述变化了的现实呢?

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创立,但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观是制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因素。新的意识形态----将会寻求一种维护市场经济的新思想价值体系,以人为本,凡从事有益于劳动的人民,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增进了社会的利益。关键是要营造鼓励人民干事业,支持人民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我们已经注意到了当代社会的种种变化,却丧失了把握和解释这些变化的理论根据。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并没有给人以令人满意的回答。

后注:感谢您对本处所录文章的关注,刊者及作者也期望着我们彼此间真诚而负责任的交流。联系邮箱:zjzhangchi@126.com,QQ号码:120114238。若您需要引用或整篇转载此文,有此几项请您配合:一是文中所有文字请勿修改,作者手中有近万篇文章正在准备整理出版,为求风格一致,各处转载文章请勿改动;二是若转载请一并转载此后注。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