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心行 于 2012-3-19 13:59 编辑
什么是学习呢?
佛教说闻、思、修,闻是吃,思考是消化过滤、修是行动
学习的广义 就是 闻、思、修,是见闻、思考、实践,是博闻、慎思、笃行,
人们把“學”简化成“学”的同时,把“學習”简化为“学习”。于是也就把學習的意义简化了。古人學和做是不分的,學和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學了就做,做的过程中不断地學。现代的人把學和做分开了,分开后人们就越来越浮躁。学者不做,做者不学;教授教而不授;讲师讲而不师。真的很悲哀!
習:羽,鸟的长毛为羽;白:日出与日落之间的天色。鸟类在白天里飞行或觅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从天亮到天黑,从刚出蛋壳到羽毛丰满,它们从不间断地努力实践着,直到离开这个世界。所以古人把羽和白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習”,然后与學构成了“學習”,故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古训。
学而时习之是啥意思?小时候读书时,老师好像是这样解释的:学习并不断的温习它,是一件快乐的事。
南怀瑾先生的解释是:学习掌握一个道理后,并去实践它,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懂得一个理论,不去运用,有啥快乐的?懂得一个理论,又去运用OK后,肯定很快乐!
学习一样东西,并且去实践它证明它,并且得出新的结论,多高兴阿
见闻识广、勤于思考、熟练运用 -------- 高兴
学习力 的定义:可以理解为 见闻识广、勤于思考和熟练运用的能力。
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中的学有"为学"的意思,也就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学说、理论体系、实践能力的含义。
时习之,则是不断地去实践出来,应用出来,操练出来。是向自己,甚至他人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这么个过程。
不亦悦乎,应理解为自己学到了本事,或建立了学说,就要把它用起来,这个过程是令人愉悦的。 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欣喜之情的描述。
以上所陈反映了孔子讲资源秉赋最大化发挥出来的幸福观,这个愉悦是孤独的,个体的愉悦,好比现代人办完一件事情喊一声“Yeah”.
孔子的学而篇,反映出孔子把快乐观分成三个层次:
1 个人的愉悦,学而时习之,从心而生;
2 两个人以上的快乐,因有朋自远方来,这事应该庆祝一下,甚至高歌畅饮。
3 人多了往往百家争鸣,各持己见,意见相左难免发生、但这时要允许百花齐放,要能做到不怒。这种情况下会出现头脑风暴的结果,如果昨晚讨论的,在讨论中更加接近真理,真相。这是最高境界:人不知而不愠
|
|